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歌詞

中國清代一種從屬於相聲的曲藝形式

太平歌詞是一種從屬於相聲的曲藝形式,約形成於清代初葉,從北京的民間小曲演變而來,在京、津、冀廣為流傳。

20世紀20年代就有藝人在露天(明地)演唱,20世紀30年代較為流行,後來逐漸被埋沒。它一直被作為相聲的四門基本功之一,也是相聲藝人招攬觀眾的主要手段之一。

作為相聲四門功課“說、學、逗、唱”中“唱”的重要組成,太平歌詞與常用作“墊頭”的開場小曲不同,既可融入相聲段子中,也可以獨立演出。

創作背景


太平歌詞約形成於清代初葉,流行於北京城區、郊區。張次溪在《人民首都的天橋》中說:“太平歌詞演唱者,手持木(按:應是“竹”)板兩塊,用指合拍,詞句多為警世規善的詞句,歌韻多婉轉。”該書又說:“據該行老輩人云:太平歌詞之名,順治年間已有之,故宮岔曲中,已有太平歌詞之名稱……”太平歌詞后被相聲藝人引入“唱”活,相聲在明地演出時,於正式開演前或演出中加演。演唱時手持竹板兩塊,敲打出輕音、重音和連環點作為伴奏,竹板習慣稱為“手玉子”。
20世紀20年代,相聲演員汪兆麟、吉評三帶著吉評三的女兒吉文貞(藝名荷花女)到上海“大世界”去演出,汪兆麟在太平歌詞的曲調上進行創新,每四句一反覆,字字上韻,比舊調婉轉動聽,連演一個月,並灌制《勸人方》、《三婿上壽》等唱片,擴大了太平歌詞的影響。
汪兆麟自己能寫詞創腔,勇於革新。他受到天津進步戲劇家王鐘聲等的影響,經常根據時事新聞,即興編成太平歌詞演唱。如歌頌鑒湖女俠秋瑾的《女士英豪》、針砭張勳復辟的《黃粱夢》及《燈下勸夫》等。其他經營演唱的曲目還有宣揚樂天知命思想的《勸人方》及《勸世拆字》《戒拴娃娃》等;演述歷史和民間傳說的《太公賣面》《秦瓊觀陣》《韓信算卦》《陰魂陣》《小上壽》《三顧茅廬》《打黃狼》等,對趣味低級的《姐夫戲小姨》則久已放棄演唱。
20世紀30年代末,演唱新詞太平歌詞的相聲演員有常連安、秦佩賢、袁佩樓、張傑堯等。那時,侯寶林曾在北京西單商場的相聲地場上向張傑堯學唱過太平歌詞。侯寶林嗓音清脆嘹亮,進一步在唱腔上又有所創新,演唱別具一格,特點是圓潤嘹亮、委婉跌宕、韻味濃郁。
20世紀40年代后,該形式罕有演唱。
1950年中央廣播說唱團創作、演出新曲目《劉老漢過年》,並配以管弦樂器伴奏,在中央人民廣播電台播放。
20世紀50年代初亦有關金鳳編演的《劉胡蘭》新曲目。
太平歌詞原從屬於相聲。20世紀20年代就有藝人在露天(明地)演唱,它一直被作為相聲的基本功,也是相聲藝人招攬觀眾的主要手段之一。它的演唱形式為“干板數唱”,即演員一邊數唱,一邊用左手持兩塊竹板擊節。擊節處為每小節的板,右手間或以手勢輔助演唱。體裁有大段、小段兩種。大段百句左右;小段一般二三十句。唱詞為上下句對應形式,以7字句、10字句為主,通篇為一轍。除竹板外,無伴奏樂器。50年代前比較流行。有許多著名藝人如吉評三、荷花女、秦佩賢、王光麟等。其中王光麟對太平歌詞進行了大膽改革,加強了旋律性,使其脫離了相聲,進入了雜耍園子,成為一個獨立的曲種。太平歌詞的著名曲目有《勸人方》、《餑餑陣》、《韓信算卦》、《太公賣面》、《堆兵做夢》等。
太平歌詞
太平歌詞

