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發學派

東發學派

東發學派是南宋末黃震所創學派。黃震,慈溪(今屬浙江)人,字“東發”,因稱所創學派為“東發學派”。

簡介


在浙江學派中,很大一部分人主宗陸九淵心學”,至慈湖學派楊簡,達到大盛。咸淳以後,許多學者轉而尊崇朱熹理學,當時主要有二支,一支以何基、王柏、金履祥、許謙等為代表,創“北山學派”。另一支就是此派。
黃震曾師事王文貫,非聖賢之書不觀,無益之詩文不作。遍覽周敦頤、二程、朱熹以來理學家論著,接受了程朱理學思想。晚年曾辭官歸居定海靈諸鄉之澤山,僑寓鄞之南湖、桓溪避地於同各等地,與其子弟唱歡於海隅,因形成自己的學派。
此派一傳數傳子孫及弟子甚多,著名者有:黃叔雅、黃叔英、陳深、趙炎、吳漢、吳應奎、黃滅孫、胡幼文、黃珏、岑士貴、王士毅、楊維楨等。

學術主張


東發學派學宗周敦頤、二程和朱熹,但又能“折衷諸儒”,“於考亭(朱熹)亦不肯苟同”,對“朱學”並不盲從,而是有所立異,具有修正程朱之學的思想甩格。他們用變易的觀點來解釋“理”、“道”等。既把“理”視為亘古永存、無所不在的超時空的存在,又反覆強調“萬事莫不有理”,“理”在事中,否認天地人事之外“理”的存在。把“道”解釋為“大路”,謂“道者,太路之名,人之無有不由於路”。認為“道”非“遺落世事”而“超出於人事之外”的“高深之道”,而是“日用常行之理”。他們所說的“道“與“事”的關係,並非指客觀事物及其內部的規律性。而是指人們的生活中、踐履封建倫理道德的準則。
此派反對侈淡人性,謂“何今世學者言性之多也”,不同意以“虛容”言“心”、“性”,批評那些高談“人心”、”險”的人是“多潛移於禪學而不自知”,實嚴與禪學之遁辭言識心而見性者”,所出異源而同湍激之沖”。
他們還批評“生知”說和“靜坐”之修養方法。讚賞胡濂、孫復、石介三先生的“篤實之學”,強調“躬行之本”,提出“言之非艱,行之為艱”之說,主張“先明義理”,“然後見之躬行”。(《宋元學案》卷八十六《東發學案》)
此派還否認儒家道統說,‘指出所謂“十六字心傳”乃“面相授受之密傳”。為學亦重經史考辨。

主要著作


東發學派主要著作有:黃震《東發日鈔《東發講義》、《古今紀要》,黃叔英《戇庵雜著》、《戇庵暇筆》等。

影響


東發學派思想主要流傳於福建、江浙一帶,對於在浙江地區重振朱學有一定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