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颱風碧利斯的結果 展開

颱風碧利斯

2006年第4號颱風

強熱帶風暴碧利斯(英文:Severe Tropical Storm Bilis,國際編號:0604,聯合颱風警報中心:05W,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管理局:Florita)是2006年太平洋颱風季的一個熱帶氣旋。“碧利斯”是菲律賓提供的名字,在塔加洛語中是“快速”的意思。

“碧利斯”的前身是JTWC在2006年7月8日8時命名的季風低壓05W。2006年7月9日14時日本氣象廳將其升格為2006年第4號熱帶風暴,並命名為“碧利斯”,20時JTWC將它升格為熱帶風暴。隨後其移動速度時快時慢,強度緩慢增強,於7月11日增強為強熱帶風暴。14日03時“碧利斯”的中心離開台灣島進入台灣海峽北部,於當日12時50分在福建省寧德市霞浦縣北壁鎮登陸。登陸時中心氣壓975百帕,近中心最大風速30米/秒(強熱帶風暴級)。登陸后減弱為熱帶風暴,一天後在江西境內減弱為熱帶低壓。

雖然“碧利斯”沒有達到颱風強度,但卻對菲律賓、台灣、中國大陸的福建、江西、湖南、廣東等地造成相當嚴重的災情,導致2006年中國南方水災。造成超過672人死亡,造成直接經濟損失約44億美元。最主要的破壞來自暴雨,並在菲律賓、台灣、中國東南部造成廣泛的洪澇和泥石流災害。很多受災嚴重的區域於其後一個月內再受颱風格美、颱風派比安、以及超強颱風桑美的吹襲,造成更大破壞。

命名由來


為避免颱風名稱的混亂,1997年11月25日-12月1日,有關國家和地區在香港舉行的世界氣象組織(簡稱WMO)颱風委員會第30次會議上決定規範颱風的命名,其中,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的熱帶氣旋,採用具有亞洲風格的名字命名,其命名方法是:事先制定一個命名表,然後按照順序年復一年地循環重複使用。該命名表即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熱帶氣旋命名系統。該命名表共140個名字,由WMO所屬的亞太地區的14個成員國和地區提供。“碧利斯”是菲律賓提供的名字,在塔加洛語中是“快速”的意思。
2006年12月4日至9日舉行的第39次世界氣象組織颱風委員會會議中決定把“碧利斯”這個名字永久退役。並要求菲律賓在2007年提交一個新的熱帶氣旋名字取代之。2007年的颱風委員會會議中,菲律賓提供“馬力斯”(Maliksi)作為“碧利斯”的替補名。

