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兆生

東莞康達制帽公司董事長

王兆生,1932年出生於泰國,籍貫東莞石排田邊。東莞康達制帽企業有限公司董事長、世界東莞社團聯合總會永遠會長、九龍樂善堂副主席、香港童軍總會東九龍地域名譽會長、香港童軍總會秀茅坪區會長、香港童軍總會東九龍觀塘區第十五旅旅務委員會顧問、東莞市榮譽市民東莞市海外聯誼會榮譽會長、東莞市歸國華僑聯合基金會副會長、香港王氏宗親會副會長、香港荷里活獅子會會友、香港九龍樂善堂第二副主席、石排鎮外商投資企業協會創會會長。2009年榮獲香港特區政府頒授榮譽勳章MH。

基本信息


王兆生,廣東東莞人,東莞旅港鄉親、世界東莞社團聯合總會主席、香港康達製造企業有限公司董事長、九龍善堂主席、東莞市榮譽市民。香港知名人士王兆生以“世界東莞社團聯合總會”的名義,設立了“王兆生獎學金”,每年獎勵東莞高考考分最高的學生。2002年捐建香港童軍總會王兆生領袖訓練學院。
世界東莞社團聯合總會主席
世界東莞社團聯合總會主席
其妻為香港知名企業家王熊秀雲

