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對峰
晚對峰
晚對峰為武夷山三十六名峰之一,原名紫屏峰,因石色凝紫、綠蔭如屏而得名。
目錄
峰岩緊鄰天柱峰之北,隔溪與隱屏峰相對。宋朝以來,歷代多有理學家在此隱居,為儒士薈萃之地。先是南宋名臣、理學家劉珙在峰麓構建仰高堂,寓“追思孔聖,仰之彌高”之意。岩壁有朱熹題刻《九曲棹歌·五曲》和明人鐫刻的“高山仰止”。劉珙學友朱熹繼之在對岸隱屏峰下構建武夷精舍,會友傳道,授徒講學,並築晚對亭,追思隔岸之劉珙,並寫有《仰高堂追懷劉共甫》詩:“面勢來空翠,哦詩獨好仁。懷人今已矣,誰遣棟樑新。”宋末元初,朱熹再傳弟子、理學家熊禾又隱於峰麓,建洪源書堂,深寓飲水思源、追念先賢之意;並在此與南宋遺臣謝枋得等論文明節。洪源書堂設有追源堂、傳衷堂、朱文公師生祠、熊氏忠孝節義祠。明末,龍溪游鑣結廬於此,稱半石居,歿即葬於廬側,今俱廢。清乾隆年間,武狀元馬負書之子為弘揚武夷山理學淵藪,謹遵父囑,在岩壁鐫刻其父遺墨“道南理窟”四個大字。此外,還有明代隱者陳省題寫的“五曲”“幼溪津”摩崖石刻以及後人摹寫的朱熹《九曲棹歌·五曲》等岩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