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定府

石家莊市正定縣古稱

真定府,石家莊市正定縣古稱。後唐改鎮州置;宋治真定,為河北西路路治;元改為真定路;明洪武初復為府;清雍正元年(1723年)為避胤禛諱改為正定府。

介紹


宋朝河北西路首府---真定府
真定府,常山郡,唐成德軍節度。本鎮州,漢以趙州之元氏、欒城二
縣來屬。開寶六年,廢九門、石邑二縣。端拱初,以鼓城隸祁州。淳化元年,以
束鹿隸深州。慶曆八年,初置真定府路安撫使,統真定府、磁相邢趙洺六州。崇
寧戶九萬二千三百五十三,口一十六萬三千一百九十七。貢羅。縣九:真定,
(次畿。)槁城,(次畿。)欒城,(次畿。)元氏,(次畿。)井陘,(次畿。
熙寧六年,省入獲鹿、平山。八年復置,徙治天威軍,即縣治置軍使,隸府。有
天威軍、小作口、王家谷三砦。)獲鹿,(次畿。)平山,(次畿。有甘泉、嵐
州、沂州、檀明、夫婦、柏嶺、黃岡、洪山、赤箭、抱兒、石虎、中子、雕栱、
東臨山、西臨山十五砦。)行唐,(次畿。)靈壽。(次畿。熙寧六年,省為鎮
入行唐。八年復。有赤陘、飛吳二砦。)砦一:北砦。(咸平二年置。熙寧八年,
析行唐縣二鄉隸砦。)天威軍。(見上。)
相州,望,鄴郡,彰德軍節度。崇寧戶三萬六千三百四十,口七萬一千六百
三十五。貢暗花牡丹花紗、知母、胡粉、絹。縣四:安陽,(緊。熙寧五年,省
永和縣入焉。)湯陰,(緊。宣和二年,以湯陰縣隸浚州,尋復來隸。)臨漳,
(緊。熙寧五年,省鄴縣入焉。)林慮。(中。)
中山府,次府,博陵郡。建隆元年,以易北平並來屬。太平興國初,改定武
軍節度。本定州,慶曆八年,始置定州路安撫使,統定、保、深、祁、廣信、安
肅、順安、永寧八州。政和三年,升為府,改賜郡名曰中山。崇寧戶六萬五千九
百三十五,口一十八萬六千三百五。貢羅、大花綾。縣七:安喜,(緊。)無極,
(緊。)曲陽,(上。)唐,(上。)望都,(中。)新樂,(中。)北平。
(中下。)砦一,軍城。(隸曲陽縣。)北平軍。(慶曆二年,以北平砦建軍。
四年復隸州,即北平縣治置軍使,隸州。)
信德府,次府,鉅鹿郡。後唐安國軍節度。本邢州。宣和元年,升為府。崇
寧戶五萬三千六百一十三,口九萬五千五百五十二。貢絹、白磁盞、解玉砂。縣
八:邢台,(上。宣和二年,改龍岡縣為邢台。)沙河,(上。)任,(中。)
堯山,(中。)平鄉,(上。熙寧六年,省平鄉縣為鎮入鉅鹿。元祐元年復。)
內丘,(上。熙寧六年,省堯山縣入焉,元祐元年復。)南和,(中。熙寧五年,
省任縣為鎮入焉。元祐元年復。)鉅鹿。(上。)
浚州,平川軍節度。本通利軍。端拱元年,以滑州黎陽縣為軍。天聖元年,
改通利為安利。四年,以衛州衛縣隸軍。熙寧三年廢為縣,隸衛州。元祐元年復
為軍。政和五年升為州,號浚川軍節度,改今額。崇寧戶三千一百七十六,口三
千二百二。縣二:衛,(上。熙寧六年,廢為鎮入黎陽。后復。)黎陽。(中。)
懷州,雄,河內郡,防禦。建隆元年,升為團練,俄為防禦。崇寧戶三萬二
千三百一十一,口八萬八千一百八十五。貢牛膝、皂角。縣三:河內,(緊。熙
寧六年,省武德縣為鎮入焉。)修武,(上。熙寧六年,省為鎮入武陟。元祐元
年復。)武陟。(中。)
衛州,望,汲郡,防禦。崇寧戶三萬三千二百四,口四萬六千三百六十五。
貢絹、綿。縣四:汲,(中。)新鄉,(緊,熙寧六年,廢為鎮入汲。元祐二年
復。)獲嘉,(上。天聖四年,自懷州來隸。)共城。(中。)監一:黎陽。
(熙寧七年置,鑄銅錢。)