個人經歷


王兆生先生,1932年出生於泰國。年僅三歲就離開了親生父母,後來移居香港在姑母家生活。1941年,正是世界大戰期間,8歲的王兆生又隨堂姐返回家鄉石龍,時至1978年才與失散40多年的母親相聚團圓,並奔赴香港定居。從小就有著勤儉節約、熱愛勞動的王兆生一直沒有改變自己的優良作風,在赴港定居前,他曾在石龍商業系統工作23年,工作成績突出,表現極好,年年被評為先進工作者,赴港后的王兆生始終把目標定格在要干一番大事業上。赴港后的王兆生儘管生活很艱苦,但他要創下輝煌事業的決心卻早已蠢蠢欲動。
王兆生[世界東莞社團聯合總會主席]
王兆生[世界東莞社團聯合總會主席]
剛到香港的王兆生,一家五口的住所僅6平方米,為了生計他干起了搬運工、包裝工,長年在烈日下工作。無獨有偶,特殊的工作就讓勤奮好學的王兆生冒發出要尋求“制帽市場”的理想和念頭。20世紀70年代末,那時香港市場上的帽子大多是從國外進口過來(實質由台灣加工生產)。而當時的大陸剛剛開放,國門正準備打開時,聰明的王兆生意識到如果在大陸辦起制帽廠肯定大有市場,前途光明。
1979年11月22日,王兆生帶著在香港多年的積蓄及當時政府給他的退職金共2萬多港元,重返家鄉東莞石龍,辦起一間簡陋的朝陽太陽帽加工廠。可想到,僅憑2萬元辦廠,對於一個普通的香港商人來說簡直是一個微不足道的數字。而對當時的王兆生來說,這已經是一個天文數字了。兩萬元,還是他一家人到香港后,靠給人日夜做工和兩夫婦早出晚歸承包一家工廠的飯堂,一分一厘積掙下來的,也可以說是他全家的“血汗錢”。然而,拿著這筆有限的資金辦起制帽加工廠的王兆生,則是想方設法節約開支,減少成本,就是再苦也不能讓這夢寐以求的工廠失去。於是長期在香港穿街過巷聯繫訂單,尋求銷路,成了王兆生的日常工作安排。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王兆生辦廠第一單生意麵對的是香港一家“洋行”。當時的“洋行”老闆對王兆生的生產能力持有懷疑看法,僅給了五打太陽帽的布料讓王兆生試試加工。俗話說“人爭志氣火爭焰”,心裡納悶著,讓王兆生拍著胸膛向“洋行”老闆保證一定會按質按時完成。接單后,王兆生顧不上吃午飯,馬上用手袋裝好布料,乘座當天回石龍的火車,在車上兩個麵包、一盒維他奶當午飯。回廠后,王兆生硬是帶著熬夜趕製好的樣品,第二天一早趕赴香港,把貨交到“洋行”老闆手上。就這樣,憑著磨練與毅力的王兆生,得到了“洋行”老闆的另眼相看。從此,王兆生認定了無論面前有多大困難,只要有堅定的信心與毅力,成功的路也就不會太遙遠。
十八年過去了,在經歷了難以描述的創業道路上的種種艱辛后,歲月的風霜已染白了王兆生先生的頭髮。如今,他擔任董事長的康達製造企業有限公司,已擁有廠房、宿舍、飯堂、能容納600多人的電影院等各式建築物面積4000多平方米,還有廠內寬闊的道路、花木園林的綠化區、燈光球場等共佔地面積60000多平方米。公司的員工,從十八年前的30多人發展至如今的3000多人,其中包括各類專業管理技術人員300多名,具有日生產太陽帽150000頂的生產能力。康達公司生產的各種物料的高中檔時款帽、廣告帽和旅行帽,共200多個品種,3000多個款式。1994年康達公司的質量管理體系已分別通過國際、國內權威機構認證,取得了ISO9002的世界公認的產品品質優異證書,這是全世界制帽行業的第一個證書。1996年康達公司成為獲香港政府頒發工業成就獎的10家企業之一。
“知足者常樂”是庸人的哲學。王兆生認為要發展,要擴大再生產,要干一番大事業,就要有自己做人法則,應嚴格要求自己。一旦有了自己的既定目標,堅決不能隨便放棄。從辦廠至今,5年、10年、15年、20年、25年,王兆生用自己的廠慶檢驗自己公司是否在進步。他說,每一屆廠慶,他總要高興好久,因為這就像農民種田一樣,是一個豐收的季節。每一次廠慶,海內外的知名人士、省市的領導前往參觀,就像給了他一個美好的評判,宛如評委給他打上了一個最高分。幾十年來,他一邊走一邊“干”,人生中懂得最多的是創業難,守業更艱難。但他堅持,“干”可以舒筋活骨,可以調劑身心健康。用他自己的話說,“我只有走南闖北,就會越干越年輕。”從辦廠第一張訂單到今天的康達制帽企業有限公司,從簡陋的加工生產車間到今天公司發展成擁有7000員工,規模龐大的制帽廠,產品暢銷50多個國家和地區,年過七旬的王兆生則還在親力親為,還經常遠渡美國、法國、荷蘭孟加拉等20多個國家,進一步拓展自己的業務。
物轉星移,可以斗膽地說,王兆生一家歷經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努力與拼搏取得眾多客戶的信賴。東莞康達制帽企業有限公司生產的產品不僅直接外銷,而且還可來樣來料訂做,也可代客戶設計、製造,形式多樣,品種繁多。1995年,康達獲得了全世界制帽行業第一個ISO9002證書。1996年,康達又成為香港政府工業成就獎10家企業之一。
關心社會 積德行善為公益
從小就有一顆仁慈仁愛善心的王兆生,在香港,他一直以來都積極參與公益慈善活動,他還是王氏宗親會的副會長,最近在他的帶頭倡導下,以他為創會會長又成立了世界東莞社團聯合總會。作為一名港商,同是中國人。他認為,人在社會上不能只為掙錢,在一個社會大家庭,要有“仁愛”,人與人之間要有“善心”。
面對筆者的追問,他講述了一個記憶猶新的感人故事。解放前,年僅7歲的王兆生帶上16元錢坐火車去香港看望親人,當時火車上有一個拖兒帶女餓得有氣無力的貧民向他討錢。王兆生毫不猶豫,就將身上的16元錢送給他。那人感激得在地上連續向王兆生磕了三個頭。
時至今日,王兆生一直樂善好施。他連續五年慷慨解囊,支持香港的“東善堂”慈善公益事業,因王兆生樂意捐款,他被“樂善堂”聘為香港“王普渡”學校的“校監”監護著該校的教育發展。在家鄉,王兆生時常惦記著家鄉的發展,惦記著村中的父老鄉親。1979年以來,他在家鄉石排投資辦廠投資超過8000萬元。他熱愛家鄉的福利事業,曾捐款300萬元在石排燕嶺辦起了自來水廠,結束了家鄉祖祖輩輩食水貴如油的歷史。1997年,為支持全國第六屆健美操藝術體操錦標賽,他拿出12萬作捐助,為推動東莞體育事業發展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一分耕耘,一分收穫。王兆生用勤勞、智慧構建了他人生中一條閃光的金色大道。輝煌騰達的今天,王兆生不僅收穫了播種的希望,也拾起了理想的“貝殼”,而且多次受到國家領導人的接見。從他的身上,我們可感受到:成功起源於強烈的企盼,孕育於痛苦的掙扎,是尋找自我,最終超越自我的一種結果。人要成功,就要有一種始終不渝的奮鬥精神。他雖然在事業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卻十分謙虛,並沒有為此而感到滿足。“頂頂稱心,無可挑剔”,是他為公司提出的質量方針,成為“世界一流的供應商”是他的雄心壯志。發揚艱苦創業精神,不斷創新,勇於進取,與世界同步前進,是他一貫的宗旨和目標。他決心繼續不遺餘力,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創造更加有利的條件,為家鄉的經濟發展,為國家的繁榮興旺作出更大的貢獻。
世界東莞社團聯合總會創會 永遠會長——主席
香港童軍總會秀茂坪區 會長
香港童軍總會東九龍觀塘區第十五旅旅務委員會 顧問
東莞市海外聯誼會 榮譽會長
香港東莞同鄉總會 永遠會長
香港王氏宗親會 副會長
九龍樂善堂 常務總理——主席-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