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衡
北宋官員
章衡(公元1025年—公元1099年)字子平,漢族,浦城(今屬福建省南平市浦城縣)人,嘉祐二年,考中狀元,授湖州通判,遷鹽鐵判官,修撰起居注。收到三司忌害,出任汝州、顏州知州。熙寧初年,判太常寺,出知鄭州,知審官西院出使大遼,連發中的,拜寶文閣待制、澶州知州、真定知府。元祐年間,先後治理秀州、襄州、河陽、曹州、蘇州、揚州、廬州、宣州、潁州,授上柱國,冊封吳興縣開國伯。
嘉祐二年(1057年),章衡狀元及第。潤州長史,累遷左光祿大夫。通判湖州,直集賢院,改鹽鐵判官,同修起居注。
章衡查出有吃空額的即奏請皇帝裁免。指出三司經費領取不知多寡而無預算,急用時向百姓徵收,急促逼迫,苦其難供。建議作好預算,徵收前下達,使公私都有利。三司使忌其能,出知汝州、潁州。
熙寧初,召還同判太常寺。章衡建言:自唐開元纂修禮書,以國恤一章為豫凶事,刪而去之,故不幸遇事,則捃摭墜殘,茫無所據。今宜為《厚陵集禮》,以貽萬世。"從之。
出知鄭州,奏裁銷原武監弛牧地四千二百頃,分配給百姓。章衡回京后,復判太常,知審官西院。
出使遼國時,遼主欺他是文士,在酒宴提出射箭助興,章衡連發破的,遼主見他文武兼備,對他特別優待。
回京時,章衡向皇帝反映遼國沒有戒備,此時出兵可收復山後八州,但未被採納。
章衡看到不少學者不懂歷史,編纂歷代帝系《編年通載》,神宗看后認為“可冠冕諸史”,后賜三品服、判吏部流內銓。
三班院發現有缺額,擬好方案,馬上把缺額使用,反控告吏部,宰相卻支持三班院。章衡不服,連續奏疏辯論。有人勸他,宰相勢力大未必深究。章衡堅持要辯明事實,一直申訴到皇帝面前。
宋神宗命內侍帶章衡到中書省,宰相大怒。章衡說:我是為執行朝廷法規,把申訴狀給他看。宰相看后覺醒,認為吏部是正確的。
章衡知通進銀台司、直舍人院,拜寶文閣待制知澶州(今河南濮陽),神宗曰:“卿為仁宗朝魁甲,寶文藏御集之處,未始除人,今以之處卿。”
到達澶州恰好那裡立法禁止百姓販鹽。章衡認為,百姓靠販鹽生存,為維持生活,就顧不上犯不犯法,下這樣的命令,只能把監獄塞得滿滿的,為此取消禁販鹽。
元祐中,歷秀、襄、河陽、曹、蘇州,加集賢院學士,復以待制知揚、廬、宣、潁州,去世,年七十五。
蘇軾:①子平之才,百年無人望其項背。②子平以文章之美,經術之富,政事之敏守之,以正行之,以謙此功名富貴之所迫逐,而不赦者也,雖微舉首,其孰能加之,然且困躓而不信,十年於此矣,意者任重道遠,必老而後大成歟。
趙頊:章衡資識敏明,器度凝遠博雅。
趙佶:內德溫純,外容莊重,翰苑詞宗,國家梁棟,幼學壯行,明體達用。
蘇堤是北宋蘇軾任杭州知州時所修,後人念其功故命其名。但是工程的最初倡議者卻不是蘇軾,而是他的好友章衡。
蘇軾到達杭州時,西湖已經是水涸草長,淤積嚴重,殘破不堪。蘇東坡集中大家的智慧,化劣為優,變廢為寶,將堆積如山的淤泥水草築成一條近三公里長的大堤,不僅大大節約了治理成本,還便捷了南北交通,為西湖增添了一條靚麗風景——蘇堤。
在關於西湖治理的過程中,蘇軾曾給章衡寫過一封求助信:您勸告和鼓勵我治理西湖,現已著手並已初具規模,想必您一定會不惜餘力繼續幫助我的,請您將貴府罰沒的船隻盡數給我,多多益善,我大約需要四百隻,請您派人送來。本州別的東西還好,就是缺乏士兵,也請您一併幫助。非常懇切,非常懇切。由此可見,章衡在西湖的治理上不僅有首倡之功,還有鼎力相助之勞。
章仔鈞
章仁嵩
章文竦
章承訓
章克忠
章訢
章衎
章術
章懿文
章允文
章炳文
章奎文
章希文
章煥文
章演文
章彥文
章孟文
章台文
章順文
章元亮
章純亮
章端亮
章寅亮
章翼亮
章式亮
章英亮
章昭亮
章正亮
章宗亮
章公亮
章民望
章德望
章公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