洺州,望,廣平郡,建隆元年,升為防禦。熙寧三年,省曲周縣為鎮,入雞
澤。六年,省臨洺縣為鎮,入永年。元祐二年,曲周、臨洺復為縣,尋復為鎮。
四年,曲周、雞澤依舊別為兩縣。崇寧戶三萬八千八百一十七,口七萬三千六百。
貢?。縣五:永年,(上。)肥鄉,(望。)平恩,(緊。)雞澤,(中。)
曲周。(中。)
深州,望,饒陽郡,防禦。雍熙四年,廢陸澤縣。崇寧戶三萬八千三十六,
口八萬三千七百一十。貢絹。縣五:靜安,(望。本漢下博縣,周置靜安軍,以
縣隸,俄復焉。太平興國七年,又隸靜安軍。雍熙二年軍廢,還屬,三年廢,四
年復置,改今名。)束鹿,(望。淳化中,自真定來屬。)安平,(望。)饒陽,
(望。)武強。(望。)
磁州,上,滏陽郡,團練。舊名慈,政和三年改作磁。崇寧戶三萬六千四百
九十一,口九萬六千九百二十二。貢磁石。縣三:滏陽,(上。熙寧六年,省昭
德縣為鎮入焉。)邯鄲,(上。)武安。(上。有固鎮、永安、黃澤、海回四砦。)
祁州,中,蒲陰郡,團練。端拱初,以鎮州鼓城來屬。景德元年,移治於定
州蒲陰,以無極隸定州。熙寧六年,省深澤縣為鎮,入鼓城。元祐元年復。崇寧
戶二萬四千四百八十四,口四萬九千九百七十五。貢花絁。縣三:蒲陰,(望。)
鼓城,(緊。)深澤。(中。)
慶源府,望,趙郡,慶源軍節度。本趙州,軍事。大觀三年,升為大藩。崇
寧四年,賜軍額。宣和元年,升為府。崇寧戶三萬四千一百四十一,口六萬一百
三十七。貢絹、綿。縣七:平棘,(望。)寧晉,(望。)臨城,(上。唐縣
熙寧六年,省隆平縣為鎮入焉,元祐元年復。)高邑,(中。熙寧五年,省柏鄉、
贊皇二縣為鎮入焉,元祐元年皆復。)隆平,(中。)柏鄉,(中。)贊皇
(下。)
保州,下,軍事。本莫州清苑縣。建隆初,置保塞軍。太平興國六年,建為
州,政和三年,賜郡名曰清苑。崇寧戶二萬七千四百五十六,口二十三萬二百三
十四。貢絹。縣一:保塞。(望,太平興國六年,析易州滿城之南境入焉。)
安肅軍,同下州。本易州遂城縣。太平興國六年,建為靜戎軍,析易州遂城
三鄉置靜戎縣隸焉。景德元年並縣,改安肅軍。宣和七年,廢軍為安肅縣。知縣
事仍兼軍使,尋依舊。崇寧戶七千一百九十七,口一萬四千七百五十一。貢素
絁。縣一:安肅。(中。)
永寧軍,同下州。雍熙四年,以定州博野縣建寧邊軍。景德元年,改永寧軍。
宣和七年,廢為博野縣,知縣事仍兼軍使,尋依舊。縣一:博野。(望。)
廣信軍,同下州。太平興國六年,改易州遂城縣為威勇軍。景德元年,改廣
信軍。崇寧戶四千四百四十五,口八千七百三十八。貢?、栗。縣一:遂城。
(中。)
順安軍,同下州。本瀛州高陽關砦。太平興國七年,置唐興砦。淳化三年,
建為順安軍。至道三年,以瀛州高陽來屬。熙寧六年,省高陽縣為鎮。十年,復
為縣。崇寧戶八千六百五,口一萬六千五百七十八。貢絹。縣一:高陽。(中。)
河北路,蓋《禹貢》兗、冀、青三州之域,而冀、兗為多。當畢、昴、室、
東壁、尾、箕之分。南濱大河,北際幽、朔,東瀕海岱,西壓上黨。繭絲、織紝
之所出。人性質厚少文,多專經術,大率氣勇尚義,號為強忮。土平而近邊,
習尚戰鬥。有河漕以實邊用,商賈貿遷,芻粟峙積。宋初募置鄉義,大修戰備,
為三關,置方田以資軍廩。契丹數來侵擾,人多去本,及薦修戎好,益開互市,
而流庸復來歸矣。大名、澶淵、安陽、臨洺、汲郡之地,頗雜斥鹵,宜於畜牧。
浮陽際海,多鬻鹽之利。其控帶北地,鎮、魏、中山皆為雄鎮雲。
金朝河北西路首府---真定府
河北西路。天會七年析為西路。府三,領節鎮二,防禦二,刺郡五,縣六十
一。
