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壟斷

經濟壟斷

經濟壟斷源於濫用經濟力的優勢,並且其濫用者應是經營者、或經營者的聯合體。實踐表明,經濟力的優勢並不必然屬於某一個經營者或經營者聯合體。相反,它可以屬於甲經營者,也可以屬於乙經營者。甚至,屬本來並沒有經濟優勢的若干經營者組成的聯合體。換言之,經濟力的優勢並非具有永久的獨佔性。它是在競爭中形成的。問題在於,經濟力優勢的佔有者為了保持自己的優勢而採用非競爭的手段,不允許他人再與之進行競爭。經濟力優勢濫用的根本特徵,是以集中的經濟力或聯合的經濟力支配市場,從而使他人成為經濟從屬者的可能。

簡介


經濟壟斷(Economic Monopoly)是經濟行為主體在市場競爭過程中形成的較強力控制或可以採取的排他性行為。
經濟壟斷所導致的市場准入的限制,主要表現為獨佔進入市場的機會。而一旦出現了經濟壟斷,進入市場的機會就被個別(或少數)經營者獨佔了。經濟壟斷的行為者不僅不同他人分享進入市場的機會,而且也不與其他經營者分享新的進入市場的機會。
國家的合法經濟壟斷和諸多公用事業經特許在一定範圍內的壟斷,都需要以行政權來實施並加以保障,這種行政權實施的合法或非法,不可能以法律形式事無巨細地事先予以明定,已為行政和行政權本身的性質和特點使然。任何主體在法律和行政授權範圍內實施的市場壟斷、特許壟斷經營、價格壟斷、限制性行為和干預行為等,應屬合法、正當的行政壟斷;而有關行政壟斷是否在合法授權範圍之內及其是否對競爭構成損害,則需由反壟斷執法機構和法院依法予以認定。
經濟壟斷不單是個別主體的、私人的非行政壟斷,它也包括國家和國有主體的行政性的經濟壟斷。從中國的實際情況看,國有主體在經濟生活中佔主導地位,無論其是否具有自然壟斷或法律特許壟斷的性質,抑或完全和私人企業一樣參與市場競爭,分割、支配市場,濫用交易實力,採取不公正交易方法等“經濟性”壟斷行為,都不是西方國家所謂的私人壟斷,多有“行政”在背後支持。

壟斷形式


卡特爾

它由生產同類產品的企業聯合組成。參加卡特爾的企業一方面為獲得壟斷利潤而在價格、銷售市場、生產規模和其他方面簽訂協議,另一方面又保持其在經濟活動中的獨立性。卡特爾一般有三種類型:一是規定銷售市場範圍的卡特爾;二是規定銷售價格的卡特爾;三是規定參加卡特爾的企業所生產的各種商品的生產限額。隨著跨國公司的出現和發展,資本主義各國的大壟斷組織之間建立起國際卡特爾,其影響和規模都比國內卡特爾要大得多。

辛迪加

辛迪加是通過簽訂共同的供銷協議而形成的企業同盟。參加辛迪加的企業通過簽訂共同銷售商品和採購原材料的協議來協調價格,從而獲得壟斷利潤。所有參加辛迪加的企業,其商品銷售和原材料供應均由辛迪加統一運作。雖然參加辛迪加同盟的企業沒有了商業獨立性,但生產的獨立性依然保持。從法律上看,加盟辛迪加的企業仍然是一個獨立的經濟組織。

托拉斯

托拉斯是由生產同類產品或相關產品的企業聯合組成的一種股份公司。參加托拉斯的企業不再是法人,由托拉斯對原企業實行產、供、銷、人、財、物的統一管理,原企業所有者成為托拉斯的股東,按股份獲得利潤。托拉斯在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許多主要工業部門中佔據統治地位,且對社會生活產生著極大影響。1882年,美孚石油公司成為美國第一個托拉斯組織。20世紀初,托拉斯在美國迅速發展,在主要工業部門起著支配作用,因此,美國曾被認為是典型的托拉斯國家。

