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元慶
著名文史學家
李元慶,男,1934年8月生,山西省萬榮縣通化鎮東衛村人。山西省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專家。
山西省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專家。1957年就讀於北京大學哲學系,1962年畢業后又考入中國科學院哲學研究所邏輯組攻讀碩士研究生,師從汪奠基教授攻讀中國邏輯史。1966年李元慶研究生畢業后留在中國科學院哲學研究所邏輯組從事中國邏輯史的研究工作。“文化大革命”後期,迫於生計不得已,李元慶從北京調回山西省運城地區工作。1979年,隨著中華大地改革大潮的崛起,學術事業日漸繁榮,李元慶又調到山西社科院哲學研究所,開始步入並實現他“做學者”的宿願。八十年代初期,他投身“六五”重點課題和“七五”規劃教材,先後和同仁進行邏輯史研究,合著或合編並出版了《中國邏輯史》、《中國邏輯史教程》、《中國邏輯史資料選》等著作,發表了《關於中國邏輯史的研究對象和內容》、《中國邏輯史的基本特點及其形成的原因》等系列論文,提出中國邏輯史的研究對象和內容,不宜僅僅局限於形成邏輯的狹窄範圍,更不應機械套用亞氏邏輯模式,而直接和間接地導出所謂“中國無邏輯”的說法。中國古代社會民族發展的特點,決定了其哲學和邏輯思想必然同社會倫理問題緊緊交織在一起,故對中國邏輯史的研究,不可囿於“純邏輯史”的追求,它應有廣闊、豐富、多彩的研究內容。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期,隨著我國學術事業的劫后復興和學界對傳統文化的反思,中華地域文化研究逐漸形成熱點,三晉文化研究正期待著學者們的投入,李元慶在中國邏輯史研究告了一段落後,就轉入了對明代理學大師薛瑄思想的研究,和他人合作校點了《薛瑄全集》,出版了《明代理學大師薛瑄》專著,發表了《薛瑄的實學思想與明代實學思潮》;《中國理學史上的中間環節—薛瑄的認識論析評》等系列論文,用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唯物主義原則與邏輯相統一的方法,對薛瑄的學術道路、薛瑄的河東學派產生的歷史背景及其發展演變的進程、薛氏學的主要成就及歷史的地位等,進行了系統的評述。按照歷史的真實,闡明了薛瑄在中國理學演化上的承前啟後的作用。這些,都是對河東實用和薛氏學最新的全面研究。緊接著,他又組織了省內外數十名學者,主持編撰了大型人物評傳《山西一百名人評傳》。這部書對於自西周初年至清末的山西100位歷史文化名人的生平事迹和思想進行系統述評,大體勾勒出上下三千餘年的山西地區思想文化發展脈絡,從而也為他研究視野進一步向縱深和廣闊的領域拓展鋪平了道路,可以說,它是當代三晉文化研究的開山之作。
接著,他又用極大的精力,撰寫並出版了40萬字的《三晉古文化源流》,此作成為三晉文化研究的最高成就和綱領性文獻。他著述的《中華地域文化集成·三晉文化》,發表的《三晉古文化概覽》、《三晉古文化研究的理論與方法芻議》等論文,首次提出了三晉古文化研究的“三個歷史層面”及“兩大特點”的構想。三個歷史層面:一是自西周晉國立國至戰國韓趙魏滅亡,即三國古文化自身發展的歷史行程;二是晉文化的孕育期和史前期,亦即晉文化的形成的歷史淵源;三是晉文化歷史延續和流變。自秦漢統一全國,三晉文化如百川歸海,容入了中國封建歷史文化長河,極大地豐富了中華文化寶庫。兩個特點是:以臨汾、運城、上黨三大盆地形成的“河東文化”;以太原、忻定、大同三大盆地形成的“雁門文化”。一個是農耕文化,一個是游牧文化,兩者交相輝映,構成了山西和其他地區明顯的不同歷史文化。
他立足於山西歷史文化發展的基本特點,同時借鑒了全國相關地域文化的經驗,提出了全面開展晉學研究的三個版塊的理論構想。即宏觀、中觀和微觀的構想。所謂宏觀研究,即是對 山西歷史文化的總體研究,它是全面建構晉學體系的理論;所謂中觀研究,即以宏觀理論為導向,對山西南北兩類“亞型”地域文化分別開展研究,它是全面建構晉學體系的兩大理論支柱;所謂微觀研究,即是在宏觀、中觀理論指導下,再分別從縱向和橫向多種領域和不同的側面,對山西歷史文化展開更深一層的專門性、專題性或個性研究。這樣,這三個層次猶如大中小三幅畫面而組合成了歷史畫卷,全面確定了晉學理論體系的架構。
2001年春天,由山西省委宣傳部、省文物局、省旅遊局、省社科院聯合籌辦的“華夏文明看山西展覽”。李元慶因對三晉文化頗有研究被聘為顧問,他從最初的文字稿撰寫到陳列方案,從展覽工作四處調查到展覽形成設計,他都全程參加,不辭勞苦。對展覽主題的定位、立論基礎、史實考證,他都提出了許多建設性的意見。故而使展覽於2002年展出時,觀眾如雲,好評如潮,達到宣傳山西,擴大影響,整合資源的目的,因此受到領導的表揚和同行們的稱道。
李元慶生前曾任過山西哲學學會副秘書長、理事;山西邏輯學會、中國邏輯研究會理事;山西古籍整理出版規劃小組編審委員會顧問、河東文化研究中心顧問、三晉文化研究學會副會長,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2009年6月25日病逝於太原市,享年76歲。
《中國歷史年鑒》、《中國哲學年鑒》、《山西年鑒》、《山西通志·社會科學志》等10餘部典籍,對他的論點先後作了摘編和評介;《中國社會科學家大辭典》(英文版)、《中國現代社會科學家大辭典》、《中國當代歷史學學者辭典》、《北大人》等國內10種大辭書;英國劍橋“國際傳記中心”出版的《國際傳記辭典》(第23版)、《有成就者》(第16版)、《國際知識分子人名錄》(第11版)等3部辭書,都分別收入了他的學術小傳和代表性著述及其主要論點。
數十年來,他除先後涉足上述三個主要研究領域外,還對孔子、司馬光、傅山等進行了研究,發表了《試論孔子政治立場的矛盾二重性》、《論司馬光的宇宙觀和人性論》、《傅山的邏輯思想》等數萬字的論文,出版學術著作16部,發表論文約100篇,累計300餘萬字。
李元慶的研究成果和觀點,特別是對三晉古文化的學術觀點,在國內外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得到了學界的肯定,其中不少著作先後獲國家教委、中國邏輯學會優秀獎、特別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