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鐺是古代女子的耳朵上的飾品,相當於今天的耳墜兒和耳釘。耳鐺早在原始社會就成為女子的珠寶首飾了,到了漢代耳鐺成為時尚的首飾飾品,而且種類多,顏色鮮艷。耳鐺也是陪葬品,古代漢墓中多見耳鐺。
耳鐺,堪稱古代的藝術品首飾,而且佛像中塑像也有耳鐺配飾,可見耳鐺應該是從
西域傳入
中國中原地區的。
耳鐺的材質
水晶耳鐺
水晶耳鐺
琉璃耳鐺
陶瓷耳鐺
玉器耳鐺
耳璫,原始社會就有了,古代耳鐺材質多為玉石、陶、
煤精等製品。先秦時期,隨著玻璃製作工藝的出現,
戰國時期的墓葬中已出現玻璃耳璫的隨葬品。進入漢代,將如珠似玉的玻璃用做裝飾品比較流行,玻璃耳璫逐漸增多。迄今在陝西、河南、湖南、甘肅、寧夏、雲南、湖北、廣東、廣西、貴州等地墓葬中已發現玻璃耳璫二百多件。有關其文字記載也廣泛見於漢魏的史籍。
【玻璃耳鐺】漢晉婦女戴玻璃耳璫者相當普遍。《
孔雀東南飛》有描寫
劉蘭芝“腰若流紈素,耳著明月璫”;
漢代
劉熙《釋名·釋首飾》曰:“穿耳施珠曰璫,此本出於
蠻夷所為也。蠻夷婦女輕淫好走,故以此
琅璫錘之也。今中國人效之。”
,《
釋名》曰:“穿耳施珠曰璫”,《
風俗通》也載:“
耳珠曰璫”,《
廣韻》曰:“璫,耳珠”,似乎可以推斷出,耳璫應該是一種珠形而且,從此時描繪女子著
耳飾的很多詩詞中,也多次提到了珠形的耳飾,如:
辛延年《羽林郎》詩有“頭上藍田玉,耳後
大秦珠”;
杜篤《京師上巳篇》有“窈窕淑女美勝艷,妃戴
翡翠珥明珠”;無名氏《
陌上桑》有“頭上倭墮髻,耳中明月珠”
繁欽《定情詩:“何以致區區,耳中雙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