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元化

文學評論家

王元化(1920年11月30日—2008年5月9日),男,曾用筆名洛蝕文、方典、函雨等。1920年11月30日生於湖北武昌,祖籍湖北江陵,畢業於上海大夏大學。著名文學理論家、評論家、現代作家、學者。

代表作《思辨隨筆》《向著真實》《〈文心雕龍〉創作論》。

在中國古代文論研究、當代文藝理論研究、中國文學批評史、中國近現代思想學術史研究上開闢新路,做出了開創性的貢獻,是中國1949年以來學術界的標誌性領軍人物。他曾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一、二屆學科評議組成員、華東師範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2008年5月9日22時40分王元化在瑞金醫院去世,享年88歲。

人物關係


大事件

1920-11-30

出生

1920年11月30日出生於湖北武昌。

1935

參加“一二九”學生運動

1935年參加了“一二九”學生運動。

1939

發表《魯迅與尼采》

1939年發表了《魯迅與尼采》。

發表《魯迅與尼采》
1948

與張可結婚

1948年,王、張二人的婚禮在上海以基督教儀式舉行,1986年與2006年,王元化先後在同一個地方——上海衡山路國際禮拜堂,為母親、妻子送別。

與張可結婚
1955

撰寫長篇論文《論莎士比亞四大悲劇》

1955年以後,王元化在長期困厄的境遇中,潛心書海,研讀了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和西方哲學著作,做了大量筆記。還撰寫了長篇論文《論莎士比亞四大悲劇》,此稿於“文革”中被毀。他同妻子張可一起翻譯了國外莎士比亞評論達50萬言,後編成《莎士比亞研究》出版。

撰寫長篇論文《論莎士比亞四大悲劇》
2008-05-09

去世

2008年5月9日22時40分王元化在瑞金醫院去世,享年88歲。

去世

人物經歷


早年經歷

於1920年出生於湖北武昌一個信仰基督教的知識分子家庭。一歲時母親帶著他來到父親任職的清華大學團聚。童年都在清華南院度過,住在南院12號。
1935年參加了“一二九”學生運動,1936年加入“民族解放先鋒隊”。抗戰爆發後,輾轉天津、青島流亡到上海。

寫作經歷

王元化早年深受進步文學家,尤其是魯迅的影響,三十年代就開始了文學生涯。起先從事創作,大部份作品收入小說散文集《腳蹤》中。後轉向以寫作評論文章為主。1939年發表了《魯迅與尼采》。1941年寫了《民族的健康與文學的病態》,遭到反動勢力的圍攻,在“孤島”文藝界引發了一場論戰。這一時期的論文結集為《文藝漫談》(1945)等。
王元化三十年代開始文學批評活動,曾發表《文藝漫談》(1947)、《向著真實》(1952)、《文學沉思錄》(1983)等一系列作品,其中《文學沉思錄》是新時期最富創發力的重要理論成果。
1952年出版論文集,題名《向著真實》,作為從1939到1954這一歷史階段所寫論文的選集。
1955年以後,王元化在長期困厄的境遇中,潛心書海,研讀了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和西方哲學著作,做了大量筆記。還撰寫了長篇論文《論莎士比亞四大悲劇》,此稿於“文革”中被毀。他同妻子張可一起翻譯了國外莎士比亞評論達50萬言,後編成《莎士比亞研究》出版。在上海作協文學研究所工作期間,又致力於《文心雕龍》的研究,《文心雕龍創作論》的初稿就在此時寫成。
從1979到1990十年內初版和重版的著譯有:《文心雕龍創作論》(1979年初版,1983年增補版),《向著真實》(1982年重版)、《文學風格論》(譯文集,1983年)、《王元化文學評論選》(1983年),《文學沉思錄》(1983年)、《傳統與反傳統》(1990年)、《思辨短簡》(1990年)。其中《文學沉思錄》一書收入了他在1979到1982年所寫的大部份文字。
1980年代末、1990年代初,王元化編輯和出版了《新啟蒙》和《學術集林》,前者代表了他在80年代倡導的新啟蒙的學術與反思,後者體現了他的“學術的思想與思想的學術”的治學實踐。
1988年10月,《新啟蒙》第一冊《時代與選擇》出版。原計劃是每月出一冊,但是由於出版發行方面的種種障礙,實際上每兩個月出一冊,其他三冊分別是《危機與改革》、《論異化概念》、《廬山會議教訓》。
早在"萬馬齊喑"的年代,王元化就潛心治思想史,撰寫《龔自珍思想筆談》、《韓非論稿》等長篇史論,以犀利的分析和透闢的史識見長。90年代后他更為關注文藝學、哲學背後的思想基礎和文化傳統,這就是《傳統與反傳統》(1990)、《清園夜讀》(1993)、《清園近思錄》(1998)等一系列論著。《從理想主義到經驗主義書後》、《無夢樓隨筆序》等文。