發展過程


碧利斯 路徑圖
碧利斯 路徑圖
一個低壓區於2006年7月上旬後期活躍在菲律賓以東洋麵上。此低壓區範圍寬廣,對流旺盛,是一個典型的季風低壓。此時低壓區處在一個垂直風切變中低的區域,流出良好。7月7日20時,聯合颱風警報中心(JTWC)發出了熱帶氣旋生成警報(TCFA),7月8日08時美國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將其升格為一熱帶低壓(TD)並給予臨時編號05W。其向偏西轉西北偏西方向移動,強度緩慢加強。7月9日20時JTWC首先將它升格為熱帶風暴。
2006年7月9日14時日本氣象廳將其升格為2006年第4號熱帶風暴,並命名為“碧利斯”(BILIS),國際編號為0604,名字由菲律賓提供,是快速的意思。隨之中央氣象台和台灣“中央氣象局”也相繼作出定位和預報,即升格為熱帶風暴和輕度颱風。
生成后的“碧利斯”環流中心仍嚴重外露,中心及中心北側呈無雲區。其以15-20公里/時的速度向西北方向移動。2006年7月10日凌晨到7月10日中午“碧利斯”移動速度飛快。最快時曾一度達到39公里/時。10日8時,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管理局認為其已經進入菲律賓責任區,並將其命名為Florita。從7月10日14時開始“碧利斯”放慢了它前進的腳步,移速控制在15-20公里/時。20時,日本氣象廳將其升格為強熱帶風暴。
2006年7月11日“碧利斯”開始影響菲律賓,猛烈的降水從此拉開了序幕。此後“碧利斯”移速忽快忽慢。移動方向是西北偏西。強度稍有加強。02時,其中心進入中央氣象台48小時警戒線,中央氣象台將其升格為強熱帶風暴。2006年7月12日14時“碧利斯”進入中國沿海的24小時警戒區。
即將登陸的碧利斯
即將登陸的碧利斯
2006年7月13日“碧利斯”的路徑和移速開始穩定。移速在17公里/時左右。台灣南部也被它列為強降水襲擊的對象。對此台灣“中央氣象局”一再表示。此輕度颱風結構鬆散,中心附近對流不強,沒有眼壁和風眼結構。當它登陸時和別的颱風登陸時將有明顯的差異。值得嚴加防範的是“碧利斯”中心南側的強盛雲圖將給台灣西南部。中部帶來非常強的降水。山區更強,並預測西南部山區的過程總雨量將達1200毫米左右。日最大降水量也有600毫米。嚴重超過台灣的“超大暴雨”級別“超大暴雨”是指24小時降雨量超過350毫米。而中國大陸24小時降水兩超過250毫米則成為“特大暴雨”。“碧利斯”進一步逼近台灣,台灣東部沿海的陣風普遍達到8-10級。局部地區因地形作用風力達12-13級。
福建中北部沿海和浙江沿海普遍出現8-11級大風,福建沿海最大陣風達12級。浙江沿海的瞬間最大風速達14級(43.1M/S)。
2006年7月14日03時“碧利斯”的中心離開台灣島進入台灣海峽北部,並繼續向福建省中北部沿海靠近。“碧利斯”於7月14日12時50分在福建省寧德市霞浦縣北壁鎮登陸。登陸時中心氣壓975百帕,近中心最大風速30米/秒;七級風圈半徑600公里;十級風圈半徑250公里。
由於是登陸台灣北部,沒有從中央山脈經過,再加上“碧利斯”本身環流並不緊密,所以在第2次登陸時,強度並沒有明顯的減弱。
之後菲律賓終於擺脫“碧利斯”的強降雨雲團和大風天氣,而台灣中南部的強暴雨仍在持續。新加入的暴雨地區有福建沿海,浙江南部沿海,廣東沿海。截至2006年7月16日該地區雨量均超過100毫米。部分超過300毫米,局部地區超過500毫米。其中台灣西南部山區,雨量直逼1000毫米。
2006年7月14日16時中央氣象台將“碧利斯”降格為熱帶風暴。20時日本氣象廳也將其降格為熱帶風暴,此時聯合颱風警報中心認為其環流中心已很難確定,停止編號。2006年7月15日凌晨“碧利斯”的中心離開福建境內,進入江西省。15日14時,日本氣象廳將其降格為熱帶低壓。15時中央氣象台將其降格為熱帶低壓。17日8時,日本氣象廳停止編號。18日14時,“碧利斯”殘餘雲系進入越南境內,20時,中央氣象台停止編號。

