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團菌病

軍團菌病

軍團菌病是由軍團菌屬細菌引起的臨床綜合征。1976年美國費城召開退伍軍人大會時暴發流行而得名。病原菌主要來自土壤和污水,由空氣傳播,自呼吸道侵入。根據2007年世界衛生組織(WHO)指南,軍團菌病分為3種亞型:①肺炎型軍團菌病(LD)以肺炎為主要臨床表現的軍團菌感染,又稱軍團菌肺炎;②肺外綜合征 即感染從肺部播散至肺外其他系統;③龐蒂亞克熱 主要表現為急性發熱,病程呈自限性。軍團菌病的主要致病菌為嗜肺軍團菌血清1型。男性多於女性。老年人、吸煙酗酒者以及免疫功能低下者易患此病。

病因


軍團菌為需氧的多性革蘭陰性菌,廣泛存在於自然環境中,其傳染源是水源和空調系統,通過空氣傳播。根據細胞壁組成、生化反應和DNA雜交研究,軍團菌和過去已知的病原菌無關,故構成單獨一個科。軍團菌科僅有一個屬,即軍團菌屬。我國已定型者有Lp1,Lp3,Lp5,Lp6,Lp9等。
引起疾病者主要是嗜肺軍團菌(Lp)和麥氏軍團菌;嗜肺軍團菌有15個血清型,約90%屬血清Ⅰ型。軍團桿菌為革蘭陰性桿菌,軍團菌可產生多種酶和毒素,包括蛋白酶、磷酸酯酶、脫氧核糖核酸酶、β內醯胺酶以及細胞毒素,可能與毒力有關。軍團菌的生長可得到一些自由生活原蟲的支持,或在其體內寄生,如阿米巴。原蟲和軍團菌相互作用,且原蟲可改變軍團菌的毒力。

臨床表現


1.肺炎型
潛伏期一般為2~10天,前驅癥狀為乏力、頭痛、全身肌肉酸痛,於1~2天內突然發熱,可達40℃以上,多呈稽留熱。病程早期即可出現多系統受累癥狀。絕大多數患者有咳嗽,起初為乾咳,半數患者轉成非膿性黏稠痰或略帶膿性痰,痰中常含少量血絲,個別可咯血
少數患者有胸痛,呼吸困難較為多見。肺部可聞及細濕啰音。繼之可出現明顯肺實變體征。約25%有噁心、嘔吐及腹瀉等消化道癥狀,有的腹瀉為惟一首發癥狀。神經癥狀多見於急性期,包括不同程度意識障礙、肌張力增強或陣顫、步態不穩等,可有暫時性肢體軟癱,無神經系統定位體征。多數病例體溫於8~10天下降,肺炎等全身癥狀隨之好轉。但重症病例可發生心、肝、腎功能損害,甚至功能衰竭致死,亦可遷延併發肺膿腫等。
2.非肺炎型(龐蒂亞克熱)
此型為該病菌感染的輕型,潛伏期為5~66小時,半數為36小時左右。發冷、發熱起病,體溫一般不超過39.5℃,伴頭痛、肌痛等。呼吸道癥狀不嚴重,半數患者僅輕度乾咳及胸痛,部分咽喉干痛。個別可有腹瀉、清水樣便或者失眠、眩暈、記憶力減退、意識矇矓、頸強直、震顫等神經系統表現,均較輕。非肺炎型的病程3~5天自愈。

檢查


1.實驗室檢查
外周血象白細胞計數升高,多在(10~20)×10/L之間,中性粒細胞增多,可見核左移;呼吸道分泌物(痰液或氣管內吸取物)革蘭染色不能發現大量佔優勢菌群、僅見少量中性粒細胞。
2.血清學檢查
(1)間接熒光抗體法 雙份血清抗體效價增高4倍以上,且≥1:128,或者恢復期單份血清效價≥1:956者可以診斷本病,多於3周末(少數6周)血清抗體效價可達診斷標準。本法陽性率約80%。
(2)直接熒光抗體法 由已知抗體檢測患者呼吸道分泌物的致病菌,陽性率可達50%,可做早期診斷。

診斷


軍團菌病桿菌感染的臨床診斷比較困難,僅憑其臨床表現很難與其他病原所致的胸部感染鑒別,所以必須進行血清學或病原學檢查方可確診。

治療


首選大環內酯類或氟喹諾酮類,四環素類、利福平等也有效。青霉素類、氨基糖甙類、頭孢菌素類對本病無明顯療效。
此外,維持水和電解質的平衡、呼吸衰竭時人工呼吸器的應用、休克時血管活性藥物和其他抗休克措施、急性腎功能衰竭時的透析療法均為重要的治療措施。

預后


軍團菌病的病死率約為15%,年齡越大,病死率越高,有基礎疾病或免疫缺陷者病死率亦高。死亡原因多數為呼吸衰竭,其次為休克急性腎功能衰竭。如能早期診斷及給予有效治療,病死率可降低。

病例通報


2020年4月1日,澳門特區政府衛生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3月31日接獲鏡湖醫院通報1例軍團病個案。患者為一名84歲男性澳門居民,有長期慢性病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