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排鎮

廣東省東莞市轄鎮

石排徠鎮隸屬東莞市,位於廣東省東莞市東北部,東江中下游南岸,鎮政府中心位置位於東經113°94′,北緯23°09′,西距東莞市區20公里、廣州50公里,南往深圳70公里,北與惠州市博羅縣隔江相望,是東莞市下轄的32個鄉鎮之一。

石排鎮總面積48.72平方千米(2017年),轄18個村和1個社區,157700人(2017年)。2014年,石排鎮地區生產總值達67.28億元。

石排鎮境內有龍眼崗貝丘文化遺址、紅石山燕嶺古採石場、塘尾明清古村落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有莞深高速公路廣深高速公路、廣惠高速公路等高速公路過境。2019年10月,石排鎮入選“2019年度全國綜合實力千強鎮”。2019年12月,入選“2019年國家園林城鎮”。

2020年1月22日,被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命名為國家園林城鎮。

歷史沿革


石排公園
石排公園
據《東莞縣誌》記載:東莞縣在明代以前,縣城設三個“坊”,附城設一個“廂”,城外鄉村,設五個“鄉”,“鄉”以下共轄20個“都”,“都”以下共轄183個“里”。
石排各村,當時按地域分別隸屬於“文順鄉”的第三、四兩都。
明朝以後,清朝期間東莞縣鄉鎮,分別由“捕廳”、“戎廳”、“京山司”、“缺口司”、“中堂司”等五個廳司管轄。當時,石排各村按地域劃分,分別由“戎廳”和“京山司”兩衙管轄。
民國時期,東莞縣劃分為11個區,石排地區屬第六區,區公所設在茶山。當時,石排劃分為雲崗鄉、太和鄉、福隆鄉。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九月,日本投降,日偽政權覆滅。東莞縣政府遷回莞城。不久,實行並區聯保,將全縣原來十一個區合併為六個。石排三個鄉改屬第二區,區公所設在石龍
1949年,各級人民政府成立,石排分為雲山鄉、和平鄉,隸屬東莞縣第七區,區公所設在企石,后遷至江邊村。第七區還管轄園洲鄉、民主鄉、豐樂鄉和大同鄉,共6個鄉。
1952年,撤銷雲山鄉、和平鄉,設立中坑、埔心、石排、龍崗、福隆、黃家壆6個小鄉,仍屬第七區管轄。區公所設在企石。
1953年,中坑、埔心2個小鄉屬石龍區管轄,石排、龍崗、福隆、黃家壆4個小鄉屬企石區管轄。
1957年12月26日,成立石排大鄉,轄以上6個小鄉及田寮村
1958年9月,東莞縣撤銷區、鄉建制,實行“政社合一”,石排鄉、園洲鄉、企石鄉合併成立企石人民公社。1959年,改為6個管理區。
1961年6月,從企石人民公社分出成立石排人民公社。管轄中坑、埔心、石排、龍崗、福隆、黃家壆6個大隊。
1964年,石排人民公社將6個大隊改為石排、下沙、廟邊王、福隆、沙角、黃家堡、赤坎、向西、水貝、田寮、橫山、埔心、田邊、中坑、燕窩15個大隊。
1968年,改為石排公社革命委員會。
1983年,石排區公所成立,管轄18個鄉及1個居民區。,管轄石排、福隆、廟邊王、下沙、沙角、黃家壆、赤坎、向西、水貝、田寮、橫山、埔心、谷嚇、塘尾、李家坊、中坑、田邊、燕窩18個鄉及1個居民區。
1987年,石排鎮成立,管轄18個管理區及1個居民區。管轄石排、福隆、廟邊王、下沙、沙角、黃家壆、赤坎、向西、水貝、田寮、橫山、埔心、谷嚇、塘尾、李家坊、中坑、田邊、燕窩18個管理區及1個居民區。
1987年4月,撤銷石排區公所,設立石排鎮。
1999年各管理區改為村,各村共轄68個自然村。

行政區劃


截至2012年,石排鎮轄18個村和1個社區。鎮政府駐石排大道497號。
區劃一覽表
橫山村田寮村石排村
石排鎮行政區劃圖
石排鎮行政區劃圖
下沙村埔心村水貝村
福隆村谷嚇村向西村
廟邊王村塘尾村燕窩村
沙角村李家坊村赤坎村
黃家壆村田邊村中坑村
太和社區