工作經歷

王元化
王元化
193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在江蘇省委的文委領導下工作。
曾在上海戲劇交誼社工作。后在上海《文藝通訊》負責組織工作。
1940年至1941年參加編輯《奔流》和《奔流新輯》。
1942年任上海地下黨文委。
1945年負責編輯《時代日報》副刊《熱風》;同年下半年至1946年下半年,負責編輯《聯合晚報》副刊《夕拾》。此後在北京鐵道學院任中文講師,在上海負責編輯《展望》雜誌。
1949年初《展望》被反動派查封,后又負責編輯《地下文萃》。
王元化
王元化
解放后曾任中國作家協會上海分會黨組成員、上海文藝工作委員會文學處處長、上海新文藝出版社副社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一、二屆學科評議組成員,上海市委宣傳部部長。中國作家協會和上海分會會員。並任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上海分社(籌備組)領導小組成員,上海文聯黨組成員,作協理論批評委員會委員,上海社會科學院學術委員會委員、文學研究所特約研究員,復旦大學、上海師大兼職教授。任華東師範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杭州大學名譽教授,中國作家協會顧問等職業。
1990年,他作為國務院第二屆學科評議組成員赴京參加會議。

個人生活


家庭生活

父親王芳荃少時家貧,得教會資助,為上海聖約翰大學首屆畢業生,后赴美留學獲芝加哥大學碩士學位,1915年在清華任教;母親桂月華曾在上海聖瑪麗學校就讀,外祖父則為一名傳教士,曾為沙市聖公會第一任會長。

感情生活

1948年,王、張二人的婚禮在上海以基督教儀式舉行,1986年與2006年,王元化先後在同一個地方——上海衡山路國際禮拜堂,為母親、妻子送別。
王元化和妻子張可
王元化和妻子張可

健康狀況

2008年5月9日22時40分王元化在瑞金醫院去世,享年88歲。

個人作品


出版作品

作品名稱出版時間出版社
《抗戰文藝》(論文集)1939年文線出版社
《文藝漫談》(論文集)1945年通惠出版社
《文藝漫談》(論文集)再版1985年上海書店
《向著真實》(論文集)1953年新文藝出版社
《向著真實》(論文集)再版1982年上海文藝出版社
《文心雕龍創作論》(論文集)1979年古籍出版社
《文心雕龍創作論》(論文集)增訂版1983年
《腳蹤》(小說集)1983年福建人民出版社
《王元化文學評論選》1983年湖南人民出版社
《文學沉思錄》(論文集)1983年上海文藝出版社
《文學沉思錄》(論文集)再版1997年
《文化發展八議》(論文集)1988年湖南文藝出版社
《傳統與反傳統》1990年上海文藝出版社
《文心雕龍講疏》1992年上海古籍出版社
《清園夜讀》1993年海天出版社
《思辨隨筆》1994年上海文藝出版社
《清園論學集》1994年上海古籍出版社
《讀黑格爾》1997年百花洲出版社
《清園近思錄》1998年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談文短簡》1998年遼寧教育出版社
《九十年代反思錄》2000年上海古籍出版社

