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張景源的結果 展開

張景源

中國書法家

張景源,號天放,天津寶坻人士,著名書法家,就職李瑞環同志親手創辦的桑梓助學基金會秘書長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民族書畫院藝術委員會委員,北京三顧堂書畫院副院長,寶坻區書法家協會副主席。

自幼酷愛詩、書、畫,尤愛書法,曾受業於天津著名書法家單體乾先生,宗法二王”、推崇聖教,幾十年來筆耕不輟,深得晉人精能遒麗之美,后入中國書協培訓中心研修班,從師中國著名書法家孫伯翔先生,由崇尚唐法晉韻而融入漢魏的質樸天真。

個人履歷


張景源
張景源
1998年6月由天津市書法家協會主辦,成功的舉辦了《張景源書法展》
2009年6月在家鄉寶坻再次成功舉辦個人書法展。
1990年作品入選《全國書法家百人作品展》
1993年入選《中國書法赴日本大展》
1996年在國際書畫大賽中獲金獎
1997年在“和平杯”國際書畫大賽中再次獲金獎
2000年作品入選《全國第八屆中青展》
2002年作品入展《全國第四屆楹聯書法大展》
2004年作品獲《全國第十三屆“群星獎”書法藝術大展》優秀獎
2007年書法作品入展《首屆全國老年書法作品展覽》,多次應邀參加釣魚台國賓館、中央軍委辦公廳名家筆會,作品在解放軍軍事博物館展出,由中國新聞網向全世界56個國家發布。書法論文入編於《書法教育優秀論文集》,作品在天津日報、中國書畫報等等二十幾家報刊發表,並有590幅作品被日本友人收藏,作品及傳記載入《中國當代書法家詞典》等53種大型辭書

書家評論


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著名書法家、魏碑大師孫伯翔先生曾這樣評論道:我與景源賢弟相識有年,既有鄉梓之情,又有同道之誼,可以說是篤信之交。
當今盛世,日新月異,國之盛藝之興,科學事業朝前進,書法藝術往上追,這是我對書法藝術當以古為新植根傳承的感受和淺見。我們的先賢為後人留下歷代的經典寶藏,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是書法藝術傳承源泉。
景源賢弟宗晉唐書風,以“聖教序”為切入點,勤奮苦學,甘於寂寞,朝朝暮暮,孜孜矻矻,硯耕生涯幾十年的寒暑,夯實了牢固的形質功底。形質為軀殼,性情是靈魂,無形質,空談性情,形質從古取,性情應時生,細品景源賢弟書法之作無論是臨習或者創作,都流露出端莊、雋永、疏朗、靈透、清涼之美,給人舒適的感受。華陀無奈小蟲何”,字又漫不經心起來,之後依次排開,信筆為之,書家似乎忘掉一切,任意發揮,使全局和諧統一,大小錯落,左鄰右舍,書家此時勝似閑庭信步,那樣的放鬆,那樣的自然,從此幅作品中可為性情第一,形質次之佳作。其二是朱熹的“半畝方塘一鑒開”,全條幅共三行,兩行主題,一小行題款,全幅似乎無意安排又有意為之,“半畝”二字有意壓扁,“畝”字側右,“方”字又故意加長,“塘”字跌宕,“一鑒開”又放縱為之,這樣無意安排,又天成的合情合理,使人觀后輕鬆舒服。以上兩幅以聖教之法為主旋律,而又巧妙的以趙之謙碑體融入其中,那麼和諧,那麼舒服,真使人愛不釋手。其三作者所書扇面“孟浩然詩二首”全幅用章草書之,疏朗明快,我第一次見到景源所書的章草,如此之美,令我驚奇,他足可以與當代章草高手和前賢媲美。
景源的楷書宗唐人褚河南,從他的習作中顯示出端莊和肅穆的正大,端莊中見靈動,肅穆中寓飄逸。他在習作中的最後有幾句自白:“乙酉年秋月寒露節習字於仰晉書舍”。此“雁塔聖教序”,共一千五百字之多,乃用一日書完,一天寫了楷書一千五百字之多,從中可以知道書家的心態淡靜,淡靜似水,躬耕硯田,苦練修行。他的楷書習作,可曉他熟讀和駕馭了楷書以點線為形質,使轉為性情,行草書則是使轉為形質,點線為性情的真諦。一畫之間變起伏於鋒杪,一點之內殊衄挫於毫芒的妙理。
一個書家在書法藝術的大海里都只是滄海一粟,在人的一生中只要有一點從經典中突破,能立足於書壇則足矣。一個書家應該通會,但不可能真、草、行、隸、篆各體皆精,不可能都拿一百分,人的一生當要擅長一面,要主峰高聳,群峰相拱。廣收諸家之長,融匯自己,挪用、嫁接、移植,不斷給自己充電,不斷給自己補養,不斷鞏固從經典里得到的自我。“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是追求書法藝術的最好的答案。
綜觀景源賢弟的諸多作品,我有自信,他的藝術有著旺盛的生命力,有語言,有韻律,有節拍,他還處在精力充沛的年華,有很大的空間,憑藉著他睿智與勤奮的硯田生涯,祝願他有更多絢麗作品問世。
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天津市書法家協會主席唐雲來先生評論道:津門寶坻,人傑地靈,才人代出,文脈彌長。景源張君,為人篤厚,處世謙和,既忠誠於教育事業,亦潛心於翰墨情懷。教學相長,德藝雙馨,為津門書壇所重。其之所以也,乃師之傳統,用功形質者也。其初入單氏體乾之門牆,得窺二王之妙;后渉孫氏伯翔之堂奧,復見兩魏之瑰奇。后京華求學,轉益多師,學悟相濟,藝理同研,乃使書風日進,佳構頗豐,人品書品,世皆矚目。能如此者,當今書壇能有幾人乎?
茲陳書作於故里,乃望同道之批評,自稱之為“拋磚引玉”,而其效在於振興津門書道,砥礪後學者也。豈非其志在於大,其行在於實乎?感先生之執著,喜巨制之宏輝,不揆庸昧,聊譴拙言,以表余之評介之意耳
作品
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