真定府,上,總管府,成德軍。宋常山郡鎮州成德軍節度,正隆間依舊次府,
置本路兵馬都總管府、轉運司。(產瓷器、銅、鐵。有丹粉場、烏梨。葯則有茴
香、零陵香、御米殼、天南星、皂角、木瓜、芎、井泉石。)戶一十三萬七千一
百三十七。縣九、鎮三:
真定(倚。有大茂山、滋水、滹沱水。)
藁城(有滋水、滹沱水。)
平山
欒城(有泜水、洨水。)
獲鹿(興定三年三月升為鎮寧州,權河北西路,以經略使武仙駐焉。有萆山、
滹沱水。)
行唐(有玉女山、常山。)鎮二(嘉祐、北鎮。舊有行台、新年二鎮,后廢。)
阜平(明昌四年以北鎮置。)
靈壽 鎮一(慈谷。)
元氏(有封龍山、槐河。)
威州,下,刺史。天會七年以井陘縣升,置陘山郡軍,後為刺郡。戶八千三
百一十。縣一:
井陘
沃州,上,刺史。宋徽宗升為慶源府趙郡慶源軍,治平棘。天會七年改為趙
州,天德三年更為沃州,蓋取水沃火之義,軍曰趙郡軍。后廢軍。戶三萬八千一
百八十五。縣七、鎮一:
平棘(倚。有洨水、槐水。)
臨城(有敦輿山、彭山、泜水。)
高邑(有贊皇山、濟水。)
贊皇
寧晉(有洨水、寢水。)鎮一(奉城。)
柏鄉
隆平
邢州,上,安國軍節度。宋信德府鉅鹿郡安國軍節度,天會七年降為邢州,
仍置安國軍節度。(產玄精石。)戶八萬二百九十二。縣八、鎮四:
邢台(有石門山、百岩山、蓼水、渦水。)
唐山(有堯山、泜水。)
內丘(有干言山、內丘山、泜水、渚水。)
平鄉 鎮一(道武。)
任(有溹水、任水。)鎮一(新店。)
沙河(有湯水、湡水。)鎮一(綦村。)
南和(有任水、泜水。)
鉅鹿(有大陸澤、漳河、落漠水。)鎮一(團城。)
洺州,上,防禦,廣平郡。治永年。天會七年以守邊置防禦使。戶七萬三千
七十。縣九、鎮四:
永年(有榆溪山、洺水、漳水。)鎮一(西臨洺。)
廣平(本魏縣,大定七年更。)
宗城
新安
成安
肥鄉 鎮一(新安。)
雞澤(有洺水、漳水、沙河。)
曲周 鎮二(平恩、白家灘。)
洺水
彰德府,散,下。宋相州鄴郡彰德軍節度,治安陽。天會七年仍置彰軍節度,
明昌三年升為府,以軍為名。戶七萬七千二百七十六。縣五、鎮五。
安陽(倚。有韓陵山、龍山、洹水、防水。)鎮三(天祐、永和、豐樂。)
林盧(舊林盧鎮,貞祐三年十月升為林州,置元帥府。興定三年九月升為節
鎮,以安陽縣水治村為輔岩縣隸焉。有隆盧山、洹水、漳水。)
湯陰(有牟山、羑水、盪水、通漕、羑里。)鎮一(鶴壁。)
臨漳(東山、漳水。)鎮一(鄴鎮。)
輔岩(本水治村,興定三年置。)
磁州,中,刺史。宋滏陽郡,國初置滏陽郡軍。戶六萬三千四百一十七。縣
三、鎮八:
滏陽(有滏山、磁山、漳水、滏水。)鎮四(台城、觀城、昭德,后廢二祖
臨水鎮。)
武安(有錫山、武安山)鎮一(固鎮。)
邯鄲(有邯山、靈山、漳水、牛首山。)鎮三(大趙、北陽、邑城。《士民
須知》惟有邯山鎮。)
中山府。宋府,天會七年降為定州博陵郡定武軍節度使,后復為府。戶八萬
三千四百九十。縣七、鎮二:
安喜(倚。有滱水、盧奴水、長星川。)
新樂(有派水、木刀溝。)
無極(有澬河。)
永平(貞祐二年四月升為完州。)
慶都(有堯山、都山、唐水。)
曲陽(劇。有常山、曲防水。)鎮一(龍泉。)
唐(有孤山、唐山、滱水。)鎮一(軍城。)
祁州,中,刺史。宋蒲陰郡,國初置蒲陰郡軍。戶二萬三千三百八十二。縣
三:
蒲陰
鼓城
深澤
浚州,中,防禦。宋大邳郡通利軍,又改平川軍。天會七年以邊境置防禦使。
皇統八年,嫌與宗峻音同。更為通州,天德三年復。戶二萬九千三百一十九。縣
二、鎮二:
黎陽(有大伾山、枉人山。)