翻譯書目

作品名稱出版時間出版社備註
《文學風格論》(譯文集)1983譯文出版社
《太平天國革命親歷記》1996與父親王維舟合譯
《莎劇解讀》1998與夫人張可合譯

代表文章

作品名稱發表時間發表位置
幫閑文學與幫忙文學1941年
釋《比興篇》“擬容取心”說——關於意象:表象與概念的綜合1978年《文學評論》1978年第1期
人性札記1980年《上海文學》1980年第3期
文學的真實性和傾向性1980年《上海文學》1980年第12期
模仿·作風·風格——《文學風格論》譯本跋1982年《上海文學》1982年第2期
論知性的分析方法1982年《上海文學》1982年第9期
論古代文論研究的“三個結合”——《文心雕龍創作論》第二版跋1983年《社會科學戰線》1983年第4期
關於目前文學研究中的兩個問題1986年《文藝理論研究》1986年第4期
關於文藝學問題的一封信1987年《文藝研究》1987年第1期
簡論尚同思想的一個側面1987年《學術月刊》1987年第2期
《文心雕龍》的若干範疇1989年《暨南學報·人文科學與社會科學版》1989年第1期
五四啟蒙運動斷因新說1989年《黨史研究與教學》1989年第2期
《文心雕龍》新解三題——在《文心雕龍》國際研討會上所作的閉幕詞1990年《文藝理論研究》1990年第2期
“達巷黨人”與海外評註1992年《中國文化》1992年第1期
“子見南子”與前人註疏1992年《學術月刊》1992年第9期
瑪雅訪古志1993年《社會科學戰線》1993年第1期
胡適的治學方法與國學研究1993年《讀書》1993年第9期
記紹虞先生──紀念郭紹虞先生百年冥誕1994年《齊魯學刊》1994年第2期
《文心雕龍學綜覽》序1994年《齊魯學刊》1994年第3期
文論隨筆(六則)1994年《文藝理論研究》1994年第4期
莎劇藝術雜談1994年《上海戲劇》1994年第6期
簡論道德繼承1996年《學術月刊》1996年第9期
漫話《太平天國革命親歷記》1997年《歷史教學問題》1997年第1期
京劇四說1997年《上海戲劇》1997年第3期
讀黑格爾《小邏輯》筆記選1998年《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1998年第1期
大傳統與小傳統及其他1998年《民族藝術》1998年第4期
談社約論書1998年《開放時代》1998年第4期
我對“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再認識1998年《炎黃春秋》1998年第5期
對於五四的再認識答客問1999年《文匯讀書周報》1999年5月1日
五四精神和激進主義1999年《魯迅研究月刊》1999年第6期
現代精神與傳統思維方式1999年《人民論壇》1999年第12期
江陵小記2000年《尋根》2000年第4期
一九九一年回憶錄2001年《學術界》2001年第2期
近思札記2001年《東南學術》2001年第3期
九十年代隨想雜記2001年《天涯》2001年第4期
沉潛往複 從容含玩——王元化訪談錄(王元化、倪立秋合作)2001年《語文教學與研究》2001年第14期
關於中西哲學與文化的對話2002年《文史哲》2002年第2期
知識人與21世紀(王元化、胡曉明合作)2003年《文藝爭鳴》2003年第4期
京師樂籍說2004年《散文百家》2004年第18期
傳統資源:具體中的普遍性(王元化、胡曉明合作)2004年《文匯報》2004年7月18日
王元化談《論語》八篇2007年《文匯報》2007年8月10日

獲得榮譽


《文心雕龍創作》一書,曾獲全國首屆(1979-1989)比較文學圖書評獎榮譽獎。

社會活動


1996年,王元化先生先後在南京大學、上海師大、杭州大學、華東師大、上海戲劇學院、鄭州三聯越秀講壇,作了有關五四方面的演講,題目是:對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再認識再評價。

人物評價

胡適:他談民主,對民主的複雜性不了解,只是停留在常識的層次上。
季羨林:他對學術以外的東西,往往分辨不清。他在大是大非問題上是好的,看人則有時難免有誤。
張中曉:如果命運不是那樣殘酷地把多種不幸降在他身上,而使他享有天年,我相信他會在現代中國思想史上作出很少有人可以匹敵的貢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