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士鎮

江蘇省無錫市江陰市下轄鎮

華士鎮,古稱華墅、花市,隸屬於江蘇省無錫市江陰市,位於江陰市東部,總面積74.64平方千米,是蘇南鄉鎮工業的發祥地之一。2017年,華士鎮有常住人口158132人。截至2019年,華士鎮共轄2個社區27個行政村。 

華士鎮有5000年的考證史,自古為江南名鎮,有“小小華墅賽蘇州”的美譽。2016年,華士鎮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80億元,比上年增長11.3%,工商開票銷售突破1000億元,完成公共財政預算收入12.19億元,比上年增長30.8%,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49億元。 

2018年10月,華士鎮入選“2018年度全國綜合實力千強鎮前100名”名單。 2019年,華士鎮複審確認為國家衛生縣城(鄉鎮)。

歷史沿革


宋、元時為當地棉花市集,曾稱花市。
1950年9月建為華墅區華墅鎮。 
1957年9月,設華墅鄉。
1958年9月,華墅鄉境改為華墅公社,並轄華墅鎮。
1961年9月,華墅鎮改為華墅公社分社。
1962年1月,重設華墅鎮,直隸縣。
1965年10月,鎮、社更名為“華士”。
1975年9月,撤華士鎮歸華士公社,鎮社合一。
1984年3月,華士公社改華士鄉。
1985年12月,華士鄉改稱華士鎮。 
1996年,面積46平方千米,人口5.8萬人,轄華西、向陽、華士、華明、前進、華中、華南、華新、勤豐、華東、儉益、大河、龍南、蔡河、碩橋、坊前、徐巷、蔡化、東升、高峰、砂山、華北、彭蒿、龔巷、江南、西巷26個行政村和華士鎮居委會。
2001年6月,華士鎮與陸橋鎮合併設立新的華士鎮。2007年,華士鎮面積71平方千米,其中水面面積830公頃,戶籍人口8.828萬人。
轄華西、華西一村、二村、三村、四村、五村、六村、七村、八村、九村、十一村、十二村、向陽、華士、陸橋、陸南、陸西、陸東、陸新、紅苗、華陸、勤豐、華中、華益、龍河、曙新、蔡化、東升、華豐、漁獵30個村和華士、陸橋2個社區。鎮政府駐華士新生路8號。
原陸橋鎮位於市境東南部,北連華西村,距江陰市城區20千米,距無錫市區30千米。1949年建陸橋鄉,1958年改公社,1984年改鄉,1991年設鎮。1996年,面積26.8平方千米,人口3.1萬人,轄益民、勞化、宜文、洪年、紅苗、六合、張家圩、陳家壩、陸東、荷花、陸家基、瓠岱、涇浜、朱蔣巷、朱徐巷、梧村、陸橋、新塘、北繆家、三餘巷、陳塘、漁獵22個行政村和陸橋鎮居委會。2001年撤鎮併入華士鎮。

地理環境


華士鎮位於江陰市東部,地處澄東區域中心,總面積74.56平方千米。

自然資源


全鎮新增經濟林、生態林就達9500畝,並新建了一個800畝的生態園,全鎮綠化覆蓋率已超過30%。

行政區劃


截至2019年,華士鎮共轄2個社區、27個行政村:華士社區、陸橋社區、華西新市村、華西一村、華西二村、華西三村、華西四村、華西五村、華西六村、華西七村、華西八村、華西九村、華西十村、華西十一村、華西十二村、華西十三村、華士村、向陽村、陸南村、陸橋村、陸新村、紅苗村、陸豐村、勤豐村、華中村、華益村、龍河村,曙新村、龍砂村。

人口民族


該鎮總面積74.64平方公里,耕地面積2478公頃。至2006年末,該鎮有常住人口89097人,男性44764人、女性44333人,其中少數民族439人,苗族107人、布依族69人、土家族48人、侗族40人、回族28人、壯族22人、彝族20人、白族17人、羌族16人、蒙古族8人、仡佬族7人、畲族6人、藏族4人、滿族3人、哈尼族3人、仫佬族2人、朝鮮族1人、瑤族1人,其他少數民族37人;有外來暫住人口69129人,其中男性37019人、女性32110人。
2017年,華士鎮有常住人口158132人。