康採恩

康採恩是由工業、商業、運輸、金融、保險等不同經濟部門中的企業聯合組成的壟斷組織。參加康採恩的企業雖在形式上保持各自的獨立性,但實際上已被銀行或其中資本雄厚的大企業所控制。康採恩通常由一個母公司和若干個子公司所組成。母、子公司採用控股、參股的辦法,控制其他許多中小型企業,從而形成一個規模較大的康採恩集團。康採恩是以實力最為雄厚的工業壟斷組織和大銀行為核心組建的。它的興起與發展,體現了金融資本和工業資本相結合的進程。

壟斷特點


經濟體制改革以前
壟斷是指壟斷者為了獲取超額利潤或者獲得其他特殊利益而對市場進行的排他性控制。
壟斷的特點可以從不同的角度予以分析。不同角度的分析有不同的價值。有關改革以前中國經濟中的壟斷特點的分析文獻不勝枚舉,經濟壟斷的特點主要可以歸結為以下幾個方面:
1.制度性壟斷是改革以前壟斷的最基本的特徵。制度性壟斷是與非制度性壟斷性質相背的壟斷,所謂制度性壟斷是指由政府的正式制度安排所造成的壟斷,而非制度性壟斷則是指由政府的非正式制度安排所造成的壟斷。無論基於何種理由,只要壟斷是政府制度安排所造成的,就是制度性壟斷。改革以前,中國實行的是指令性計劃經濟體制,指令性計劃經濟體制的實質是政府對整個國民經濟的控制,本身是一種典型的管制經濟。指令性計劃經濟的正常運行依賴於政府對整個社會的經濟資源和產品分配的有效控制,要達到有效控制的目標,政府就要對社會生產的各個環節、各個部門進行管制,壟斷在計劃經濟中不過是政府管制經濟的結果。在指令性計劃經濟中,絕大部分非農產品的投入分配、生產、產品的流通、產品的分配都是基於政府的制度性安排由政府指定的機構(包括政府機構和企業、事業單位)壟斷經營,其他機構和個人沒有經營權。農產品的流通和分配也是基於政府的制度性安排由政府指定的機構壟斷經營。幾乎所有的對“市場”的排他性控制都是源自於政府的制度性安排。
改革以前壟斷的其他特點或者是由制度性壟斷派生出來的,或者從屬於制度性壟斷。改革以前,無論是壟斷主體,還是壟斷形式,無論是壟斷範圍,還是壟斷程度,都是政府的正式制度安排的結果。
2.政府干預是壟斷產生的根本原因。在市場經濟中,有多種多樣的原因會造成壟斷,即使沒有政府的干預,在市場經濟中,也必然會產生壟斷。在市場經濟中,壟斷的產生大體上可以視為是自發的過程。但在改革以前的中國指令性計劃經濟中,由於市場本身被消滅了,因此壟斷不可能由市場經濟中各種自發的因素而產生出來。所以在改革以前中國的計劃經濟中,壟斷都不是各種自發因素作用的結果,而是由政府的干預而形成的,各種壟斷都是政府的制度性安排的結果。
3.最終的壟斷者是政府。雖然在計劃經濟中,並非所有的壟斷者都是以政府機構的名義出現的,恰恰相反,經濟中眾多領域的壟斷者乃是以企業的名義和事業單位的名義出現的,但是無論是以企業的名義出現,還是以事業單位的名義出現,都沒有改變這一實質,即企業壟斷和事業單位的壟斷都是政府壟斷的派生形式。因為所有這些領域的壟斷到底是以政府機構的名義直接壟斷,還是以企業的名義,或者是以事業單位的名義實行,企業和事業單位壟斷領域的寬窄和壟斷程度的高低等等都是由政府所決定的,都是制度性安排的結果,政府才是最終的壟斷者。
4.政府壟斷的根本目的在於控制經濟。在市場經濟中,企業尋求壟斷的根本目的在於獲取超額利潤,雖然企業也得通過壟斷市場才能達到獲取超額利潤的目的,但對企業而言,對市場的壟斷不過是最終實現獲取超額利潤的手段。如果對市場的壟斷不能使企業獲取超額利潤,這種壟斷對企業而言是沒有任何價值的。但與市場經濟中自發產生的壟斷不同,在計劃經濟中,政府壟斷的根本目的不在於牟取超額利潤,而在於通過壟斷對經濟進行有效的控制。
如果通過壟斷不能使政府達到控制經濟的目的,那麼政府的壟斷就沒有任何的價值。由於政府壟斷的根本目的在於控制經濟,因此能否獲取超額利潤並不是政府判別壟斷成效的標準。
