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麥加的結果 展開

麥加

沙烏地阿拉伯城市

麥加(阿拉伯語:مكّة مكرمة‎;羅馬化:Makka Mukarrama,英語:Mekka、Mecca、沙特:Makka),沙烏地阿拉伯城市,全稱是麥加·穆卡拉瑪,意為“榮譽的麥加”,中文較罕見的翻譯有滿克、墨克等譯名。麥加是伊斯蘭教最神聖的城市,擁有克爾白,麥加是伊斯蘭教的聖地,麥加(Mecca)是伊斯蘭教的第一聖地,它座落在沙烏地阿拉伯西部賽拉特山區一條狹窄的山谷里,面積不到760平方公里,人口約179萬,四周群山環抱,層巒起伏,景色壯麗,麥加,在阿拉伯語中是“吮吸”之意,它形象地表達了這裡地勢低、氣溫高,飲水困難的特徵,麥加城因為是伊斯蘭教創始人穆罕默德誕生地而被選為聖地,穆罕默德在麥地那創立和傳播伊斯蘭教,公元630年,穆罕默德率兵攻佔麥加,把聖殿改為伊斯蘭教清真寺。

1932年沙烏地阿拉伯王國建國,麥加被稱為“宗教之都”。舊城稱為“易卜拉欣窪地”的涸河谷。

2019年12月26日,位列2019年全球城市500強榜單第377名。

歷史沿革


史籍記載

麥加最早見於中國南宋淳熙五年(1178年)周去非所著《嶺外代答》中麻嘉國。《宋會要》稱之摩迦,《諸蕃志》稱之麻嘉。《明史》稱麥加為默加。
明朝宣德五年(1430年),三保太監鄭和下西洋,部下馬歡等七人曾到天方,帶去瓷器等物品,購買獅子、鴕鳥,並畫《天堂圖》一冊回京。天方國也派遣大臣帶方物隨七人朝貢。
麥加的英文拼寫一般為Mecca。歷史上麥加曾一度被稱為Becca。
1980年代以來,沙烏地阿拉伯政府及其他人開始提倡Makkah的拼法,而全稱則是Makkah al-Mukarramah(意為“榮譽的麥加”),這種拼寫方式和阿拉伯語原音較為相近。此種拼寫方式已漸漸被許多組織所採用,包括聯合國、美國國務院以及英國的外交及聯邦事務部,但是“Mecca”仍然是最通行的拼寫方式。
麥加是伊斯蘭教第一聖城,沙烏地阿拉伯西部省省會。位於西部賽拉特山地中段易卜拉欣涸河的峽谷中。伊斯蘭教創始人穆罕默德於公元570年誕生於此。以後成為伊斯蘭教中心和商業中心。
建築
建築
主要聖地為該城中心的聖寺克爾白(見“聖寺”條),郊區聖地有阿賴法特山、希拉山、索爾山與米那村等。

早期階段

根據伊斯蘭傳統,麥加的歷史可追溯到易卜拉欣(亞伯拉罕)的時代,他和兒子易斯馬儀(以實瑪利)在大約西元2000年前一同建造克爾白。據說當地居民在亞瑪力人的影響下偏離了一神信仰。
歷史學者認為克爾白後來被陳列了360個偶像和阿拉伯所有游牧部落的部落偶像。到了七世紀時,麥加最重要的神只是胡巴勒,古來氏族將其偶像放置其中。
麥加在托勒密的著作里以“馬可拉巴”(Macoraba)之名著稱。五世紀時古來氏族控制了麥加,成為傑出的商賈。六世紀時,他們也加入了利潤甚豐的香料貿易,因為當時世界部分地區捲入了戰爭,使得貿易路線從危險的海域轉移至相對安全的陸路。
拜占廷帝國本來控制著紅海,但海盜卻越來越猖獗。另外一條較舊的路線是從波斯灣經過底格里斯河幼發拉底河,但途經的商人卻遭薩珊王朝大加剝削,同時又被拉赫姆人和伽珊人阻斷路線,並受羅馬和薩珊兩國交戰的干擾。麥加顯赫的商業地位使得它超越了佩特拉和巴爾米拉。
六世紀中期,北阿拉伯有三個主要的城邦,與瀕臨紅海的西南海岸連成一氣,是紅海和東方大沙漠之間的可居地。這個區域就是有名的希賈茲地區,三個城邦都緊挨著綠洲,水源沒有問題。希賈茲中部是雅斯裡布(Yathrib),後來易名為麥地那。
雅什裡布以南四百公里處是塔伊夫,是個山城。塔伊夫的西北邊就是麥加。雖然麥加周邊都是不毛之地,不過麥加仍然是三個城邦之中最富有且最重要的。伊斯蘭歷史上表明,麥加因滲滲泉而擁有豐富的水源。滲滲泉的位置就是阿拉伯最神聖的聖地克爾白,也是主要的駱駝商隊的彙集路線。事實上,滲滲泉的水源對當地人來說已經很不足了,而克爾白只不過是半島上眾多的多神教神廟的其中一座而已。此外,對駱駝商隊而言,若他們只從麥加到敘利亞而不往返,那麼這樣的單程路線使得麥加成為貿易的終點站。
阿拉伯半島上的嚴酷環境經常導致部落間的衝突,但每年他們都會停戰一段時間,並前往麥加朝覲。這趟旅程有其宗教理由,即向克爾白致敬,並飲用滲滲泉的泉水。然而,這時也是一年一度仲裁紛爭的時刻,債務獲得解決,人們於麥加市集進行貿易。各部落因這些一年一度的盛事而產生共同的信念,使麥加在半島上的地位極其重要。
穆罕默德的曾祖父是首先替商隊安裝駱駝座騎的,而這已成為當地經濟的一部分。各部落聯盟與商賈們進行貿易,當地的游牧部落則帶來皮革、牲畜與當地山區開採的金屬。因此駱駝商隊能夠在麥加滿載而歸,並前往敘利亞和伊拉克的城市進行貿易。
伊斯蘭傳統宣稱從各大洲來的貨物也流通到麥加。北非和遠東地區應該流通香料、皮革、藥品、衣服和奴隸到敘利亞;麥加則大賺一筆,並買進武器、穀物和酒,併流通至阿拉伯各地。
麥加人同拜占庭人和貝都因人簽訂合約,協調出商隊的安全路線。安全路線亦包含了水源和牧草的權利。這些額外的服務增強了麥加的政經勢力,成為各貿易部落(包括班努·塔米姆部落)所組成的鬆散聯盟的盟主。其他的勢力諸如阿比西尼亞人、伽珊人和拉赫姆人等都已經式微,而麥加卻是六世紀晚期阿拉伯地區首要的政經樞紐。

