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棍
清徐縣徐溝鎮的傳統民間藝術
背棍是一種起源於山西省太原市清徐縣徐溝鎮的傳統民間藝術,寄託了勞動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願望和祈盼。
背棍
據春元宵節觀燈火,娃娃頂肩觀。節精扮娃娃幅優畫,啟,挑選娃娃,精化妝,雙肩頂,街演。背棍綁背,棍,娃娃雙肩升棍頂端,觀,棍娃娃演。,漸漸展獨“背棍”。
太原廟會背棍表演
同治年間,山東長山人王勛祥任徐溝知縣,正月十五看了徐溝的背棍、鐵棍后,興緻大發,下令各街坊大鬧紅火三天,並要求在棍式的製作上不惜代價,各顯其能。於是各街的能工巧匠爭相獻計,把各自的背棍、鐵棍裝點得花團錦簇,鬥豔爭奇,大大促進了這種民間藝術的發展。民間盛傳,當年慈禧太后西逃時,路經徐溝在當地大財主王啟恩家住了一夜,二日啟程時由徐溝轎夫抬送。原定在子洪驛站換班,因徐溝轎夫抬得步平轎穩,綿軟舒適,很得慈禧賞識,下令由徐溝轎夫一直抬到西安。徐溝轎夫的高超技藝,與抬棍、背鐵棍有關。
民國4年(1915),徐溝東南坊人張四維,從河南項城縣經商回來,介紹了該地區背棍、鐵棍改革和活動情況,於是有張趁心、馬五祿、趙二保、王四貨、武鐵成等人組成“十大股”籌集資金,潛心改革,終於把徐溝原有的平肩背棍改為如今的上中下三截棍。這在徐溝的背棍、鐵棍發展史是一次較大的革新、飛躍和突破。之後,附近各縣、村紛紛派人來徐溝取經求藝,背棍、鐵棍的活動範圍逐漸擴大,藝術得到升華,成為農曆正月民間文藝活動以及城市大型慶典的重要組成部分。民國13年(1924),徐溝的背棍、鐵棍首次赴太原表演。1959年徐溝的十根鐵棍、二十根背棍代表清徐縣參加了太原市舉行的新中國成立十周年遊行活動。1981年,背棍、鐵棍被搬上銀幕在全國放映。1982年全省《民族民間舞蹈集成》編纂會議決定將其收入全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山西卷內。1987年獲山西省藝術節銀杯獎。1991年9月,徐溝背棍、鐵棍應邀赴深圳特區表演,受到當地群眾、海外華僑、外國遊客的高度讚揚,一些華僑商賈和鄰國財團紛紛要求徐溝背棍、鐵棍藝術團到所在國表演,時任國務院總理的李鵬接見了表演藝術團,並與小演員合影留念。1992年徐溝鎮成立了背棍、鐵棍藝術研究會。1994年背棍參加山西省新人新作精品展演榮獲銀獎。1995年,中、美、英、法四國攝影大師在徐溝鎮拍攝背棍、鐵棍藝術,為《外國人看中國》大型紀錄片所採用。同年,徐溝背棍、鐵棍再度應邀到深圳表演,徐溝鎮被命名為山西省民間藝術之鄉。1996年被文化部命名為全國民間藝術之鄉。1997年、1998年背棍、鐵棍連續二年應北京丰台區、海淀區之邀,進京表演,轟動京都”。
背棍
背棍
背棍要挑選俊秀男女孩童,精心化妝打扮后,綁在鐵棍上端,下端綁在強壯男子背上(遺憾的是,年輕人已經不學這吃力的活了,如今背棍的都是老人,這裡面竟有年近70的)。背棍者在行走中,根據背上的孩童扮演的戲劇故事及人物,配合鑼鼓點,邁出各種舞蹈步伐,使孩童搖擺表演。背鐵棍是中國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最好的背鐵棍是徐溝鎮的。
農曆正月初五,清徐縣徐溝鎮東北坊的背棍、鐵棍表演隊伍就出發來到了省城卧虎山動物園,開始了他們的拜年演出。鑼鼓一敲,水袖一甩,和著鼓點兒,“愛煞人”的徐溝背棍、鐵棍扭起來啦!六七歲的漂亮孩子,化好妝、穿上行頭、高高地固定到體現民間傳說的“踩子”上,就可以表演了。背背棍、抬鐵棍的人中,年紀大的已六十齣頭,從小時候的看客到長大后的表演者,從年輕時背背棍到年紀大了抬鐵棍、綁棍,棍子往肩上一架,上身不動,手往腰裡一推,專業味十足。徐溝鎮按方位分為七個坊,每年正月十四到十六這三天,七個坊就開始了“賽背棍、鐵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