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德克利夫報告
拉德克利夫報告
針對這種情況,20世紀50年代中期,英國“貨幣系統運行研究委員會”對英國的貨幣和信用系統的運行情況進行了廣泛深入的調研,形成了《拉德克利夫報告》。
1957年,為了調查英國貨幣和信用體系情況並提出相關建議,在英國財政部的領導下,成立了一拉德克利夫勛爵為首的“貨幣體系運行委員會”(The Committee on the Working of Monetary System)。進過兩年多的調查研究,1959年,該委員會提呈了一份長達350多萬字的報告及證明材料,即貨幣史上著名的《拉德克利夫報告》。
該報告認為,對經濟真正有影響的不僅僅是傳統意義上的貨幣供給,而且是包括這一貨幣供給在內的整個社會的流動性;決定貨幣供給的不僅僅是商業銀行,而且是包括商業銀行和非銀行金融機構在內的整個金融系統;貨幣當局所應控制的也不僅僅是這一貨幣供給,而且是整個社會的流動性。在《報告》的作者看來,大量的非銀行金融機構是流動性的重要來源,其擴展大大增加了整個社會的可貸資金供給,即流動性“不僅包括銀行的存款負債,而且包括範圍廣泛的其他金融中介機構的短期負債”。美國著名經濟學家格利認為,“《報告》視貨幣為許多資產中的一種,視銀行為許多金融機構中的一種類型,視貨幣控制為整個金融政策的一個方面。”這一觀點正是20世紀50年代后,西方國家出現金融機構、金融工具和信用渠道多樣化的趨勢在貨幣理論研究中的反映。
該報告自始至終貫穿的一個觀點是:經濟中的”流動性“或”總的流動狀況“最為重要。實際上該報告的定義就是所謂的流動性。但報告中始終偏偏沒有說明”流動性“是什麼。這在當時遭到許多經濟學家的尖銳批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