穆罕默德時代

穆罕默德生於西元570年,伊斯蘭教從此便不可避免地和麥加產生了關係。
穆罕默德出生於統治階層古來氏部落的一個小分支,是為哈希姆家族。伊斯蘭傳統認為他於610年接受天啟,開始宣揚一神信仰,和麥加的異教信仰格格不入。穆罕默德在忍受了13年的迫害(見希吉拉)之後於622年與追隨者們一同遷移至麥地那。然而古來氏族與穆斯林的衝突仍然存在:兩軍爆發了白德爾戰役,穆斯林於麥地那城外打敗了古來氏族;但麥加的軍隊在武侯德戰役打敗了穆斯林。不過總的來說,麥加當局試圖消滅伊斯蘭的行動敗陣下來,而在627年的壕溝戰役里全阿拉伯的聯軍也打不贏穆罕默德。628年,穆罕默德及其追隨者和平地進入麥加,試圖進行朝覲。然而,穆斯林與麥加當局卻簽訂了胡代比亞條約,希望雙方停止戰鬥,而穆斯林被允許於次年進入麥加。兩年後古來氏族違反停戰協定,但很快地他們就向穆罕默德投降。穆罕默德宣布特赦麥加人,並特別贈送禮物給統治階層。麥加克爾白里的偶像和儀式壁畫全部都被清除一空。穆罕默德宣布麥加是伊斯蘭教最神聖的地方,讓該地成為穆斯林朝覲的中心,這是伊斯蘭教的五功之一。雖然他攻克了麥加,但他卻選擇返回麥地那,讓阿塔布·本·烏賽德(Attab bin Usaid)統治該城。穆罕默德在阿拉伯地區的其他活動使他最終統一了整個半島,終結了麥加長期以來的混亂。
穆罕默德逝世於632年,但他對阿拉伯人耳提面命的使得伊斯蘭教快速擴張,其勢力在幾百年內抵達北非和亞洲。隨著伊斯蘭帝國的擴張,麥加不僅持續吸引了阿拉伯地區,更吸引了帝國境內的朝覲者。每年都有成千上萬的穆斯林進行朝覲活動。
麥加也吸引了希望終年定居克爾白附近的學者和虔誠的穆斯林,當然也吸引了當地服務朝覲者的居民。由於到麥加朝覲有其困難之處且因花費考量,朝覲者多半選擇乘船抵達吉達,然後再朝內陸前進,或者搭順風車,跟著從敘利亞到伊拉克的駱駝商隊。

政治演變

麥加從未成為哈里發的首都,包括奧斯曼帝國。不過穆斯林統治者卻大力維護著麥加。在歐麥爾和奧斯曼統治期間,由於洪水的顧慮而延攬基督徒工程師在麥加建造堤防。
在伊斯蘭歷史上,穆罕默德遷徙到麥地那,並使之成為伊斯蘭政權的第一個首都。倭馬亞王朝當政之後將首都遷至大馬士革,而阿拔斯王朝則遷至伊拉克的巴格達。伊斯蘭帝國的權力中心在往後的近五百年間一直都在巴格達,巴格達也就成為學術研究與商業中心。到了十三世紀,蒙古人入侵巴格達並加以洗劫。這是伊斯蘭歷史上最令人不堪的往事。在巴格達戰役之後,蒙古人接著就橫掃西方世界並征服了敘利亞。下一個緊接著成為伊斯蘭政權權力中心的城市是埃及的開羅。奧斯曼帝國崛起之後將首都遷往君士坦丁堡,雖然麥加仍然是蓬勃發展的貿易中心。當朝覲者抵達麥加之後,他們開始販賣他們帶來的各地貨物,以籌措朝覲所需的資金。此外他們也在麥加買入當地貨物,帶回家鄉轉賣。
阿卜杜拉·伊本·祖拜爾掌控麥加之後,麥加暫時又登上伊斯蘭的政治舞台。祖拜爾是早期反對倭馬亞哈里發的穆斯林。葉齊德一世於683年圍攻麥加。
後來麥加很少扮演政治角力的舞台,而是成為一座虔信與學術的城市。數世紀以來麥加一直都由當地的哈希姆家族所統治。
930年麥加卡拉米塔教派攻擊並洗劫麥加。此教派位於阿拉伯半島東部,屬於易斯馬儀派並信仰千禧年主義,由賈納比領導。1349年,黑死病襲擊麥加。1517年,麥加謝里夫巴拉卡特·本·穆罕默德承認奧斯曼帝國哈里發的地位,但在麥加仍然擁有極大的自治權。麥加於1802年被第一沙特王國(瓦哈比教派)佔領,並持續控制到1813年。這對奧斯曼帝國的威信來說是一個重大的打擊。為了重返榮耀,位高權重的埃及總督穆罕默德·阿里奉命奪回麥加。他於1813年成功地克複麥加。1818年,瓦哈比派又被打敗,但殘餘的沙特家族又建立了第二沙特王國,一直存續到1891年,即後來沙烏地阿拉伯的前身。

沙特時期

1916年6月阿拉伯起義,麥加謝里夫海珊·本·阿里於麥加揭竿而起,反抗奧斯曼帝國。他的軍隊於麥加戰役(1916)之後首度奪得麥加。胡笙於是宣布建立新國家-希賈茲王國-並以麥加為首都。在1924年的麥加戰役中,麥加的謝里夫被沙特家族推翻,而麥加則併入沙烏地阿拉伯。 1910年的麥加1979年11月20日,沙特傳道者歐泰比領導兩百名武裝的伊斯蘭主義份子攻佔麥加禁寺。他們宣稱紹德家族已不再代表純凈的伊斯蘭,禁寺和克爾白應當讓有真實信仰的人管理。他們挾持數萬名朝覲者並將自己關閉於寺內。此次事件持續兩周,導致數百人死亡並嚴重毀損禁寺,尤其是薩法-瑪爾瓦長廊。然而以不流血方式平息這次動亂的卻是巴基斯坦的軍隊。法國國家憲兵特勤隊突擊隊派遣一諮詢小組,提供巴基斯坦軍隊武器與攻堅計劃。
1987年7月31日,發生朝覲者的反美示威,沙特警方對手無寸鐵的群眾開槍,造成402人死亡(275名伊朗人、85名沙特人〔包括警察在內〕以及來自其他國家的45名朝覲者),649人受傷(303名伊朗人、145名沙特人〔包括警察在內〕以及201名來自其他國家的朝覲者)。