作品內容


太平歌詞是用兩片竹板伴唱的一種間北京民間小曲,是從蓮花落的曲調演變成的。金受申在《北京風俗曲》中指出:“蓮花落和什不閑腔調相同,實有分別,一個人手敲竹板唱的為蓮花落。幾個人分唱、加插科打諢的為什不閑,又名拆唱蓮花落,有時,還可以加鑼鼓。”相傳,清末慈禧太后經常宣召民間藝人進宮去演唱,有一次蓮花落藝人趙星垣(藝名抓髻趙)進宮去演蓮花落,慈禧聽后太為誇讚,說:“他唱的是文武忠勇孝賢良,頌揚的是國泰民安。”遂賜名叫“太平歌詞”。並召成喜、來喜等人到宮裡任專職教習,教太監們演唱。傳到官外以後,藝人們也沿用了這一名稱。

演唱形式


相聲演員在開場前招攬觀眾或中間加演時都演唱太平歌詞,他們演唱時。把兩片竹板夾在右手上,運用手指、腕子的變化,發出輕重和連環點來,作為伴奏。演員們稱這兩塊竹板為“手玉子”。1980年陳柳德等在《御賜和玉子》一文中指出:因為慈禧賞給過進宮演唱的相聲演員恩緒一付竹板,人們就稱竹板為御賜,“玉子”是“御賜”的訛音。這種說法只能作為參考。太平歌詞撂地演出時代,有三種演唱形式:第一種是一個人半蹲著,邊撒字邊唱,如《十個字》;第二種是一個人站著獨唱,汪兆麟演唱的曲目,都是獨唱。第三種是兩個人對口唱,大多是在地場上演唱整段曲目以後,為了再多向觀眾要些錢而加演的小段兒,有《一文錢》、《世態炎涼》、《文王卦》等。

藝術特點


表演太平歌詞時伴奏用的樂器
表演太平歌詞時伴奏用的樂器
太平歌詞用北京方言演唱,演唱者手持玉子,節奏上分為“一語一打”、“一語雙打”和“流水板”等,每段曲目一韻到底,唱法開頭甩腔、中間適當加以俏口、托腔以及流水板唱法。
太平歌詞取材廣泛,反映生活迅速,其曲調簡單、短小精悍、易學易演、便於傳唱,藝術表現力強。
太平歌詞的曲調是從蓮花落、民間小調等演變而成的。表演形式為“干板數唱”,歌唱者手持御子(竹板),用手合拍,擊節而歌,擊節處為每小節的板,右手間或以手勢輔助演唱。形成了舒緩、優美、娓娓道來的表演藝術風格。
太平歌詞的體裁有大段、小段兩種。大段百句左右;小段一般二三十句。唱詞為上下句對應形式,以7字句、10字句為主,基本是七字句,每段曲目一韻到底。除竹板外,無伴奏樂器。原始的唱法,每句前四個字是說,后三個字上韻演唱,比較呆板。
太平歌詞在20世紀50年代前比較流行。有許多著名藝人如吉評三、荷花女、秦佩賢、汪兆麟等。其中汪兆麟對太平歌詞進行了大膽改革,加強了旋律性,使其脫離了相聲,進入了雜並灌制耍園子,成為一個獨立的曲種。
太平歌詞的曲調並不豐富,但唱起來很難,拐來拐去的音調很難拿捏好。而且用的鼻音還很重,鼻音的運用增添了優美的音律。

唱詞內容


太平歌詞的唱詞內容,有民間傳說故事、勸世文和文字遊戲三類。尤以第一類曲目最多。相聲里演唱的“太平歌詞”有單純敘述的《十個字》、文字遊戲及吉祥話的《餑餑陣》,《福祿壽喜》等以及唱故事的《丑妞出閣》等,基本上是七字句。最初的唱祛,每句前四個字是說,后三個字上韻演唱,這種唱法比較呆板、單調,如老調的《餑餑陣》。這種太平歌詞和老調蓮花落基本相似,由於它短小精悍、詼諧幽默,聽眾也能接受。代表人物太平歌詞盛行時期。

