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顯王后
肅宗李焞第二任王妃
仁顯王后(인현왕후,1667年-1701年),姓閔,本貫驪興,朝鮮王朝肅宗李焞第二任王妃,驪陽府院君閔維重之女。康熙二十年(1681年)被揀擇入宮,立為王妃,因肅宗寵幸張禧嬪而不得寵,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被廢為庶人。后肅宗悔悟,加上她的家族所屬的西人黨得勢,於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複位。康熙四十年(1701年)病死,享年三十五歲,謚號仁顯,與肅宗合葬於明陵。無子嗣。
仁顯王後作為朝鮮半島歷史上唯一生前被廢黜又得到複位的王妃,其傳奇經歷被《仁顯王後傳》及當代多部影視作品演繹。
揀擇為妃
康熙六年(1667年)四月二十三日,仁顯王后降生於朝鮮首都漢城(今韓國首爾)西部盤松坊私第。她出身驪興閔氏,父親是閔維重,母親是閔維重第二個夫人恩津宋氏。祖父閔光勛在朝鮮仁祖年間高中謁聖文科狀元,使閔氏家族再次發達;外祖父是西人巨頭宋浚吉,在朝鮮顯宗年間官拜領議政,后列入配享文廟的“東國十八賢”中。她的父親閔維重也是西人要員、朝廷重臣。她六歲喪母,朝鮮肅宗即位后,南人得勢,其父被流放慶尚道,她也跟隨前往,備嘗艱苦。
康熙十九年(1680年)發生“庚申大黜陟”(庚申換局),南人倒台,西人上台,閔維重回朝任工、戶、兵曹判書等職。同年十月二十六日,朝鮮肅宗之元配仁敬王后金氏罹患天花去世,翌年二月舉行國葬,其後便開始揀擇繼妃。在西人黨及肅宗之母明聖王后的支持下,兵曹判書閔維重之女(亦是左議政閔鼎重的侄女)閔氏於三月二十六日的三揀擇中被選中。其後閔氏入住於義洞別宮(朝鮮孝宗潛邸),並由閔維重教她《小學》。 四月十三日開始行嘉禮,經過納采、納徵、告期、冊妃等環節后,肅宗於康熙二十年(1681年)五月十三日親迎閔氏於於義洞別宮,閔氏遂入主中宮,成為朝鮮王妃。然而,此前在五月初二日行冊妃禮那天,漢城地震,甚至造成傷亡,被視為不祥之兆。
失寵肅宗
據仁顯王后的哥哥閔鎮遠記載,仁顯王后“性孝順溫惠,明聖王后甚愛之” “性度淑慎溫柔,與人無忤色,宮中上下,莫不誠服,上亦甚重之”。 然而就是無子,也得不到肅宗寵愛,因為在她入宮前,肅宗正寵愛一個叫張玉貞的宮女,明聖王后將張玉貞趕出宮,但肅宗仍然迷戀她。仁顯王后便向明聖王後進言將張玉貞接進宮,以得肅宗歡心,但被明聖王后拒絕。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明聖王後去世,仁顯王后又向肅宗提出接張玉貞回宮,慈懿大王大妃趙氏(庄烈王后)也贊成,於是張玉貞被接回宮。
張玉貞再進宮后,恃寵而驕,有一次與肅宗嬉戲,她故意逃到中宮殿,對仁顯王后說:“請救救我!(願活我)”仁顯王后正色相對,徐徐回答:“你應該聽主上的旨意,怎麼敢跑到我面前?(汝當奉承傳教,何敢如是?)”從此以後,張玉貞越發桀驁不馴,仁顯王后叫她,她也不聽。仁顯王后很生氣,下令鞭撻她,於是張玉貞對仁顯王后更加懷恨在心。由於張玉貞跟慈懿大王大妃的侄女申氏(崇善君李澂的夫人)關係好,所以慈懿大王大妃也偏袒張玉貞而疏遠仁顯王后。