地理環境


麥加海拔277米,距離紅海大約80公里。麥加位處群山之間,以致當代發展受限。麥加的中心點是禁寺,此地比麥加大部分的區域都來得低。禁寺周邊區域則是舊城區。禁寺北邊的大街道有穆達阿(Al-Mudda'ah)和蘇克·萊爾(Sūq al-Layl),南邊則有蘇格·阿薩基爾(As-Sūg Assaghīr)。沙特人擴大禁寺的規模,數百間房屋已被寬闊的大道和廣場所取代。傳統的房屋由當地的石材建造,通常有二至三層樓高。麥加都會區的面積已超過1,200平方公里(2008年)。

氣候

麥加和沙烏地阿拉伯的其他城市不同,冬季時反而較為溫暖。溫度可從半夜的攝氏17°C飆升至午後的25°C。夏季炎熱,午後往往超過40°C,晚間卻驟降至30°C。麥加的雨量稀少,集中在十二月和一月。
一年之中常常會出現反常的天氣型態,例如夏季時來自阿拉伯半島或北非沙漠的沙塵暴。另外,麥加並不會降雪。

人口民族


麥加的人口密度很高。大部分長住麥加的人都住在舊城區,其中有許多人從事當地名為“朝覲工業”的行業。沙特朝覲部部長伊雅德·瑪達尼(Iyad Madani)說:“我們從不停止準備朝覲事宜。”每年朝覲者湧入麥加進行副朝。在都爾黑哲月的最後幾周,平均有四百萬穆斯林抵達麥加進行大朝。
朝覲者來自不同族群與背景,主要來自非洲、中非、東南亞、歐洲以及中東。他們之中有許多人乾脆留在麥加,定居下來。因此,麥加的族群比其他的沙特地城市還要多元,文化也更兼容並蓄。此外,過去五十年來的石油收益也帶來了數十萬名移民勞工。
麥加擁有特有的區域方言,稱為希賈茲方言或麥加方言。麥加方言經常被視為阿拉伯語里最正統的方言之一。
希賈茲方言的發音在某些方面和波灣方言有所不同。古典阿拉伯語的字母 qaaf(?)發成 /g/,即“get”里的音。希賈茲阿拉伯語對於字母 ?im(?)的發音也較保守,和古典阿拉伯語時期的有聲硬齶爆破音 /?/ 和硬齶化塞音 /g?/ 相近。這兩個音被專家視為古典阿拉伯語里的正統發音。這表示希賈茲地區許多方言在發 ?im 時都發成 /g/ 或 /?/。某些人則把齒間音 /θ/ 發成 /t/ 或 /s/。
希賈茲方言也吸收了來自其他阿拉伯語方言的元素,包括黎凡特阿拉伯語和埃及阿拉伯語。

經濟


麥加的經濟極度依賴每年的朝覲活動。曾有位學者說:“麥加人不營生,只服務朝覲者。”事實上,朝覲不僅帶動麥加的經濟,長久以來更對希賈茲和內志地區的經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賺取朝覲利潤有很多種方式,其中一種方式就是向朝覲者課稅。大蕭條期間麥加的稅收大增,很多稅收的項目還持續到了1972年。隨著石油收益的增加,所有不必要的稅收都已取消。另一種賺取朝覲利潤的管道是透過服務朝覲者的方式。例如,沙國國家航空沙烏地阿拉伯航空自朝覲活動賺取了12%的收益。搭乘陸地交通工具到麥加的車資也有利可圖;旅館與其他寄宿公司也收入不菲。麥加在朝覲季節期間所賺取的利潤超過一億美元。沙特政府則為朝覲活動花費了五千萬美元。麥加境內有一些工業與工廠,但麥加不再扮演沙國主要的經濟角色;今日沙國的經濟主要以石油輸出為主。麥加的工業種類很少,有紡織、傢具以及廚具。麥加的經濟大部分還是以朝覲服務為主。麥加的水源稀少,食物必須自“舒艾巴”(Shu'eyba)水廠和吉達輸入。儘管如此,麥加還是建立了許多工業。各式各樣的產業自1970年以來便存續至今:波形鐵皮製造、銅生產、木材商店、沙發皮套服務、植物油提煉廠、糖果製造、麵粉研磨、麵包烘焙、家禽養殖、冷凍食品進口、照片沖洗加工、秘書工作、冰塊工廠、飲料罐製造(不含酒精)、理髮、書店、旅遊代辦處、銀行。
麥加的發展在二十世紀和二十一世紀大幅成長。噴氣飛機很方便且許多人也負擔得起,增加了朝覲人數。數以千計的沙特人每年都會負責監督管理朝覲活動,且到各大旅館和商店去當職員,以服務朝覲者。麥加現有高速公路環繞著,且擁有購物中心與摩天大樓。

通訊

沙特政府很早就注重麥加的電信通訊了。阿布杜·亞濟茲國王大力推動電信通訊,因為他知道電信很方便而且有利於統治。胡笙國王主政期間麥加約有二十支電話;1936年增加到了450支,大約佔了全國電話總數的一半。當時電話線已連接至吉達和塔伊夫,但尚未延伸至首都利雅德。到了1985年,麥加和其他的沙特城市一樣,擁有最現代化的電話、電報交換設備、收音機和電視。
在哈希姆家族統治下,希賈茲地區建置了有限的無線通訊。1929年,希賈茲地區許多城鎮架設了無線通訊用的基地台,到了1932年已能發揮全部功能。戰爭期間的通訊網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很快地獲得大幅度的擴充與改善。自此之後,無線通訊被用來引導朝覲者,以及對朝覲者進行廣播。這項服務於1950年開始,起初報道阿拉法特平原的朝覲實況。到了1957年,“無線麥加”成為中東地區功率最強的電台,高達50千瓦;後來還增強到450千瓦。一開始無線麥加並不播音樂,而是采漸進的方式增加播放的次數。

