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桓公九合諸侯
歷史事件
九合諸侯:指春秋時期齊桓公會盟諸侯,成為霸主的盟會。《論語》說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穀梁傳》稱衣裳之會十一次,兵車之會四次。齊桓公於前681年在甄(今山東鄄城)召集宋國、陳國、蔡國、邾國四國諸侯會盟,是歷史上第一個充當盟主的諸侯。當時中原華夏各諸侯苦於戎狄等部落的攻擊,於是齊桓公打出“尊王攘夷”的旗號,北擊山戎,南伐楚國,成為中原第一個霸主,受到周天子賞賜。
在齊桓公的爭霸大業中,長勺之戰是一次少有的挫折,這也使得桓公更加重用管仲,不再獨斷專行。管仲建議齊桓公派人開採鐵礦,這樣一來可以大量製造兵器和農具;發展農業,以使國家和百姓充實起來;利用齊國近海的條件發展漁鹽業;同時,推行減輕社會各階層負擔的政策,齊桓公都一一採納了。在管仲的輔佐下,齊國很快就變得國富民足、社會安定。
隨著齊國的日益強盛,齊桓公想要號令各路諸侯的野心也越來越強烈。管仲覺得,在諸侯國中,南邊的楚國,西邊的秦國和晉國,他們都自恃強大雄踞一方,因此齊國還不能稱霸於各國,號令天下諸侯。東遷以來,周王室雖然衰微,但在諸侯心目中,周天子仍然是天下共主。中原各國倍受戎、狄等部族的侵擾之苦。因此,管仲建議打出“尊王攘夷”的旗號,號召各諸侯尊重周朝王室,聯合起來抵禦蠻、戎等部族對中原的侵襲,藉此對諸侯發號施令,在中原建立霸主地位。齊桓公很讚賞這個計策。當時,周天子(周釐王)剛登位,管仲讓齊桓公派使臣去向天子朝賀,並向他報告宋國爆發內亂,新國君宋桓公剛即位,地位還不穩固,因此宋國局勢仍不穩定,請天子下道命令,承認宋桓公是宋國國君,以便結束宋國的動蕩。等齊桓公拿到天子的命令,就可以挾天子令召集諸侯,訂立盟約了。齊桓公點頭贊成,馬上就派人去朝賀新天子周釐王。
齊桓公九合諸侯
這時的周王室已經名存實亡,各路諸侯都忙著擴張自己,早就不來朝覲天子了。周釐王初登王位,像齊國這樣的大國居然還派使臣前來朝賀,很痛快地就答應了讓齊桓公代行天子之權,去召集諸侯,承認宋桓公的君位。
公元前681年,齊桓公奉天子之命,通知各諸侯到齊國北杏會盟,確定宋國國君的地位。當時的齊國在諸侯中還沒什麼威望,因此到了會盟日期,只有宋、陳、邾、蔡四個諸侯國奉命到達北杏,而魯、衛、鄭、曹等國則持觀望的態度,沒有出席。齊桓公覺得來的國家太少了,想取消會盟,管仲勸阻他說,不能第一次會盟就失信於諸侯,三人就可以成眾了,如今已有四國,再加上齊國自己已經不少了。齊桓公聽了管仲的話,就去會見四國諸侯了。在這次會盟中,齊桓公憑藉握有周天子的命令,被推選為盟主,最後,五國訂立盟約,相約尊重王室,攘夷於外,互相幫助。
齊桓公九合諸侯
齊國首開以諸侯身份主持天下會盟的記錄,齊桓公的威望在諸侯中開始不斷升高。會盟前齊桓公曾邀遂國國君入盟,遭到拒絕。“北杏會盟”結束后,齊桓公吞滅遂國,然後用武力迫使魯、鄭兩國向齊國求和。
與魯會盟
齊桓公五年(公元前681年)桓公攻打魯國,魯國戰敗,魯庄公請求割讓城池平息戰爭,桓公應允,並與魯在柯地會盟 。會上,魯庄公的臣子曹沫拔出寶劍,劫持齊桓公,要求齊國歸還魯國在齊魯邊境上的汶陽之田 。齊桓公答應曹沫的要求。
事後齊桓公不想歸還土地並殺掉曹沫。管仲勸諫說:“不給汶陽之田,只是逞一時之快。失信於諸侯,天下人就不幫我們了!”最後齊桓公將汶陽之田還給了魯國 。諸侯們知道這件事情后,都認為齊桓公有信譽,漸漸地都想依附齊國了。
