黎學錦
黎學錦
黎學錦(1776~1838),字雲屏,生於大圍堤(今圍堤湖鄉)一富豪人家。
學錦自幼好學,弱冠中郡庠生,旋選貢,入國子監。1801年(清嘉慶六年),以學行優異,授四川候補道。次年,欽加運使銜。1804年,委派甲子科文武兩闈監視。1806年2月,委署鹽茶道。5月實授川北兵備道。1824年(道光四年)8月,調廣東惠潮湖嘉道,到任不久,遭母喪回故里。1829年補授河南糧儲道,兼署布政使
黎學錦(1776~1838),字雲屏,生於大圍堤(今圍堤湖鄉)一富豪人家。
1820年,捐俸銀修保寧府西城和嘉陵江堤,防止水患。在閬中縣錦屏山麓,興建“雲屏書院”,培育人才。
此外,還致力培護閬中城四周的風景名勝,將錦屏山的白塔山、北岩寺、滕王亭子、桓侯祠、鳳凰樓等修葺一新。川北人士立“黎青天”碑以彰其德。在河南糧儲道任內,改建貢院,振興文教,建“憩園”一所,供學子習經韻詩。
在此之前,祥符(即今開封市,清代為府治)所屬各縣三科鄉試無一人登第,由此開始,人文蔚起,科第連綿。河南人士感其栽培教育之功,吟詩作文以頌其事,並收集其公餘吟詠,編為《憩林雅韻》。
1801年5月,京城連綿降雨,常德會館房屋倒塌。適黎學錦到京,即捐銀670兩,全面整修。
1806年初蒞川北兵備道之際,正逢川北大飢,便慷慨解囊,設粥場18處,時經數月。
1831年(道光十一年),縣境遭受水災,堤垸潰決,災民流離失所。其時他居官河南,聞訊長嘆,隨即寄回俸銀2000兩,助修堤垸,安撫流亡。縣境至今有口碑:“若要義舉成,除非黎六(學錦排行第六)臨”。
黎學錦1836年(道光十六年)告老還鄉,1838年病卒於家。葬於縣境崔家橋鄉藺家山。
嘉慶二十二年,黎學錦親自勘察規劃,興建沙溪到觀音寺地段的水渠,架筒車抽嘉陵江水,並引北岩寺山泉水入渠,以灌溉城東北數千畝田園。渠寬約3丈,深一丈余,渠匯於錦屏書院(即古治平園,今東風中學)門外為巨池,其上有橋,直達書院大門,門內更有曲池,環繞於課堂寢舍間,池塘養魚種荷,岸植楊柳,為書院增添幽奇。又設閘門以司宣洩,確保渠水常滿。經費大部分為黎學錦自捐奉銀,渠成眾議名“黎公渠”,黎不許,因名“通濟渠”。今設通濟渠街,以為紀念。
嘉慶二十五年,黎學錦同保寧知府徐三桂、知縣李傳傑,自捐奉銀,並向全縣士紳募捐,增筑西門嘉陵江河堤,即在舊堤之外再築新堤,並在舊堤疊砌石匱以殺水勢,又在新堤上分築魚翅形成分流,對舊堤中的單薄地段進行增築加固,低洼處更行增高。江堤南接南門外,北抵玉台山麓,有效地保護了古城城基。
此外,黎學錦還將被遷走的錦屏書院遷回治平園,重修考棚,建張烈文侯祠,對錦屏山、白塔山、北岩寺、滕王閣、桓侯祠、鳳凰樓等名勝古迹修葺一新。
黎學錦在閬中十餘年,功績卓著,閬中人敬重,祀入名宦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