文化


城市風采

穆罕默德在麥加傳播伊斯蘭教,由於遭到反對和迫害,在公元622麥地那,在麥地那決定把禮拜的方向朝向麥加,從此,世界各地穆斯林都朝向麥加作禮拜。公元630穆罕默德率兵攻佔麥加,控制了守護克爾白聖殿之權,並廢棄多神教,把聖殿改為伊斯蘭教清真寺。麥加城中心的這座大清真寺(又稱禁寺)是穆斯林最神聖的地方,總面積16萬平方米,可容30萬穆斯林同時做禮拜。
麥加擁有禁寺,是世界上最大的清真寺。禁寺環繞著克爾白,是穆斯林每日禮拜所面對的方向,也是穆斯林認為地球上最神聖的地方。禁寺也稱為“大清真寺”。禁寺包括內外禮拜場地在內的面積共有356,800平方米,在朝覲季節期間可容納至四百萬人。麥加的拱門,形狀像一本打開的古蘭經,標誌著禁地的起點,只允許穆斯林進入。麥加最近的擴張出現了現代化的地標,例如en:abraj al bait塔群,高577米。Abraj Al-Bait塔群將於2009年完工,成為世界最高的建築之一。塔群位於大清真寺入口的對面。
作為一座歷史名城,麥加擁有像是克爾白等數百處歷史地標。穆斯林相信克爾白由易卜拉欣(亞伯拉罕)和易斯馬儀(以實瑪利)所建。另外,滲滲泉也頗負盛名。
麥加兵營曾經是麥加最有名的建築之一。麥加兵營是奧斯曼帝國的城堡,面對著大清真寺,隨時防禦任何襲擊。不過沙特地政府已將之拆毀,免費提供給周邊的新旅館和商業建築。
伊斯蘭教規規定信徒的“五功”(念、禮、齋、課、朝)之一是到麥加去朝覲,《古蘭經》也載有到麥加天房去履行朝覲的義務。“朝覲”是伊斯蘭教為的信徒所規定的必須遵守的基本制度之一,它既體現了尊重歷史傳統,紀念“先知”的一種宗教儀式,又是一種帶有自發地促進各國穆斯林間彼此了解和友誼的年會。1000多年來,隨著交通工具的日益發達,前往麥加朝勤的穆斯林逐年增多,這些年來有70多個國家的各種膚色、不同語言的穆斯林紛至沓來,使到朝覲期間的麥加變成光怪陸離、萬花筒般的世界。1932年沙烏地阿拉伯王國建立后,麥加被稱為“宗教之都”,現由穆罕默德後裔管理。麥加舊城稱為“易卜拉欣窪地”的乾涸河谷。這裡集聚著帶有中古特徵的宗教建築和宮殿,狹窄的街道兩旁是古色古香的店鋪,居民的服裝、語言和習俗還保留某些穆罕默德時代的風貌。從舊城西向吉達方向逶迤的新市區,則是高樓大廈,貫通市區的寬廣馬路以及廣場上的巨大噴泉……入夜燈火通明,一派現代化城市景色。城中心是著名的大清真寺,又稱禁寺,總面積16萬平方米,30萬穆斯林可同時做禮拜。禁寺廣場中央,是巍峨的立方形聖殿——克爾白,又稱“天房”。天房外東南牆角,離地1.5米高處,鑲有一塊黑色隕石,穆斯林視為聖物,進朝覲者游轉天房經過此石時,爭先與之親吻或舉雙手致意。天房東南側的“滲滲泉”,被視為聖水,游轉天房后,在此飲水,以沾吉祥。麥加的其他聖地還有城東20公里的阿拉法特山、穆茲達利法和米納等地,是朝覲者要站山誦經、“射石”(驅邪)活動之地。
麥加自古就是阿拉伯半島上各種拜物教的中心,穆罕默德進佔此地、清除其他偶像后,乃成為伊斯蘭教最主要的聖地。這裡自古也是繁榮的商業城鎮,來自亞非和地中海地區的商隊彙集於此。居民的主要職業是接待川流不息的朝覲者。麥加市區範圍,過去一直局限於“禁寺”的附近,近幾十年來,城市規模已迅速擴大到近30平方公里,人口也增至近40萬。在麥加西北已建成了世界最大的航空港——阿卜杜勒·阿齊茲國王國際機場,和專供機場使用的海水淡化廠。
沙特第一條高速鐵路麥加—麥地那高速鐵路也即將投入運營。