齊桓公六年(公元前680年),參加過“北杏會盟”的宋國背叛盟約 ,齊桓公約請曾參加“北杏會盟”的陳、蔡二國一起出兵伐宋 。
齊桓公先派人帶著豐盛的禮物去朝拜周天子,說宋國不尊重周天子,隨便廢立國君,請周天子興師問罪。周天子想借齊國的力量來樹立天子威望,遂答應齊桓公要求,派大夫單伯帶部分兵力,會同齊、陳、蔡三國合兵伐宋 。
齊桓公
宋國看到齊國打著周天子的旗號來討伐,不想背負抗禦王師、與天子作對的罪名,請求歸順王室、與諸侯和好。齊桓公覺得“拉大旗作虎皮”的辦法比自己直接出兵更有效,便又在第二年(公元前679年)冬天請周天子的代表單伯,約集衛、鄭、宋三國國君一起在鄄地會盟 ,各國諸侯看到周天子支持齊國,遂共推齊桓公為盟主,齊桓公的霸主地位開始確立。
齊桓公八年(公元前678年),齊又約集魯、宋、陳、衛、鄭、許、滑、滕等國在“幽地會盟” 。會上大家再推齊桓公為盟主,承認了齊桓公的霸主地位。
救援燕國
正當齊國在中原逐步確立霸主地位時,邊遠地區的少數民族狄人和山戎人也逐漸發展起來。他們屢屢舉兵犯境,嚴重威脅著中原各國的穩定和發展。
公元前663年,燕國派人到齊國求救,稱山戎統兵萬騎,攻打燕國。齊桓公本不想支援燕國,但管仲建議,燕國遇難,前來求救,如果能率先舉兵伐夷,必能在各國中樹立威望。齊桓公覺得很有道理,於是親率大軍舉兵救燕。
齊桓公率領大軍來到燕國,這時山戎早已得到消息,搶劫了大量財物逃跑了。管仲建議,向北追擊,徹底打垮山戎,平定北方。齊桓公決定聽從管仲的意見,繼續追擊山戎。當時與燕國臨近的還有一個無終國(今河北玉田),同樣時常受到山戎的侵擾。於是燕國君主燕庄公就派人向無終國求助,從而壯大了伐戎的軍隊。
齊桓公九合諸侯
齊桓公率領著三國聯軍,一路向北追擊,殺出了薊門關,山戎兵落荒而逃。齊桓公從山戎俘虜口裡得知,山戎首領逃到孤竹國去了。齊桓公便跟蹤追擊,包圍了孤竹國。孤竹國大將黃花割下山戎首領首級獻給齊軍,並謊稱孤竹國國君已棄國逃往沙漠,自己願歸順齊侯,為齊軍引路,去追擊孤竹國君。齊侯信以為真,跟著黃花率領大隊人馬進了沙漠。黃花乘人不備逃之夭夭,齊軍身陷荒漠,根本辨不清方向,舉目望去,漫天黃沙。到了晚上,沙漠里狂風卷地,寒氣逼人,好不容易捱到天亮,卻又要面對高溫酷暑,饑渴難耐。齊桓公急忙命軍隊趕快尋找出路,可是大隊人馬卻怎麼也找不著路。齊桓公驚慌失措地向管仲問計。這時,管仲猛然想起老馬大多認識歸途,便向齊桓公建議,老馬多認識歸途,燕馬多從漠北而來,挑選幾匹老馬放行,或許可以帶著軍隊走出沙漠。齊桓公好依其言。挑了幾匹老馬,放之先行,大隊人馬緊隨其後,軍隊果然走出險地,。“老馬識途”的成語就是由此而來。
齊軍走出沙漠后,攻入孤竹國國君趁齊燕大軍被誘入沙漠時佔領的無棣城。兩軍廝殺,孤竹國國君死於亂軍之中。齊桓公大破山戎,解救了燕國的危難,滅了令支、孤竹,獲勝而還。燕庄公送齊桓公一直送到齊境,齊桓公說:“只有天子才可以被諸侯送出國境,我不可使燕國無禮。”於是就將燕君所到的地方划給燕國,並叮囑燕君給周朝納貢。這件事在諸侯中傳開,使各諸侯莫不敬畏。
在救燕時,魯國曾允諾出兵支援,卻沒有任何行動。齊桓公聽從管仲的勸告,不但沒有出兵懲罰魯國,還將征燕勝利中得到的一些中原沒有的戰利品,送了一些給魯國。此舉使魯國上下甚為感動。
公元前662年,魯國發生內亂,魯庄公的妻子哀姜和他的弟弟私通,殺了庄公的兒子,剛即位的魯閔公,想要立慶父為君。哀姜是齊桓公的妹妹,齊桓公殺了哀姜,慶父畏罪自殺,即位的魯僖公與齊國會盟於落姑,終於使魯國安定下來。至此,齊桓公成了一面正義的旗幟,更是大大提高了在諸侯中的聲望,進一步擴大和鞏固了他的霸業。
公元前659年春,齊、宋、曹三國之君各率本國兵馬共同救邢。