政治


新建非公企業黨組織15個,規模以上非公企業黨組織組建率100%,發展黨員138名,新增村級黨員(人才)服務中心2個,各村均建成超200平方米的標準化黨員活動室;選派2名企業主和1名機關幹部擔任村(社區)主要負責人,選拔2名大學生村幹部進入村支部(總支、黨委)班子;全年培訓黨務幹部300人次,培訓入黨積極分子200人;募集120萬元建立黨內關愛專項資金,發放15萬元,幫助400名困難黨員。鎮人大視察評議政府工作5次,辦理人大代表建議18件;召開華士鎮第十六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補選殷忠祥為華士鎮人大副主席,孫健為華士鎮副鎮長。政協工委組織市政協委員開展調研,及時反映社情民意,辦理建議24件。制定出台《關於進一步規範政府投資建設工程監督管理的意見》,規範工程招投標,節約資金1200萬元;制定《華士鎮2009-2011年紀檢監察信訪舉報工作目標管理規劃實施意見》,全年查處各類違紀案件10件,處理違紀黨員10人;聘任15名黨風、行風監督員。

經濟


綜述

2015年,華士鎮完成地區生產總值262.86億元、公共財政預算收入9.31億元,同比增長6.94%和13.44%。工商業開票885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44.54億元。
2016年全鎮完成地區生產總值280億元,比上年增長11.3%,工商開票銷售突破1000億元,完成公共財政預算收入12.19億元,比上年增長30.8%,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49億元。

第一產業

2016年,華士鎮現代農業規模化經營比例達到85%。2016年農民人均純收入3.3萬元。
2015年,華士鎮現代農業投入9000萬元,完成農業總產值2.5億元。農村土地確權登記工作全面展開,建成鎮級農村產權交易中心。

第二產業

2016年,全鎮共有工業企業1000餘家,以冶金、紡織、新型建材為主導產業,以太陽能、風電、環保等新能源、新材料製造業為優勢產業。色紡紗、鋁塑板、乒乓球、氣門芯(嘴)系列產品成為全國單打冠軍。目前,全鎮有國家、省、市級企業集團12家,年開票銷售超百億企業2家,超30億元村企3家,超10億元村企7家。有中國馳名商標6隻、中國名牌產品3隻,色紡紗、鋁塑板、兵乓球、氣門芯(嘴)等7個產品成為全國單打冠軍。有上市企業3家,上市後備企業8家。有省高新技術、民營科技企業58家,省高新技術產品53個。全鎮22家大中型企業全部完成研發機構建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發機構覆蓋率達70%。
2015年,華士鎮完成工業總產值825.56億元,同比增長1.82%。為23家企業轉貸10億元。新開工項目、技改擴能項目中33個超1000萬元,4個超億元。全年完成高新技術產業產值135億元,規上工業企業成立研發機構達84家,覆蓋率達80%。完成到位註冊外資5032萬美元,新辦自營出口獲權企業8家,進出口總額9.8億美元。

第三產業

2016年,全鎮有125家服務業流通企業,2016年服務業實現開票銷售收入180億元,實現服務業增加值82億元,佔GDP比重達32%。財務公司、擔保公司、典當、物流儲運、遠洋運輸、生產性專業市場等新業態不斷湧現。
2015年,華士鎮完成服務業開票銷售180億元。服務業增加值82億元,佔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31.3%。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9.3億元,同比增長4%。