5.國有經濟壟斷處於主導地位,集體所有制經濟的壟斷處於從屬地位。從壟斷者的生產資料所有制屬性來看,改革前既有國有經濟壟斷者,也有集體所有制經濟壟斷者,但是國有經濟壟斷是最主要的。無論是第二產業,還是第三產業,國有經濟的壟斷都處於絕對的統治地位,在第一產業,雖然生產環節是集體經濟處於壟斷地位,但是產品的流通卻是國有經濟處於壟斷地位。從國民經濟的整體來看,改革前的壟斷基本都是國有經濟壟斷。國有經濟壟斷的統治地位便於達到政府控制經濟的目的,實際上也正是因為國有經濟壟斷居於統治地位,政府才能夠在改革以前的幾十年中能夠對國民經濟進行有效的控制。
6.中資壟斷處於統治地位。從壟斷者的國民屬性來看,雖然在一些時期,在某些領域外資處於壟斷地位,但在社會主義改造完成之後,基本上在所有的領域都是中資壟斷一統天下的格局。改革以前,中國經濟基本上是封閉經濟,在中國國民經濟中幾乎沒有外國資本,因此自然形成了國民經濟中中資壟斷的統治地位。
7.壟斷具有廣泛性(或者全方位性)。從壟斷對象來看,改革以前國有經濟和集體經濟的壟斷對象包括幾乎全部的物質產品和服務產品;從壟斷部門來看,改革以前中國經濟中的壟斷遍及國民經濟的各個部門;從壟斷環節來看,國有經濟和集體經濟的壟斷包括生產、流通、消費各個環節。所以,改革以前的壟斷是一種範圍廣泛的全方位的壟斷。
8.壟斷程度高。改革以前中國經濟中的壟斷程度非常之高。這種壟斷程度之高主要反映在這樣幾個主要的方面:(1)從壟斷的最終主體來看,國民經濟的絕大部分領域都由政府壟斷,政府壟斷的程度之高是中國歷史上所未曾出現過的;(2)從壟斷者的生產資料所有制屬性來看,國有經濟壟斷了國民經濟的大部分領域,國有經濟的壟斷程度之高同樣是中國歷史上所未曾有過的;(3)從國有經濟壟斷的具體部門來看,在許多部門在全國範圍內屬於獨家壟斷,這些部門既包括自然壟斷部門,如鐵路運輸部門等,也包括諸多競爭性部門,如金融行業、城市糧食供應部門、對外貿易部門等都是如此,在其他許多部門,在全國範圍內則是寡頭壟斷,如在汽車製造業等眾多製造業部門,一家企業或者事業單位長期在全國範圍內處於獨家壟斷地位和少數幾家企業或事業單位長期在全國範圍內處於寡頭壟斷地位在中國歷史上也是未曾出現過的。
9.壟斷依賴於行政手段。改革以前中國經濟中的政府壟斷以及壟斷的派生形式——國有經濟和集體經濟的壟斷並不是依靠經濟手段,而是依靠行政手段建立和維持的。當時的反對經濟分散化,割資本主義尾巴等等都是為了確保政府壟斷及其派生形式——國有經濟和集體經濟的壟斷,而採用的手段都是行政手段。
10.從壟斷的經濟合理性來看,既有在經濟上具有合理性的壟斷,也有在經濟上不具有合理性的壟斷。由於壟斷的廣泛性和全方位性,改革以前的壟斷既包括了那些壟斷在經濟上具有合理性的壟斷,也包括了那些在經濟上不具有合理性的壟斷,那些具有規模經濟效應的自然壟斷行業處於壟斷狀態,那些具有規模經濟效應的非自然壟斷行業和不具有規模經濟效應的行業也處於壟斷狀態。這種狀況是由政府壟斷目的所決定的。政府建立壟斷的目的不在於經濟合理性,即不在於壟斷對市場競爭的影響,不在於壟斷對經濟效率的影響,而是在於對國民經濟的控制,所以壟斷領域的選擇並不會考慮壟斷的經濟合理性,在實際中也從來不考慮壟斷在經濟上的合理性,而是完全服從於政府控制經濟的目標,壟斷與否取決於是否有利於政府集中和分配資源與產品。因此,我們看到改革以前諸多領域的壟斷完全不具有經濟上的合理性,但是卻長期存在;在經濟上具有合理性的壟斷並沒有建立必要的能夠促進效率提高的機制。
11.進入管制是形成壟斷的核心。改革以前壟斷的建立和維持雖然有各種途徑,但是最核心或者最關鍵的是進入管制。政府的制度性安排通過進入管制在各個部門建立壟斷,也通過這種進入管制維護已經建立起來的壟斷。壟斷主體結構、壟斷程度等等都主要通過進入管制來控制和調整。