地理環境


地理位置

石排鎮位於東莞市東北部,鎮政府中心位置位於東經113°94′,北緯23°09′,東江中下游南岸,西距東莞市區20公里、廣州50公里,南往深圳70公里,北與惠州市博羅縣隔江相望。總面積48.7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

石排鎮屬窪地地區,耕地大部分是比較平坦的埔田,小部分是河岸洲地。地勢東北高、西南低。西面與茶山鎮交界處,隆起一條紅砂岩嶺脈——雲崗嶺脈,這條嶺脈是石龍嶺脈的延伸。它由西向東延伸,至燕嶺附近分為二脈,偏北一脈,東延至石貝村附近,長度約4.8公里,偏南一脈,沿東綿延,伸至村頭村附近,長度約9.2公里。

氣候特徵

石排鎮
石排鎮
石排鎮屬亞熱帶季風氣候。氣候溫暖多雨。年平均氣溫22.1℃;最高月溫為七月,極端最高溫度37.9℃(1957年記錄),無霜期314天。年平均雨量是1724毫米(1911至1982年記錄),最大年降雨量3320毫米(1959年記錄),最小年降雨量972毫米(1963年記錄)。石排距熱帶海洋較近,受海洋性氣候影響,季風氣候顯著。夏季盛吹南風或東南風,冬季盛吹北風或西北風。春秋兩季,因受北方冷空氣或南方海洋颱風交替影響,風向不定,或吹東南風,或吹西北風。每年夏秋間,常有颱風、洪澇或乾旱的災害,對農業有很大影響。

水文

石排鎮境內有東江、海仔河、石崗水等河流過境。
東江:東江是嶺南四大河流之一,石排位於東江上游,東面從企石鎮流入石排鎮的沙角洲,一直向西流經赤坎、田寮、磚窯頭、橫山、水吉、石貝、鯉魚洲、燕窩等村,河段全長14公里。
海仔河:石排小河,歷代縣誌命名為“石排水”,本地俗稱“海仔”。這條小河水源來自東江。東從飯蓋嶺流入石排,向西流經福隆、石排、潭仔渦、埔心、隔海,至橫山涵口復入東江。
石崗水:水在石排的南部。歷代縣誌命名為“石崗水”。水域位於南畲朗漬水區。它是寒溪水流域的漬水區之一。

自然資源


水資源
姜芋
姜芋
石排鎮水資源主要來自東江,東江上遊河段流經該鎮8個行政村,總長達14公里。海仔河水源來自東江,至橫山涵口入東江。兩條河是石排農田灌溉的主要河道。
礦產資源
石排鎮有紅砂岩、河沙、白泥、黑泥等礦藏資源;其中紅砂岩、白泥、黑泥相繼探測開採,已停止開採。河沙年產量約3.5萬立方。
生物資源
石排鎮地處珠江三角洲魚米水果盛產區,主要農產品有稻穀、橙、柑、姜芋等,其他熱帶、亞熱帶水果如:西瓜、荔枝、香蕉、龍眼、芒果、烏元、黃皮,木瓜等也較豐富。

人口民族


截至2012年,石排鎮有常住人口17萬餘人,其中戶籍人口4萬餘人,外來人口10萬人,華僑及港、澳、台同胞3萬多人;當中60%左右是客家人,其它以漢族為主。
157700人(2017年)。

經濟


綜述

石排大道
石排大道
2012年,石排鎮生產總值52.92億元,比2011年增長3.5%;工業總產值110.3億元,比2011年增長4.4%;各項稅收總額7.32億元,比2011年增長22.5%;鎮本級可支配財政收入4.02億元,比2011年增長8.2%;出口總額7.02億美元,比2011年增長9.7%;固定資產投資總額13.4億元,比2011年增長13.2%;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9.2億元,比2011年增長9.4%。
2013年,石排鎮地區生產總值60.86億元,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21.85億元,各項稅收總額9.02億元,鎮本級可支配財政收入4.93億元,合同外資金額1.31億美元,出口總額7.87億美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18.3億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22509元。
2019年,全鎮實現GDP150.55億元,同比增長11.2%,總量全市排名上升一位,增速位於全市鎮街第1位;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67.55億元,同比增長11.1%,增速位於全市鎮街第5位;各項稅收總額22.03億元,同比增長12.4%,增速位於全市鎮街第4位;進出口總額113.3億元,同比增長13.4%,增速位於全市鎮街第4位;固定資產投資總額61.62億元,同比增長15.3%
整合28家鎮屬二級企業組建成立燕嶺集團,推動鎮屬集體經濟向物業型、投資型轉變,倡導鎮村合作,確定10宗總投資6.89億元的產業項目。大力實施具有石排特色的鄉村振興戰略,強化農村集體經濟管理,進一步增強發展活力,實現村社兩級總資產33億元,同比增長6.4%;經營總收入4.5億元,同比增長7.9%;經營純收入2.9億元,同比增長13.6%。

