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興
秋興
《秋興》是南宋詩人陸遊創作的一首七言律詩。詩中表達了詩人渴望報效國家卻無處施展才華的感傷與無奈之情,從這首詩中可以感受到詩人一片深情,以及那一份濃濃的愛國之情。
陸遊《秋興》這首詩,風格沉鬱頓挫,近於杜詩,此外,作者愛國熱忱於此可窺一斑。
前兩聯寫詩人的晚年生活。詩人滿頭白髮憑欄高閣之上,詩人滿腔憤懣,只得借酒澆愁。“乾坤迮”迮是狹窄,為什麼作者覺得天地狹窄呢?結合南宋朝廷偏安於一隅的事實,“乾坤迮”一詞,用其字面意思,指國土淪喪、山河破碎、金甌殘缺。從深層次講,這裡的“迮”,不僅指有形的國土殘破,更有深層含義。此前,陸遊多次被貶,反映了仕途蹭蹬,官場險惡。正因趙汝愚等人的彈劾陷害,陸遊在官場上屢遭排擠與打擊。此後陸遊經過幾度啟用和罷免,陸遊便開始了基本上閑居的在野生活。所以,這時的陸遊不免感嘆,天地之大,竟不容他施展才華。“迮”難道是寫天地的狹窄么?不是,陸遊曾在二十年中遭到多次貶謫,“乾坤”這裡也象徵著朝廷或者官場。一個“迮”字透入出了仕途的險惡,以及朝廷的腐敗,引起了作者的無奈與感傷。“病入中年日月遒”寫《秋興》這首詩時的陸遊已經五十九歲,由於作者年老多病,接近晚年,在詩歌中也流露出人生易老,歲月將盡的無限傷心。需要說明的是,這裡的“遒”作“迫近,盡”“完了”講較妥。
后兩聯寫詩人的抱負。他渴望通過參軍,身經百戰,建立顯赫功勛,或是在軍營草擬軍事文件,從而實現施展生平抱負,報效祖國的遠大理想,可是,據《陸遊年譜》記載,乾道六年(1170年),四十六歲的陸遊曾寫詩給梁克家,志在從軍,希望一雪國恥,結果未成。乾道八年(1172年)三月,陸遊在四川宣撫使王炎帳下做過幕僚,十月,王炎召還,幕僚遣散。所以陸遊一生都沒有帶兵打仗的機會。而且,需要說明的是,陸遊祖父陸佃,父親陸宰均非武將出身。所以,“百戰鐵衣”不可能指陸遊,而另有所指。其實,這一句中的“百戰鐵衣”用唐代李白《從軍行》中“百戰沙場碎鐵衣,城南已合數重圍。”的典故,這裡代指身經百戰的將士,“五更畫角”用杜甫《閣夜》“五更鼓角聲悲壯”的典故,陸遊詩中的“五更畫角”指軍營報曉聲,這裡代指軍營或者戰爭。竊以為,作者當時退居山陰,身經百戰的將士,以及五更時分,軍中吹奏的畫角,這些或許是作者夢中或是想象的情景,這裡既點明了山河破碎,戰爭不息的現狀,也是作者在詩中表達出朝廷聽信奸佞,不能廣開言路而導致仕途蹭蹬的事實。陸遊一生屢遭貶謫,無奈之下,做一個像嚴子陵、陶淵明一樣的隱士,尋求超脫塵世的物外之趣。
詩中情景虛實相生,結構對仗工整,可以說,這是陸遊七律詩中的翹楚。
這首詩寫於1183年八月,早在此前,淳熙五年,也就是1178年,陸遊詩名日盛,受到宋孝宗的召見,后被任命,淳熙七年(1180年),江西水災,陸遊號令各郡開倉放糧,給事中趙汝愚藉機彈劾陸遊,陸遊忿然辭官,重回山陰。這首詩就是閑居山陰后所作。
陸遊(1125年11月13日-1210年1月26日),字務觀,號放翁,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南宋著名詩人、詞人。
陸遊出生時正值北宋滅亡之際,從小便深受家庭愛國思想的熏陶。陸遊“年十二能詩文”,學劍,並鑽研兵書。29歲赴臨安省試,名列第一。次年參加禮部複試,因受宰臣秦檜排斥而仕途不暢。宋孝宗即位后,賜進士出身,歷任福州寧德縣主簿、敕令所刪定官、隆興府通判等職,因堅持抗金,屢遭主和派排斥。
乾道八年(1172年)主戰將領王炎聘陸遊至幕府襄理軍務,使陸遊的生活發生很大的變化。軍旅生活使他的懷抱不禁為之一開,寫出了許多熱情奔放的愛國詩篇。之後陸遊歷經多次升降官職,在宋光宗紹熙元年(1190年)之後的二十餘年,長期蟄伏在山陰老家農村。嘉定二年(1210年)陸遊去世,留絕筆《示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