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9條詞條名為新城村的結果 展開

新城村

雲南省昌寧縣田園鎮新城村

新城村 隸屬昌寧縣田園鎮,地處田園鎮北邊,距田園鎮政府所在地6公里,到田園鎮道路為彈石路,交通方便,距縣城6公里。東鄰達丙村,南鄰勐廷村,西鄰勐廷村,北鄰翠華村。

轄董翁等27個村民小組。現有農戶1205戶,有鄉村人口4948人,其中農業人口4606人,勞動力2910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2424人。

村情概況


全村國土面積25.8平方公里,海拔1650米,年平均氣溫16℃,年降水量1400毫米,適合種植水稻、包穀、茶葉等農作物。有耕地面積3471.00畝,人均耕地0.75畝,林地18121.2畝。2010年全村經濟總收入3113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810元。該村屬於貧困村,農民收入主要以種植業、養殖業為主。

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3471.00畝(其中:田2742.00畝,地729.00畝),人均耕地0.75畝,主要種植水稻、包穀、茶葉等作物;擁有林地18121.2畝,其中經濟林果地3906畝,人均經濟林果地0.85畝,主要種植水果;其他面積17101.67畝。

基礎設施


截止2010年底,該村已實現通水、通電、通路、電視、電話五通,無路燈。全村有1106戶通自來水,有96戶飲用井水,有4戶農戶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占農戶總數的0.33%)。有1205戶通電,有541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996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00%、44.90 %和82.66%);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996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843戶(分別佔總數的82.66%和69.96%)。
該村到田園鎮道路為彈石路;進村道路為彈石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5公里,無集貿市場。全村共擁有汽車34輛,拖拉機83輛,摩托車609輛。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2742.00畝,有效灌溉率為79.00%,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2299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50畝。
到2010年底,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163戶;裝有太陽能農戶627戶;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廚、改廁、改廄)的農戶95戶。全村有7個自然村已通自來水、通電、通路;有3個自然村已通電視、電話。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為主,其中有276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599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330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2010年農村經濟總收入3113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1276萬元,佔總收入的40.99%;畜牧業收入670萬元,佔總收入的21.52%(其中,年內出欄肉豬12000頭,肉牛750頭,肉羊633頭);漁業收入15萬元,佔總收入的0.48%;林業收入8.00萬元,佔總收入的0.26%;第二、三產業收入1054萬元,佔總收入的33.86%;工資性收入52.00萬元,佔總收入的1.67%。農民人均純收入3810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養殖業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51.69萬元,其中,外出務工人數173人(占勞動力的3.76%),常年外出務工人135人,在省內務工103人,省外32人。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1205戶,鄉村人口4948人,其中男性2444人,女性2504人。其中農業人口4606人,勞動力2910人。該村以漢族為主(是彝族、傣族、景頗族混居地),其中漢族4908人,彝族21人,其它族19人。
到2010年底,全村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2260人,占人口總數的49.07%(人員名單附后);參加農村合作醫療4407人,參合率95.68%;享受低保365人(人員名單附后),五保戶60人(人員名單附后)。
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田園鎮衛生院,衛生所面積為367.6平方米,有鄉村醫生5人,該村距離田園鎮衛生院5公里。該村建有公廁1個,建有垃圾集中堆放場地6個,人畜混居的農戶805戶,占農戶總數的66.80%。

村務公開


全村村務公開項目:村財務收支情況;宅基地新批名單;計劃生育情況;救災救濟物資發放情況;最低生活保障情況;應公開的其它內容等。主要以粘貼公告、會議方式公開。
到2010年底,該村已簽定農業承包合同1205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3471.00畝。已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其中一事一議籌資額8092.00元(人均1.76元),一事一議籌勞1008個(勞均1個)。農村財務管理實行委託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粘貼方式公開。

新農村建設


按照“長遠規劃,分步實施,典型示範,整體推進”的原則,結合全鎮的經濟和發展社會主義新農村規劃,經村支部大會和村民代表會議討論,全村“十二五”期間的奮鬥目標是:經濟增長率年遞增l 0%以上,到20l0年經濟總收入達3113萬元,人均純收入達3810元;糧食生產向高優產方向發展,在提質增效上下功夫,保持現有的糧食佔有水平;每年新增存欄大牲畜200頭,新增出欄大牲畜160頭,肉類總產量年遞增5%,達580噸;茶園面積達4000畝;充分發揮城郊的區位優勢,建設無公害農產品加工區,大力發展交通、運輸、飲食和服務業,培育新興產業,壯大個私經濟,擴大勞務輸出,增加村民收入,提高村民生活水平。
到“十二五”期末通過開展新農村建設,實現全村主要通道硬化(彈石或水泥路面);100%的農戶完成改水,100%的農戶完成改電,100%的農戶完成改廄,有飼養牲畜條件的農戶90%的完成改廄,95%的農戶完成改廁,80%的廣播電視覆蓋率,改造村衛生所,100%的農戶實現合作醫療;新建農民教育培訓中心,加強農民的科學文化知識培訓,提高農民綜合素質;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統一,基礎設施完善,人居環境優良,村容村貌整潔;村“兩委”班子堅強有力,財務管理民主規範,社會治安良好,人與人和睦相處。
在抓好全村新農村建設的同時,今年重點抓好規劃區“和諧發展文明村”的新農村試點建設。

發展重點


該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
新城村雖然具備良好的發展基礎,近年來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的發展較快,人民生產生活水平有了較大提高,但總體上與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標準仍有很大差距。
一是村莊缺乏科學規劃,村民住宅布局零亂,人畜同院比較普遍,村容村貌整治任務繁重;
二是人均佔有耕地面積較少,集體經濟來源不多,公共設施建設投入不足,農田水利、村莊道路、人畜飲水、醫療衛生等基礎設施條件急需改善;
三是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不高,產業特色不明顯,缺乏優勢農產品加工項目,第三產業發展規模小,經濟發展質量不高;四是村民整體素質有待提高,村民獲取科技和致富信息的渠道不多,勞動者素質和勞動效率較低,村組幹部帶領致富能力不強。
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
大力調整優化農業結構,著力挖掘山上、田裡、庭院、市場的潛力,努力增加農民收入。在增收項目方面,一是以現代設施農業為主攻方向,建設高產、穩產示範樣板,加大科技推廣力度,全面推廣田間套種、稻田養魚等農業增效的實用技術,循環利用各種生物資源,構建“田—糧—魚—畜—田”循環發展的生態農業發展模式。引導農民從市場效益的比較中選擇產業、從產品效益的比較中選擇品種,積極發展特色農業產業,提升農業功能,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二是繼續加大無公害茶葉產業的投入,建設800畝生態茶園。三是大力發展庭院經濟,使之成為農民增收的新亮點。
結合新城村當前的農產品生產和加工業發展基礎,通過不斷延伸和拓展產業鏈,引導農戶與企業建立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合作機制,發展村域農產品加工業,大幅提升農產品附加值。以茶葉產業為龍頭,帶動核桃加工、飼料加工等產業發展。
大力發展個私經濟和家庭經濟。到2010年,實現35%以上的農戶有家庭副業。大力發展勞務經濟,通過中介組織輸出一批、老鄉帶動輸出一批、學習培訓輸出一批,把勞務經濟培植成群眾現金增收的重要支撐點。通過村內企業吸納一批、向外有序輸出一批、商貿運輸轉業一批,實現戶均至少有1人從事非農產業。
到20l1年實現經濟增長率年遞增l0%以上,經濟總收入達3400萬元,人均純收入達4200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