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太湖經濟圈
以環太湖的蘇州等城市構成的三角
在長三角城市群中,滬寧杭處於三個重要支點,形成了一個大三角,支撐起了以上海為龍頭、寧杭為兩翼,其餘城市為腹地的城市網路體系。隨著長三角競爭與發展,一個新的概念誕生——“環太湖經濟圈”,它是以環太湖的蘇州、無錫、常州、湖州、嘉興這五個城市構成的一個小三角,由於地緣優勢,接受上海輻射,其經濟發展日顯突出,已經成為長三角地區“核心腹地”。
環太湖經濟圈包括江蘇的常州、無錫、蘇州和浙江的嘉興、湖州,土地面積27383平方公里,2003年經濟發展勢頭良好,主要指標如下:(2003年)
1、戶籍人口1969萬人,比上年增加14.34萬人;
2、實現生產總值6948億元,比上年增加1397億元;
4、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11643億元,同比增長30%以上;
5、實現財政收入972億元,比上年增加266億元;
6、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755億元,同比增長14.4 %;
7、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3542億元,同比增長62.5%;
8、實現進出口總值922億美元,同比增長68.8%,其中出口總值481億美元,同比增長62.7%;
9、協議註冊外資231億美元,同比增長41.6%;到位註冊外資117億美元,同比增長47.7%;
環太湖經濟圈地形圖。
環太湖經濟圈
太湖流域與長三角是兩個外延不同、內涵基本一致的經濟區域。蘇錫常嘉湖地區則是太湖流域的核心部位,更是近代資本主義萌芽和民族工業的搖籃。長江三角洲地區佔地面積10萬平方公里,環太湖經濟圈佔據了27.3%的土地,從主要指標所佔比重來看,環太湖經濟圈基本達到長三角的三成以上,利用外資方面更是超過40%,與2002年相比,主要指標比重都呈現上升趨勢,也反映出“環太湖經濟圈”在長三角地區中的核心地位。
2002年、2003年環太湖經濟圈主要指標占長三角的比重 %
指標
單位
2003年
2002年
比重±
環太湖
經濟圈
占長三角的比重%
占長三角的比重%
戶籍人口
萬人
1969
25.9
25.8
0.1
地區生產總值
億元
6948
30.5
29.0
1.5
地方財政收入
億元
531
24.5
22.0
2.5
進出口總額
億美元
922
33.7
31.2
2.5
#出口
億美元
481
34.7
32.0
2.7
到位註冊外資
億美元
117
45.3
44.9
0.4
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
億元
3542
33.5
28.6
4.9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
億元
1755
25.3
24.8
0.5
上海是我國最大的城市和經濟中心,具有對周邊城市巨大的輻射和帶動功能,環太湖五市與上海距離最近,是輻射帶動受益最大的地方,從2003年主要指標來看,環太湖經濟圈正在追趕上海,且部分總量指標已經超越上海。
1、地區生產總值
環太湖經濟圈實現生產總值6948億元,上海市6251億元,環太湖經濟圈在2002年超過上海142億元的基礎上,把差距拉大到近700億元。
2、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
2003年上海共完成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10343億元,環太湖經濟圈為11643億元,比上海高1300億元。
3、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
2003年環太湖經濟圈實現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3542億元,上海2452億元,環太湖經濟圈超過上海1090億元,而2002年上海還略高於環太湖五市。
4、利用外資
2003年上海協議註冊外資111億美元,環太湖經濟圈為231億美元,是上海的2.1倍,上海到位註冊外資為58.5億美元,環太湖經濟圈為117億美元,是上海的2倍。
5、進出口:環太湖經濟圈為922億美元,比上海低 202億美元,其中出口環太湖經濟圈為481億美元,比上海低 4億美元。
6、社會消費品零售額:環太湖經濟圈為1755億元,低於上海466億元。
7、財政收入:環太湖經濟圈為972億元,僅為上海的三分之一。
8、金融存款:環太湖經濟圈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為7992億元,僅為上海的一半。
9、居民收入:環太湖經濟圈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值12035元,低於上海2832元,農民人均純收入均值6045元,低於上海613元。
儘管一些總量指標環太湖經濟圈超過了上海市,但反映居民消費、收入、財力的指標,特別是一些人均指標,如人均GDP等,還與上海相差較大。隨著上海地位的進一步提升,基礎設施的日益完善,國際化水平的提高,都將對環太湖經濟圈產生更加強大的輻射帶動作用。環太湖經濟圈應充分利用自身優勢,主動接受上海輻射,成為上海支柱產業的配套延伸和科研成果轉化基地。環太湖城市圈中的蘇、錫、常、嘉、湖五個城市,隨著不可逆轉的一體化進程,必將成為長三角的“核心腹地”而日益顯現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