螢火蟲式坦克

螢火蟲式坦克

1942年冬,有關納粹德國研製的新型重型坦克的各種情報不斷經由蘇聯諜報人員傳至英國情報機關,但未能引起英國陸軍的足夠重視。不久在北非的突尼西亞境內,英軍於1943年1月與德國虎式重型坦克的初次交火及1943年2月與德國國防軍第501重裝甲營大規模地正面交鋒,雖然兩仗英軍都取得了勝利,但暴露出英軍乃至西方盟國坦克裝備的火炮無法與德國坦克正面對抗的弱點。對繳獲的“虎”式坦克進行的火炮射擊實驗和在西西里島登陸戰的教訓證明英國陸軍裝備的17磅反坦克炮是最有效的反坦克武器,為開闢歐洲大陸第二戰場作準備,並對抗德國重型坦克,英國陸軍決定加快17磅火炮的車載化進程。

信息


開發

其實早在1942年初英國陸軍即已認識到有必要生產安裝大威力17磅火炮的坦克。此計劃最初選擇的搭載車體了當時英國最新型的A27M克倫威爾巡洋坦克。但是克倫威爾的車體無法容納安裝17磅火炮的大型炮塔,經過延長車體及擴展戰鬥室寬度等大幅度修改工作,曾經誕生過編號A30的“挑戰者”式坦克。儘管A30計劃倉促上馬且樣車尚未完全通過最終測試,但由於除此以外實在無替代產品,英國國防部仍訂購了200輛此型車並裝備部隊。
鑒於直到1943年春,A30型車的研製開發工作仍未結束並因此無法按時投入量產。英國皇家坦克兵團(RAC)決定獨自研製開發裝備17磅火炮的坦克。試製研究在位於拉爾瓦斯皇家坦克兵團駐地所屬的軍工廠內展開。通過對盟軍的各種坦克搭載可能性的研究比較,RAC於1943年中期出“美製M4‘“謝爾曼”坦克裝備的75mm火炮炮塔可以換裝17磅火炮”的結論。
換裝的方法實際上很簡單:將17磅反坦克炮的閉鎖機構翻轉90°,安裝在稍許修整后M234A1型75mm火炮炮架上,與此同時為了容納17磅炮的大型炮尾及擴展車內戰鬥空間,將車載無線通訊系統移設至焊接在炮塔後部的裝甲盒中,此裝甲盒也起到搭載長身管重型火炮後車體的平衡配重作用。樣車在順利通過英國國防部的綜合測試評價后,決定17磅火炮搭載車的換裝工程在位於英國利茲市巴恩勃的皇家炮兵工廠內進行。訂單為2,100輛,改造生產於1943年11月開始。改造型車被命名為“螢火蟲”。
外觀構造
螢火蟲六視圖
螢火蟲六視圖
量產型“螢火蟲”式坦克的外觀構造由於美國提供的不同類型的車體及外部裝備類(OVM)的變更存在少許外觀差異,但其基本規格仍屬於在拉爾瓦斯軍工廠所生產的試生產型車的樣式。
換裝工程主要包括以下幾個項目:
●換裝英制17磅火炮后炮架及配套的彈藥架位置的變更。
●車載無線通訊系統移設至新設置的焊接在炮塔後部的裝甲盒內。
●炮塔上部裝甲板增設裝填手出入用艙蓋。
●取消炮塔的側面的輕武器射擊口,用電焊封閉。
●取消車體航向機槍,在車體外側用裝甲板焊接封閉,節省的車體容積部分增設主炮彈架。
在巴恩勃的皇家炮兵工廠內進行的換裝工程中也包括增設由英國防部指定作為英軍標準的車輛裝備品。包括修理工具收納箱,車內二氧化碳滅火器,預備履帶,炮身清潔桿,偽裝煙霧發生器,牽引鉤等。特別是牽引鉤從1943年起成為所有英軍戰鬥車輛(坦克,坦克殲擊車自行火炮)的義務裝備品,主要目的是在緊急情況時用於拖曳17磅反坦克炮(這也極大地體現了17磅火炮在二戰英軍中的地位)。在M4坦克系列中也只有英軍裝備的車輛才有此部件。
改造“螢火蟲”所需的車體是由美國根據《租借法案》向英國提供的裝備75mm火炮的M4式中型坦克。M4A1/A3(W)76裝備76mm坦克炮的T23型炮塔由於炮架組件更改較大,因此無法換裝17磅火炮。初期改裝的“螢火蟲”採用M4A4(英國方面稱Mk.Ⅴ)型車體。由於美國方面同車的生產量逐漸減少,故後期改裝型換為採用M4(Mk.Ⅰ)型車體。此類M4改造時在車體兩側增設焊接了厚25mm的裝甲板以提高防禦力。另外由美國克萊斯勒公司生產的前部為鑄造裝甲,後部為焊接鋼板的複合型車體(Sherman·HybirdMk.1)也提供了相當數量。所有的英國改造車輛都在原編號後綴“C”以示區別。
“螢火蟲”式坦克的訂單為2,100輛,但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實際產量約為計劃總數的一半。未能完成全部生產的主要原因是由於17磅火炮的實際生產量遠低所需的計劃產量。“螢火蟲”的最高月產數曾達到100餘輛。