演化


經濟體制改革以來演化
隨著市場化取向的經濟體制改革的進行,中國經濟中的壟斷也開始出現了變化,壟斷呈現出一些新的特點。中國走的是漸進式改革之路,壟斷特點的變化也是漸進式的,在改革的不同時期,壟斷特點是存在著差別的,不過從中國開始進行經濟體制到20多年的長過程中,壟斷特點的演化還是很明顯的。對於這種演化,我們可以做出描述性分析。
1.制度性壟斷逐漸減弱,非制度性壟斷逐漸增加。市場化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是經濟自由化,政府統一集中和分配資源與產品的體制因而逐步改革,壟斷全然出自政府的制度性安排的局面由此開始發生變化。這種變化雖然緩慢,但是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逐步推進,變化的累積性效果逐步顯現,因而給我們呈現出了一個清晰的長期的演變軌跡,那就是制度性壟斷即由政府的正式制度安排所造成的壟斷逐漸弱化,而非制度性壟斷逐漸增加。儘管制度性壟斷的成分還很重,現存的一些行業的非制度性壟斷仍然與制度性壟斷有著聯繫,而且制度性壟斷在長時期限制著非制度性壟斷的發展,但是隨著對計劃經濟體制的不斷改革,制度性壟斷在長期中減弱的趨勢是客觀存在的,而且出現了越來越多的非制度性壟斷。特別是在諸多新興產業部們,許多企業的壟斷地位都不是政府正式制度安排的結果,並且許多行業的制度性壟斷並沒有能夠維持,非制度性壟斷取代了這些行業的制度性壟斷。
2.政府干預仍然是壟斷的重要原因,但是市場自發產生的壟斷不斷增加。從經濟體制改革的基本方向來看,市場化改革就是要減少政府干預。政府干預的減少自然會減少由政府的干預所造成的壟斷。由於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漸進性以及對於政府經濟職能認識的模糊和政府利益所在,政府對於經濟的干預仍然很強,特別是在一系列重要的部門仍然進行著嚴格的進入管制,因此使得政府干預仍然是壟斷存續的重要原因,在國民經濟的眾多重要部門,政府干預仍是壟斷的直接原因。不過伴隨著非國有經濟和市場經濟的成長和國有企業體制的改革,由市場自發產生的壟斷也不斷增加,這包括多種情況,一種情況是壟斷的建立和維持都不是由政府的干預所造成的,一種情況是壟斷的建立與政府的干預有關,但壟斷的維持和擴大是依靠自身的力量,而不是依靠政府的干預。
3.壟斷主體的逐步多元化,政府作為最終壟斷者的領域逐步縮小,非政府機構作為最終壟斷者的領域不斷增加。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推進,生產資料所有制逐步出現了多元化的格局,經濟管制逐步放鬆,許多領域放棄了歧視性的進入管制,由此造成了以下變化:
(1)政府逐步從一些領域退出,主動放棄了作為壟斷者的角色;
(2)政府放棄了一些領域的歧視性的進入管制,這使得大量的非政府機構進入了那些進入成本低的部門,最終使政府不再能夠壟斷市場;
(3)隨著國有經濟的不斷改革,國有經濟權利的獨立化不斷增強,即便是一些部門國有經濟仍然是壟斷者,但已經弱化了政府作為最終壟斷者的地位;
(4)隨著非國有經濟的不斷發展,非國有經濟逐漸在一些部門確立起自己的地位,許多非國有企業成了所在部門的壟斷者,儘管作為壟斷者的企業並非固定不變。總的來看,政府作為最終壟斷者的領域不斷縮小,而非政府機構作為最終壟斷者的領域不斷增加,形成了政府壟斷和非政府壟斷並存的格局。
