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培火
蔡培火
蔡培火(1889年5月22—1983年4月9日),字峰山,台灣雲林人,早年就讀台灣國語學校師範部,是當時台灣的最高學府。1910年畢業后,曾擔任學校的教員;1914年加入林獻堂創設的台灣同化會,同化會解散后,蔡培火受林獻堂資助赴日本留學,考進日本官立東京高等師範學校理科。在日本留學期間,與林獻堂商洽,創辦一所私立中學,想藉以彌補日本人對台灣老百姓教育的不平等,最終創辦起私立台中中學。蔡培火對於日本的統治,從小就有很大的反感,因此自東京接受高等教育返台後,繼續以同化會之精神幫助林獻堂,再度進行政治運動, 1922年10月, 蔡培火和林獻堂、蔣渭水、林幼春等發起並成立資產階級民族主義啟蒙文化團台灣文化協會。由蔡培火任發行人出版第一份言論刊物《台灣青年》 ,對日本殖民統治進行抗爭。 蔡培火因大力推動台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而違反所謂“治安警察法”並遭逮捕,與蔣渭水一同被判刑四個月。在獄中,蔡培火寫的《獄中十律》,可與文天祥正氣歌相媲美。1927年, 蔡培火與林獻堂、蔡渭水等人共同建立了台灣歷史上第一個政黨台灣民眾黨。台灣總督府對台灣民眾黨等政治活動,曾派人個別勸誘從事這些活動的人,要他們放棄政治活動,或作為日本人的間諜,不聽從者會被關進監獄,但蔡培火始終未被利誘。抗戰勝利后,蔡培文加入中國國民黨,代表台灣同胞赴南京參加日本投降典禮,旋任台灣省黨部執行委員,此後一直擔任國民黨政府部門要職。1983年病逝。
蔡培火生前照
蔡培火(1889年—1983年),字峰山,台灣省雲林縣北港人。1906年進入台灣總督府國與學校師範部就讀,1910年畢業后就在公學校任教。1914年加入台灣同化會,1915年同化會遭解散,蔡培火也被迫離開教職,之後他在親友與林獻堂的資助下前往日本留學,並考上了東京高等師範學校理科二部(物理化學科)。
1920年組織"新民會"。
1922年10月, 蔡培火和林獻堂、蔣渭水、林幼春等發起並成立資產階級民族主義啟蒙文化團"台灣文化協會"。由蔡培火任發行人出版第一份言論刊物《台灣青年》 ,對日本殖民統治進行抗爭。
1923年赴東京請願成立"台灣議會期成同盟會"。后返台參加議會設置運動,1923年12月16日早晨, 蔡培火與林幼春由於反對日本政府而被捕,著《獄中十律》,可與文天祥正氣歌相媲美。其中之一為有名的《台灣自治歌》。
1924年7月,蔡培火在新竹台中賑災義捐音樂會中演唱自己作詞作曲的《賑災慰問歌》,引起強烈反響。
1927年, 蔡培火與林獻堂、蔡渭水等人共同建立了台灣歷史上第一個合法的政黨"台灣民眾黨"。
1929年,蔡培火創立"羅馬式白話字研究會",蔡培火是第一位企圖將教會白話字推廣到社會各層面的有心人,他早在白話文運動之前八年便已開始提倡羅馬字運動;1914年台灣同化會成立時,蔡氏即向該會建議推行,可惜該會幹部反對,未能實現。等到台灣文化協會成立,便於1923年10月議決將普及羅馬字、編纂發行羅馬字圖書列為該會新設事業之一。
1925年蔡氏用白話字寫成《十項管見》其中《新台灣與羅馬字的關係》一篇,最為重要,他認為,透過此一簡便易學的工具,一般人將非常容易吸收新思想新文化,以提高台灣文化的水準。 換言之,蔡氏之提倡羅馬字,是想將布教的工具轉化為教育的工具,因此當時頗有人贊成,但反對者還是佔大多數,這一方面是日本當局的阻礙,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從事文化運動的人士較傾向普及漢文,尤其是中國白話文,認為羅馬字是外國文字,只適合教會使用與文盲學習,以致無法獲得社會普遍的認同。
1930年,蔡培火和王受祿、韓石泉創立新生堂財團,嗣後仍堅掙抗爭,被捕三次,抗戰勝利后,加入國民黨,代表台灣同胞赴南京參加日本投降典禮,旋任台灣省黨部執行委員,1947年當選第一屆"立法委員"。
1950年任台灣地區行政機構政務委員,凡15年。后受聘台灣當局領導人辦公室“國策顧問”,並任國民黨中央評議委員。
1952年兼任紅十字會副會長、台灣省分會會長。
1974年4月19日在蔡培火的創導下成立中華血液基金會。
1978年10月7日,由蔡培火、蔡登山和柯賢堯等20人在台北市發起創建"柯蔡兩姓聯宗的世界性聯誼社團"。
1983年病逝。高齡95歲。
蔡培火著有《帝國主義統治下的台灣》、《告日本國民》、《亞東之子如斯想》等,並與人合著《台灣民族運動史》 。這本書記載了從1914到1945年間發生在台灣一系列的民族運動,全書分為10個章節,對於台灣議會設置運動、治警事件始末、台灣文化協會、台灣地方自治聯盟農民運動等有詳細描述,有重要的價值。
蔡培火一生著作頗豐。1969年蔡培火編印了《國語閩南語對照常用辭典》,約收三萬五千詞,1126頁。這一本中型國台對照辭典,本可以填補當時學界忽視台灣閩南語之病,但是採用自己修訂的基本式音標,時人難以接受,更主要的是因為當時幾乎完全沒有閩南語教育,因此該辭典並未引起應有的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