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4條詞條名為鷓鴣的結果 展開

鷓鴣

雉科鷓鴣屬的鳥類

鷓鴣徠屬(學名:Francolinus):是雉科鳥類的一屬,共有5個物種。成年的鷓鴣全長約30厘米,體重約300克左右。體形似雞而比雞小,羽毛大多黑白相雜,尤以背上和胸、腹等部的眼狀白斑更為顯著。虹膜為暗褐色,嘴為黑色,腿和腳為橙黃色。

多生活在丘陵、矮小山崗、山地的草叢或灌木叢中。有時候3-5隻結群尋找食物。遇驚時很怏怏地匿藏在灌木叢深處,很難發現。腳爪強健,善於在地上行走,雖不常飛行,但飛行速度很快。雄性鷓鴣好鬥,叫聲特殊。鷓鴣以穀物、豆類和昆蟲為食。

分佈於中國、印度、緬甸、泰國和中南半島一帶。

2020年5月29日,鷓鴣入選國家畜禽遺傳資源品種名錄。

形態特徵


中華鷓鴣
中華鷓鴣
雄鳥頭頂、枕和後頸上部黑褐色,具黃褐色羽緣;前額、頭的兩側和後頸栗黃色,並形成一條寬頻,一直圍繞到頭頂和後頸上部;眼先和頰白色,其上有一寬的黑色眼上紋從鼻孔開始一直延伸到頸側,其下有一窄的黑色顎紋;眼圈黑色,耳羽略呈黃色;後頸下部、上背和胸側黑褐色,羽片具三排並列的白色斑,末排白斑常為橢圓形,上背具栗紅色端斑,肩部栗紅色端斑尤為寬闊而顯著;翅上覆羽亦為黑褐色,但白斑多綴有黃褐色,初級飛羽暗褐色,內外翈均具並列的淡黃色和白色斑;下背和腰黑褐色,密布細窄而呈波浪狀的白色橫斑;尾上覆羽橫斑常轉為黃褐色或栗褐色,並綴以細小黑點;尾羽黑色,中央一對尾羽內外翈均具白色橫斑,外側尾羽僅外翈具白色橫斑。頦、喉白色;胸、腹及兩脅黑褐色,內外翈具並排的白色圓斑,愈向後白斑愈大,到最後兩側白斑幾相融合;兩脅白斑常沾有黃褐色;肛羽呈羽絨狀,淺黃色,尾下覆羽栗黃色,具黑色羽干紋。
雌鳥和雄鳥大致相似,但黑色眼紋和顎紋常斷裂而不連貫。上體近黑褐色,向後轉為黃褐色,上背具白色圓形斑,下背、腰和尾上覆羽為白色橫斑;肩羽黑褐色,僅末端呈暗栗褐色。上胸黑褐色,滿布以淡黃色圓斑;下胸、腹和兩脅白色沾黃,綴有少許黑褐色橫斑;尾下覆羽栗黃色,無縱紋。其餘同雄鳥。
幼鳥似雄鳥,但體色較暗。
虹膜暗褐色,嘴峰黑色,腳橙黃色。
大小量度:體重♂292-375g,♀255-388g;體長♂282-330mm,♀300-345mm;嘴峰♂21-27mm,♀22-27mm;翅♂130-166mm,♀113-160mm;尾♂62-85mm,♀65-87mm;跗蹠♂34-48mm,♀38-44mm。(註:♂雄性;♀雌性)

棲息環境


喜歡活動於次生林、低矮灌木林、雜木林、尤其喜歡生活在上有稀疏樹木遮頂,下方有落葉草少的環境。生活在低山間乾燥的山谷內及丘陵的岩坡和砂坡上,多在灌叢、草地、荒山等環境中,有時也出現在農田附近的小塊叢林和竹林中。它們不在高山上,不在森林中,也很少見於空曠的原野。清晨和黃昏時常在山谷間覓食,晚上在草叢或灌叢中過夜,而且還常常更換夜棲的地點。