代表曲目


清朝乾隆時期有昇平署和掌儀司,創編過大量的太平歌詞。民國初期,藝人們也創作了大量的曲目,有民間傳說故事、勸世文和文字遊戲三種,以民間傳說為多。保留下來的傳統曲目有《太公賣面》、《秦瓊觀陣》、《韓信算卦》、《陰魂陣》、《小上壽》、《三顧茅廬》、《打黃狼》、《餑餑陣》、《丑妞出閣》、《十字錦》、《福祿壽喜》、《一文錢》、《世態炎涼》、《鷸蚌相爭》、《文王卦》、《五豬救母》(又名《五龍捧聖》)等。
20世紀50年代,有很多作者寫了太平歌詞新節目,如《劉胡蘭》、《向秀麗》、《反浪費》、《雙改行》等。著名作家老舍也創作了《開國一周年》、《七一之歌》等作品。
其他曲目還有《白蛇傳》、《層層見喜》、《骷髏嘆》、《孫龐鬥智》、《五龍捧聖》、《勸人方》、《劉伶醉酒》、《蛐蛐斗公雞》、《擋諒》、《蛤蟆贊》、《游西湖》、《單刀會》、《羅成算卦》、《戰馬超》、《百戲名》、《十女誇夫》、《青菜名》、《為人應報父母恩》、《人心不足蛇吞象》、《人生在世講禮儀》、《誇閨女》、《怕》、《排王贊》、《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百家姓》、《百家姓-列國古人名》、《蟲蟻打仗》、《鬧天宮》等。

劇本


【相聲劇本】太平歌詞劇本
01.白蛇傳
02.餑餑陣
03.層層見喜
04.鷸蚌相爭
05.韓信算卦1
06.骷髏嘆
07.秦瓊觀陣
08.孫龐鬥智
09.太公賣面
10.五龍捧聖
11.勸人方
12.劉伶醉酒
13.蛐蛐斗公雞
14.小上壽
15.擋諒
16.蛤蟆贊
17.游西湖(張雲雷)
18.單刀會(劉文步)
19.羅成算卦(艷桂榮)
20.十字錦
21.打黃狼
22.戰馬超
23.百戲名
24.十女誇夫
25.韓信算卦2
26.為人應報父母恩
27.人心不足蛇吞象
29.人生在世講禮儀
31.誇閨女
32.怕
33.排王贊
34.比上不足,比下有餘
35.百家姓
36.百家姓-列國古人名
37.蟲蟻打仗
38.鬧天宮

代表人物


太平歌詞盛行時期,湧現出許多的優秀演員,而且培養出大批具有很高藝術欣賞水平的觀眾群。其中以相聲演員汪兆麟,吉坪三為代表,二人後來也轉而以專唱太平歌詞為其主業。之後,又有荷花女(吉坪三之女吉文貞)、袁佩樓、秦佩賢、楊少奎、師世元、王本林等名家,頗負盛名。

歷史傳承


20世紀30年代以後,專業演員演唱的太平歌詞也逐步走向衰落,究其原因,一是因為著名的有代表性的演員先後逝世,二是因為它已普及到勞動人民當中去,尤其是天津市,業餘演唱的水平甚至超過專業演員。再加原來在地場上演出的相聲演員紛紛進了戲園子演出,用不著再用它來招攬觀眾。結果,便沒有人再演唱了。
到20世紀五六十年代,天津還在演太平歌詞的就剩下楊少奎和王本林二人,太平歌詞一度瀕臨失傳。
“文革”期間,該曲藝形式更是遭到嚴重摧殘,至20世紀90年代,再無人能操此藝,已成絕響。
1998年,天津眾友相聲團成立,隨後每年的團慶、封箱演出,都要求演員表演一段挖掘整理的傳統作品,相聲演員劉文步佟守本把傳統的太平歌詞經過挖掘整理,重新搬上舞台,太平歌詞終於起死回生,傳承有望。
佟守本深入挖掘、繼承、整理,把傳承太平歌詞的事情認真做起來,他堅持搜集整理太平歌詞段子,到2013年已經整理出版了一本傳統太平歌詞的彙編,大大小小上百個段子。
楊少奎是相聲界公認的太平歌詞演唱大家,佟守本和劉文步都跟楊少奎有淵源,兩個人決定聯袂申報非遺。
2013年,太平歌詞入選第三批天津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推薦項目。佟守本和劉文步成為太平歌詞的傳承人。
太平歌詞起源於北京,但在北京的相聲演員中,會演唱“太平歌詞”的人,已經是鳳毛麟角,因太平歌詞無絲弦伴奏,並且多為單人演出,作為一種單獨的曲藝形式出現在舞台上已十分鮮見,大多是相聲演員介紹說學逗唱四門功課中學唱幾句,觀眾對太平歌詞了解甚少。
武警文工團相聲演員王雙福秉承家傳,是僅存的幾位能夠整段演唱太平歌詞的藝術家之一。他根據多年演唱經驗的積累,進行了演唱文本的整理工作。
2009年,太平歌詞被正式列入北京市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王雙福成為太平歌詞的傳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