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二月,仁顯王后已入宮五年,仍然沒給肅宗生下一兒半女,便多次勸告肅宗揀選嬪御,充實後宮,暗中則有分張玉貞之寵的意圖。肅宗同意,於是揀擇了領議政金壽恆的侄孫女入宮,封為淑儀,也就是後來的寧嬪金氏,但金氏也不得寵,張玉貞盛寵如故,終於在同年十二月擺脫宮女地位,受封為淑媛。 其後,失寵的仁顯王后曾夢見朝鮮顯宗和明聖王后託夢給她,說“張氏締結逆黨、將禍國家”(一說是說她與金氏“福祿厚、子孫多” ),仁顯王后把這個夢說給肅宗聽,肅宗沒有生氣,但也沒有改變對張玉貞的寵愛。
被廢出宮
後來張玉貞升為昭儀,並在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十月二十八日生下了王子(後來的朝鮮景宗李昀)。肅宗破例稱張玉貞的兒子為嫡長子才有資格稱的“元子”,引發西人群臣反對,肅宗趁機發動“己巳換局”,罷黜西人,起用支持張玉貞的南人。與此同時,升張玉貞為正一品禧嬪,仁顯王后及金貴人的地位岌岌可危。據說,仁顯王后聽說王子誕生后,非常高興,但害怕發生武則天陷害王皇后那樣的變故,便一直沒去看。肅宗已經萌生廢黜仁顯王后的念頭,便常常進入仁顯王后的內殿,想搜集她的過失,但一直沒找到。於是在幾天沒去之後,派宮人去指責她不探望王子。 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四月二十一日,肅宗正式對群臣披露仁顯王后“無關雎之風,有妒忌之習”的罪狀,並將託夢一事以及仁顯王后在王子誕生后說“實是意外”之語作為證據,同時又舉出金氏與其叔祖父金壽恆勾結,泄露宮廷機密,暗示廢黜二人之意,一些大臣勸阻,但肅宗反而“色愈厲”。 四月二十三日是仁顯王后的生日,群臣上問安單子於肅宗和仁顯王后,肅宗拒絕接受,並逮捕了不稟告的中宮內官朱彬。 於是領議政權大運等率群臣庭請(在王宮廣場請願),請求肅宗不要廢黜仁顯王后,但肅宗決心已定,且兵曹判書、南人巨頭閔黯支持廢妃,便斷然拒絕群臣庭請,並逮捕了上疏言辭激烈的刑曹判書吳斗寅、弘文館副應教朴泰輔,肅宗親鞫(親自審問)兩人,結果雙雙被拷打致死,群臣本來就是南人為主,亦無意力爭,不到三天就停止庭請,順應肅宗主意。
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五月初二日,肅宗正式下備忘記(一種非正式王命),以“七出”中“善妒”之罪廢仁顯王後為庶人,並聲稱她的罪過比朝鮮成宗的廢妃尹氏還大。 同日,仁顯王后乘素轎出曜金門,回到漢城安國洞娘家私第(后朝鮮英祖賜名“感古堂”)。 此時閔維重的三年喪期還沒過,仁顯王後到了私第后,直奔閔維重靈筵,放聲痛哭。她的哥哥閔鎮厚將靈筵等移到別人家,並牢鎖私第,使外人不得通。
五月初四日,肅宗正式下教書,向臣民宣布廢黜仁顯王后。 張玉貞取而代之,成為新任王妃。關於仁顯王后廢位后的生活,她的外甥李縡記載,伺候她的人只有她的一個十來歲的侄女(閔鎮厚之女)和一個隨她出宮的宮女(《仁顯王後傳》記載有三名出宮伺候她的宮女 ),平時大門深鎖,除了偶爾有閔家婦女在深夜進入居留幾日外,基本上無人往來。李縡也在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二月十三日趁天還沒亮隨閔鎮遠來謁見仁顯王后。仁顯王后以罪人自居,不住本來的寢室,住在下人屋子,出宮時穿著為庄烈王后服喪的素服,此後一直都在穿這件素服。桌案上放著《孝經》《小學解》兩冊書,屋子收拾得非常整潔,見到外甥也非常高興。閑來無事也會用色絲做成條帶,送給家裡的孩子。 後來仁顯王后複位時,宮中使者看到私第“庭草蒙密,未有人跡”,無不為之感傷。
甲戌複位