生活習性


喜歡單獨或成對活動,像其他雞類那樣善於結群。飛行的速度很快,常作直線飛行。它們的警惕性極高,總是隱藏在草叢或灌木叢里,極難發現。受驚后大多飛往高處,這一點與其他雞類不同。
中華鷓鴣為雜食性,主要以蚱蜢、蝗蟲、蟋蟀、螞蟻等昆蟲為食,也吃各種草本植物,以及灌木的嫩芽、葉、漿果和種子,還有農田中散落的穀粒、稻粒、花生、黃粟等糧食顆粒和甘薯、半夏、槐樹果、油菜花等。
雄鳥還有著美妙的歌喉。每當春暖花開之時,在晨曦照耀下,雄鳥們飛落在高高的岩石上或樹枝上,放聲歌唱,往往是一鳥高唱,群鳥響應,此起彼落,遍及山野,給春天帶來了勃勃生機。都具有十分善斗的性格,也是一個為了保護巢區而表現得很強悍的種類,所以鷓鴣的產地有“一個山頭一隻鷓鴣,越界比斗”的說法。這種對巢區的保護,使營巢的鳥類有較均勻的分佈,保證了繁殖期中的成鳥和雛鳥都有充足的食物供應。
中華鷓鴣喜暖怕冷,喜歡沙浴,喜歡陽光。公母的活動喜好略有差異,在不同季節有不同活動範圍,在一天中活動範圍也有差距,天亮即下到山腳喝水覓食。上午十一點左右當山上沙土被陽光曬熱時即上到山腰、山頂土壤酥鬆處曬太陽、並進行沙浴,沙浴既是中華鷓鴣進行身體清潔的方式,也是它們是宣示自己地盤的方式,下午兩點後下山覓食,至天黑前上到山上過夜,它們在地上草木稀疏處睡覺,並且睡覺地方比較固定,一座山上只有一隻公鴣可在這種明顯的地域進行沙浴,並且得到地盤所有者的公鴣認可的母鴣也可以同樣方式活動。
在一些捕捉公鴣比較嚴重的區域,通常有一隻公鴣佔領數個山頭的情況,並和該山頭的所有發情母鴣進行交配。一般而言,母鴣的活動範圍較小且相對固定。除繁殖期外大多鴣都是單獨活動的,不結群(仔除外)。

分佈範圍


分佈於柬埔寨、中國、印度、寮國、緬甸、泰國和越南。
中華鷓鴣分布圖
中華鷓鴣分布圖
中國分佈於長江以南的浙江、安徽南部、福建、江西、廣東、香港、廣西、海南、四川、貴州和雲南等廣大地區。

生長繁殖


鷓鴣與雞類同,營一夫多妻制的繁殖方式,在資源豐富的地區,一座山頭往往有十數只鷓鴣活動,它們通過武力確定自己所在地域的地位(尤其是公鴣,將通過打鬥產生一隻頭鴣),其他公鴣則只能低調活動,完全服從於頭鴣,不許在該領地內繁殖與啼叫。頭鴣享有優先擇偶權、交配權。通常一隻公鴣會領導一隻五隻母鴣在其領地內活動、交配。母鴣群體中也有地位的差距,尤其是在發情季節,先發情的母鴣會吸引公鴣前來交配,並驅趕尚未發情的母鴣,但對同樣發情的母鴣則能和睦相處。公鴣雖有多位妻妾,但它總會特定照顧其中一隻母鴣。在繁殖季節,公鴣通常於領地最高處啼叫,並經常邊叫邊走巡邏領地,母鴣則在公鴣領地內營巢、孵蛋。在特定的時間段公鴣會在巢邊啼叫,守衛(以便母鴣出去覓食),有些公鴣會在母鴣離巢時代母鴣孵蛋。
徠繁殖期為3-6月,3-4月間開始求偶交配。求偶期間鳴叫更為頻繁,常在山岩、樹樁、灌木或喬木枝上鳴叫,尤以黎明和黃昏時更甚,往往是一鳥先鳴叫,其他雄鳥一起跟隨,此起彼伏。營巢于山坡草叢或灌叢中。巢甚為簡陋而粗糙,多由乾草、樹枝構成,內墊有少許羽毛。每窩產卵3-6枚,多時可達8枚。卵為橢圓形或梨形,顏色為淡皮黃色至黃褐色,卵的大小為31.8-40.6×26.7-30.5毫米。孵卵由雌鳥承擔,甚為戀巢,孵化期為21天。雛鳥出殼后不久即可跟隨親鳥活動,如遇天敵襲擊,立即鑽入草叢中隱匿,而雄鳥則善於將敵害引走。

亞種分化


中華鷓鴣(2亞種)
中文名稱學名命名者及年代
1中華鷓鴣南亞亞種FrancolinuspintadeanusphayreiBlyth,1843
2中華鷓鴣指名亞種FrancolinuspintadeanuspintadeanusScopoli,1786

