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雛期
育雛期
育雛徠期一般是指0—4周齡。這個時期是給溫期,也就是藉助供暖維持體溫的生長初期。育成期是指5-18周齡,此時期主要是以通風換氣為主的飼養管理。
養雞專業戶能否取得較好的經濟效益,主要取決於育雛期的飼養管理。一般肉雞頭1周,蛋雞前4周為育雛重要時期。育雛期注意事項如下:
1、育雛期藥物選擇。育雛期使用藥物原粉,表面上看來用原粉節省了藥費支出,實際上卻弊大於利。雛雞營養來自內外兩方面,外部為從飼料飲水中獲得,內部為吸收體內蛋黃,後者占雛雞營養的重要部分,而蛋黃中或多或少帶有大腸桿菌、沙門氏桿菌、霉漿體等病原微生物,通過臍部吸收時極易引起臍炎、白痢桿菌病、慢性呼吸道病等。雛雞本身因腸道功能不太完善,對藥物吸收相對大雞要困難,原粉葯由於沒有輔助成分,一方面不易吸收,另一方面副作用較強,故大部分只對腸道菌群起作用,不吸收入血液就不能對臍炎及蛋黃內病原微生物起作用。同時,由於雛雞個體較小,用成品葯和原粉之間價錢差異有限,故而育雛期間應用成品葯以獲得最佳保護。
徠2、突破亞健康狀態。亞健康狀態是指表面上看起來很健康,而體內已有病原微生物的潛伏,只是尚未發病而已,一旦受到應激或天氣突變等外部影響時極易發病。筆者認為突破亞健康狀態更有利於提高成活率及增加經濟效益,在雛雞階段顯得尤為重要。一般而言,肉雞頭5天,蛋雞前7天要用效果好的抗生素,目的就是突破亞健康,達到最佳狀態。我場在育雛期間使用普殺平(5%的恩諾沙星水溶液),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3、開食和飲水。開食並不致病,但掌握不好易誘發臍炎、腹瀉等病。一般飼養場接到雞半小時內不給水、不投料,半小時后給飲一定量的糖鹽水,約1小時后再給予易消化、營養豐富的開食料。
4、免疫、消毒。雛雞免疫並非越早越好,太早受母源抗體影響,太晚則易導致發病。一般應根據雛雞母源抗體水平及當地疫情,在獸醫工作者的指導下選擇合適的日齡進行免疫,這樣可取得較好的效果。育雛期間應選擇對雛雞刺激性小、消毒效果好的消毒藥品,消毒方法以噴霧為好。盡量不要使用飲水消毒,因為飲水消毒是否合適目前尚有爭議。筆者認為該方法欠妥當,因消毒藥通過飲水進入消化道后無選擇性,會殺死大部分正常腸道菌群,不利於雞隻生長。
當然育雛期間的生活環境也非常重要,尤其是溫度的控制。因大部分養殖專業戶對這些常規育雛方法都非常重視,筆者不再一一列舉。筆者認為通過良好的管理和正確的育雛方法,使雛雞保持良好狀態,是養雞成功的第一步,也為整個養殖過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環境主要是指舍內環境。環境控制包括溫度、濕度、通風、光照、密度等的控制,這些是小雞生長發育好壞的直接影響因素,如何控制好這些因素是育雛的關鍵。
(一) 溫度的控制。適宜的溫度是保證雛雞成活的首要條件,必須認真做好。溫度包括雛雞舍的溫度和育雛器內的溫度。剛出殼的雞,體溫調節機能還不健全,體溫比成雞低3℃,到4日齡時才開始升高,10日齡時才達到成雞的體溫,加之雛雞的絨毛短,禦寒能力差,進食量少,所產生的熱量也少,不能維持生活的需要,故在育雛期間,必須通過供溫來達到雛雞所需的適宜溫度。供溫的原則是:初期要高,後期要低;小群要高,大群要低;弱雛要高,強雛要低;夜間要高,白天要低,以上高低溫度之差為2℃。同時雛雞舍的溫度比育雛器內的溫度低5~8℃,育雛器內的溫度是靠近熱源處的溫度高,遠離熱源的溫度低,這樣有利於雛雞選擇適宜的地方,也有利於空氣的流動。如果溫度適宜則小雞活潑,食慾良好,飲水適度,羽毛光滑整齊,均勻地分佈在熱源的周圍;若溫度過高則小雞遠離熱源,嘴和翅膀張開,呼吸頻率增加,頻頻喝水;若溫度過低則小雞靠攏在熱源的附近,或擠成一團,羽毛豎起;有賊風時,在避開賊風處擠成一團。育雛器的溫度計應掛在育雛器的邊緣,室溫溫度計掛在遠離育雛器的牆上,距地面1米處。育雛的供溫方法有傘育法、溫室法(鍋爐暖氣供溫)、火炕法、紅外線和遠紅外線法等。不同地區可以根據實際條件選擇適當的方法。
(二) 濕度的控制。育雛舍的相對濕度應保持在60%~70%為宜。濕度的要求雖然不像溫度那麼嚴格,但在特殊條件下也可能對雛雞造成很大危害。如果出雛的時間太長,雛雞不能及時喝上水,加之育雛舍內的濕度又不夠,這種情況下雛雞很容易脫水死亡。脫水癥狀為絨毛脫落,頻頻飲水,消化不良。但最好不要超過75%,否則會出現高溫高濕情況,超過75%時,夏季會高溫高濕,冬季低溫高濕,都會造成雛雞死亡增加。一般育雛前期濕度高一些,後期要低,達到50%~60%即可。
