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閣記

芝閣記

《芝閣記》是北宋文學家王安石於皇祐五年(1053年)所作的一篇小品文。文章發表兩點感慨:一是回顧真宗、仁宗兩朝對待獻靈芝的不同態度以及造成的社會影響,感嘆推行教化的重大作用,實際是在諷勸天子改革政治,轉變世道;二是對比同一靈芝處在不同時期、不同環境的遭際變化,感嘆士者的進退榮辱取決於時運,實際是在抒發懷才不遇的憤懣情緒。雖是借題發揮,但是敘事生動,感喟深沉,富於情致,善於生髮。

作品原文


芝閣記
祥符時,封泰山,以文天下之平,四方以芝來告者萬數。其大吏,則天子賜書以寵嘉之;小吏若民,輒錫金帛。方是時,希世有力之大臣,窮搜而遠采;山農野老,攀緣狙杙,以上至不測之高,下至澗溪壑谷,分崩裂絕,幽窮隱伏,人跡之所不通,往往求焉。而芝出於九州、四海之間,蓋幾於盡矣。
至今上即位,謙讓不德。自大臣不敢言封禪,詔有司以祥瑞告者皆勿納。於是,神奇之產,銷藏委翳於蒿藜榛莽之間,而山農野老不復知其為瑞也。則知因一時之好惡,而能成天下之風俗,況於行先王之治哉?
太丘陳君,學文而好奇。芝生於庭,能識其為芝,惜其可獻而莫售也,故閣於其居之東偏,掇取而藏之。蓋其好奇如此。噫!芝一也,或貴於天子,或貴於士,或辱於凡民,夫豈不以時乎哉?士之有道,固不役志於貴賤,而卒所以貴賤者,何以異哉?此予之所以嘆也。
皇祐五年十月日記。

註釋譯文


詞句註釋

1.芝閣:為收藏靈芝而建的高閣。
2.祥符:宋真宗年號(1008—1016年),全稱“大中祥符”。
3.封泰山:登泰山封禪。戰國時,一些儒生認為,五嶽中泰山最高,帝王應到泰山祭祀。登泰山築壇祭天叫“封”,在山南梁父山上辟基祭地叫“禪”。以後,各朝封建帝王為宣傳天命,往往登泰山封神。真宗祥符元年(1008),亦登泰山封禪。
4.文:文飾,潤色。
5.芝:靈芝,一種菌類植物,古人以為瑞草
6.寵嘉:恩寵和嘉獎。
7.若:與,和。
8.錫:同“賜”。
9.希世:附合世俗。
10.攀緣:攀登。
11.狙杙(yì):像猴子一樣攀著小木樁。狙:獼猴;杙:小木樁。
12.九州:本指中國古代行政區劃,后泛指全中國。九州之名,見於《尚書·禹貢》。諸書說法不一。
13.四海:古以中國四境有海環繞,因指中國四周的海疆,后泛指全國各地。
14.蓋:大概。
15.幾:幾乎,接近。
16.今上:當今皇上,指宋仁宗趙禎
17.謙讓:謙虛地自責。
18.不德:不施恩德,引申為不使人感恩戴德。
19.銷藏委翳(yì):消失藏匿,埋沒隱蔽。
20.蒿(hāo)藜(lí)榛(zhēn)莽(mǎng):野草灌木。
21.太丘:地名,治所在今河南省永城市太丘鎮。
22.售:本指賣出,這裡指獻納給朝廷。
23.閣:建造樓閣。
24.掇(duō)取:拾取。
25.芝一也:靈芝作為靈芝,過去和現在是一樣的。一:同一,同樣。
26.辱:埋沒。
27.役(yì)志:讓志向受······驅使。

白話譯文

大中祥符年間,真宗皇帝登泰山舉行封禪儀典,以此文飾天下太平,全國各地有上萬人拿著靈芝來朝廷報告。其中的高級官吏,天子便賞賜書籍以示恩寵,嘉獎他們;低級官吏和普通百姓,便賞給金銀布帛。當時,迎合世俗、掌握權力的大臣,派人到遠方去採摘,儘力搜尋;山區農民、鄉間老農攀援山上的樹樁,登上高不可測的山崖,下到山澗峽谷深處。崩裂的山峰,斷裂的地層,偏僻荒涼遙遠隱蔽的地方,人跡罕至之處,往往都搜尋遍了。這樣,九州四海所產的靈芝,幾乎都被採摘盡了。
到了當今皇上登上帝位,為人謙虛,不以德行自居,從大臣以下不敢再提封禪這件事了。皇帝命令有關官員:凡是奉獻吉祥之物來報告的,一律不要接納。於是一切神異珍奇之物,都被丟棄隱沒在蒿萊野菜、樹叢雜草之中,如今山區農民、鄉下老農不再知道這些東西是什麼吉祥物了。由此可知,皇帝一時的喜好或厭惡,能夠影響天下形成風氣,何況是推行古代聖王的政令與教化呢?
太邱人陳君,學習文章又愛搜尋珍奇之物。靈芝在他的庭院長出來,他能認出這是靈芝。因惋惜靈芝可以獻上朝廷但朝廷不接受,於是在他住宅的東邊建起一座樓閣,把採摘到的靈芝收藏起來。他喜愛珍奇之物到這樣的地步。唉,靈芝本來是一樣的,但有的被天子所珍貴,有的被士人所珍貴,而有的卻被普通百姓輕視辱沒。這難道不是因為時運不同嗎?具有道德修養的士人,固然不會將心思用在尊貴卑賤方面,但是最終還有尊貴和卑賤的差別,這同靈芝的遭遇有什麼區別呢?這正是我要感嘆的原因啊。
皇祐五年十月某日記。