衛(有蘇門山、鹿台、糟丘、酒池、枋頭城。)鎮二(衛橋、淇門。)
衛州,下,河平軍節度。守汲郡,天會七年因宋置防禦使,明昌三年升為河
平軍節度,治汲縣、以滑州為支郡。大定二十六年八月以避河患,徙於共城。二
十八年復舊治。貞祐二年七月城宜村,三年五月徙治於宜村新城,以胙城為倚郭。
正大八年以石甃其城。戶九萬一百一十二。縣四、鎮二
汲(有蒼山、黃河。)
新鄉
蘇門(本共城,大定二十九年改為河平,避顯宗諱也。明昌三年改為今名。
貞祐三年九月升為輝州,興定四年置山陽縣隸焉。有白鹿山、天門山、淇水、百
門陂。)鎮一(早生。)
獲嘉 鎮一(大寧。)
胙城(本隸南京,海陵時割隸滑州,泰和七年復隸南京,八年以限河來屬。
貞祐五年五月為衛州倚郭。增置主薄。興定四年以修武縣重泉村置縣,來隸。)
滑州,下,刺史。宋靈河郡武成軍。本南京屬郡,大定六年割隸大名府。戶
二萬二千五百七十。縣二、鎮二:
白馬 鎮二(衛南、武城。)
內黃(本隸大名府,大定六年來屬。)
元真定路
真定路,唐恆山郡,又改鎮州。宋為真定府。元初置總管府,領中山府,趙、邢、洺、磁、滑、相、浚、衛、祁、威、完十一州。后割磁、威隸廣平,浚、滑隸大名,祁、完隸保定,又以邢入順德,洺入廣平,相入彰德,衛入衛輝;又以冀、深、晉、蠡四州來屬。戶一十三萬四千九百八十六,口二十四萬六百七十。領司一、縣九、府一、州五。府領三縣,州領十八縣。
錄事司。
縣九
真定,中。倚郭。藁城,中。太宗六年,為永安州,無極、寧晉、新樂、平棘四縣隸焉。七年,廢州為藁城縣,屬真定。欒城,下。元氏,中。獲鹿,中。太宗在潛邸改西寧州,既即位七年,復為獲鹿縣,隸真定。平山。下。靈壽,下。阜平,下。涉縣。元初為崇州,隸真定路,后廢州復置涉縣。至元二年,省入磁州,后復來屬。
府一
中山府,唐定州。宋為中山郡。金為中山府。元初因之。舊領祁、完二州,太宗十一年,割二州隸順天府,後為散府,隸真定。領三縣:
安喜,中。新樂,下。無極。中。
州五
趙州,中。唐趙州。宋為慶源軍。金改沃州。元仍為趙州。舊領平棘、臨城、欒城、元氏、高邑、贊皇、寧晉、隆平、柏鄉九縣,太祖十五年,割欒城、元氏隸真定。領七縣:
平棘,中。寧晉,下。隆平,下。臨城,中。柏鄉,下。高邑,下。贊皇。下。至元二年,併入高邑。七年復置。
冀州,上。唐改魏州,后仍為冀州。宋升安武軍。元仍為冀州。領五縣:
信都,中。至元初與冀州錄事司俱省入冀州,后復置。三年,省錄事司入焉,為冀州治所。南宮,上。棗強,中。武邑,中。新河。中。太宗四年置。
深州,下。唐改饒陽郡,后仍為深州。元初隸河間,置帥府。太宗十年,隸真定路,領饒陽、安平、武強、束鹿、靜安五縣。后割安平、饒陽、武強隸晉州,束鹿隸祁州,以冀州之衡水來屬。領二縣:
靜安,中。衡水。下。
晉州,唐、宋皆為鼓城縣。元太祖十年,改晉州。太宗十年,立鼓城等處軍民萬戶府。中統二年,復為晉州。領四縣:
鼓城,中。倚郭。饒陽,中。安平,下。太祖十九年,為南平州,於此行千戶總管府事,領饒陽一縣。太宗七年,復改為縣,隸深州。憲宗在潛,隸鼓城等處軍民萬戶府。中統二年,改立晉州,仍為安平縣隸焉。武強。下。元初創立東武州,領武邑、靜安。太宗六年,廢州復為縣,改隸深州。十一年,割屬祁州。憲宗在潛,隸鼓城等處軍民萬戶府。中統二年,置晉州,縣隸焉。
蠡州,下。唐始置。宋改永寧軍。金仍為蠡州。元初隸真定,領司候司、博野縣。至元三年,省司候司、博野縣入蠡州。十七年,直隸省部。二十一年,仍屬真定。
明真定府
