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腹瀉的結果 展開
- 一種常見癥狀
- 急性腹瀉
腹瀉
一種常見癥狀
腹瀉(diarrhea)是一種常見癥狀,俗稱“拉肚子”,是指排便次數明顯超過平日習慣的頻率,糞質稀薄,水分增加,每日排便量超過200g,或含未消化食物或膿血、黏液。腹瀉常伴有排便急迫感、肛門不適、失禁等癥狀。正常人每日大約有9L液體進入胃腸道,通過腸道對水分的吸收,最終糞便中水分僅約100~200ml。若進入結腸的液體量超過結腸的吸收能力或(和)結腸的吸收容量減少,就會導致糞便中水分排出量增加,便產生腹瀉。臨床上按病程長短,將腹瀉分急性和慢性兩類。急性腹瀉發病急劇,病程在2~3周之內,大多系感染引起。慢性腹瀉指病程在兩個月以上或間歇期在2~4周內的複發性腹瀉,發病原因更為複雜,可為感染性或非感染性因素所致。
● 1.急性腹瀉
● (1)感染 包括病毒(輪狀病毒、諾瓦克病毒、柯薩奇病毒、埃可等病毒)、細菌(大腸桿菌、沙門菌、志賀菌、痢疾桿菌、霍亂弧菌)或寄生蟲(溶組織阿米巴原蟲、梨形鞭毛蟲)引起的腸道感染。
● (2)中毒 食物中毒如進食未煮熟的扁豆、毒蕈中毒、河豚中毒,重金屬中毒,農藥中毒等。
● (3)藥物 瀉藥、膽鹼能藥物、洋地黃類藥物等。
● (4)其他疾病 潰瘍性結腸炎急性發作、急性壞死性腸炎、食物過敏等。
● 2.慢性腹瀉
● 慢性腹瀉病因比急性的更複雜,腸黏膜本身病變、小腸內細菌繁殖過多、腸道運輸功能缺陷、消化能力不足、腸運動紊亂以及某些內分泌疾病和腸道外腫瘤均有可能導致慢性腹瀉的發生。可引起慢性腹瀉的疾病包括:
● (1)腸道感染性疾病 ①慢性阿米巴痢疾;②慢性細菌性疾病;③腸結核;④梨形鞭毛蟲病、血吸蟲病;⑤腸道念珠菌病。
● (2)腸道非感染性炎症 ①炎症性腸病(克羅恩病和潰瘍性結腸炎);②放射性腸炎;③缺血性結腸炎;④憩室炎;⑤尿毒症性腸炎。
● (3)腫瘤 ①大腸癌;②結腸腺瘤病(息肉);③小腸惡性淋巴瘤;④胺前體攝取脫羧細胞瘤、胃泌素瘤、類癌、腸血管活性腸肽瘤等。
● (4)小腸吸收不良 ①原發性小腸吸收不良;②繼發性小腸吸收不良。
● (5)腸動力疾病 如腸易激綜合征。
● (6)胃部和肝膽胰疾病 ①胃大部分切除-胃空腸吻合術;②萎縮性胃炎;③慢性肝炎;④肝硬化;⑤慢性胰腺炎;⑥慢性膽囊炎。
● (7)全身疾病 ①甲狀腺功能亢進;②糖尿病;③慢性腎上腺皮質功能減退;④系統性紅斑狼瘡;⑤煙酸缺乏病;⑥食物及藥物過敏。
● 1.急性腹瀉
● 起病急,病程在2~3周之內,可分為水樣瀉和痢疾樣瀉,前者糞便不含血或膿,可不伴里急后重,腹痛較輕;後者有膿血便,常伴里急后重和腹部絞痛。感染性腹瀉常伴有腹痛、噁心、嘔吐及發熱,小腸感染常為水樣瀉,大腸感染常含血性便。
● 2.慢性腹瀉