第一產業

石排鎮地處珠江三角洲魚米水果盛產區,是廣東省糧食主產地之一。
1982年,石排鎮農業勞動力10703人,至2003年,只有4374人。同時石排的耕地逐漸減少,1995年石排鎮有耕地29832畝,2000年有耕地29442畝,2002年後已基本無人耕地。
截至2012年,石排鎮已形成12000畝水產養殖基地、10000畝蔬菜生產基地和1000畝觀賞魚養殖基地三大農業生產基地。

第二產業

休閑石排
休閑石排
截至2011年,石排鎮共有企業541家,其中外資企業249家,民營企業292家,主要產業為塑料、電子,五金、制衣等行業,其中設備投資額超1千萬元的企業有21家。2005年,石崇現代製造業中心工業總產值14.12億元,約佔石排鎮工業總產值的三分之一;出口總額6743萬美元,約佔石排鎮出口總額的三分之一;稅收總額6558萬元,約佔石排鎮稅收總額的30%。
2012年,工業總產值110.3億元,比2011年增長4.4%;鎮本級可支配財政收入4.02億元,比2011年增長8.2%;各項稅收總額7.32億元,比2011年增長22.5%;出口總額7.02億美元,比2011年增長9.7%;固定資產投資金額13.4億元,比2011年增長13.2%。
2019年,深入實施“倍增計劃”,倍增試點企業從40家擴增至60家,全鎮倍增企業實現工業總產值143.9億元,同比增長18%,其中58家“規上”倍增企業實現工業總產值138.6億元,同比增長15.3%,增速高於全鎮“規上”工業企業6.4個百分點。推動中小企業做大做強,新增“四上”企業66家、,其中“小升規”企業53家。

第三產業

2012年,石排鎮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9.2億元,同比2011年增長9.4%。2013年,石排鎮合同外資金額1.31億美元,出口總額7.87億美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18.3億元。
徠2014年上半年,石排鎮1-6月實際利用外資完成4917萬美元,1-6月外貿進出口總額5.25億美元,出口總值4.15億美元。
2019年,石排鎮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5.75億元,同比增長7.5%。

社會


教育事業

石排中學
石排中學
截至2012年,石排鎮現有初級中學1所,公辦小學4所,公民辦幼兒園15所,其中省一級學校1所,市一級學校4所。分別為:石排中學、石排鎮中心小學、石排鎮福隆小學、石排鎮石崗小學、石排鎮獨洲小學。
石排中學:創辦於1969年1月,原為農業中學,只辦三年制初中。
石排鎮福隆小學:是一所全日制公辦學校,位於東莞市石排鎮福隆教育路19號。
2019年,加快推進3項教育擴容提質工程,完成福隆小學改擴建工程。推動石排中學與東莞中學松山湖學校集團化辦學,成立石排教育集團,設立不少於5000萬元集團化辦學專項資金。提供公辦學位和民辦學位補貼3943個,發放學位補貼1039.7萬元。石排中學中考平均分超市平均分,全鎮師生參加國家、省、市各類比賽獲獎511項。

文體事業

截至2012年,石排鎮有石排公園、石排影劇院等一批文化體育基礎設施。2014年石排鎮投入建設新圖書館,圖書館總投資約880萬元,總用地面積約2375平方米,總建築面積2025平方米,地上建築2層,內設圖書閱覽、書店、咖啡廳等功能服務區。2014年廣東省青少年摔跤錦標賽,石排摔跤隊選手,喜獲1金2銀2銅,團體總分全省排名第五名。

科技事業

2019年,全面實施百強創新型企業培育計劃,成為全市首批5個創新強鎮創建單位之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設立研發機構數165個,其中銷售收入5億元以上企業全部設立研發機構,共有省工程中心9家、市工程中心6家、國家知識產權優勢企業1家、貫標企業16家,預計R&D投入2.7億元,新增高新技術企業30家,累計達到148家,實現先進位造業、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佔比分別提高至45.1%、32.6%。

醫療衛生

石排醫院
石排醫院
截至2012年,石排鎮擁有全科醫院1家以及覆蓋石排鎮範圍的社區衛生服務體系。石排醫院現有員工577人,其中各類衛生技術人員483人(正高職稱12人、副高職稱47人、中級職稱109人)。有床位編製360張,平均日門診達2300人次、平均日住院330餘人次。