17磅炮性能參數

口徑:76.2mm
炮管倍徑:L/58.3
開發年度彈種彈頭重量炮口初速貫徹力
1942穿甲彈 Mk.6T7.69kg884m/秒112mm
1943被帽穿甲彈 Mk.4T7.71kg884m/秒108mm
1943風帽被帽穿甲彈 Mk.8T7.71kg884m/秒140mm
1944脫殼穿甲彈Mk.1T3.458kg1190m/秒195mm
1944榴彈 Mk.1T6.98kg876m/秒
貫徹力為射擊1000碼(914m)距離上呈30°角放置的均質壓延裝甲時的數據。
後綴T為發射葯含曳光劑

戰場上的螢火蟲

戰場上的“螢火蟲”
戰場上的“螢火蟲”
時至1943年下半年英國陸軍預測到在不久的將來開闢歐洲第二戰場后,整個英國陸軍僅靠原來預定給各裝甲團本部各配備6輛的A30“挑戰者”式坦克總計200輛,在西北歐大陸同德國數量眾多,素質優良的坦克所進行的嚴酷的坦克戰鬥中,其數量是遠遠無法滿足戰場需求的。因此英國陸軍決定在原有基礎上再給每一個坦克排追加配備一輛裝備17磅火炮的的坦克,各裝甲團共計增加12輛。同時作為反擊歐洲大陸德國軍事力量的重要一環,裝甲團的數量編製也在增加中。
當時能夠滿足這種必須急迫增長的戰鬥力需求的坦克在英國陸軍中也僅有“螢火蟲”了,終於及時出場的“螢火蟲”作為英軍最初的裝備17磅炮坦克代替了“挑戰者”。截止1944年6月共有500輛“螢火蟲”裝配了英國,加拿大,波蘭的各裝甲師及預備部隊。而且在卓有效率的持續增產努力下,截止1944年末每個坦克排配備到2輛“螢火蟲”,各裝甲團共計增加24輛。第一線各坦克排由2輛75mm“謝爾曼”式坦克和2輛“螢火蟲”式坦克構成。
“螢火蟲”的主炮是由17磅反坦克炮(Ordnance,Q.F.,17pdr)Mk.Ⅳ型改造為車載用。炮口徑76.2mm,L58.3倍口徑身管,能夠以900m/秒的初速發射重7.1kg(17磅)的炮彈。穿甲能力:風帽穿甲彈(APCBC)在914m(1000碼)射程上可以貫穿140mm的裝甲板(均質裝甲,30°角著彈)。在1943年當時“螢火蟲”是唯一一種能夠以較遠距離在正面摧毀德國虎式、豹式的西方盟軍坦克。
1944年6月又有一種新型彈藥研製成功。既是被稱為埋頭式脫殼穿甲彈(APDS)的次口徑炮彈。彈頭重量3.458kg(7.9磅)鋁製彈套環繞的中央是硬質炭化鎢彈芯。炮口初速1,190m/秒,在914m(1000碼)射程上可以貫穿195mm厚的裝甲板(均質裝甲,30°角著彈)。“螢火蟲”在諾曼第戰場上充分顯示了其強大的火力和優良的機動性。儘管在裝甲防護方面相比德國“虎”式,“豹”式處於劣勢。但強項的捕捉目標速度,火炮射速遠優於“虎”式,與“豹”式相當。使用電驅動旋迴裝置的炮塔能以15°/秒的速度旋轉,主炮射速最大12發/分。而且相對德國坦克“螢火蟲”的車體較小加上優良的戰場機動性,作為目標被捕捉時難度較大。另外除輸送了40輛至義大利戰場外,其餘全部的改造車都馳騁在西北歐戰場上。
諾曼底登陸戰役中,德國隆美爾元帥將手頭10個裝甲師中的9個,向英軍的橋頭堡陣地發起了正面攻擊,這些裝甲師是德國國防軍武裝黨衛軍中最精銳的坦克部隊。然而即使集中了這些訓練精良,久經戰陣的裝甲師,德軍仍無法將英軍部隊趕下大海。戰役後期隆美爾改變了戰術,大規模採用將坦克和突擊炮隱蔽起來進行伏擊戰。更改戰術的理由是暴露在視野良好的戰場上,德軍坦克不是被“螢火蟲”的17磅火炮摧毀,就是被盟軍的對地攻擊機摧毀,這也是德軍吸取戰訓后不得不採取的方法。
當然,自“螢火蟲”一出現后在戰場后,立即成為德軍最優先攻擊的目標。英軍也及時採取了保護措施:裝甲部隊發起攻擊時,以裝備75mm火炮的“謝爾曼”和“克倫威爾”坦克為先導,搭乘半履帶裝甲車運兵車的步兵跟進攻擊,在對手是敵反坦克炮和步兵組成的攻擊班時,這種戰術非常有效。如遇上75mm炮無法應付的重裝甲目標時再呼叫“螢火蟲”從後方進行火力支援。雖然“螢火蟲”的裝備數只佔盟軍坦克總裝備數的很小一部分,卻以較小的代價取得了摧毀了眾多德軍重型坦克的戰果。最著名的戰績當屬1944年8月8日哥頓上士的ShermanMk.ⅤC在聖·埃格南伏擊戰中擊毀德國坦克王牌——米歇爾·魏特曼(MICHAEL WITTMANN)率領的“虎”式坦克分隊。在這場戰鬥中共摧毀了4輛“虎”式坦克,包括魏特曼本人在內的20名乘員陣亡。
在特薩爾森林,英軍第24輕騎兵分隊的柯爾菲爾得上士的單台ShermanMk.ⅤC連續擊毀了4輛“豹”式。同一時間在羅·萊伊地區道林格中士的ShermanMk.ⅤC擊毀了1輛“虎”和3輛“豹”式。另外在伯姆威地區英皇家龍騎兵近衛第4/7連的ShermanMk.ⅤC取得了擊毀“虎王”、PzKpfw-Ⅳ中型坦克、IV型坦克殲擊車各1輛的戰績。以上幾則戰果記錄在英陸軍第8裝甲師的戰史上,僅為兩天內取得的戰果。
“螢火蟲”式坦克雖然是一種在戰時緊急情況下,臨時拼湊起來的“混血”武器,但卻比其改造母體“謝爾曼”式坦克或17磅反坦克炮受到了坦克兵們更大的擁護。在二戰後期,成為英國坦克部隊的精神依靠和第一線部隊的保護傘。從某種意義上說,“螢火蟲”的存在不僅使盟軍擁有了一種足以與德軍坦克部隊對抗的武器,而且改變了戰爭的流程,將盟軍引向取得二戰勝利的道路。