(三) 通風的控制。由於雛雞的新陳代謝旺盛,所以呼出的二氧化碳量大,而且雞的糞便中有20%~25%不能利用的物質,這些物質在一定條件下就開始分解,產生大量的有害氣體,其中包括氨氣、硫化氫和二氧化碳等,從而使得舍內的空氣質量下降,影響雛雞的正常發育。用煤爐供暖時應注意一氧化碳中毒,粉塵過高攜帶病菌時,易傳播疾病並損害皮膚、眼結膜、呼吸道黏膜、危害雛雞的健康和生長。要做到舍內空氣新鮮,就必須注意通風換氣。按畜禽衛生要求,育雛舍的二氧化碳含量要在0.2%以下,超過0.5%就會危害雛雞;氨的含量要在20克/米3以下,否則氨會刺激小雞的眼結膜和呼吸道,使雛雞易患病。一氧化碳濃度不得高於24毫升/克,硫化氫等其他有害氣體濃度控制在20~6毫克/升以下。實踐中多以人在正常時的感覺為標準,如果人能聞到臭雞蛋味(硫化氫)時或感覺鼻和眼有不適,刺眼或眼睛流淚(氨氣)時,則說明舍內的有害氣體的濃度已超標,應立即打開風機。要解決好通風換氣必須做到保持合理的飼養密度,室內的濕度適中,室內的墊紙或墊草要保持清潔,若是封閉或半封閉飼養,舍內必須安裝通風設備。通風有自然通風和機械通風。自然通風是指通過門和窗自然交換空氣。機械通風是通過設備使空氣產生流動,從而達到空氣交換的目的。通風換氣的總原則是:按不同季節要求的風速調節;按不同品系要求的通風量組織通風;舍內沒有死角。雛雞的通風量見表7。雞舍的通風量按夏季的雞的最大周齡所需的最大通風量設計。
(四) 光照的控制。科學正確的實行光照,能促進雛雞的骨骼發育,適時達到性成熟。對於初生雛光照主要是影響其對食物的攝取和休息。初生雛的視力弱,光照強度要大一些。20~30勒克司的光照強度。幼雛的消化道容積較小,食物在其中停留的時間短(3個小時左右),需要多次採食才能滿足其營養需要,所以要有較長的光照時間。來保證幼雛足夠的採食量。通常0~2日齡每天要維持24個小時的光照時數,3日齡以後,逐日減少。光照時數。密閉式雛舍雛雞在14日齡以後至少也要維持8小時的光照時數,光照強度10~15勒克司。20周以上維持10~30勒克司。育雛光照原則:光照時間只能減少,不能增加,以避免性成熟過早,影響以後生產性能的發揮;人工補充光照不能時長時短,以免造成刺激紊亂,失去光照的作用;黑暗時間避免漏光。光照分為自然光照和人工光照,自然光照就是太陽光,它受天氣和所在緯度的影響,太陽光的強弱和光照時間的長短,在一年中變化很大。如北京地區6~8月份的日照時間為14~15個小時,12月到第二年1月份為9小時,所以要完全使用自然光照的話,顯然不利於雛雞的生長,必須在此基礎上加以補充。人工光照多指燈光(密閉舍的光照來源)。1.密閉雞舍的光照制度雛雞前三天視力較弱,為保證採食和飲水,前兩天採用24小時光照,第三天採用23小時光照,從第四天起到6周末光照逐步減少,減幅大小視雞群發育狀況而定(正比關係)。2.開放式雞舍的光照制度在不同季節中育雛育成,利用自然光照控制有以下四種變化情況:(1) 在晝長漸增期時育雛育成,應從當地氣象表中查出139日齡育成期自然日照長度最長的一天,最初的l~3日齡可用人工光照補充到23~24小時,此後10天內補充光照時間逐步減少到139日齡時預期的日照長度時間,並維持到139日齡,從140日齡起每周增加光照半小時,直到每天光照16小時為止。(2) 在晝長先增后減期時育雛育成,應從當地氣象表中查出在育成期內最長的自然日照長度,按照(1)的光照方式,將光照時間縮短到自然晝長最長的那一天的日照長度時間,此後到139日齡使用趨於減少的自然光照時間,140日齡起每周增加1小時,直到每天最多光照16小時。(3) 在晝長逐漸減短期時育雛育成,從1日齡起到139日齡,自然光照長度不斷縮短,於是,在育雛初期可參照(1)的光照方式增加光照時間,此後採用自然日照長度,從140日齡起用人工光照補充自然光照,直到每天光照16小時為止。(4) 在晝長先減后增期時育雛育成,應從當地氣象表中查出139日齡的日照長度,如(1)所述那樣,最初的1~3日齡內提供必需補充的光照到23~24小時,此後採用自然光照,直到自然光照長度等於預期139日齡的光照時間,在這具體時期之後,用人工光照補充,維持光照總量固定不變,從140日齡起每周增加1小時,直到每天光照16小時為止。開放式雞舍在人工補充光照時,應注意開、關燈要準時,最好使用定時器,補充光照應早晚同時進行,不宜在早晨或晚上一次進行。
(五) 密度的控制。每平方米容納的雞數為飼養密度。密度小,不利於保溫,而且也不經濟。密度過大,雞群擁擠,容易引起啄癖,採食不均勻,造成雞群發育不齊,均勻度差等問題的發生。在考慮密度時,不同用途的雞群,密度要求也不同,如商品雞群密度可大於種雞群。前期密度大時,可根據實際情況可以隨時分群。
(六) 需水槽料槽量。按單向採食計算,每隻雛雞需要的飼槽及水槽長度:0~2周齡料槽長度3厘米,水槽長度1厘米;3~4周齡料槽長度4厘米,水槽長度1.5厘米;5~8周齡料槽長度5厘米,水槽長度2厘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