真定府元真定路,直隸中書省。洪武元年十月為府。屬河南分省。二年正月屬山東。三月來屬。領州五,縣二十七。東北距京師六百三十里。弘治四年編戶五萬九千四百三十九,口五十九萬七千六百七十三。萬曆六年,戶七萬四千七百三十八,口一百九萬三千五百三十一。
真定倚。滹沱河在城南。又北有滋河,自山西靈丘縣流入,經行唐縣之張茂村伏流不見,至府北南孟社復出,下流合於南易水。
井陘府西南。元屬廣平路威州。洪武二年來屬。東南有城山,又有甘淘河,亦名冶河。南與綿蔓水合。又故關在其西。
獲鹿府西南。西有抱犢山,有西屏山。又有蓮花山,白鹿泉出焉,東流為西河,即洨水上源也。又有土門關在西,亦曰井徑關。
元氏府西南。西北有封龍山,汦水所出,下流入胡盧河。西南有槐水,下流曰野河。
靈壽府西北。東北有衛水,源出恆山,《禹貢》「恆、衛既從」即此。俗名雷溝河,東北入於滹沱。北有叉頭鎮巡檢司,后遷於慈峪鎮。
藁城府東南。北有滹沱河,又有滋河。
欒城府南,縣北有故城,今治洪武初所徙。西有洨河。
無極府東少北。元屬中山府。洪武初廢。四年七月復置,屬定州。七年四月改屬府。南有滋河。
平山府西少北。北有滹沱河,東北有冶河入焉。西北有房山。西有十八盤、下口村巡檢司。
阜平府西北。東北有大茂山。北有派河。西有龍泉關
行唐府北。元屬保定路。洪武二年屬定州,正統十三年十月直隸真定府。西有滋河。西北有兩嶺口巡檢司。
定州元中山府。洪武二年正月改曰定州。三年以州治安喜縣省入。氵寇水在北,沙河在南,下流合於滱水。西北有倒馬關守御千戶所。景泰二年置關,與紫荊、居庸為內三關。北有清風店巡檢司。西南距府百三十里。領縣二:
新樂州西南。西南有沙河。
曲陽州西北。元屬保定路。洪武二年來屬。恆山在西北,恆水出焉。又沙河在南,自山西繁峙縣流入。
冀州洪武二年以州治信都縣省入。西北有漳水。北有滹沱河。成化十八年,滹沱挾漳南注為州患。正德十二年,二水自寧晉縣南北流,患始息。又北有洚水,一名枯洚,下流合於漳。西北距府二百八十里。領縣四:
南宮州南少西。故城在縣西北,成化十六年遷於今治。漳水在北。洚水在南。東南有董家廟堡巡檢司。
新河州西少南。有清水河,成化后堙。
棗強州東少北。西北有索盧水,乃衛河之支流也,亦曰黃盧河。
武邑州東北。西有洚水。西北有漳水。
晉州洪武二年以州治鼓城縣省入。南有滹沱河。西距府九十里。領縣三:
安平州東北。滹沱河舊在縣南,萬曆二十三年自束鹿縣南行,始不經縣境。
饒陽州東北。北有滹沱河。西南有饒河,即滹沱河支流也。
武強州東。漳河在縣東。又南有滹沱河,舊合於漳,萬曆二十六年北出饒陽縣境,而縣之滹沱河始涸。
趙州洪武元年以州治平棘縣省入。南有洨河,下流入於胡盧河。北距府百二十里。領縣六:
柏鄉州南。東北有野河,即槐水也,下流入於胡盧河。
隆平州東南。洪武六年九月省入柏鄉縣。十三年十一月復置。東有灃水,東北與沙河合,下流入於胡盧河。沙河,亦槐水之別名也。又東北有大陸澤,亦曰廣阿,漳水所匯。
高邑州西南。北有黑水,即槐水也,流合縣南之?水。
臨城州西南。南有敦輿山。西南有鐵山。西北有汦水,東經釣盤山下,與水合。
贊皇州西南。西南有贊皇山,?水出焉,亦曰沙水。又城北有槐水。西北有黃沙嶺巡檢司。
寧晉州東少南。東南有胡盧河,其上流即漳水也,深、冀群川悉匯於此。東北有百尺口巡檢司。
深州洪武二年以州治靜安縣省入。南有故城,今治本吳家莊,永樂十年遷於此。滹沱河在東北。胡盧河在東南。有傅家池巡檢司,后廢。西距府二百五十里。領縣一:
衡水州南少東。故城在縣西南,永樂十三年遷於今治。西有漳水,南有洚水。又北有滹沱河,舊與漳合,成化八年北徙,不經縣界。西南有鹽池。

