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木龍
舞木龍
舞木龍是廣東省歷史悠久的傳統民俗文化活動。流傳於東莞厚街鎮橋頭村,地處厚街鎮南面,S256省道縱貫全村界內。傳說龍能行雲布雨、消災降福,象徵祥瑞,所以以舞龍的方式來祈求平安和豐收就成為全國各地的一種習俗。它植根於民間,活躍於節日,長期以來起著豐富勞動人民精神生活,。
相傳橋頭村舞木龍的習俗自南宋紹慶二十七年(1158年)開始,而有文獻記載這一習俗的是明永樂十九年(1421年)《鰲台王氏族譜》:“端陽后三日,鄉之農人刻木為龍,招集四方,互相角戲,士女環視如堵,亦勝事也。”可見該習俗在厚街至少留傳了588年歷史。人們為保留端午節龍舟競渡風俗,在沒有河流的村中“舞木龍”。
![舞木龍](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2/6/m267a27692db7cf0bc734d7c8aee8e19d.jpg)
舞木龍
東莞舞木龍是一項群眾參與性廣、民俗特色鮮明、活動氛圍濃厚的群眾性的傳統文化藝術活動。它清晰地向世人表達了人民群眾祈求幸福,追求美好生活的良好願望,表現了人民群眾生機勃勃、團結向上的精神面貌,這對於提高人民群眾保護文化意識,增強村民凝聚力,加深群眾對鄉情和民俗文化的理解和認識,構建和諧社會,具有十分積極的推動作用。
但隨著時代的變遷,人們的娛樂方式漸趨多元,加之保護措施的力度還不夠大,舞木龍習俗不再像過去那樣受人追捧,回鄉參與活動的港澳台同胞對此活動的參與積極性也漸趨淡化,舞木龍習俗還有待保護和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