公眾假日

伊斯蘭教的節日和紀念日很多,為了便於記憶,我們按著伊斯蘭教曆的順序擇其主要者敘述如下。首先看看什麼是伊斯蘭教曆。伊斯蘭教曆,又稱希吉來歷(希吉來為遷徙的意思)。公元622年7月16日(阿拉伯太陰年1月1日),這一天稱為希吉來曆紀元元年元旦。這是第二任海里發歐麥爾為紀念歷史上穆聖由麥加遷移麥底那這一偉大事件而規定的。2000年已經是希吉來歷第1420年了。伊斯蘭教曆又不同於中國的陰曆。中國的農曆每年比公曆少十天左右,故每三年一閏月,與公曆年份的推進基本保持平衡。而伊斯蘭教曆則沒有閏月,只是每三年有一個閏日。因此,伊斯蘭教曆每年比公曆也少十天左右。這樣每三十六年即少一年。如1987年的開齋節是5月29日,而再一個5月29日(也可能多一天或少一天有)的開齋節日,那就是三十六年以後(2023年)的事了。這就是為什麼春、夏、秋、冬都可能遇到齋月的曆法原因。伊斯蘭教的其他節日和紀念日也如此推算。
開齋節
開齋節是阿拉伯語爾德·菲圖爾的譯意。具體時間是伊斯蘭教曆的10月1日。中國新疆地區稱開齋節為肉孜節,這是波斯語蘆茨的轉音,也是齋戒的意思。開齋節是伊斯蘭教重要的節日之一,全世界穆斯林都很重視這個日子。為了過好節日,還規定在會禮前有幾件可嘉行為需要做到。如忙吃一物(即在齋月內每天早晨不許吃東西時而吃了東西)、沐浴、刷牙。用美香、穿最潔美的衣服,去清真寺時低念讚詞,會禮前交開齋稅:一是交付一定數額的開齋稅,若按實物計算即半升小麥或一升棗子(一升相當於八磅),摺合人民幣交付也可以;二是舉行開齋節的拜功。是日穆斯林群眾於上午去清真寺舉行會禮儀式等慶祝活動,而後互祝節日快樂、幸福。
宰牲節
宰牲節一詞是阿拉伯語爾德·艾祖哈的譯意。又稱古爾邦節,意為獻牲,即宰牲獻祭的意思。時間是教歷的12月10日。·這個節日的來歷是這樣的。據說,有一天夜間伊布拉欣聖人夢見安拉,命令他親自宰殺自己的愛子易斯瑪儀勒作獻祭,以此來考驗他對安拉是否忠誠。第二天早晨,伊布拉欣決定將自己的兒子帶到麥加城的郊區米那山谷獻祭,以執行安拉的命令。當伊布拉欣向易斯瑪儀勒說明原委時,易斯瑪儀勒毅然地說:“爸爸!您執行真主的命令吧!我會忍受一切的。”但是,當伊布拉欣舉刀準備動手時,安拉及時派遣天仙拉來一隻黑頭白羊,使其代替易斯瑪儀勒作祭品並默示:“伊布拉欣啊!你已經忠實地執行了夢裡的指示。我就這樣慈憫一切行善的人。”為了紀念這一動人的歷史事迹和感謝真主,伊斯蘭教規定每年教歷12月10日為宰牲節。這一天除宰牲獻祭外,還要到清真寺舉行會禮等節日活動。同時在這期間世界五大洲的數以百萬計的穆斯林雲集在聖城麥加,進行游轉天房,在薩法與麥爾卧兩山之間奔跑,露宿米那山谷,站阿爾法特山和射石等朝覲儀式及宰牲等活動。宰牲節,顧名思義宰牲,成了這一節日的重要功課之一。去朝覲的人宰牲,不去朝覲在家裡的人有條件的也要宰牲,而且每年每人一隻。宰牲的時間是教歷12月10、11、12這三天內均可。按要求一人拿一隻羊、七人合宰一頭牛或駱駝也可。最好是肥而美的黑頭白羊,其次是黃色、古銅色、棕色、斑白色和黑色。不需要給屠宰者費用,剝下的皮不能賣掉。宰得后將肉分成三份,一份自食,一份出散貧窮的人,一份饋贈親友。因為安拉並不需要這些牲畜的肉。如《古蘭經》說:“它們的肉和血絕達不到真主,而你們的虔誠可能達到他”(22:37)。
“阿舒拉”一詞是阿拉伯語的音譯。意思是“十”,也就是伊斯蘭教曆的1月10日。不少國家的穆斯林很重視這個日子。稱此日為阿舒拉節
聖紀
聖紀是指伊斯蘭教的復興者也是最後的一位使者穆罕默德的誕生紀念日。時間是每年的教歷3月12日。先知穆罕默德於公元571年4月20日,即阿拉伯太陰曆象年3月12日晨出生在麥加城的一個古萊什族家庭中。穆罕默德這個名字是他的祖父阿十杜·蒙它利布為他命名的,意思是值得稱讚者。中國穆斯林也稱這一天為聖忌,通稱為聖會。一般的紀念方式主要是舉行各種形式的聚會,講解穆聖的歷史及其偉大功績,宣揚穆聖高尚的品格等等,同時為穆聖誦讀《古蘭經》及多種贊聖詞。
登霄節
“登霄”一詞是阿拉伯語米爾拉吉的意譯。原意是階梯的意思。相傳先知穆罕默德在五十二歲時(公元621年)即伊斯蘭教曆7月27日夜間,由天仙哲布來依勒隨同穆聖乘仙馬,從麥加城的禁寺夜行到耶路撒冷的遠寺,在那裡身體和潔凈的靈魂(魯哈)一併升高到第七層天上。這是聖門第子和學者們一致公認的穆聖升天后,憑藉安拉的特慈,親眼看見了真主的一切跡象和奧秘,並在哲布來依勒天仙的陪同下會見了古代的列聖,如阿丹、爾薩、耶哈亞、尤素福、伊德里斯、哈倫等。同時還參觀了天堂和地獄的真實情景。安拉在此夜為眾穆民規定了每天五番天命拜功。穆聖於當夜黎明時平安返回麥加的住所。從此,耶路撒冷便成了伊斯蘭教的三大聖地之一(麥加、麥底那和耶路撒冷)。
拜拉特
“拜拉特”一詞是阿拉伯語的音譯。原意是清白和豁免。意義是每個人都要總結一下一年的功過是非,祈求安拉的寬恕。具體時間是伊斯蘭教曆的8月舍爾巴乃第15個夜晚。因此,也稱拜拉特夜和坐夜。
蓋德爾夜
“蓋德爾”一詞是阿拉伯語的音譯,是定奪和前定的意思。具體時間是教歷9月萊埋丹第27個夜晚。因此,稱蓋德爾夜。據說是安拉在這一夜將全部《古蘭經》從天牌上,一次性地降在接近大地的第一層天上,而後通過哲布來依勒天仙在23年中零星地降示給穆罕默德。

