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大源鄉的結果 展開

大源鄉

浙江雲和縣大源鄉

該鄉位於雲和縣城西北部,與緊水灘鎮、庫北、松陽縣相毗鄰。鄉政府駐地渡蛟村,距縣城38公里。區域總面積63平方公里。

大源鄉概況


大源鄉雲和湖風光
大源鄉雲和湖風光
大源鄉下轄8個行政村(大源、田鋪、大牛、桃子坑、大南山、洋后、渡蛟、徐湖),65個自然村,53個村民小組,人口3778人。全鄉土地總面積96830畝,林地面積82916畝,其中:生態公益林面積58155畝,占林地面積的70.1%畝。
大源鄉轄區庫沿長約30公里。這裡一年四季風光迷人,氣候宜人,庫區水質優良,自然條件適易各種魚類繁殖生息。這裡有品質優良,味道鮮美的青魚、草魚、鰱魚、鱅魚、鯽魚、黃尾魚翹嘴魚黃刺魚、鯰魚等各種生態淡水魚類,這裡有許多天然的休閑垂釣場所,又有湖區最理想的拋竿、伐竿釣場。是你休閑垂釣的理想去處,是釣魚愛好者的天堂。
大源鄉是國家重點生態公益林區,也是浙江省重點水資源和生態林保護區。境內水域面積16000畝淡水魚資源豐富。庫區特有的山水資源和氣候條件,培育並形成了大源鄉的特色產業,目前全鄉有生態油茶12700畝,高山竹筍5000畝、並分別建成了1000畝生態名茶和2000畝速生玩具林示範基地。
大源鄉全鄉3700多人均為汀州人,其孕育的汀州文化非常濃郁。獨特的汀州婚俗,民間藝術採茶燈,傳承中原千年文明的省非遺“汀州吹打”以及汀州風情劇鬧湖船等都展現著汀州文化的源遠流長。大源鄉還是一個革命老區鄉。抗日戰爭時期,著名的方山嶺戰役就發生在大源徐湖的方山嶺村。大源鄉也是我省客家人(明清兩代遷徙而來的一支漢族民系的後代)最聚集的鄉。2003年,客家文化被浙江省人民政府列為第二批民族民間文化藝術保護項目。

歷史沿革


大源鄉政府始建於1956年,由大源、田鋪兩鄉合併而成。1958年,與龍門鄉合併,稱龍大管理區。1961年,分設龍門、大源人民公社。1984年,恢復大源鄉。本鄉原有人口較多,農業生產條件優越,生態、文化底蘊深厚,但隨著1986年緊水灘水庫的建成,大量人口外遷,交通扼制明顯,經濟發展要素外流。特別是近年本縣實施小縣大城戰略之後,進一步減少了實際的常住人口。
2011年9月,根據雲和縣人民政府《關於調整雲和縣行政區劃的通知》(雲政發〔2011〕34號),撤銷大源鄉建制,其行政區域併入緊水灘鎮。調整后,緊水灘鎮轄22個行政村,鎮政府駐地不變(金水坑村)。

風景文化綜述


大源鄉隱庄垟梯田
大源鄉隱庄垟梯田
該鄉是雲和湖的核心區域,湖區四周有夏洞天、九潭十八灣等名山洞府;有插花殿、慧雲講寺、經堂下等古剎名樓;有元、宋代古窯遺址和戰國兵器等古文化遺址;有別具一格的汀州文化風情;有開心島、聚仙島、七星島等大小島嶼數十個;大源鄉駐地還是南宋宰相湯思退的祖居之地。湖兩岸茂林修竹,以針闊混交林為主,森林覆蓋率在80%以上,屬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區,以甜櫧木荷為主要建群樹種,自然植被保護良好,已列入國家生態公益林建設規劃。
該鄉水面遼闊,水色澄碧,山影明秀,仍保留著甌江的原始特色風貌,有“雲和湖奇霧”之美譽。放眼全湖,碧波蕩漾,晶瑩似鏡,煙波浩渺,還有千姿百態的奇岩異峰、村莊、田野、山林,似一卷色彩斑斕、絢麗多姿的山水畫。須晴日,陽光之下,瀲灧波光,似一顆閃爍的明珠,鑲嵌於群山峻岭之中。若夫陰雨霏霏,則霧靄茫茫,層林碧水成一片,人在湖中,如置身於雲霧瓊樓仙境。湖周圍二十多萬畝群山林濤環拱,湖面隨著甌江的原道彎曲穿行,構成了許多湖灣、溪岔,成就了許多“靜港”之幽處。而在赤石、龍門一帶,水域寬闊,島嶼列布,無窮極目。
大源鄉風景秀麗,旅遊資源眾多。
處州名山牛頭山位於大源雲和湖東北面,雲和、松陽縣的交界處。海拔1297米,為麗水市著名高峰,古有“牛頭八面可見處州十縣”之說。主峰聳峙霄漢,形狀似牛頭因而得名。山體多以巨岩構成,古松生於石縫中,虯枝偃蓋,蒼奇獨絕。有石筍,左右卓然而立,似旗杆,又如寶塔。山中有清泉從中懸流下注,流至山腰彙集而為深潭,約三畝,深不見底。
在茂密的林蔭之下,踏著松陽-雲和古道,伴著潺潺的流水,可尋覓千年的古佛居處。古剎“經堂下”始於於東晉興寧初年,距今已1600餘年,海拔800餘米,處於高山之巔,廟址屬雲和地界,北鄰松陽,西行龍泉,處於三縣分水山脈的屋脊。四周極目,惟餘莽莽,每當雨天,霧氣繚繞,彷彿置身於仙界。古剎雖處於高山,而廟址卻位於平窪之地,左右青龍、白虎分明,山環水抱,玄武來龍綿延起伏,前望朱雀秀麗挺拔,煞是一番風景。
該鄉的山望排村是“紅軍挺進師政治委員會全體會議”一個重要的舊址。1935年5月,粟裕部隊挺進浙南,曾召開一次師政治委員會全體會議,該會是挺進師由正規戰到游擊戰轉折點,為開創浙西遊擊根據地,開展廣泛的游擊戰爭,確定了正確的行動方針,在浙南遊擊區史上,佔有重要位置。
方山嶺村與山望排村之間,長約15里綿延起伏的松陽、雲和分水嶺,是省會雲和保衛戰(即著名的方山嶺戰役)的重要遺址。1942年8月 3日至5日,日軍內田兵團轄奈良支隊、武內兵團轄原田旅隊五千倭寇,從松雲邊界的石倉源,兵分三路,向方山嶺-桅樹坳-山望排一線進犯浙江省會雲和,松陽與雲和的分水嶺成為最後的屏障,國軍32師、浙保三團正面迎敵阻擊,本土村民大力援助,激戰三晝夜,殲敵數千,大獲全勝,粉碎日寇亡我全浙的野心,後人稱之為“方山嶺戰役”。
獨特濃郁的汀州文化吸引著旅客關注。全鄉3700多人均為汀州人。獨特的汀州婚俗,民間藝術採茶燈,傳承中原千年文明的汀州風情嗩吶以及客家風情鬧湖船等都展現著汀州文化的源遠流長。2003年,客家文化被浙江省人民政府列為第二批民族民間文化藝術保護項目。2008年,“汀州吹打”列入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