文化


華士鎮,歷史悠久,自古為江南名鎮。華士古稱花市,逐步演變為華市、華墅,相傳為吳王夫差種花之處,也傳因盛產棉花而得名。華士座擁白龍山、砂山,故又稱龍砂。經考距今約5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先民已在境內繁衍生息,從事漁獵和農耕。有佐證的歷史至今已有3200多年。
東吳孫權之母吳國太所建泰清寺千年古剎、宋代名將韓世忠、梁紅玉抗金藏軍洞遺址至今尤在,漁籃蝦鼓、華士醬油釀造技藝、趙氏木雕等入選省市非遺名錄。
三國東吳赤烏年間(公元238~251),相傳孫權之母吳國太在砂山南麓建太清觀,造就了如今的千年古剎泰清寺。
南宋抗金名將韓世忠在砂山留下藏軍洞。

交通


華士鎮境內有江蘇沿江高速(S38)、澄楊公路、芙蓉大道等省級幹道,距上海、南京兩大都市圈均在2小時的車程內。

社會


教育

2015年,華士鎮曙光幼兒園新建落成,陸橋實驗小學教學樓改造項目進入招投標階段。

科技

全年新增高新技術企業14個,申請專利529隻,其中發明專利72隻;申報江蘇省民營科技企業14個、高新技術產品14個、科技進步獎11項;通過江蘇省新產品、科技成果鑒定產品12個;成立17個廠辦研究所和1個院士工作站。
2015年,華士鎮申請專利505件,有效發明專利授權28隻,省高新技術產品15隻,新增中國馳名商標1隻。
截至2016年,華士鎮有工業企業1000餘家,有上市企業3家,上市後備企業8家,有省高新技術、民營科技企業58家,省高新技術產品53個。 
2016年,華士鎮22家大中型企業全部完成研發機構建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發機構覆蓋率達70%。

文化事業

繼續開展“幸福進萬家、文化歡樂行”活動,送戲5場、送影312場、送書7000冊;成功舉辦“五看、五展、五賽”慶祝新中國成立60周年系列文體活動;申報批准江陰市級以上非遺項目12個,民間舞蹈《漁籃蝦鼓》入選第二批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投資2500萬元,面積8450平方米的鎮文化中心即將建成。
完善衛生實施,新添垃圾收集房133個,垃圾桶436個,建造公廁12個;在學校、敬老院食堂推行蔬菜農藥殘留量檢測;華益村創建為江蘇省衛生村。
參加無錫市第十屆運動會和江陰市第五屆運動會,獲得江陰市第五屆運動會鄉鎮組第六名;積極開展全民健身運動,被評為全國群眾體育先進單位和江蘇省優秀群眾體育健身活動站(點)。全年共提供就業崗位3159個,新註冊個體工商戶643戶,開展各類技能培訓,培訓人數1469人。
2016年,華士鎮開展“幸福進萬家、文化歡樂行”活動,送戲5場、送影312場、送書7000冊;成功舉辦“五看、五展、五賽”慶祝建國60周年系列文體活動;申報批准江陰市級以上非遺項目12個,民間舞蹈《漁籃蝦鼓》入選第二批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醫療事業

第二屆全民運動會成功舉辦,第四人民醫院平穩運行,第六次老年人代表大會圓滿召開。全年舉辦千人以上文化活動39場、各類大型群眾體育活動35場,依法辦理二胎生育證336張。

社會保障

全鎮建立了廣覆蓋的社會保障體系,3萬餘名被征地農民享受了基本生活保障,全鎮職工養老保險參保率達95%,並實行了農保轉城保,5萬名農民參加了農村住院醫療保險。
新增城保擴面參保3500人,發放被征地農民基本生活保障金2856萬元,發放農村基本養老保險金891萬元。實行城鄉低保標準一體化,向2078名低保對象發放低保金205萬元。募集625萬元企業慈善冠名基金、343萬元慈善捐款和物資,救助各類困難對象20875人次,發放補助金680萬元。成立助學獎勵基金,發放助學金15萬元,募集200萬元成立困難群體創業援助基金,出資38萬元援助8個創業項目。
2015年,華士鎮提供就業崗位6000個,實現本地勞動力就業2110人,新增城保擴面3842人。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萬元,同比增長11.5%。發放各類困難救助885萬元、退伍軍人安置費443萬元、殘疾人各類生活補助金382萬元。新建居家養老服務站3家,實現居家養老鎮村全覆蓋,為698位困難老人提供居家援助服務。