民族風情

飲食
阿拉伯人生活的自然環境比較惡劣,他們那些頭頂烈日、騎著駱駝闖大漠的祖先們似乎沒有給後代留下花樣繁多的食譜,所以直到今天,阿拉伯人雖然熱情好客依舊,但他們做的菜基本上是大而化之的粗線條,除了烤,就是炸,頂多再來個燉完事,要麼索性生吃,從不知“醋溜”、“醬爆”為何物,甚至連最起碼的炒菜都拙於應付,更不會用小小的蘿蔔花和黃瓜片在食物上拼湊出造型各異的精巧圖案來。阿拉伯飯還是相當有特色的,而且他們自己也吃得不亦樂乎。古語云:“食色,性也。”看來好吃大約是人的天性。阿拉伯人雖不擅長煎炒烹炸,卻並不妨礙他們對美食的趨之若鶩。不過,美味可口的中國菜,通常會在他們中間產生兩種反應。一是曾經嘗過中國菜的,吃出了甜頭,會十分喜歡。還有少數阿拉伯人,他們只認自己的民族口味,從沒有吃過中國菜,也對中國菜不怎麼感興趣。其實,阿拉伯飯的特色,是和阿拉伯人生活環境的粗礪相般配的,也與他們豪邁曠達的性格息息相關。大漠、戈壁、烈日、風沙、乾旱,這樣的生存環境和氣候條件決定了他們不可能孜孜於飲食上的考究,奔放粗獷的民族性格也使他們在生活上大大咧咧。
大餅(饢):窮人的命根子,富人桌上的擺設
到阿拉伯人家裡做客,先是看到餐桌中央放著一筐大餅,然後群星拱月般滿滿當當地擺著十來個大大小小的盤子,相當於冷盤。冷盤裡花花綠綠的菜肴讓人眼花繚亂,有鮮紅的西紅柿色拉、嫩綠的酸黃瓜條、青翠欲滴的生菜、切得碎碎的拌茴香、阿拉伯傳統美味“霍姆斯”醬、酸葡萄葉裹肉餡、炸魚丸子,還有一種切得十分薄細的生羊肉泥,以及各式各樣叫不出名目的菜類。冷盤過後,開始上熱菜,肉類雖不少,卻大多是烤的或炸的,絕少有中國式的炒菜。阿拉伯大餅均由烤制而成,分機器製作和手工製作兩種。剛烤好出爐的大餅分上下兩層,外焦里嫩,熱氣騰騰,像小皮球一樣鼓鼓囊囊的。說起來,吃大餅也有不少門道,講究些的人們,通常會往裡面夾些鷹嘴豆丸子、烤肉,或是自家腌制的酸菜,蘸著燜得稀爛的蠶豆糊或“霍姆斯醬”什麼的,再就著一粒粒又咸又酸又爽口的橄欖,吃上去津津有味,讓人看了頓生饞涎。大餅對窮人一日不可或缺,而對富人來講,不過是他們宴席上的點綴和擺設。
抓飯:米粒渾然一體又互不粘連,人人喜歡
傳統的阿拉伯人習慣用手抓著吃飯,這是抓飯得名的由來。
抓飯的做法別緻:以凈水淘米,上鍋,煮至大約八成熟出鍋,然後加黃油、羊油和鹽,再放入蒸鍋內蒸熟。待火候適度時取出,加入羊肉末、西紅柿醬、胡蘿蔔、葡萄乾、杏仁、洋蔥、紅線米及各式混合乾果等作料,用猛火炒至熟透。這時米飯軟硬適中,不幹不燥,看上去油光可鑒,米粒渾然一體卻又互不粘連,很是吊人胃口。炒熟后,將米飯取出,裝入一個一米長的大鋁盤內,眾人圍聚一圈,開始各自取食。取食的方法也有講究:均用右手拇、食、中三個手指將米飯撮攏一起,然後用力夾緊,頗有節奏感地送入口中。當然,每人負責自家跟前的一角,不亂動,以免顯得沒禮貌。當代社會,城市人多用叉勺代替了手,一米長的鋁盤也讓位於小巧的盤子,但在農村和沙漠,用手抓飯的習俗依舊。
建築
建築
“想我了嗎”、“烤爸爸”:阿拉伯人的大眾食品
頭一個菜名念起來有些浪漫的情調,乍聽還以為情人間親昵地發問呢。其實這是戲稱,是從阿語直譯過來的諧音,阿文叫法是“SHAWALMA”。據考證,它原本是一種土耳其烤肉,因廣受阿拉伯人的青睞,遂盛行於阿拉伯各國。聽說,SHAWALMA原先的價格不菲,后因做此生意的人多了,價格便降了下來,成為大眾菜肴。在阿拉伯國家,一年四季都可以見到“想我了嗎”的蹤影。通常在臨街的餐館外,威風凜凜地豎立著一個烤肉架,架子上重重疊疊地串著一坨坨肉,堆得狀似金字塔,有雞肉,有羊肉,但更多的似乎還是牛肉。被炙烤的肉塊隨鐵柱子不緊不慢頗有規律地轉動著,烤熟一層,店家就往下削去一層。烤肉的火候很到位,“滋滋”地往下流油,讓人看了都忍不住流口水。“烤爸爸”同樣是諧音戲稱,譯自阿語“KABAB”,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烤羊肉串”。不過,阿拉伯的烤羊肉串貨正味純,是用碎羊肉混合烤就的,可比國內小巷裡弄里各色小販們撅著屁股扇著嗆人濃煙烤出的羊肉串好吃多了。“烤爸爸”選料多是羊腿和背脊上的瘦肉,烤前先將上好的羊肉煨上胡椒、精鹽、姜蔥、大料和橄欖油等調料,然後切成拇指大小的方塊,一嘟嚕一嘟嚕地串在長約一米的特製鐵釺上,放入專門的烤爐中烤制,一俟肉色變得黃脆,出爐即食,真是味道好極了。
烤全羊、烤全駝:富人盤中餐
阿拉伯人有烤半頭羊的,也有烤一隻羊腳的,烤全羊則是他們最高檔次的佳肴了,可不是每家都能吃得起的。擺在桌上的烤全羊看上去焦黃焦黃,面目雖有些猙獰,仍令人食慾大開。不用你動手,主人會熱情有加地刀叉並用,切下一塊塊送到你的跟前。羊肚裡,是由各種調料拌制的鬆軟可口的米飯。烤全羊是大軸菜,通常在菜過五巡、酣暢淋漓之際端上來。其實這會兒客人都已快吃飽,望著驟然擺上桌來、散發著撲鼻香味的龐然大物,只有稍稍意思一下了事,忍不住生出“心有餘兮肚不濟”的慨嘆來!飲料
