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庭神經受損

反射性調節機體平衡

前庭神經的功能是反射性調節機體平衡,包括頭部、眼球、軀體、肢體,調節機體對於各種加速度的反應。前庭神經受損最常見的癥狀為眩暈及眼球震顫

原因


前庭神經受損最常見的癥狀為眩暈及眼球震顫。
(一)急性前庭神經炎80%病人在呼吸道或胃腸道感染后,多於晚上睡醒時突然發作眩暈,數小時達到高峰,伴有噁心、嘔吐,可持續數天、數周,爾後逐漸恢復正常。老年人恢復慢,可長達數月。多一耳患病,偶有兩耳先後發病者。有自發性麻痹性眼震向健側,可以一家數人患病,亦有集體發病呈小流行現象。病期中無耳鳴、耳聾現象是其特點。
(二)慢性前庭神經炎多為中年以上患病,可反覆發作眩暈,程度較輕,直立行走時明顯,可持續數年,噁心、嘔吐少見,常表現為長久不穩感。

檢查


常用的前庭功能檢查法有:
①肢體平衡機能檢查。過指試驗、踏步試驗、閉目直立試驗(昂白試驗)、踵趾相接試驗、重心擺動計檢查、動態位置電圖檢查等。以上檢查能夠大致了解肢體平衡障礙的程度,對病變部位進行粗略的分析。
②眼球震顫檢查。眼球震顫是眼球不隨意地有節律地往返運動,由慢相和快相組成,常在前庭器官有病時出現,不同類別的眼球震顫對病變定位診斷有重要參考價值。包括凝視眼震檢查、自發眼震檢查、位置性眼震檢查、變位眼震檢查等。
③半規管機能檢查。常用的有旋轉試驗、冷熱試驗、瘺孔試驗等,通過旋轉、溫度、壓力等刺激內耳前庭,使毛細胞的纖毛髮生偏斜,誘發肢體偏斜和眼震,從而達到判斷前庭功能的目的。
④眼震電圖描記。眼球的角膜和視網膜之間存在著靜止電位,角膜側帶正電荷、視網膜側帶負電荷,稱為角膜視網膜電位。眼球運動能使此電位發生變化,電位變化的大小與眼球偏位角度成正比例。此電位變化可借放在眼眶周圍的皮膚電極加以記錄。將此微弱的電流放大,傳送給記錄裝置,以圖像形式記錄下來的就是眼震電圖。眼震電圖不僅能定量測定眼震的持續時間、頻率、振幅和慢相速度,還能記錄其他各種異常眼球運動。
⑤眼球運動機能檢查。控制眼球運動的眼球運動系統與前庭系統密切相關,共同維持身體平衡。常用的檢查法有眼辨距障礙試驗、眼跟蹤試驗、視動性眼震檢查、視抑制試驗等,有助於判斷平衡機能狀態

鑒別診斷


前庭神經受損的鑒別診斷:
耳前庭功能受損:氨基糖甙類抗生素對第八對顱神經的損害,如影響到內耳前庭功能,則可以發生以眩暈為主的一類病證,常在用藥過程中或停葯后出現。類似中醫學眩暈範疇。
眩暈是病人感覺外境或自身在旋轉或移動的一種感覺。雖然以眩暈為首發癥狀者發生率較高,但真正因眩暈而就診者就明顯少於首發癥狀者。有作者報告因前庭神經癥狀就診者僅佔10%,而在追問病史中有65%的病例有前庭神經受累表現,有的發生於數年之前。眩暈經常出現於靜止狀態下但也有些患者在改變體位如彎腰、坐起或轉動頭部時誘發或加重,經服用鎮靜藥物部分病人癥狀可以緩解。眩暈可伴噁心、嘔吐。其表現有時類似於梅尼埃病
中國國外研究報告30%有真性旋轉性眩暈,其中很多病人長期急性迷路衰竭發作,持續幾天或更長時間,被診斷為迷路炎或前庭神經元炎。眼球震顫多為水平性或水平旋轉性,眼震慢相方向與肢體偏斜方向一致。當腦幹受推擠嚴重時,可損傷前庭中樞出現前庭中樞性眼震,眼球震顫持續時間長,節律粗大,眼震慢相方向可與肢體偏斜不一致。

緩解方法


治療
1.突發眩暈時可卧床休息,服用前庭抑製劑如地芬尼多(眩暈停)25mg,2~3/d。此葯為非酚嗪類化合物,具有輕度抗膽鹼作用,比組胺類及抗膽鹼類藥物副作用小,但對前庭抑製劑多主張應用有限劑量,以緩解眩暈為度,持續時間也不宜過長,以免影響中樞代償功能的建立。可同時服用艾司唑侖(舒樂安定)1~2mg,l/d或阿普唑侖(佳靜安定)0.4mg,1/d。亦可用異丙嗪25mg,1/d。
2.抗病毒藥,嗎啉胍(病毒靈)100~200mg,3/d。
3.類固醇葯,地塞米松0.75mg,晨服1次,或潑尼松5mg,3/d,可消除神經炎性水腫,有助於前庭功能的恢復。Ohbayashi(1993)應用氫化可的松。500mg,每2日遞減100mg,靜注10d,同時口服潑尼松龍30~40mg/d,共10d對34例確診為本病者進行治療,同時設對照組77例,隨診1周至9年,結果發現用與不用激素對眩暈和自發眼震的恢復無差別,而對中、輕度半規管麻痹的恢復有明顯促進作用。
4.抗缺氧改善微循環葯,都可喜1片2/d,銀杏葉提取物很可絡40mg,3/d。
5.如因眩暈重,噁心,嘔吐者應注意水電解質平衡,給以補充液體。
6.眩暈癥狀減輕后儘可能早期活動,可同時配合前庭鍛煉,促使前庭功能早日恢復。如反覆採用轉椅、兩柱或四柱鞦韆、離心機等機械運動來刺激前庭系統。若條件許可用闊氏(Coriolis)加速度刺激,即大型離心機上裝旋轉椅,可同時對前庭做兩種不同方向的加速度刺激。上述各種鍛煉為被動性鍛煉,以鍛煉前庭為主。另一種稱為主動性鍛煉,屬全身性鍛煉。各種體操、武術、虎伏、跳水、溜冰、滑雪、滑翔等均屬這一類鍛煉,使前庭系統興奮閾值提高,早日恢復平衡功能。
七、預后
以往認為本病預后良好,3~6個月可自愈,但Takeda(1995)曾對10例發病後2年有半規管麻痹患者進行預后評估,1O例中4例恢復,餘6例持續半規管麻痹者由於頭位移動可引起頭暈。
Okinaka(1993)對60例患者隨訪8周至18年,發現起病後1個月仍有漂浮感者佔70%,1年後為51%,3年後仍有者佔33%,5年後佔27%,10年後仍殘留有主觀癥狀者2人,主觀癥狀完全消失者只有56.7%,冷熱反應正常者僅佔41.7%。Ichizo(1996)隨訪26例,將該病臨床過程分為受損前庭功能完全恢復,部分恢復及未恢復,但可由中樞神經系統所代償。Strupp(1998)提出,當單側外周前庭受損后,頸本體感覺神經的傳入作為前庭中樞的代償部分以代替前庭信息的傳入。從近年來對前庭神經炎患者的隨訪觀察,部分患者仍留有前庭功能的損害,患者年齡越小,恢復越快、越完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