五代設置

魏州稱帝
公元923年四月,成德軍節度使李存勖在魏州稱帝,國號大唐(史稱後唐),以魏州為興唐府,建東京,在太原府建西京,以鎮州為真定府,建北都。同年十二月,又廢北都真定府,復為鎮州。後漢一度改為真定府。

河北西路的首府

宋太宗雍熙四年(公元987年)分河北為東西兩路,真定成為河北西路的首府,從此確立了真定在河北西部政治中心的地位。
慶曆八年(公元1048年)升鎮州為真定府,府城真定(今正定)。真定府轄真定、藁城、欒城、元氏、井陘、獲鹿、平山、行唐、靈壽9縣。崇寧年間(公元1102年)戶口數92353戶,人口163197人。

改為真定府


阜平鎮等8縣3鎮

金代,真定城仍為河北西路和真定府的治所。真定府轄真定、藁城、平山、欒城、行唐、靈壽、元氏,另有阜平鎮等8縣3鎮。戶口137137戶。

重要的政治軍事

元太宗七年(公元1235年)改真定府為真定路,路城真定,意在進一步強化真定城在這一地區的政治、軍事、地位。地處河北中部的真定,成為大都(北京)以南的一個重要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心。真定路領9縣、1府5州。
明朝滅元以後,改真定路為真定府,領11縣5州。

隸於京師


京師的主要城鎮

明成祖朱棣建都北京以後,真定府直隸於京師,宣德五年(公元1430年)從西安調撥神武右衛到真定府,建立神武右衛指揮使司,作為真定、保定府及周圍諸州包括衡水在內駐軍的最高指揮機構,時真定不僅是控制5州11縣的政治中心,而且是控制燕晉咽喉的交通中心,成為拱衛京師的主要城鎮,在政治、軍事方面,真定府的地位與順天府(北京)十分接近。
清朝入關之初,直隸真定府仍轄領5州13縣。順治十三年(公元1656年)在北京之外的直隸地區,設立保定巡撫,駐真定。順治十六年(公元1659年),改保定巡撫為直隸巡撫,從真定徙治保定。

改真定為正定

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因為避諱世宗皇帝胤禛名諱,改真定為正定,真定府和真定縣從此改稱正定府、正定縣。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開始調整政區體系,將原來由各府管轄的州,升為直隸於省的直隸州,縮小了府一級政區的範圍,事實上也削弱了府的行政權力,同時提高了州作為二級政區的政治地位。正定府轄領正定、獲鹿、井陘、平山、藁城、行唐、靈壽、元氏、贊皇、無極、欒城、新樂、晉州等13州縣。
民國二年(公元1913年),直隸省除順天府外,其他府州皆廢,由省轄縣,真定府的歷史終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