● 大便次數增多,每日排便在3次以上,便稀或不成形,糞便含水量大於85%,有時伴黏液、膿血,持續兩個月以上,或間歇期在2~4周內的複發性腹瀉。病變位於直腸和(或)乙狀結腸的患者多有里急后重,每次排便量少,有時只排出少量氣體和黏液,粉色較深,多呈黏凍狀,可混血液,腹部不適位於腹部兩側或下腹。小腸病變引起腹瀉的特點是腹部不適多位於臍周,並於餐后或便前加劇,無里急后重,糞便不成形,可成液狀,色較淡,量較多。慢性胰腺炎和小腸吸收不良者,糞便中可見油滴,多泡沫,含食物殘渣,有惡臭。血吸蟲病、慢性痢疾、直腸癌、潰瘍性結腸炎等病引起的腹瀉,糞便常帶膿血。腸易激綜合征和腸結核常有腹瀉和便秘交替現象。因病因不同可伴有腹痛、發熱、消瘦、腹部包塊等癥狀。
● 1.血常規和生化檢查
● 可了解有無貧血、白細胞計數增多、糖尿病以及電解質和酸鹼平衡的情況。
● 2.糞便檢查
● 新鮮糞便檢查時診斷急、慢性腹瀉病因的最重要步驟,可發現紅白細胞、吞噬細胞、原蟲、蟲卵、脂肪滴及未消化食物等,隱血試驗可檢測出血。糞培養可發現致病微生物。
● 3.X線檢查
● X線鋇劑檢查和腹部平片可顯示胃腸道病變、腸道動力狀態等。
● 4.選擇性血管造影和CT檢查
● 對診斷消化系統腫瘤如肝癌、胰腺癌等尤有價值。
● 5.內鏡和活組織病理檢查
● 內鏡檢查對腸道的腫瘤和炎症病變具有重要診斷價值。黏膜活檢有助於發現早期惡性腫瘤、癌前病變和某些寄生蟲。
● 6.小腸吸收功能試驗
● 可通過糞脂測定、膽鹽吸收試驗、維生素B12吸收試驗、右旋木糖醇吸收試驗等方法了解小腸的吸收功能。
● 7.血清及尿中胃腸道激素與化學物質測定
● 對各種胃腸道神經內分泌腫瘤的判斷有重要診斷價值。
● 腹瀉的診斷關鍵是對原發疾病或病因的診斷,需從起病情況與病程、發病年齡、發病人群、腹瀉次數與糞便性質、伴隨癥狀和體征、常規化驗特別是糞便檢驗中獲得依據。
● 急性腹瀉應根據病史、發病季節、伴隨的全身癥狀等,首先鑒別是病毒、細菌、寄生蟲等引起的感染性腹瀉,還是食物中毒、藥物或其他疾病引起的腹瀉。致病菌的明確有賴於糞便培養,一些寄生蟲如賈第蟲等需行腸黏膜活檢。
● 慢性腹瀉可通過病史,體檢,肛門指檢,大便常規培養及找蟲卵和寄生蟲、大便脂肪測定,消化道內鏡和活檢等來明確診斷。首先應明確腹瀉是源於小腸還是結腸。
● 如為小腸性腹瀉,應進一步作鋇餐檢查、小腸鏡和其他實驗室檢查,以確定是器質性抑或功能性。如屬結腸性腹瀉,應做結腸鏡檢查,觀察有無腫瘤、潰瘍性結腸炎、克羅恩病等。
● 病因治療和對症治療都很重要。在未明確病因之前,要慎重使用止痛藥及止瀉藥,以免掩蓋癥狀造成誤診,延誤病情。
● 1.病因治療
● (1)抗感染治療 根據不同病因,選用相應的抗生素。
● (2)其他 如乳糖不耐受症不宜用乳製品,成人乳糜瀉應禁食麥類製品。慢性胰腺炎可補充多種消化酶。藥物相關性腹瀉應立即停用有關藥物。
● 2.對症治療
● (2)黏膜保護劑 雙八面體蒙脫石、硫糖鋁等。
● (3)微生態製劑 如雙歧桿菌可以調節腸道菌群。
● (4)止瀉劑 根據具體情況選用相應止瀉劑。
● (5)其他 654-2、溴丙胺太林、阿托品等具解痙作用,但青光眼、前列腺肥大者、嚴重炎症性腸病患者慎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