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納河和盧浮宮

塞納河和盧浮宮

盧浮宮、藝術大橋和雅綠園的筆直線條使整個畫面顯得十分穩重。通過灰色、淡褐色和淡紫色的色調,來描繪充滿整個畫面的天空、市內空氣中瀰漫著的冬季的晨霧和光線的顫動。

基本信息


【畫作名稱】《塞納河和盧浮宮》
【創作者】卡米耶·畢沙羅(Camille Pissarro) (法國)
【創作年代】1903年
【類別】畫布油畫
【風格】印象主義
【題材】風景
塞納河和盧浮宮
塞納河和盧浮宮
【規格】46×55cm 【材質】布 油彩
【現存藏處】巴黎 奧賽博物館藏

作品欣賞


1900年-1903年,畢沙羅把主要精力放在巴黎的這一歷史名勝上。可是,他的健康狀況每況愈下,並患有嚴重的眼疾,因此不可能到近處寫生。於是他在寓所三層的窗戶口創作了30多幅有關此名勝的作品,畫中天空和河水佔據了一個新的重要位置,以此來表現這一地域的柔意與恆久。
畫面的近景被新橋附近的雅綠園的一角佔據著。寥寥數筆勾畫出花園裡的幾個遊人——例如,一片玫瑰色就代表婦女的裙子——他們正注視著從藝術大橋橋洞下緩緩駛過的駁船。畫面左側是兩棵葉子已全部脫落的大樹,右側是拖著長長身影的盧浮宮。路易十四時期建造的配樓具有古典建築風格:三角楣、壁柱、欄桿上的圓柱以及屋頂平台都體現了這種風格。它與小走廊和“水邊長廊”等舊建築遙相呼應。通向宮內的拱頂狹廊兩側建有小鐘樓,再往前走便可到達拿破崙三世時期建成的,帶有高高屋頂的盧浮宮。遼闊的天空呈蔚藍色,空中飄著幾片粉紅色的薄雲,陽光透過雲層灑向大地。盧浮宮、藝術大橋和雅綠園的筆直線條使整個畫面顯得十分穩重。年邁的畫家試圖通過灰色、淡褐色和淡紫色的色調,用靈活輕快的筆觸,來描繪充滿整個畫面的天空、市內空氣中瀰漫著的冬季的晨霧和光線的顫動。1903年,他在給兒子呂西安的信中說道,他在這裡找到了體現“光線極佳的題材”。
從1893年起,在生命最後的十個年頭,畢沙羅不再把田野、農村和農民作為創作的題材,而是把目光轉向城市:諾曼底魯昂和迪亞普,尤其是首都巴黎。他住在巴黎市中心,被繁華的街景所吸引,也許是受日本銅版畫或照相術的啟發,他從旅館房間的窗戶俯瞰大街上來去匆匆的人群和熱鬧場面。他後來又為新修的歌劇院大街畫了一系列作品。在他看來,整條大街五光十色,燈火輝煌,充滿活力。再後來,他又被位於塞納河畔、盧浮宮腳下的杜伊勒利宮花園牢牢地吸引住了。1900年,他索性在塞納河左岸,離新橋不遠的多芬廣場28號租了一套公寓。這樣,他便在不知不覺中更接近塞納河了。他在那裡創作了一系列以塞納河和盧浮宮為題材的作品。

藝術背景


12世紀末,菲利浦·奧古斯丁國王下令建造一座城堡,作為保衛巴黎的要塞。一個半世紀后,查理五世將其改造成王宮。數百年裡,一代代君主都曾對其進行過修繕和擴建。但從路易十四起,即在17、18世紀,這座宮殿曾一度受到冷落,因為當時的國王更青睞凡爾賽宮。19世紀初,拿破崙一世下令對整個建築進行加固,並重新翻修屋頂。他的侄子拿破崙三世從1852年起也曾多次下令進行修復和擴建。
18世紀末,有人建議將王室的收藏品集中存放在盧浮宮,使其成為一座博物館。大革命時期,根據1793年的一項法令,這項計劃終於付諸實施。同年11月8日,中央藝術博物館正式向公眾開放。

作者介紹


塞納河和盧浮宮
塞納河和盧浮宮
卡米耶·畢沙羅,1830年生於安的列斯群島的聖托馬斯島 1903年卒於巴黎。
與父親的想法不同,畢沙羅自幼便對藝術表現出濃厚興趣。但直到25歲時,他才來到巴黎,開始接觸藝術界。在這之前的1853年,他曾和畫家梅爾貝一起在委內瑞拉住過一段時間。他在巴黎先認識了柯羅,后又利用在私人畫室聽課的機會認識了莫奈、塞尚以及後來的巴齊耶、雷諾阿西斯萊。1864年-1870年,他最初創作的巴黎風景畫,通過評審團的評審,參加了官方畫展。1870年,他為躲避戰火來到倫敦。但從倫敦回國后,他卻被剝奪了參展資格。從此,他的命運就和印象派畫家的命運緊緊地連在一起。他們都喜歡採用日本式模糊取景方法,以明亮的色彩和顫動的筆觸來表現當代的風景。畢沙羅懷著強烈的好奇心,不停地探索新的技法。1885-1890年,他採用修拉的新印象派主義手法,但後來又回到原來的技術老路上去了。1892年,畫商杜朗-盧埃爾舉辦畢沙羅作品回顧展。此後,畢沙羅潛心描繪城市風光,尤其喜歡俯瞰巴黎的街景,把目光集中住首都熙熙攘攘的大街小巷上,這為他贏得了國際聲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