狄人侵犯衛國,殺衛懿公,齊桓公率諸侯軍隊救援不及。齊桓公考慮到衛國已是君死國滅,需要重新建國,便於第二年(前658年)春在楚丘幫助衛國築新城,使衛國在黃河南岸重建國都。
楚國一直是南方的強國,地處中原之外,楚國人在南方開墾土地,發展生產,逐步強盛起來,社會發展水平絕不低於中原各國,對華夏文化同樣有著深刻的影響。因為遠離中原,楚國強大之後更加藐視周王室,並且一直有北上的野心,到春秋時楚國竟以“王”自稱。
齊桓公二十九年(公元前657)秋、楚兩國進攻鄭國,齊桓公約集各國國君在“陽谷會盟”,商討伐楚救鄭。
公元前656年,齊桓公率領齊、宋、魯、鄭、衛、陳、許、曹八國諸侯聯合攻楚之盟國蔡。接著,齊桓公率大軍聯合進攻楚國。兩者相持不下,通過外交談判,楚國答應遵守諸侯的本分,恢復向周天子納貢。於是齊桓公和各小國諸侯共同與楚國在召陵訂立盟約,互相結盟,各自退兵,史稱“召陵之盟”。此舉暫時遏制了楚國北上的勢頭。
九合諸侯一匡天下
齊桓公三十一年(公元前655年),周王室發生更立太子之事:周惠王已立王子鄭為太子,因惠后喜歡小兒子帶,周惠王便欲廢鄭立帶。在周惠王死後,齊桓公約集魯、宋、衛、許、曹、陳等國在洮會盟,正式將王太子鄭扶上周天子寶座,是為周襄王。周襄王很感激齊桓公,派人將太廟的祭肉送給齊桓公。
齊桓公三十五年(公元前651年),齊桓公與各諸侯國在古葵丘會盟時,周襄王因齊桓公帶頭支持自己繼位,便派宰孔賜給齊桓公祭廟所用的胙肉、彤弓矢以及天子車馬,這是周天子對於諸侯國的最高獎賞。
《孟子·告子下》記載了齊桓公“葵丘會盟”盟辭的“五禁”條款:“一是誅殺不孝之人,勿改變已確立的太子,不要以妾為妻;二是尊重賢能之人,培育人才,要大力表彰那些有德行的人;三是尊重老人,愛護孩童,不忘來賓和旅客;四是士不能世世為官,官吏的事情讓他們自己去辦,不要獨攬。取士一定要得到能人,不專殺大夫;五是不要故意設堤壩,不要阻止別國人來糴糧食,也不能不報告天子就封國封邑。
”這“五禁”條款分明是齊桓公成就霸業的經驗總結。周襄王派大臣與會並送重禮,說明周襄王承認了齊桓公的霸主地位,會上齊桓公儼然代周天子號令諸侯,標誌著齊桓公霸業達致顛峰。
這是齊桓公最後一次會合諸侯。像這樣大的會合,一共有許多次,歷史上稱做“九合諸侯”。
九合諸侯后,齊桓公成為唯一一位周襄王承認的霸主,儼然代周天子號令諸侯,標誌著齊桓公霸業達致顛峰。
公元前645年,管仲病死。過了兩年,齊桓公也死去。齊桓公一死,他的五個兒子搶奪君位,齊國發生了內亂,公子昭逃到宋國。齊國的霸主地位也就結束了。
根據《春秋經》齊桓公在位時大的諸侯盟會有:
公元前681年春,齊宋陳蔡邾:北杏之會
公元前680年冬,齊宋衛鄭單:鄄之會
公元前679年春,齊宋陳衛鄭:鄄之會
公元前678年十二月,齊魯宋陳衛鄭許滑滕:幽之會
公元前667年六月,齊魯宋陳鄭:幽之會
公元前659年八月,齊魯宋鄭曹邾:檉之會
公元前658年九月,齊宋江黃:貫之會
公元前657年秋,齊宋江黃:陽谷之會
公元前656年夏,齊楚魯宋陳衛鄭許曹:召陵之會
公元前655年夏,周齊魯宋陳衛鄭許曹:首止之會
公元前653年七月,齊魯宋陳鄭:寧母之會
公元前652年正月,周齊魯宋衛許曹陳鄭:洮之會(兵車之會)
公元前651年夏,周齊魯宋衛鄭許曹:葵丘之會
公元前647年夏,齊魯宋陳衛鄭許曹:鹽之會(兵車之會)
公元前645年三月,齊魯宋陳衛鄭許曹:牡丘之會(兵車之會)
公元前644年十二月,齊魯宋陳衛鄭許邢曹:淮之會(兵車之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