基礎設施

2015年,華士鎮陸橋中學綜合樓建設進入室內裝飾階段。完成了環西大橋、華塘河橋改造,並在2016春節前完工通車。全年拆除歷史地塊遺留拆遷戶47戶,拆除違法建設3700平方米。新增綠化面積200畝。

城鎮建設

華士鎮鎮區框架拉開至12平方公里,集聚10萬人的規模。交通上形成了6縱6橫市一級公路標準的道路網路,並同溝通江陰長江大橋、滬寧高速的沿江高速公路華西道口相融合,建成了便捷的對外交通;建成了全區域覆蓋的固定電話網、移動通信網、數字電視網;長江自來水實現了村村通,並加速向戶戶通推進;高起點發展醫療衛生和文化教育事業,建有澄東地區設施最先進的市第四人民醫院和遍布全鎮的社區衛生服務站;擁有國家級示範高中一所和開設俄、日、韓、英等語言教學、實行15年一貫制的省示範實驗學校一所;形成了以自由街、和平街、人民路、勤豐街、新生街等主幹街道組成的田字型中心商貿區,建成了新華苑、凝秀華庭、康馨苑、華苑小區華士村別墅區等10多個精品住宅小區以及凝秀園、市民廣場等一批休閑娛樂場所;新落成的15層華士大廈、2幢12層小高層,在建的12層三星級賓館等已成為華士新的標誌性建築。2006年華士鎮的城鎮建設推進,開工建設了一大批重點重大工程,城鎮建設總投入將超過2.8億元。

生活水平

華士鎮城區
華士鎮城區
譽為“天下第一村”的華西村,戶戶有轎車,多的每人一輛;家家有別墅,面積大的有600平方米;存款最少的有100萬,最多的有1000萬。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的江澤民在參觀后,也連聲說,華西,幸福!幸福!真幸福!省委書記李源潮視察過的華士村,100%的村民住進了別墅和公寓房,市值150萬的別墅,村民只花18萬。村裡還實行了村民退休保養制、口糧和液化氣供給制、子女入學免費制,村民退休後年總收入達6560元。向陽村依託工業發展積累的經濟實力,用5年時間建成565幢新型別墅、6000平方米公寓房,使98%的村民住進了花園式的村民新區。同時,村裡新建了1550平方米的農貿市場、1.5萬平方米的小商品市場,佔地3萬平方米的農民公園,佔地1.8萬平方米的農民度假村;新建了老年活動中心,開設了書場、健身房等活動項目,免費為村民服務;在全市村級第一個建設了農村醫院;投入4000多萬元建成了省級生態村,全村綠化覆蓋率達到56.4%,被榮譽為“鄉村裡的都市”。
新建3個農民集中居住區,規劃建設的還有12個,年內將使5000農民成為新市民,全鎮農民集中居住率達到55%。2005年,全鎮職工人均工資達1.26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0035元,人均儲蓄1.9萬元。

