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川堡
黨川堡
流川河像一條柔軟的腰帶,自西向東繞過一個個村莊,在虎狼關口與三岔河匯流,全長不過四十餘里,平日水深不過尺余,似乎算不上是一條河,但在歷史上,它卻是一條充滿了浪花與漩渦的激流。
流川古稱劉家川。從虎狼關過三岔河進入流川的門戶聶家關,便可見流川穀地呈彎月形由東向西延伸。東北的長龍山山勢高聳,草木稀疏;西南一側為青龍山延伸的五道梁,丘陵逶迤,溝岔縱橫。在河岸的第二台地、第三台地上,分佈著上自殷商、下至宋金時期的文化遺址。上世紀八十年代,在流川河流域出土了大量馬家窯、半山、辛店、寺窪等文化類型的陶器、石器、骨器,還發現了不少漢代以來的古墓。在當川堡以西約三公里處、有三個地名都叫古城,三處古城鼎足相望。宋時在上古城建黨川堡,金皇統二年(1142年)時升為黨川縣,元世祖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廢黨川縣,併入狄道。1949年8月至1952年4月設立流川區,轄黨川鄉、清水鄉、白王鄉、老樹鄉、蘇家鄉、古城鄉、交嘴鄉,1958年8月改為團結公社,後來又稱為流川鄉,鄉政府所在地黨川堡。原有城堡毀於20世紀70年代。
劉家川(即今流川)東距狄道(今臨洮)四十餘里,西到木包 罕(今臨夏市)一百九十餘里,自秦漢以來就是茶馬古道上的重要集鎮,也是絲綢之路南路中段的必經之路。絲綢之路南路從隴西分為兩路,一路越鳥鼠山(唐代稱高城嶺),經慶平堡循東峪河谷到臨洮城(吐蕃稱武勝軍,宋時改為熙州);一路經竹牛嶺(渭水與洮水支流抹邦河的分水嶺,在今五竹鄉),循抹邦山過會川城至林桃城。兩路合二為一,從臨洮城西紅崖頭渡口過河,經三岔河谷地的十里鋪、二十里鋪、段家河、從虎狼關過三岔河,經三十里鋪、窪嚇、清水、范家、蘇家、黨川堡、陰窪鋪、三渡鋪、翻越長龍山進入定羌(廣河),過廣通河,經阿里麻土、陳家集、路盤到河州(今臨夏),從臨津關(大河家)渡黃河經龍支至鄯州,進入青藏與河西。分段叫狄木包 道和狄鄯道。此道自漢初開闢,到唐時統稱唐蕃古道。當川古道在兩千年中見證了中央政權與西部羌、吐谷渾、吐蕃地方政權關係演變的歷史。漢元鼎六年(前111年),西漢李息率兵同羌人作戰;漢永光二年,數路漢軍征討羌人;東漢時羌人數次大起義;隋大業五年,是隋湯帝發兵西征吐谷渾;唐貞觀九年,李靖統領兵馬征吐谷渾,唐長慶二年,派遣劉元鼎去拉薩與吐蕃會盟,均經由此道。黨川古道不僅是一條管道、兵道,又是一條和親之路,唐貞觀十四年,唐太宗答應將弘化公主嫁給吐谷渾園諾易缽,並封園諾易缽為河湟郡王。弘化公主由淮陽王李道明護送,進入青唐。貞觀十五年,文成公主由汪夏王李道宗持節護送入藏。唐景隆三年,金城公主在大將軍楊矩的護送下,進藏成親。兩位公主遠嫁時均經此道,當地民謠唱到:鸞鳳轎,車馬拉,皇姑嫁到西蕃家。清明走到四月八,蕃王要做唐駙馬。坐氈房,吃糌粑,酥油炒麵下奶茶。遠路的哥哥帶個話,皇兒幾時回娘家。從安史之亂到宋神宗初,黨川及周邊地區長期為吐蕃佔有。熙寧五年,王韶收復洮東沿岸要塞。洮西諸族大震,調兵遣將將以圖固守洮西,但屢戰屢敗。吐蕃首領木征只好率眾向西南撤退。武勝軍克複后改為鎮洮軍。解放后,黨川古道擴建成康(康樂)廣(廣河)公路,寬敞的柏油馬路上車行如梭,成了一條商貿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