4.壟斷目的逐步多元化。改革以前基本上是政府壟斷一統天下,而在進行經濟體制改革以後,壟斷主體逐步出現了多元化的格局。從整個社會的角度看,壟斷主體的這一變化導致了壟斷目的的多元化。從非國有經濟壟斷來看,壟斷者的目的主要在於通過對市場排他性控制牟取超額利潤;國有企業的壟斷雖然從政府的角度看,其基本功能在於對經濟的控制,但是企業本身卻也在牟取超額利潤,許多獨家壟斷企業和寡頭壟斷企業尋求政府採取行政手段保護其壟斷地位,主要的目的乃在於通過對市場的排他性控制而牟取更多的超額利潤;政府壟斷的目的一方面由改革前對整個國民經濟的控制逐步轉化為對國民經濟的核心部門的控制,另一方面也不再能夠排除基於牟取超額利潤的目的而實行壟斷,例如煙草專賣。
5.國有經濟壟斷逐步弱化,非國有經濟壟斷逐步增加。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推進,政府對經濟的管制逐步放鬆,非國有經濟能夠進入的領域不斷增加,國有經濟壟斷居於統治地位的格局逐漸發生變化,非國有經濟逐漸在一些領域建立起了壟斷。國有經濟壟斷的逐步弱化,非國有經濟壟斷的逐步增加主要表現在:
(1)從國民經濟整體來看,國有經濟所佔比重逐步下降,表明其在國民經濟整體中的壟斷地位趨於下降;
(2)許多在改革前由國有經濟獨家壟斷的部門在改革以後逐步成為自由競爭的部門,如城市農副產品供應部門以及諸多服務業部門,這些部門不僅徹底改變了國有經濟獨家壟斷的格局,而且國有經濟已經不是壟斷者,國有經濟獨家壟斷的領域已經大為減少;
(3)一些部門雖然國有經濟仍然佔有相當的比重,但非國有經濟的比重不斷擴大,市場集中度逐步向非國有經濟傾斜,公路運輸、內河運輸、輕工業中的諸多部門都是如此,在這些部門,雖然國有經濟還佔有一定的比重,但是非國有經濟已經佔有相當大的比重,甚至超過國有經濟的比重,國有經濟寡頭壟斷的領域逐步減少;
(4)一些部門國有經濟雖然仍然佔有最大的市場份額,但是國有經濟的市場份額於改革前相比大為下降,例如鋼鐵行業等重工業部門,國有經濟的市場集中度已經下降;
(5)在許多新興產業部門,國有經濟沒有建立起壟斷地位。
6.中資壟斷的領域逐步縮小,外資壟斷的領域逐步擴大。改革開始后,中國經濟的對外開放不斷推進,外資不斷進入中國,外資進入中國經濟的領域也隨著改革的推進而不斷擴大,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後,更加大了擴大對外開放投資領域的壓力,外資進入中國經濟的領域越來越多,各領域外資進入的規模越來越大。基於外資在許多產業發展上所具有的先發優勢,外資進入后,不僅使中資在一些領域的市場份額出現了下降,而且在一些領域出現了外資壟斷。這些領域不僅有中資不具有優勢的領域,如計算機軟體市場,而且出現在中資原來具有優勢的一些領域,如保險市場。總的來看,外資在其具有先發優勢的領域取得越來越多的壟斷,這種壟斷是隨著對外開放的擴大而擴大的。
7.壟斷範圍縮小,競爭性領域擴大。伴隨著經濟自由化改革的不斷推進,進入管制不斷放鬆,雖然政府推進競爭的政策總的來看非常薄弱,但市場激發出來的競爭力量卻不斷推進著競爭的擴展。這種競爭既發生在國有經濟與非國有經濟之間,也發生在國有經濟之間和非國有經濟之間,特別是隨著行政性壟斷的逐漸減弱,競爭出現在中國國民經濟中越來越多的領域。雖然國民經濟中不同的產業部門壟斷程度各不相同,而且同一產業部門在不同時期的壟斷程度也存在著差別,但從總體上看,在改革開放的過程中,壟斷範圍呈現出不斷縮小的趨勢,競爭性領域呈現出不斷擴大的趨勢。