保護現狀


種群現狀

該物種分佈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佈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佈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中華鷓鴣是中國南方的傳統狩獵鳥,尤其是在廣東,廣西邕寧、崇左、桂平、博白一帶,鷓鴣的產量甚多,在福建從海岸直至閩西山地也到處可以遇到。但一直來隨著自然環境的破壞,加上大量狩獵以供出口,使得大部分地區的種群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越來越少,希望有關單位應該控制獵取的數量,對數量下降過快的地區加強保護工作。

保護等級

列入中國《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6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3.1——無危(LC)。

主要價值


經濟價值

鷓鴣是中國南方常吃的一種野禽。明朝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就有記載:“南人專以灸食充庖,雲肉白內脆,味勝雞雉”。福建的諺語:“山食鷓鴣肉,海食馬鮫(jiāo)鱠(kuài)”。可見在中國南方很早就有食用鷓鴣的習慣。在廣州,病人痊癒后多以沙參、肉竹、杞子、桂圓肉等與鷓鴣同燉,據說有滋補的功效。廣西邕寧、崇左、桂平、博白一帶,鷓鴣的產量甚多。在福建,從海岸直至閩西山地,到處可以遇到。
鷓鴣肉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脂肪且含有人體必需的18種氨基酸和較高的鋅、鍶等微量元素,富含多種維生素和鐵、鉀等多種礦物質。具有壯陽補腎、強身健體的功效,是男女老少皆宜的滋補佳品。
民間把鷓鴣作為健脾消疳積的良藥,治療小兒厭食、消瘦、發育不良效果顯著。婦女在哺乳期間食用鷓鴣,對促進嬰兒的體格和智力發育具有明顯效果。可治貧血和消除眼疲勞、增進人體機能、防風濕和神經疼、消炎鎮痛、退熱消痛、營養滋補、消退老年斑,使皮膚光潤、治療婦女痛經和不孕等症、治療失眠和神經衰弱、治療頭暈和高血壓、治療老年哮喘、防止孕婦流產、補虛勞、強筋骨、防止動脈硬化、防止毛髮脫落和變色、防腰、腿痛、治男性陰囊濕疹、治療小兒生瘡生癩、治胃痛、治癤子、治療閉經、治麻疹、治虛勞、治療泌尿繫結石、治凍傷、治癬、治疳積。

相關文化


李白寫過“宮女如花滿春殿,只今唯有鷓鴣飛”;李商隱寫過“欲成西北望,又見鷓鴣飛”;蘇軾寫過“沙上不聞鴻雁信,竹間時聽鷓鴣啼,此情唯有落花知”;張籍寫過“送人發,送人歸,白蘋茫茫鷓鴣飛”;秦觀寫過“江南遠,人何處,鷓鴣啼破春愁”……。
鷓鴣的叫聲嘶啞,聽起來像“行不得也哥哥”,它極容易勾起旅途艱險的聯想和滿腔的離愁別緒,所以,鷓鴣也就成了一種哀怨的象徵。上面那些詩人們的詩句,就是跟“愁”緊緊聯繫在一起的。唐代詩人鄭谷因為寫了一首膾炙人口的《鷓鴣》詩,被人們稱為“鄭鷓鴣”。
古代交通不發達,那些出行的遊子,客居他鄉,不知自己的歸期,不知自己的未來,他們思鄉戀親,於是,他們把濃濃的長長的情思寄託給了林中飛翔的這隻小鳥——鷓鴣。在夕陽古道中,在衰柳長堤下,斷腸人聽到了斷腸聲:行不得也哥哥。它們在哀求,不能去啊,哥哥,前方有荊棘,有險灘,有狂風,有暴雨,有無邊無際的相思……。在古人眼中,鷓鴣是一種有靈性的動物,它已經是古人靈魂的一種寫照,是古人情思的一種寄託。
中國文化中與鷓鴣相關的古詩詞著名的當屬辛棄疾的《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江晚正愁余,山深聞鷓鴣。”詞情詞境喻江晚山深,此一暮色蒼茫又具封閉式意味之境界,無異為詞人沉鬱苦悶之孤懷寫照,而暗應合上闋開頭之郁孤台意象。

區分石雞


市場飼養的所謂肉用鷓鴣是與古人馴養的鷓鴣有區別的,它是一種雉科石雞屬的鳥類,學名石雞,又名嘎嘎雞或紅腿雞。其生態特徵與鷓鴣完全不相同,體形和產蛋數大於鷓鴣,易於馴化飼養。

相關信息


2020年5月29日,農業農村部公布了經國務院批准的新版《目錄》,首次明確家養畜禽種類33種,其中包括鷓鴣。

獲得榮譽


2020年5月29日,鷓鴣入選國家畜禽遺傳資源品種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