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新花
山東梆子表演藝術家
李新花,女,1965年出生於山東省曹縣。1978年開始從藝,師承王東紅,工豫劇閨門旦、花旦、青衣、老旦。歷任曹縣豫劇團、濟寧市豫劇團演員。2001年加入中國戲劇家協會。國家一級演員。山東省青聯委員,山東省第七次黨代會代表,濟寧市市中區人大代表。
李新花1978年首次公演豫劇《打漁殺家》之後,在豫劇《抬花轎》中飾周鳳蓮、《秦雪梅》中飾秦雪梅、《西廂記》中飾紅娘、《洛陽橋》中飾葉含嫣、《三上轎》中飾崔金定、《蝴蝶杯》中飾胡鳳蓮、《淚灑相思地》中飾王蓮娟、《風雨行宮》中飾金桂、《花槍緣》中飾薑桂芝、《粉黛冤家》中飾上官婉兒、《紅顏淚》中飾田秀等;錄製有電視戲曲藝術片《抬花轎》、《粉黛冤家》、《風雨行宮》等。
李新花,濟寧市山東梆子劇團及豫劇團領銜主演,國家一級演員中國戲曲第二十屆“梅花獎”獲得者。
中國戲劇梅花獎是由中國文聯、中國戲劇家協會主辦的全國戲劇表演藝術大獎。於1983年由曹禺先生髮起舉辦,旨在表彰戲劇舞台上的優秀演員,樹立勤學苦練、銳意創新、勇於攀登藝術高峰的楷模,促進表演藝術水平不斷的提高,繁榮和發展社會主義戲劇事業。“梅花獎”取“梅花香自苦寒來”之意。
梅花獎的評選條件極其嚴格。涉面廣規格高,重藝更重人。對參評者的審查,以表演藝術成就為主,同時重視思想作風,提倡德藝雙馨。且須有該年度在首都舞台公演的劇目。
山東省山東梆子專業委員會理事,山東省戲劇家協會會員,濟寧市山東梆子劇團及豫劇團副團長。自幼學藝,主工閨門旦、花旦兼演青衣。
有《淚灑相思地》、《抬花轎》、《桃花扇》、《洛陽橋》、《秦雪梅》、《三上轎》、《畫龍點睛》、《芬黛冤家》、《西廂記》、《穆桂英掛帥》、《花槍緣》、《蝴蝶杯》等。
1996年9月,獲“天幕杯”中青年戲曲大賽一等獎;在“山東省地方戲曲邀請賽”中獲表演一等獎,
1997年10月省文化廳、省電視台主辦的“首屆青年戲曲演員電視大賽”中,參演劇目《抬花轎》獲銀獎,11月參加中央電視台錄製的三集電視戲曲片《風雨行宮》(飾演皇后)。中央電視台1、3、4套對此劇多次播放。
1998年排演的大型新編歷史劇《孔尚任》中飾演顧雪兒,獲“第六屆山東文化藝術節”表演一等獎。該劇當年獲省精品工程獎。
1999年有投入《桃花扇》的排演,劇中飾演李香君。
2001年,應邀參加菏澤國際牡丹節,獲特等獎。她所主演的眾多劇目在中央、山東、河南、安徽電視台、電台播放,全國、省多家新聞媒體給予專題報道,有多集專輯、唱片出版發行。
山東省第七次黨代會代表,並選為大會主席團成員,現為山東省山東梆子專業委員會理事,山東省戲劇家協會會員,山東省青聯委員,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
1965年春天,李新花在曹縣樓庄鄉孫灣村出生了——這是人生不可抗拒的“天意”——是緣於這塊戲劇文化庶地對一個未來梅花獎得主的冥冥召喚呢?還是緣於一個藝術生命對這塊戲劇沃土的急急尋找?
《秦雪梅》劇照
兩夾弦也是一個地方劇種,曹縣的北鄰定陶縣就有一個這樣的劇團,曾受到過敬愛的周恩來總理的接見。父親自小就喜愛兩夾弦,而爺爺則很早就會拉弦子。家裡常會出現這樣的場景,父親唱著的時候,爺爺就跟著拉起來了,或者是爺爺拉著的時候,父親就跟著唱起來了。而這時,啞啞學語的新花也從“觀眾席”蹣跚地走向前台,跟著唱起來。這雖是農家庭院里的自娛自樂,但在幼小的新花眼裡,卻無異於輝煌的“藝術盛典”。
小新花的老師不僅有父親和祖父,還有家中牆上掛著的那個有線廣播。只要裡邊唱戲,她的魂兒便被勾走了,不吃不睡,如同著魔,不到唱完,決不離開。更讓人驚異的是,一旦聽完,她竟大差不離地學會了。她成了村裡的小小“名角兒”,左鄰右舍、大人小孩,有時起鬨讓她來上一段,而小新花竟也毫無懼色,就地一站開口即唱,街頭巷尾、庭舍場院,成為她最初的舞台。
李新花9歲那年,代表學校去縣城會演,一曲《紅燈記》唱段,唱亮了所有觀眾的雙眼。一個初次進城的農家女娃,“震”住了見多識廣的評委。縣劇團的老師識才若渴,當時就動員她留下學戲,未料這位小“李奶奶”竟以想家為由搖頭謝絕了。後來,帶隊的老師和李新花開玩笑:“新花學戲怕想家,劇團想要也沒法”。
李新花13歲,機會再臨。1978年縣戲校招生,她在老師父母的支持下,欣然赴考,終如願以償。一試即中,舉家歡喜。只是家境貧寒,衣物難備,東湊西借,才勉強成行。報到那天,父親借來一輛自行車,由鄰家大哥送往縣城。