上面吃完了主食和肉類,接著該是坐下來喝咖啡、吃點心、品紅茶和塗香料的時間了。咖啡阿語叫“卡赫瓦”,味道濃烈馥郁,混雜著烤咖啡豆和辛辣的小豆蔻粉的香味。阿拉伯咖啡的做法和味道與歐美的咖啡大相徑庭。傳統的阿拉伯咖啡是在炭火盆上調製的,煮到一定程度后,灑上一小撮藏紅花和幾滴玫瑰水,香味一下子就飄逸出來。阿拉伯人的咖啡壺極為考究,一般為銀制或銅製,上面鏤刻著精美的花紋。咖啡杯則要簡樸得多,只是一個個沒有把手的蛋殼狀小圓瓷杯不盈一握,倒有些類似我們喝白酒的酒杯。端起一杯咖啡湊到鼻子邊,濃烈的氣息撲面而來。輕輕抿上一口,很苦,簡直像喝中藥一樣。但等到一杯咖啡下肚,一股暖洋洋的熱氣在腸胃中遊動,後腦勺彷彿有一股熱氣直往上沖,頓時耳清目明,看來阿拉伯咖啡名不虛傳,大有提神醒腦的功效。阿拉伯咖啡不加糖和牛奶,但就著椰棗和點心一起吃。他們似乎對點心格外鍾愛,招待客人,第一道和最後一道食品,必有點心。點心的種類繁多,基本上可統稱為“哈爾瓦”。這是一種盛行於阿拉伯各國的甜點心。HALWA有一個共性,那就是甜得發膩!點心上布滿一層層的糖,糖上還加蜂蜜,蜂蜜上再加一層糖。吃一口,滿嘴流蜜,甜透心窩。遺憾的是,自從我剛到阿拉伯國家不知深淺地把這玩意兒吃傷了之後,就對這種甜點只有搖頭的份了。阿拉伯人不喝綠茶,獨對紅茶嗜愛有加。紅茶也喝法獨特,每一杯紅茶里都要放進半杯甚至大半杯的白糖,再隨手掐來幾隻鮮嫩的薄荷葉放進去,倒也清涼幽香,餘味裊裊。雖都是多糖,但大約是紅茶本身的誘人,抑或幾枚薄荷葉散發的芳香吧,我對紅茶倒是頗有幾分喜歡。實際上,在阿曼,無論是熙攘的鬧市還是偏僻的鄉村,不管是在豐茂肥腴的平原,還是崎嶇陡峭的山地,無論富麗堂皇的王宮還是普通百姓的簡陋帳篷,都盈溢、飄散著這些奇異的香料的濃郁芳香。人們最常用的,是一種名為“比扎爾”的混合香料,它是由小豆蔻、肉桂、藏紅花、歐蒔蘿、丁香、胡椒子等香料混合而成。
風俗
沙特不僅禁止女士駕車,亦禁止女士與丈夫兄弟及家庭司機以外的男士同乘一車(由司機開車時,女士乘客不可坐在司機之旁),應注意避免觸犯;女性外出時須披黑袍(ABAYA),否則宗教警察會前來干預。此外,沙特不允許在公眾場合、景點或對某些建築拍照,若要進行拍攝時,要千萬警惕,以免被曲解拍照動機,引起麻煩。
宗教
朝覲
“朝覲”是伊斯蘭教為的信徒所規定的必須遵守的基本制度之一,每一位有經濟和有體力的成年穆斯林都負有朝拜麥加的宗教義務,這是伊斯蘭教的“五功”之一。所有穆斯林,無論是男是女,都會盡最大努力爭取一生至少要前往麥加朝覲一次。
1000多年來,隨著交通工具的日益發達,前往麥加朝覲的穆斯林逐年增多。1932年沙烏地阿拉伯王國建立后,麥加被稱為“宗教之都”,來此朝覲的人更加摩肩接踵,到2000年已經有70多個國家說著不同語言的穆斯林來到此地朝覲。每年在伊斯蘭教曆的第12個月,數以百萬計的穆斯林都會聚集在沙特的麥加,參加一年一度的朝覲。這些各種膚色、各個年齡段的穆斯林來自世界的每一個地方。朝聖期間,他們聚集在“聖城”麥加周圍,一起祈禱,一起吃飯,一同學習。“麥加朝聖”是每年伊斯蘭教最盛大的宗教活動。
大清真寺
麥加在穆斯林世界被譽為“諸城之母”。聖地只對穆斯林開放,非穆斯林一律謝絕入內,連記者也不例外。城中心的麥加大清真寺是伊斯蘭教著名聖寺,是世界各國穆斯林去麥加朝覲禮拜的主要聖地。據《 古蘭經》經文,在此禁止兇殺、搶劫、械鬥,因此這裡也稱禁寺。
該圖為金頂清真寺,位於耶路撒冷
該圖為金頂清真寺,位於耶路撒冷
禁寺位於沙烏地阿拉伯麥加城中心,規模恢弘,經過幾個世紀以來的擴建和修葺,總面積已經擴大到16萬平方米,可容30萬穆斯林同時做禮拜(2006年)。禁寺有精雕細刻的25道大門和7座高聳雲端、高達92米的尖塔,24米高的圍牆將門和尖塔連接起來。六塔分別聳立在三座主要大門兩側,第七座塔則與直徑為35米的圓頂毗鄰。禁寺從圍牆、樓梯、台階以及整個地面都用潔白大理石鋪砌,驕陽之下光彩奪目,氣勢磅礴。入夜,在千百盞水銀燈的照射下,禁寺顯得格外肅穆、莊嚴。禁寺廣場中央稍南,是巍峨的立方形聖殿克爾白。克爾白是阿拉伯文音譯,意思是“方形房屋”。聖殿又稱天房,相傳是公元前18世紀先知易卜拉欣和他的兒子伊斯梅爾監建而成的。
天房高14米,內三根頂柱昂然挺立,其東北側裝有兩扇金門,離地約2米,高3米,寬2米,是用286公斤的赤金精工鑄造的。天房自上而下終年用黑絲綢帷幔蒙罩,帷幔中腰和門簾上用金銀線綉有《古蘭經》文,帷幔每年更換一次,據說這一傳統已延續了1 300多年。天房外東南角,一米半高的牆上,鑲嵌著一塊30厘米長的帶微紅的褐色隕石,即有名的黑石,或稱玄石,穆斯林視其為神物,相傳當年穆罕默德曾親吻過它。朝覲者游轉天房經過此石時,都爭先與之親吻或舉雙手以示敬意。黑石因有裂縫,在1844年以銀框把它鑲嵌起來。天房東面正對黑石處,有個四柱圓頂小閣,四周圍有方形銅柵欄,閣中是傳說中易卜拉欣建造天房時留有腳印之處。據記載,克爾白早先是古阿拉伯多神教獻祭的古殿,殿內樹有各種神的偶像,穆罕默德在公元630年攻佔麥加,保存了克爾白,清除殿內外360萬尊偶像,改為伊斯蘭教朝拜的中心。每年伊斯蘭教曆12月,來自世界各地的虔誠的穆斯林到麥加朝覲時,都要圍著天房游轉。