8.壟斷程度整體下降,但壟斷出現了結構性變化。從國民經濟整體來看,壟斷程度出現了下降,主要表現在獨家壟斷的部門和寡頭壟斷的部門與改革以前相比大為減少,即便是那些市場集中度仍然很高的部門,也面臨著越來越激烈的競爭,如電信郵政等部門,雖然市場集中度依然很高,但由於進入管制的放鬆和失效,這些部門的市場集中度也呈現出下降的趨勢。不過不同部門的壟斷程度所經歷的變化過程是有差別的,有的部門壟斷程度變化得慢,有的部門變化得快,有些部門經歷了從獨家壟斷到寡頭壟斷的演變,有些部門經歷了從寡頭壟斷到壟斷競爭的演變,而有些部門則經歷了從寡頭壟斷到壟斷競爭,再由壟斷競爭到寡頭壟斷的演變,還有些部門則經歷了從寡頭壟斷到獨家壟斷的演變。導致壟斷出現這種結構性變化的因素既有政府的干預,也有企業的競爭性策略。壟斷的這種結構性變化使得不同部門的經濟效率出現了不同的變化。
9.行政性壟斷逐漸弱化,經濟性和其他各種非行政性壟斷不斷增強。在經濟體制改革的過程中,政府對經濟的行政干預逐漸弱化,行政性壟斷因而逐漸弱化。雖然政府壟斷及其派生形式——國有經濟壟斷仍然主要依靠行政手段,不過其他壟斷主要依靠經濟手段和其他各種非行政手段,即使是政府壟斷和國有經濟壟斷,其對經濟手段的依賴性也不斷增強。非國有經濟雖然也尋求通過政府的干預建立壟斷,但基於經濟制度性質的約束和經濟體制改革的推進,這並不是很有效的途徑,因此非國有經濟更多的是靠經濟手段建立和維持壟斷(通過尋求效率優勢、產品差異、信息優勢以及合法的壟斷策略等手段建立和維持壟斷),甚至採取非法手段建立和維持壟斷(如藉助於暴力)。由於國有經濟改革的不斷推進,國有企業權利的獨立化越來越強,因此國有經濟之間也逐漸形成了競爭,即便其依然藉助於政府的行政干預形成壟斷,經濟手段也已經成為維持壟斷的重要手段,即便是獨家壟斷企業,也在利用經濟手段維持和擴大壟斷。這是改革以前所不曾有過的。
改革以前,政府實行的進入管制是行政性壟斷建立和維持的關鍵手段,改革以後,雖然進入管制仍然是造成許多部門獨家壟斷和寡頭壟斷的根本原因,但是由於經濟管制的放鬆,許多部門的壟斷已經不是由政府的進入管制所造成的,顯然在這些部門進入管制已經不是壟斷建立和維持的手段。在那些雖然有進入管制,但進入者的數量很多的部門,哪個企業或者那些企業能夠建立和維持壟斷地位主要依賴於政府的其他管制手段或者依賴於經濟手段以及其他手段。
10.壟斷的全方位性的格局不復存在。儘管改革以後,壟斷依然普遍存在,但在許多部門競爭性的程度非常之高,企業能夠實行全方位壟斷的部門已經不多。改革以前那種全方位的壟斷已經不復存在。
未來演變趨勢
根據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進程和對外經濟開放的進程以及中國經濟的發展趨勢,我們可以推測中國經濟壟斷特點的未來變化趨勢。
1.制度性壟斷會進一步減弱,非制度性壟斷會進一步增加。中國市場取向的經濟體制改革的進一步推進和對外經濟開放的進一步擴大,特別是中國政府要履行作為世界貿易組織成員的義務,政府通過制度性安排建立和維持壟斷的動機會逐步弱化,而面臨的壓力會越來越大,雖然制度性壟斷的減弱會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但是制度性壟斷減弱的長期趨勢是存在的。
隨著制度性壟斷的進一步減弱,非制度性壟斷勢必增加,非制度性壟斷取代制度性壟斷將會出現在越來越多的部門。