後來,張玉貞與肅宗出現矛盾,肅宗“頗悔悟,每燕居獨處,輒長吁永嘆,或企立西望安國洞,而歔欷不已”。張玉貞的黨羽東平君李杭嗅到肅宗的變化后,想獻媚於仁顯王后,頻繁饋贈柴炭糧餅等物,仁顯王后說:“我是國家罪人,只待后命(指賜死之命)而已。王孫私饋之物,何可受之乎?”因而拒絕。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有大臣提議將仁顯王后移至別宮安置,提高其待遇,肅宗本來答應,但由於張玉貞作梗,未能實現。 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肅宗在賜給妹夫海昌尉吳泰周的餅中藏著一首詩,詩中“多悲悔之辭”,暗示時機到了後會恢復仁顯王后的王妃之位。
此時,以仁敬王后的侄子金春澤為代表的一幫西人子弟正在暗中策劃從南人手中奪權,仁顯王后複位是他們計劃中的關鍵環節,宮女崔氏(後來的淑嬪崔氏)也參與其中,幫助肅宗回心轉意。金春澤等人的活動被張玉貞及南人黨察覺,遂於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三月興起大獄,逮捕金春澤、韓重赫等人。肅宗則於四月初一日斷然實行甲戌換局,將南人逐出朝廷,重新起用西人,仁顯王后複位遂成定局。四月初九日,肅宗命令將仁顯王后安置於別宮。 同時,肅宗寫了數百字親筆信給仁顯王后,表達悔恨之意,仁顯王后出廳設一桌供奉御札並跪讀,然後回信感謝,表示不敢接受。 四月十一日,禮曹稟告四月十六日以前都不是移宮吉日,只有十七日和二十四日是吉日,但肅宗已迫不及待,在看了各日拘忌后,認為十二日的拘忌不太嚴重,便指示在十二日接仁顯王后回別宮。
四月十一日,宮中所派宦官來到安國洞私第,要求交出鑰匙開門,接仁顯王后入別宮,被仁顯王后拒絕,宦官回去報告。肅宗命令必須開門,仁顯王后被迫開門,但仍拒絕去別宮,並謝絕了肅宗派宮女給的王妃衣服。隨後肅宗與仁顯王后之間又交換了兩次書信。十二日,肅宗命令宮女必須讓仁顯王后穿上王妃衣服,否則治罪,仁顯王后被迫穿上,午時乘轎自耀金門入西宮(慶德宮,即慶熙宮)景福堂。漢城官民都來圍觀,歡呼雀躍。肅宗擺駕景福堂,等待仁顯王後到來,遠遠聽到歡呼聲,笑道:“民情大可見也!” 仁顯王后的轎子抵達景福堂以後,出轎伏地謝罪,被肅宗扶起,一同進入景福堂用膳,肅宗不停表達悔意,並恢復閔維重夫婦爵號。當晚,肅宗命令張玉貞退出中宮,並打算與仁顯王后一起回宮,仁顯王后跪地謝絕。於是肅宗先行,命伺候仁顯王后的尚宮務必奉仁顯王后回到中宮。四月十三日,仁顯王后終於回到闊別五年的昌德宮大造殿。其後肅宗還對仁顯王后說自己辦事太急,考慮不周,沒有親自去安國洞私第迎接,對此感到非常後悔。 四月二十一日,肅宗將仁顯王后複位昭告宗廟。
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冬,肅宗破例讓仁顯王后與世子嬪沈氏(端懿王后)參拜宗廟,由此朝鮮始有女子廟見之禮。
患病去世
仁顯王后複位后,依然沒有為肅宗生下子女。張玉貞作為世子生母,只是降為禧嬪,並未受到處罰。據說她對仁顯王后更加不遜,不稱仁顯王後為“中宮”,而稱為“閔氏”甚至“妖人”,也不去向仁顯王后問安。 不過仁顯王后與張禧嬪所生的兒子李昀關係融洽,在她遷居西宮景福堂當天,李昀跟著肅宗一起去,稱仁顯王後為母親,不離左右,所以仁顯王后在給閔家的私信中說:“世子奇特奇特,渠視我如母,吾亦憐愛之特甚矣。”