改進型


S Mk.ⅠC型
從1943年8月到1944年2月由美國克萊斯勒公司生產的M4亞改型。複合型車體前部為鑄造裝甲,後部為焊接鋼裝甲。車體側面焊有附加裝甲,特徵是車體前部下方採用了新型的鑄造變速箱裝甲,傾斜度更大。車體前部裝甲厚63mm(傾角47°)大型側向斜開式乘員進出艙蓋。採用400馬力R975C-1型或460馬力R975C-4型引擎。公路最大速度38.6km/小時,戰鬥重量30.2噸。基本上所有的車型都採用了後期型的VVSS懸掛系統。
S Mk.ⅠC型
1943年後期生產的標準的焊接式M4車體,全車側面焊有附加裝甲(部分車輛除外)。新型的車體下部鑄造裝甲。引擎,車體重量同Hybird型。
S MkⅡC型
普萊斯特鋼鐵·汽車公司製造的M4A1的一部分也改造成“螢火蟲”。鑄造式車體兩側焊有附加裝甲,車體前部裝甲傾角47°,大型乘員進出艙蓋。其他同Hybird型。
S Mk.ⅤC型
1943年由“克萊斯勒”公司生產的M4A4車體。是“螢火蟲”的主要量產型。後期改造型強化了車體裝甲,延長的車體換裝了克萊斯勒公司生產的425馬力A57引擎,公路最大速度40km/小時,戰鬥重量32.3噸。
USFirefly型
在1944年初,至少有一座“螢火蟲”炮塔被送往美國,在安裝於後期型M4A3(76)W的車體上供測試用。得出的結論是:英國的17磅炮性能優於美製76mm炮及90mm炮。但本車未投入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