創作背景


《芝閣記》作於皇祐五年(1053)十月,時作者任舒州通判。宋仁宗標榜節儉,禁止進獻祥瑞。作者友人陳君採得靈芝后,只得自藏於閣,並請作者撰文以記之。

作品鑒賞


文學賞析

第一段寫靈芝被視為祥瑞之物,在天子的重視下,立即顯貴的情況。這裡既描寫了大臣們為受到寵信嘉賞,派人到處窮搜遠采之狀,也描繪了山農野老攀援絕岩澗壑身遭危險之情,在大臣、山農的兩相對照中,使讀者看到靈芝給不同的人們帶來的悲喜苦樂是絕不相同的,從而含蓄地表現了作者對人民疾苦的同情。
第二段寫仁宗即位后,謹慎謙讓,不以封泰山來文飾太平。從此大臣不敢再說封禪祭天地之事。皇上還下詔書說凡是報祥瑞的人都不要接納。於是像靈芝這樣的神奇之物,就隱蔽在野草叢木之中了,此後山農野老也就不再知道靈芝是祥瑞之物。作者在對比敘述之後,議論道:“則知因一時之好惡,而能成天下之風俗”可見皇上好惡影響之大。文章通過對比水到渠成地提出:“況於行先王之治哉?”指出皇上對於行先王之治當然會起更大的影響。這一句看似不經意,實則是作者議論的中心。
第三段寫太丘陳君“芝生於庭”,甚為愛惜,遂建閣於居室東側, “掇取而藏之”。行文至此,才回應文題“芝閣記”。並且與前二段文字相呼應。隨之就此展開議論,說: “芝一也,或貴於天子,或貴於士,或辱於凡夫,夫豈不以時乎哉”,再一次論到靈芝的或貴或賤與時尚的關係。那也就是說貴與賤是難有客觀標準的。故文末寫道:“士之有道,固不役志於貴賤,而卒所以貴賤,何以異哉?”提出有道之士,不應驅使自己志向在貴賤之中,也就是在時尚中間升沉起伏;而且最終貴賤的原因區別又是很大的啊。這裡,作者從濟世出發,希望有道之士能堅守仁人之志。
“芝”是行文的線索,全篇圍繞靈芝的貴賤變化而展開議論,生髮開來論證出天子對時尚的引導作用,因此應“行先王之治”;有道之士亦應“不役志於貴賤”,與君一起“行先王之治”。文章表現出作者思想深刻的特點,在寫法上,一波三折,起伏跌宕,圍繞芝草層層生髮,又處處轉折,時而敘事,時而感慨,屬於小品文中的佳作。

名家點評

明 ·孫琮《山曉閣選本宋大家王臨川全集》卷一:題意只是說陳君好奇,為閣以藏芝。卻先說貴於天子一段,以慶芝之遇;又說辱於凡民一段,以悲芝之厄。一慶一悲,其間無數感慨,無數曲折,已有士之貴賤在內,特至結尾才點出耳。前面是說芝,看來卻不像說芝。結處不說芝,看來卻只是說芝。文心之巧,文筆之妙,真使讀者目眩神搖。
清 ·王文濡《評校音注古文辭類纂》卷五十七:借芝阿上,芝為之盡,真堪發噱。后幅因芝及士,時之遇不遇又各判焉,寥寥數語,無限感慨。

作者簡介


王安石(1021—1086年),字介甫,號半山,北宋撫州臨川(今屬江西撫州)人。慶曆進士。仁宗嘉祐三年(1058年)曾上萬言書,主張改革政治。治平四年(1067年)神宗即位,知江寧府(今江蘇南京),旋召為翰林學士。熙寧二年(1069年),被任為參知政事。從熙寧三年(1070年)起,兩度任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積極推行新法。熙寧九年(1076年)罷相后,退居江寧。封荊國公,世稱荊公,卒謚“文”,又稱王文公。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臨川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