風景名勝

禁寺
麥加大清真寺,穆斯林的聖地。易卜拉欣是伊斯蘭教中傳說的人物,他被稱為“安拉的至交”。傳說,當時易卜拉欣的父親及其族人都崇拜偶像,為了讓他們轉而信仰真主安拉,易卜拉欣請求真主顯示使屍骨腐爛之物復活的神昭。真主讓易卜拉欣捉來4隻鳥,將他們一一肢解,然後分別放到4座山峰上去。真主要易卜拉欣大聲呼喚,他大喊了幾聲,飛鳥的各部分便自動聚集起來恢復原形,鳥兒又在藍天上展翅翱翔了。人們見了這一幕心裡雖然受到震動,可回到家裡,卻仍然供奉著偶像。易卜拉欣很著急,就跑到神廟裡把那些玉雕、木刻、泥塑的偶像全部打翻搗爛。族人都氣得發狂,把他捉起來,用粗繩五花大綁將他全身上下捆得嚴嚴實實,然後在廣場燃起一堆熊熊大火,把易卜拉欣扔進火里,讓他接受最嚴厲的懲罰。大火一下子就把繩索燒斷了,而易卜拉欣卻毫髮未損,他從火堆里跳出來,繼續宣揚著伊斯蘭教的教義。人們驚呆了,終於跟隨易卜拉欣,虔誠地誦讀著《古蘭經》,信奉起真主安拉來。“伊斯蘭”意為“順從”,而教徒“穆斯林”即為“順從者”,隨著信仰伊斯蘭教的穆斯林不斷增多,公元前18世紀,易卜拉欣和他的兒子伊斯梅爾監建了一座聖寺,以弘揚真主的法力和供人們朝覲禮拜,這就是位於沙烏地阿拉伯麥加城中心的伊斯蘭教聖地——麥加大清真寺。又稱克爾白聖寺,這裡禁止兇殺,搶劫、械鬥等,故又稱為禁寺。經過多個世紀的擴建和修繕,它的總面積已由起初的3萬平方米擴大到2000年的16萬平方米,可容30萬穆斯林同時作禮拜。禁寺有25道大門,道道精雕細刻;7座尖塔,座座高聳入雲,它們由24米高的圍牆連接。從圍牆到樓梯台階以及整個地面都用潔白的大理石鋪砌,無論是白日的驕陽還是夜晚的水銀燈都使禁寺顯得莊嚴肅穆,氣度不凡。禁寺廣場中央稍南,是巍峨的立方形聖殿。克爾白,意思是“方形房屋”。聖殿內三根頂柱昂然挺立,其東北側裝有兩扇金門,高3米,寬2米,離地約2米,用286公斤赤金精工鑄成。聖殿又稱天房,終年用從天降下的黑絲綢帷幔蒙罩,帷幔中腰和門簾上用金銀線綉有經文,帷幔每年更換一次,這一傳統已綿延1300多年。天房外東南角一米半高處的牆上,用銀框鑲嵌著一塊長約30厘米的隕石,即有名的玄石,呈褐色,略帶微紅,被穆斯林視為神物,相傳它還是易卜拉欣時的遺物。朝覲者過時針方向游轉天房走過此石時,都爭先與之親吻或舉雙手以示敬意。天房東面正對黑石處,有個四柱圓頂小閣,圍以方形銅柵欄,閣中有易卜拉欣建造天房時留下的腳印。每年伊斯蘭教曆的十二月,世界各地虔誠的穆斯林都辛勞跋涉,千里迢迢來到麥加大清真寺朝聖,瞻仰真主真神和他們指點的聖地聖石。
聖地麥加
伊斯蘭教第一大聖地。阿拉伯文Makkch的音譯,曾譯作“墨克”、“滿克”等。原意為“吸吮”,因沙漠民族渴望吸吮滲透泉水而得名。位於阿拉伯半島希賈茲地區(今沙特阿拉代的境內)。穆罕默德誕生地、伊斯蘭教發源地和一年一度舉行朝覲儀禮的地方。城中有伊斯蘭教第一大聖寺——禁寺。寺內“克爾白”(天房)為世界穆斯林禮拜的朝向。寺周圍被劃為禁地,禁止非穆斯林入內和狩獵、殺生、鬥毆等行為。附近有與朝覲儀禮有關的薩法和麥爾卧山、阿拉法特山、米納山谷及與穆罕默德事迹有關的希拉山洞、騷爾山洞等遺跡。當代城市已進行現代化建設,空中交通四通八達,公路已形成網路,並修建大量服務性設施,形成了每年朝覲期可接納250萬人的能力。世界最有影響的伊斯蘭教組織——伊斯蘭世界聯盟(簡稱“伊盟”)於1962年在此成立,它利用世界穆斯林朝覲的機會,召開各種會議,講座共同關心的問題,使麥加成為當代世界伊斯蘭教的中心。麥加朝聖是全球規模最大的宗教朝聖儀式,是經濟和身體上有條件的每一位成年穆斯林信徒所負的一項宗教義務。所有穆斯林,無論是男是女,都會盡最大努力爭取一生至少要前往麥加朝聖一次。數以百萬計的穆斯林每年都會聚集在沙特的麥加,參加一年一度的朝聖。他們來自世界的每一個角落,包括各個國家、不同膚色、各個年齡段的穆斯林。朝聖期間,聚集在“聖城”麥加的上百萬名穆斯林信徒,一起祈禱,一起吃飯,一同學習伊斯蘭教的歷史大事,共同慶祝真主安拉的光榮業績。朝聖在伊斯蘭曆年的最後一個月進行,該月被稱為“Dhul-Hijjah”,意思是“朝聖月”。朝聖的各種儀式都在伊斯蘭曆最後一月的第8至第12天這5天期間舉行。

社會


教育

麥加的正式教育在奧斯曼帝國晚期開始,並由哈希姆統治階層延續下去。首先改善麥加教育的人是吉達商人穆罕默德·阿里·宰納勒·里阿(Muhammad ?Alī Zaynal Ri?ā)。他於1911到1912年間在麥加創立了“成功學校”(Madrasat al-Falā?),耗資400,000英鎊。
麥加有很多公立與私立學校,分成男校和女校。2005年,麥加共有532所男子公私立學校,女子則有681所。公立和私立學校的教學語言都是阿拉伯語,同時著重第二語言英語。但是有些外國人設立的私立學校,例如國際學校,則使用英語教學。國際學校也允許男女合校。
至於高等教育,麥加只有一所大學,即諸城之母大學,1949年創立時名為“沙里亞學院”,1979年轉型為公立大學,1981年改為今天的校名。

獲得榮譽


2020年,全球城市500強榜單發布,麥加排名第366位。
2020年12月8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和聯合國人居署合作研究的《全球城市競爭力報告2020–2021:全球城市價值鏈—穿透人類文明的時空》發布,麥加位居經濟競爭力和可持續競爭力排名第191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