2.政府干預造成的壟斷仍會在一個較長的時期存在,但市場自發產生的壟斷會進一步增加。減少政府對經濟的干預會是一個長期趨勢,因此由政府干預造成的壟斷在長期中會呈減少之勢。但是基於政府的理念和政府部門利益的剛性化,特別是由於缺乏足夠的內部改革壓力,政府對經濟的干預將很難在短時期內發生根本性的變化,這個過程將會持續相當長的時間,因此政府干預造成的壟斷仍然會在一個較長的時期內存在。我們也不排除由於一些政府擴張自身權利以及基於一些特殊的理由對市場進行干預而製造出新的壟斷,應該說這種情況是十分可能出現的。當然,即便完成了經濟體制改革,對外經濟開放的程度非常之高了,由政府干預造成的壟斷仍然會存在。不過由政府干預造成的壟斷在長期中減少的趨勢我們完全有理由持樂觀的態度。市場本身存在著多方面的因素會造成壟斷,減少損害競爭、導致壟斷的政府干預可以減少由政府干預造成的壟斷,但是並不能減少由市場本身的因素的作用所帶來的壟斷,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和國民經濟的不斷發展,由規模經濟因素、信息優勢、技術優勢、產品差異、排他性產權、非產權進入成本以及企業的壟斷策略等因素造成的壟斷會不斷增加。沒有政府的干預,壟斷完全可能會有進一步的發展。
3.壟斷主體會進一步多元化。隨著政府經濟職能的進一步調整和經濟自由化的進一步推進,政府壟斷和國有經濟壟斷會進一步削弱,非政府壟斷和非國有經濟壟斷會進一步增強,壟斷主體會進一步增加。壟斷主體的增加將會從以下幾個方面反映出來:
(1)除自然壟斷產業之外,國有企業獨家壟斷的部門將會依據部門特性出現寡頭壟斷或者多頭壟斷。
(2)國有企業寡頭壟斷的部門將會出現向多頭壟斷的演變。
(3)國有企業壟斷的部門將會出現向國有企業壟斷和非國有企業壟斷並存的格局轉化。
(4)中資獨家壟斷或者寡佔的部門會出現向中資與外資寡佔或者多頭壟斷的格局演化。
(5)外資壟斷的部門出現向外資與中資寡佔或者多頭壟斷的演化。政府壟斷本身也會出現分級壟斷主體。
4.壟斷目的的多元化會進一步發展,牟取超額利潤最終將會成為多數壟斷者的主要目的。
由於壟斷主體將會呈現進一步多元化的趨勢,壟斷目的的多元化會進一步發展,政府壟斷和非政府壟斷、國有經濟壟斷和非國有經濟壟斷的目的會有差別,不過,在壟斷目的多元化的進一步發展中,會出現一個長期的趨勢,那就是牟取超額利潤最終將會成為多數壟斷者的主要目的,這或許是未來壟斷者壟斷目的的新的趨同,如果這樣,在中國經濟中壟斷目的的演化所經歷的完整過程就是:以控制國民經濟為目的!壟斷目的多元化!以牟取超額利潤為主要目的。非國有經濟壟斷者壟斷的目的主要在於獲取超額利潤,國有企業在權利獨立化的條件下,也會不可避免地會以獲取超額利潤作為主要目的。政府機構的壟斷雖然不會以獲取超額利潤作為法定目的,但是其中的一些政府機構會利用其權力牟取超額利潤,並將這種超額利潤轉化為自身的利益(集團利益)。
5.國有經濟壟斷會進一步弱化,非國有經濟壟斷會進一步增加。未來國有企業體制將會進一步改革,同時經濟管制體制的改革會進一步推進,特別是在中國要履行作為世界貿易組織成員的義務的背景下,政府對國有經濟壟斷的保護會受到越來越多的約束,現有的諸多部門的嚴格的進入管制將會取消或者放鬆,非國有經濟會進入越來越多的部門,國有經濟的壟斷勢必進一步削弱,而隨著非國有經濟的不斷發展,非國有經濟建立壟斷的部門會逐漸擴大,壟斷程度總體上也會逐步提高,因此非國有經濟壟斷會呈現進一步增加的趨勢。