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四月,仁顯王后開始生病,“腰腳刺痛不可堪,至於成膿破腫”,肅宗命閔鎮厚、閔鎮遠兄弟隨時入宮伺候仁顯王后,閔家婦女也准許入宮侍疾。 經過一年多的疾病折磨,到康熙四十年(1701年)八月,閔氏已病入膏肓,“前後破腫至於五六處,腰腳無完膚,消鑠槁枯,不忍仰瞻,形症千百變幻”。 八月初四日突然有“胸膈痞塞”的癥狀,肅宗急傳時任兵曹參判的閔鎮厚入侍。 據說她臨終前曾對閔鎮厚等訴說張玉貞對她不恭之狀,並且感慨:“即今予病症形極怪異,人皆謂必有所祟。宮人時莫者多有可疑之跡,亦不無現露之事,而何人敢告於主上,而主上亦何以知之乎?只予備受苦楚,今至兩年,己無回蘇之望。今日所願,惟在速化,而猶有進退,如是彌留,苦哉冤哉!”說罷泫然淚下。
康熙四十年(1701年)八月十四日丑時,仁顯王后閔氏升遐於昌慶宮景春殿,死後謚號仁顯(按謚法:施仁服義曰仁,行見中外曰顯),加尊號全稱“孝敬淑聖庄純元化懿烈貞穆仁顯王后”。葬於明陵(后肅宗亦葬於明陵),肅宗親撰志文及行錄。不久淑嬪崔氏告發張玉貞作巫蠱詛咒仁顯王后,於是張玉貞被肅宗賜死。肅宗並於當年十月七日下旨:“自今著為邦家之典,不得以嬪御登后妃。”囑咐後世子孫不要以妾為妻,以免後宮懷有奪嫡之心。
事婆至孝
雖然孝順公婆是朝鮮女子的基本品德,但仁顯王后對明聖王后尤其突出,沒有一件事不順明聖王后的心意,明聖王后曾感慨即使是古代那些著名孝子恐怕都比不上仁顯王后對她的孝順。
蟄居逸聞
仁顯王后被廢期間,南人黨多次派刺客刺殺她。有個叫趙克良的義士每夜巡牆,防範刺客,曾抓住一人,扭送捕盜廳,但因證據不足而釋放。後來趙克良被南人殺害。
仁顯王后被廢期間,有個賣菜婆婆經常從仁顯王后住所牆外給仁顯王后扔蔬菜,仁顯王后複位后也不來邀賞,終究不知道她是誰。
每天,閔家都會給仁顯王後送糧、炭、饌、柴,還有一隻生雞,仁顯王后沒有吃它,只是圈養,據說這隻母雞突然變成了公雞。還有一隻狗在仁顯王后被廢出宮時突然跑來跟著她,此後仁顯王后也豢養這隻狗,晝夜不離。等到複位時,這隻狗就跑了。
● 祖父:閔光勛(1595年-1659年)
● 外祖:宋浚吉(1606年-1672年)
● 父親:驪陽府院君閔維重(1630年-1687年)
● 前母:海豐府夫人德水李氏(1628年-1652年,朝鮮宣祖庶六子順和君之外孫女,無子女)
● 生母:恩城府夫人恩津宋氏(1637年-1672年)
● 丈夫:朝鮮肅宗李焞(1661年—1720年)
仁顯王後有5篇諺文書信(諺簡)保存於淑徽公主後裔所輯的《宸翰帖》中,均為她寫給淑徽公主的信函,內容多為王室瑣事和宮廷生活。 她的諺文字跡被評價為“絕品”,並出現了已經出現了後世韓文“宮體”字的基本特徵。
● 《朝鮮王朝實錄·肅宗實錄》(西人老論編纂):妃秉貞一之德,履柔嘉之則,處患難閱窮厄,而玉度終無玷,再御中壼,母儀一國,豈不休哉?
● 朝鮮王朝文學家、仁敬王后的叔父金萬重在“己巳換局”后被圍籬安置於南海島,在流放地寫了一部叫《謝氏南征記》的諺文小說(后被其侄孫金春澤譯成漢文),以明朝劉姓人家的家庭糾紛來影射肅宗、張禧嬪與仁顯王后之間的宮廷鬥爭,其中男主人公劉延壽(劉翰林)就是以肅宗為原型。劉延壽是一個正直的官員,但被小妾喬彩鸞(影射張禧嬪)用法術迷惑,休了賢惠的正妻謝貞玉(影射仁顯王后)。經歷種種波折后,劉延壽與謝貞玉最終破鏡重圓,喬彩鸞則因犯下的種種罪行而被處死。傳說肅宗後來讓仁顯王后複位的一個原因就是看了這本小說后幡然悔悟。
● 曾伺候過仁顯王后的一名宮人(一說是朴泰輔的後代或閔家家屬)用諺文寫了《仁顯王後傳》(又稱《仁顯王后閔氏德行錄》、《閔中殿德行錄》、《閔中殿記》),敘述仁顯王后一生的事迹與美德,與《癸丑日記》、《閑中錄》並稱朝鮮三大宮廷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