颱風特點


2006年7月15日凌晨“碧利斯”的中心離開福建境內,進入江西省。可這時福建,浙江,及廣東東部沿海風力仍維持在8-10級。說明“碧利斯”環流大,而且“碧利斯”是季風低壓。外圍風力大於中心附近風力。在登陸前,“碧利斯”的移動速度時快時慢,結構鬆散,環流中心附近對流稀疏,外圍卻對流旺盛,這是由於強風切導致的對流切離中心,這使得颱風“碧利斯”看起來時空心的。中心北側由積雲組成,而不是一般熱帶氣旋的對流雲系組成。而且“碧利斯”一直存在多中心現象,這也導致其結構鬆散、環流巨大。類似的颱風還有2014年的颱風娜基莉。同類颱風風力不是特彆強,但含水量比較大,容易發生強降雨。
中國氣象局在風暴后發表的報告,歸納出風暴造成嚴重災情的四大原因。首先,風暴登陸后減慢了移動速度,並在陸上維持了近120小時。此外,風暴的雨帶結構並不對稱,主要對流活動集中在風暴南面。另外,當時南海上的西南季風異常活躍,“碧利斯”登陸后加強了西南季風,在地型抬升作用下加強了降雨。最後,風暴吹襲之前,災區已累積一定降雨,風暴來襲時再帶來暴雨,便造成廣泛的洪澇。

預報預警


菲律賓

在7月13日,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管理局發出了三號熱帶氣旋警告,表示巴丹群島(Batanes Islands)和卡拉揚群島(Calayan Islands)風力將達100-185公里每小時。在發布三號熱帶氣旋警告的同時,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管理局對呂宋北部所有省份發出二號熱帶氣旋警告,預計這些地區的風力會達到60-100公里每小時。此外,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管理局還對呂宋中部大部分地區,包括科迪勒拉行政區(Cordillera Administrative Region)和伊洛科斯地區(Ilocos Region)的北半部,發出了一號警告。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管理局要求各等級警報所覆蓋的預警區域的學校和政府機構暫停辦公。

中國

台灣省
台灣“中央氣象局”在2006年7月12日2時30分發布海上颱風警報,並在8時30分再發布陸上颱風警報。2006年7月15日2時30分海上陸上颱風警報解除。全省發布土石流警戒的區域一共有654處。
福建省
福建省氣象台在7月11日發出颱風警報,表示碧利斯有可能登陸福建。當局也在湖南省疏散了超過80萬人,以及在浙江省疏散約7萬人。另外,約25萬名名漁民及22萬隻船被當局下令返回港口。在上海,疏散行動導致鐵路和公共汽車延誤,超過210班航機被取消。
就登陸強度而言,碧利斯僅僅達到強熱帶風暴量級,並不算強,但是其陸上維持的時間,降雨強度以及影響範圍卻非常大。
湖南省
湖南省氣象局及時啟動了氣象災害Ⅱ級應急預警預案,採取了積極的防禦措施。7月12日,湖南省氣象台提前作出了預報,並及時發布了氣象預警。7月15日11時,湖南省氣象台對耒陽、永興、攸縣三個縣發布了暴雨紅色預警。
廣東省
截至7月16日晨,廣東省氣象局總共發布熱帶風暴消息2份,強熱帶風暴消息28份,強熱帶風暴警報8份;暴雨消息4份;發送《重大氣象信息快報》6期。
廣西壯族自治區
2006年7月15日,區、市兩級氣象台先後發布了暴雨黃色、橙色、紅色預警信號共15次。16日21時20分左右,時任廣西壯族自治區副主席、防汛抗旱指揮部指揮長孫瑜帶領水文等有關部門的領導來到廣西氣象台會商室聽取未來天氣趨勢預報,對暴雨防禦工作進行部署。
香港特別行政區
“碧利斯”所帶來的西南季風在2006年7月14日開始影響香港,為香港帶來強風。香港天文台在當日晚上10時45分發出強烈季風信號,一直維持到7月17日早上9時15分。在7月16日凌晨時分,一道強烈雨帶掃過香港,香港天文台從凌晨2時10分起,先後發出黃色、紅色暴雨警告信號,在2時50分更發出黑色暴雨警告信號。

颱風影響


菲律賓

“碧利斯”主要雨帶位於其東部和南部,這些雨帶掃過呂宋期間,為當地帶來暴雨及烈風,造成廣泛地區內澇及發生泥石流,造成約4500萬比索的經濟損失以及至少14人死亡、7人失蹤、2萬人無家可歸。當中有3人在碧瑤市遇難、6人在馬尼拉區遇難。暫未收到任何中國公民傷亡的報告。