李新花進入戲校,心無旁顧一意求學,拚命地汲取藝術的營養。她美麗聰慧,悟性甚佳,靜觀細察之間,一些唱腔便心領神會了;勤奮好學,意志極強,晨練晚習之中,一些動作便運用自如了;加上老師水平較高,不少已是唱響魯西南乃至全省的“名角”,她很快便脫穎而出,一串摺子戲的主要角色便非她莫屬,在一些傳統名劇中扛鼎主角,她也由此確立了主工閨門旦、花旦兼青衣、老旦的藝術行當。
李新花
李新花
1981年,山東、河南兩省廣播電台錄製了她主演的劇目《洛陽橋》《抬花轎》。隨後在濟南演出,又轟動省城。《大眾日報》《農村大眾》分別以《豫劇妙音飄泉城》和《豫劇藝壇蓓蕾初放》的標題,載文介紹她的演技。並錄製了她主演的傳統戲《抬花轎》、新編歷史劇《粉黛冤家》,在省電視台播放。還是這年,她隨閆立品大師到濟南演出並在《秦雪梅》中為之配戲,再獲滿堂彩。當時,看戲的京劇大師方榮翔深為李新花的演技所打動,專門撰文就其扮演的秋玲一角大加褒獎。
1982年,王東紅調到山東省梆子劇團,李新花便成為劇團內當然的主角。其間,她主演的《抬花轎》經多次排練、精心雕琢、搏釆眾長、漸成風格。被中國唱片社錄製成盒式錄音磁帶發行全國。省電視台也將《抬花轎》製成電視戲曲片播放,並以《藝壇新花》為題製成50分鐘的專題片,介紹她的表演藝術與成長經歷。
1990年,河南省豫劇二團來曹縣演出,聽說該縣也有一個“二團”很是紅火,在魯西南一帶頗負盛名,便提出聯誼演出意見,名家示愛,自然一拍即合。於是兩家便有了一年演出機緣。時間雖短,但因能與眾多名角同台切磋,李新花感到受益匪淺。分手之時,未免難捨難分,尤其是兩團主角,更是惺惺相惜。後來,河南省豫劇二團大牌演員王紅麗成立了全國第一家民營劇團——“小皇后”豫劇團,邀李新花夫婦加盟,一合作又是三年。
李新花在劇壇上的迅速崛起,引起了濟寧市豫劇團的注意。1995年,劇團團長張志瀛、書記蔣慧君夫婦,為了重振濟寧豫劇,讓劇團走出低谷,思賢若渴,派員找到李新花,向她說明歡迎前來創業的意向。李新花此前曾數度來濟寧演出,得知這裡有深厚的文化沉澱和觀眾基礎,加之孩子漸大需要入學,多年奔波急需安定,這事兒便是一拍即合、並無周折。這一年,李新花舉家遷此,未來的梅花獎得主,終於覓得良所,也為梅花的盛開覓得了適宜土壤。
濟寧豫劇團成立於抗日戰爭時期,擁有一批資深演員,在魯西南素有“王牌劇團”之稱,李新花到此,便如魚入海洋、鳥入森林了。團領導也有意識地培養她,在她接新戲的同時,又為她恢復了擅長的舊戲——喜劇《抬花轎》和悲劇《淚灑相思地》,特別是她的“抬轎”唱段,更是成了我市各種場合、大小活動的保留戲、壓軸戲。一時,市內形成一個“花轎熱”,就這樣抬來抬去,直抬得李新花名聲大振。新花在心懷感激的同時,自然也是全身投入,不敢稍有懈怠。團內有近30個常規劇目,她目目有戲,每年有近300場演出,她場場參加,勞累並快樂著,耕耘並收穫著,積累並突破著——
1996年9月,榮獲“天幕杯”中青年戲曲大賽一等獎。11月,參加“山東省地方戲曲邀請賽”榮獲表演一等獎。1997年10月,參加省文化廳、省電視台主辦的“全省首屆青年戲曲演員電視大賽”獲銀獎。11月,應河南省“小皇后”豫劇團之邀,赴京參加了中央電視台拍攝的電視戲曲片《風雨行宮》的演出,在劇中飾演皇后一角,得到湖北省著名導演余笑予的指導,藝術上更是大有進益。后該劇在央視一、三、四套節目中多次播出,影響甚廣。
1998年,時任市文化局長的魏延俊,提出濟寧市的戲劇藝術要注重精品工程的思路。劇團排演新編歷史劇《孔尚任》,新花在劇中飾演顧雪兒一角。該劇因其內容形式的大膽創新,一時好評如雲。12月,參加“第六屆山東文化藝術節”榮獲一等獎。後進京展演,得到文化部領導和專家的一致讚揚。著名劇作家吳祖光先生對該劇倍加喜愛,專門到會同演員們座談併合影留念。
李新花
李新花
李新花
李新花
作為演員,出差頻繁,臨行裝車,到站卸車,臨演裝台,演完卸台,成為一個不成文的規矩。這個時候,李新花總是不甘落後,無絲毫名演員的架子。這種作風,也體現在舞台上,據業內人士講,一般名演,都不再願意去跑龍套、站兵了,而李新花仍在認真去做這些通常是學員或群眾演員都會做的事兒。一旦劇情需要,李新花就精神抖擻地跑到台上來了。
李新花說,演員有大小,而角色無大小,站兵我也要站最好的“兵”。市文化界乃至省文化廳、演藝界人士對李新花的人品戲德很是讚賞,他們評價說,新花能堅持做到這點,確實難能可貴。藝術並無止境,畢生都需努力。這不但是“梅花戲后”李新花的成功奧秘,也是藝術與人生成功的奧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