旅遊


白龍山、砂山東西橫亘,綿延十里,古稱“十里龍砂”。境內河流交錯,水塘棋布,張家港河縱貫西南,穿山河、泰清河縱橫交匯。
華士名勝古迹眾多,歷代名人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篇。明朝中期,邑人卞邦本作詩10首,描繪白龍山、砂山之間石虎門以北花園裡一帶的秀麗風光,史稱“花園十景”。同期,李茀、陶棋、卞邦本分別詩詠砂山西部南麓風景:“桑林春雨”、“沙阜晴雲”,“瀟塘漁唱”、“殷墅樵歌”、“蘭若晨鐘”、“蘆涇秋色”、“倪灣先隴”,“后廓通衢”等,稱“桑溪八景”。
清乾隆中期,曹復賦詩8首:“趙墓喬松”、“倪迂曲水”、“萬井浮煙”、“翠香清泉”、“鵝嶺掛月”、“虎門雨花”、“清明走馬”、“古涇花圃”,稱之“龍砂八景”。乾隆晚期,陸石麟、陶文煒等詩詠“十橋香雪”、“五嶺寒濤”、“承恩瀉月”、“凝秀回瀾”、“鷗亭聽雨”、“鴛閣吟風”、“護龍晚鐘”、“牧牛朝梵”,稱之“龍砂續八景”。
古鎮華士園墅林立。《江陰民國續志》載:宋至清華士共有10座名園,佔有記載的江陰名園四分之一。建於明成化六年的五松園,后易名大夫園,今石碑尚存,彌足珍貴。華士的歷史名園還有:梅花別墅、行還圃、留園、世恩堂、壺天園、且休園、山滿樓、學圃、承恩樓等。
因華士園林建築眾多,加之各有千秋,故有“小小華士賽蘇州”的美譽。

華西村

華西村,隸屬於江蘇省江陰市華士鎮,榮獲“全國文明村鎮”、“全國文化典範村示範點”、“全國鄉鎮企業思想政治工作先進單位”、“全國鄉鎮企業先進企業”等榮譽稱號,被譽為“天下第一村”。