6.中資壟斷的領域會進一步縮小,外資壟斷的領域會進一步擴大。一方面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已經成為世界經濟的發展趨勢,另一方面中國政府已經承諾進一步開放中國市場,因此中國市場的對外開放在未來會進一步擴大,基於中國在勞動力、土地等生產要素市場等方面所具有的比較優勢以及中國潛在的巨大市場和所呈現出的作為世界最大的新興區域市場的徵象,外資將會進一步進入中國市場。外資企業會憑藉其在核心技術、管理制度、營銷制度等方面所具有的先發優勢建立壟斷,特別是會運用中資企業還不熟悉的多種壟斷策略建立壟斷,其結果將是中資壟斷的領域會進一步縮小,外資壟斷的領域會進一步擴大。有多種可能的情形會出現:
(1)在一些領域出現外資壟斷替代中資壟斷的格局;
(2)在一些領域,外資雖然不能替代中資壟斷,但形成外資壟斷與中資壟斷勢均力敵的格局;
(3)在一些領域,外資壟斷無力與中資勢均力敵,但會打破中資獨家壟斷的格局,外資成為這些領域的壟斷者之一,外資壟斷領域擴展的趨勢變得越來越明顯。
7.政府壟斷範圍進一步縮小,非政府壟斷範圍會進一步擴大。基於經濟體制改革和對外經濟開放的長期趨勢,通過政府干預建立和維持政府壟斷將會受到越來越多的約束,政府壟斷範圍存在著進一步縮小的長期趨勢。政府壟斷範圍的縮小並不意味著壟斷範圍的縮小,因為多種多樣的市場因素會導致壟斷,特別是對市場的壟斷給壟斷者所能帶來的利益會驅使諸多非政府經濟主體努力謀求壟斷市場,因此隨著政府壟斷範圍的縮小,非政府壟斷的範圍就會擴大。這意味著經濟體制改革要解決政府壟斷問題,而在政府壟斷問題解決之後,政府則要尋求如何解決非政府壟斷問題。
8.壟斷會出現進一步的結構性變化。未來,進入管制會進一步放鬆,制度性壟斷會進一步削弱,壟斷會出現進一步的結構性變化。雖然,對於具體部門壟斷的結構性變化難以做出準確的預測,但是壟斷結構性變化的基本可能性還是可以做出粗略的推測的。筆者認為壟斷進一步的結構性變化將會出現以下幾種情況:
(1)自然壟斷部門的壟斷主體會出現變化,非國有經濟將會成為某些自然壟斷部門的壟斷者,同時自然壟斷部門會出現區域性壟斷結構,自然壟斷部門的全國性的獨家壟斷會減少。
(2)具有規模經濟的非自然壟斷部門的壟斷結構將會同時出現兩種可能的變化,一些部門的壟斷程度會下降,另一些部門的壟斷程度會上升。
(3)不具有規模經濟的產業部門中的一些部門的壟斷程度會上升,壟斷主體會發生變化。
9.行政性壟斷會進一步減弱,經濟性壟斷和其他非行政性壟斷會進一步增強。在未來,政府經濟職能必然會進一步調整,政府發揮其經濟職能的方式也會有進一步的調整,政府運用行政手段建立或者維持壟斷以及非政府機構利用政府的行政干預建立和維持壟斷會受到進一步的限制(包括政府基於新的制度安排的自我限制以及基於社會壓力產生的外力限制),因此行政性壟斷會進一步削弱。但是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企業的發展,基於對超額利潤的追求,企業會努力尋求通過經濟手段和其他非行政手段(包括各種非法手段,如非法的壟斷策略以及暴力手段等)建立和擴展壟斷,在行政性壟斷減弱的同時,經濟性壟斷和其他非行政性壟斷會進一步增強。
10.政府壟斷與國有企業壟斷會進一步分離。伴隨著國有企業體制的改革和政府經濟職能的進一步調整,國有企業利益與政府利益的一致性程度會進一步下降,國有企業的行為目標與政府的期望目標會進一步的分離,政府壟斷與國有企業壟斷由此會進一步的分離。政府要達到預期目標(控制某個部門或領域以實現政府的特定目的)將主要依賴於政府機構的直接壟斷,國有企業壟斷將會逐漸轉向以獲取超額利潤作為其主要目標,而不是服從於實現政府的特定目的。因此,在未來,我們將會看到,政府按其目的建立和維持的國有企業壟斷卻會背離政府的目標或者漠視政府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