日本

颱風碧利斯雖然沒有直接登陸琉球群島,但其巨大的環流仍然給其帶來了風浪和降水。受颱風影響,沖繩縣的宮古島停電346戶。一處8米高的廣告牌倒下,所幸無人員傷亡。此次颱風過境共造成經濟損失9417萬日元。下地錄得最大持續風速26米每秒,最低氣壓986.1hPa。鏡原測得最大降水量160mm。

中國

“碧利斯”導致超過40萬人無家可歸,超過200萬人受到洪水影響。風暴過後,中國紅十字會提供了近千萬元的食物、毛氈、食水及超過10萬名住在臨時庇護站的湖南災民。然而,救災工作受到之後的雲南地震以及另外三個更強的颱風(即颱風派比安、颱風格美及超強颱風桑美)影響而多次中斷。
根據世界氣象組織估計,“碧利斯”在中國大陸合計共造成超過654人死亡,208人失蹤,單在中國東南部就造成44億美元的經濟損失。
台灣省
“碧利斯”於2006年7月13日22時20分在宜蘭縣頭城附近登陸。由於“碧利斯”以較快的速度穿越台灣北部,以及“碧利斯”的雨帶集中在外圍,台灣的蒙受的損失相對輕微。當地有4人死亡,當中2人是來自中國大陸的漁民,他們的漁船在馬祖擱淺;另外一人在台北因電擊而死亡。另外,“碧利斯”造成農業損失超過一億元新台幣。颱風引進旺盛西南氣流,因此強制撤離的民眾234人。但颱風挾帶的雨量,使包括八掌溪(八掌溪橋站超過二級警戒水位)、急水溪(新營及青葉橋站超過二級警戒水位)、曾文溪(新中站超過二級警戒水位)、北港溪(溪口及大湖口溪橋站,皆超過二級警戒水位)等四條溪流,仍在警戒範圍。因“碧利斯”風雨造成的電力受損共有2946處。自來水部分,新竹山區有200戶供水受損。受“碧利斯”影響,台北桃園機場13日已有多個航班取消,也有部分航班提早或延後起飛,高雄小港機場的島內航線則已全部取消。馬祖地區從13日上午起,對外海空交通即全部中斷。15時以後,澎湖、金門也先後中斷了海空交通。
廣東省
“碧利斯”給廣東省帶來嚴重的洪澇災害已造成受災人口743.121萬,洪澇面積29.6152萬公頃,成災面積18.9519萬公頃,倒塌房屋7.892萬間,死亡113人(其中洪水災害死亡33人,山地災害死亡76人,其他4人),失蹤76人,直接經濟損失143.2973億元(其中水利設施17.42億元)。
京廣鐵路多處因內澇和泥石流而中斷,導致最少274班列車延誤或需要改道。一列火車在廣東省樂昌市被洪水包圍,乘客需要疏散到附近一間學校。鐵路公司需要退回200萬張車票。經過三日搶修,鐵路服務才在2006年7月18日恢復正常。
湖南省
“碧利斯”造成湖南韶關洪澇災害
“碧利斯”造成湖南韶關洪澇災害
受災最嚴重的省份是湖南省,受“碧利斯”影響,湖南東南部地區發生特大暴雨,引發山洪及山體滑坡、泥石流,造成了嚴重的人員傷亡。據初步統計,至2006年7月21日,郴州、衡陽、永州、株洲、婁底、益陽等6個市33個縣(市、區)549個鄉(鎮)729萬多人受災,全省因災死亡346人,失蹤89人,其中,郴州市所屬的資興市死亡197人,失蹤69人。直接經濟損失超過78億元。全省需緊急臨時安置人員達12萬人。當中資興市是受災最嚴重的城市,當地政府官員指出這是過去100年該市遭遇到的最大災難。死亡人數是“空前的”。
由於在湖南的死亡數字在數小時間突然急升,中央政府指責地方官員隱瞞死傷數字。民政部派出一個小組到湖南實地調查有關指控,併發出公告指瞞報的地方官員將受嚴懲。
江西省