代表人物


華士人文薈萃,南宋至清末,出進士50人,舉人62人。當代著名經濟學家姜君辰,油畫家、美術教育家呂斯百,上海市原作協主席、文學藝術家徐中玉等華士籍專家、教授、學者遍布海內外。華士名醫輩出,有“大江南北延醫者,都於華墅”之說。近代中醫針灸大家承淡安,被尊為中醫針灸鼻祖。華士是經濟強鎮。是蘇南鄉鎮工業的發祥地之一,為江蘇省首批億元鄉。如今,該鎮以科學發展觀總攬全局,加快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新興產業培育壯大,實現了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千年古剎泰清寺
千年古剎泰清寺
歷代有外地名人慕臨華士。唐代杜甫祖父杜審言在華士寫《重九日宴江陰》詩,有“龍沙即此地”句。北宋時大文學家蘇軾結廬白龍山東南麓,名為“東坡田舍”。南宋抗金名將韓世忠兵駐砂山,山脊留下石室15個,后稱“藏軍洞”。元代大畫家倪瓚避亂外出,明洪武七年(1374)隱居砂山南麓。砂山文昌閣曾為明地理學家徐霞客讀書處。明末清初,江陰典史閻應元奉母及妻結廬隱居砂山東南麓海會庵。民國初,民族音樂家劉天華年輕時任澄華小學教員。抗戰期間,原籍華士的上海實業家陳詠仁,出重金購買清道光末年出土的西周稀世珍寶毛公鼎,抗戰勝利后陳氏兄弟將寶鼎捐獻給國民政府,現為台北由華士人黃寶瑜設計建造的故宮博物院的鎮館之寶。民間音樂家華彥鈞(瞎子阿炳)常在無錫到華士的輪船上和華士街頭拉二胡賣藝,在天星茶社獻藝。被譽為“中國機器人之父”的蔣新松,少年時代曾在華士新農工業社當學徒。
南宋至清末,能查考到進士50人,舉人62人,出了許多敢於直諫、為民請命、才幹出眾、勤政愛民的清官循吏。宋紹興年間,宋太宗趙光義第六世孫趙士鵬定居砂山北石橋。此後,趙氏科第聯綿,並建鼎魁坊。明弘治年間,大河裡貢斌、貢安甫父子同科中舉,一時傳誦四方。明清時期,山南華墅鎮有進士15人。明代吏部員外郎繆煜、廣東按察司副使徐度、福建按察司副使貢修齡,清代翰林院檢討鄧鍾麟、雲南騰越州知州吳楷翰林院編修徐文泂、吏部驗封司主事徐士佳等皆功勛卓著。明正德元年,御史貢安甫與同邑二人為主,犯顏直諫,上疏彈劾宦官劉瑾,被廷杖削職,史稱“殿前三虎”,“江陰一時三忠”“直聲動天下”。舊民主主義革命元老于右任為華墅文社亦園書廳題聯:“山明水秀人才輩出;毓秀鍾靈科第聯綿。”
宋代以來,華士名醫輩出。南宋至元,砂山北陸文圭隱居不仕,精研醫道,被尊為江陰中醫鼻祖。明萬曆三十年,葉慎南僑居華墅行醫,至民國相襲12世,世稱家傳葉氏醫學名家。明末,姜禮得祖傳之學,更精醫術,名噪大江南北,至民國相襲9世,世稱姜氏家傳醫家。清雍正、乾隆年間,葉德培、姜學山、姜健、王鍾岳、貢一帆、孫御千、戚雲門、戚金泉等為代表的8名醫家,均因醫術精湛名振吳中,被譽為“龍砂八家”,歷盛200餘年,有《龍砂八家醫案》傳世。光緒年間,歷任河南上蔡等3縣知縣的張洵佳(字少泉)精通醫道,歸隱后曾應門生徐世昌薦舉,晉京為慈禧太后治病。
華士歷代文化名人不勝枚舉。元代詩人繆鑒所寫詩俊逸清麗,同時代文人陸文圭評價:“江陰得苔石,始有詩人。”元明清三代有查考的著作超百部。元代陸文圭集編秦漢以來道德文章為《師宣堂文》,被東南諸省學子尊為“一代宗師”。明代經學家顧文熊經20年苦心,纂定《禮記集解》,成為後人讀《禮》之範本。清著名書畫家、金石大師沈鳳,被今人列入“中國歷代篆刻百家”之一。清大河裡貢震,為方誌家、易學專家和著作家,一生著作不下百卷。金石家孔千秋,享有“鐵石才子”、“白衣翰林”之譽。清石橋著作家趙曦明著江陰抗清81天史實的《江上孤忠錄》,傳誦天下。清王堃和其孫王家枚二人被著名歷史學家吳晗收入《江浙藏書家傳略》。清教育家、南菁書院《皇清經解續編》總校復校章際治,中進士后出任翰林院編修兼京師大學堂教習。
民國時期和解放以後,華士更湧現大批名人。有中科院院士承淡安,數學家吳新謀,針灸學家趙爾康,眼科專家姜心曼,內科學家錢悳,橋樑專家孫寶墀、王建瑤,建築學家黃寶瑜、經濟學家姜君辰,油畫家呂斯百,鐵路工程專家孫寶融,水利專家王鶴亭,電信專家黃如祖,地圖學家李海晨等。有15位大學校(院)長或黨委書記,34位國務院特殊津貼的專家。海內外各界名人有300多人。
陸文圭,元代醫學家,精研醫道,被尊為江陰中醫鼻祖,著有《牆東類稿》二十卷。
承淡安(1899年-1957年),原名啟桐、秋悟,中國科學院院士,中醫學家,江蘇江陰人,曾任江蘇省中醫學校教授、校長。
吳新謀(1910年-1989年),數學家,中國偏微分方程研究事業的主要創始人之一,組建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微分方程研究室,參與編寫了我國第一本偏微分方程論教材。

獲得榮譽


華士鎮相繼榮獲全國小城鎮建設示範鎮、國家衛生鎮、國家生態鎮、國家文明鎮、全國百強鎮、全國千強鎮、國家環境優美鄉鎮、中國新農村建設示範鎮、全國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典型鎮、中國改革開放30年30個最受關注的鄉鎮、中國十大特色名鎮、江蘇省文明鎮、重點中心鎮、經濟與環境協調鎮等無錫市級以上榮譽100多項。
2018年10月,華士鎮入選“2018年度全國綜合實力千強鎮前100名”名單。 2019年5月,華士鎮複審確認為國家衛生縣城(鄉鎮); 同年12月,華士鎮入選“2016—2018年度江蘇省文明鄉鎮”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