此次由颱風“碧利斯”帶來的強降雨造成江西多條河流水位上漲,大型水庫水位超汛限。江西省防汛辦提供的數據顯示,2006年7月14日14時至15日22時,江西全省降雨超過50毫米的有27個縣93個站,超過100毫米的有17個縣50個站,以泰和縣上沔站217毫米為最大。江西省水利廳16日公布,受“碧利斯”影響,江西部分江河水位迅速上漲,並造成房屋倒塌、農作物被淹,直接經濟損失近4億元。截至16日8時,贛州全市共有安遠、定南、龍南會昌、寧都、瑞金、上猶、興國8個縣(市)76個鄉鎮27.6萬人受災,倒塌房屋628間,農作物受災面積5868公頃,直接經濟損失達7084萬元。
香港特別行政區
颱風“碧利斯”結合季風給香港帶來了強降水。在2006年7月16日2時至3時期間,天文台總部錄得115.1毫米雨量,為香港天文台成立以來錄得的最高一小時雨量紀錄(紀錄已被2008年6月7日上午8時至9時的145.5毫米打破)。之前的紀錄為109.9毫米,是於1992年5月8日錄得的。然而,當日的暴雨相當短暫,7月16日全日的雨量不過是195.6毫米。
在暴雨影響下,大嶼山東涌道發生山體滑坡,使東涌道交通中斷了12小時。由於東涌道是大嶼山南部旅遊區及北部新市鎮之間的惟一陸路連接,大嶼山南北交通完全癱瘓。長洲龍仔村附近一幅護土牆在暴雨中坍塌,泥石流湧向一間村屋附近。幸而全香港無人傷亡。
在“碧利斯”影響期間,天文台總部於7月14日16時25分錄得全年最低氣壓992.2百帕斯卡。此乃連續第二年在沒有發出任何熱帶氣旋警告的時間錄得的全年最低氣壓。
其他省份
在浙江省,強風和大雨造成約6.93億元的財物損失,當地洞頭縣小門氣象站錄得的陣風高速42.2米每秒(14級,155公里每小時),玉環錄得最大風速42.0米每秒。受“碧利斯”影響,浙江中南部沿海海面出現了10-12級大風,部分海面達13-14級。2006年7月13日14時至15日08時累計雨量超過100毫米的共有83站,樂清砩頭(324毫米)等6站雨量突破200毫米。
被沖毀的蒙新高速
被沖毀的蒙新高速
廣西壯族自治區全區共有1617.78萬人次受災,因災緊急轉移安置人口92.48萬人,死亡76人,失蹤4人;倒塌房屋79062間,其中倒塌居民住房23171戶58247間,損壞房屋90715間;農作物受災面積548.45千公頃,絕收面積80.62千公頃;直接經濟損失47.69億元,其中農業直接經濟損失30.22億元。
2006年7月20日凌晨3時許,雲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蒙自縣冷泉鎮境內在建的蒙(自)新(街)高速公路第七、八合同標段通山河沿線,因局部地區暴雨引發山洪,沖毀工棚。截至21日上午,已造成8人死亡,5人受傷,27人失蹤。
“碧利斯”於2006年7月14日在福建第二次登陸,造成43人死亡和超過30億人民幣的損失。主要的破壞來自內澇。當地的學校和旅遊設施關閉了數天。僅在廈門一處,颱風“碧利斯”就造成倒塌受損房屋248間,損壞堤防17處945米,損壞護岸113處,沖毀塘壩33座,直接經濟損失達7813萬元。與“碧利斯”相關的雨帶所帶來的暴雨在廣東和廣西分別造成106人和35人死亡。廣東省一個氣象站在5小時間錄得360.6毫米的雨量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