城鄉建設

圍繞打造覆蓋8個村、總面積6.8平方公里美麗幸福村居特色連片示範區,制定實施了《石排鎮推進美麗幸福村居特色連片示範區“五大振興”實施方案》,啟動了53宗重點項目建設,重點加快推進21項生態振興項目。
加快推進綠化景觀提升,完成石排大道、龍騰路等6條主幹道路及石排公園、紅石山燕嶺古採石場遺址公園、海仔湖等3個公園綠化景觀提升工程,建成總投資約1.9億元的10處彩色林項目,成功創建國家園林城鎮。加快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完成19項“見縫插綠”工程。加快推進水污染治理,整治入河排污口698個,建成70公里樟村斷面管網完善工程,完成水生態五期工程,累計建成截污次支管網106.56公里並移交通水97.15公里,基本完成海仔河全河段綜合整治,大力推進南片區水系綜合整治,建成完成鯉魚洲分散式污水處理站和4個一體化污水處理設施建設,以及完成52個排水大戶雨污分流。加快整治“散亂污”企業,提前完成市下達的2176家整治任務,同步完成8家VOCs企業源頭治理和51家涉VOCs企業末端提升整治,完成率100%。
深入實施城市品質三年提升行動計劃,加快推進石鑫規劃路、廟邊王大道等一批城市品質提升項目建設,完成城市品質提升項目52項,有序推進48項。
制定拓空間工作方案,組建拓空間工作指揮部和13個專項工作組,確定149宗拓空間項目庫149宗項目。加快推進“工改工”等城市更新項目建設。收儲整備109.81畝土地,整合31.59萬平方米廠房資源。
大力推進“廁所革命”,新建和改造公廁27座。

交通


石排鎮交通圖
石排鎮交通圖
截至2012年,石排鎮公路里程210公里,跨江公路橋2座,興建了由石排大道、石崇大道、石橫大道、石洲大道、東園大道等60-66米寬主幹道組成的“一環一橫兩豎”主路網。通過公路聯網和橋樑連接與東莞市東部快速路、莞深高速公路、廣深高速公路、廣惠高速公路、從莞高速公路相貫通。

文化


歷史文化

民俗風情一覽表
名稱簡介圖片
石排醒獅石排醒獅位於石排鎮的中坑村,於1995年5月成立了明德醒獅隊,融合南北獅的優點,吸取各藝術形式的精華,讓醒獅煥發出新的活力。明德醒獅隊的特色節目有“醒獅飛高樁”、“蠍子守靈芝”、“群獅起舞”、“醒獅飛躍龍門青”等,在表演時能模模擬獅的站、走、跑、跳、滾、看、睡、抖毛、“睜眼”、“洗須”、“舔身”等動作,形態逼真,通過地面上或樁陣上的騰、挪、閃、撲、迴旋、飛躍等高難度動作,演繹獅子的喜、怒、哀、樂、動、靜、驚、疑八態,表現獅子剛勁和威猛,表演細膩傳神、栩栩如生。
石排醒獅
石排醒獅
康王寶誕“康王寶誕”的儀式仍保持原汁原味,表現出隆重的紀念、祝壽、祈禱和酬神活動,最主要的活動程序包括:初一解穢、出位、沐浴、更衣、壯行、巡遊;初二至初七供奉拜祭;初七贊壽、出巡、答地頭、安座等一系列活動。
康王寶誕
康王寶誕
福隆麒麟舞福隆麒麟舞,麒麟是民間傳說中的神獸,早在周代就與龍、鳳、龜並稱“四靈”,且列“四靈”之首,是太平、吉祥的象徵。麒麟舞融音樂、舞蹈、工藝美術、雜技於一體,既具有美學的欣賞價值,又有文藝的、宗教的、民俗的、歷史的研究價值。
福隆麒麟舞
福隆麒麟舞
田寮龍舟景田寮龍舟景,端午節是中國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在歷史上,珠三角水鄉由崇拜龍王而產生的祭祀、娛神、娛已的民俗活動源遠流長。因為龍主司水,居住在水鄉一帶的人民更加重視對龍的祭祀與崇拜。為避免水上蛟龍的侵害,喜歡將船製作成“龍”的樣式,讓龍舟在江河上祭祀水神,祈求上天的保佑,逐漸形成了端午划龍舟這一風俗。划龍舟有兩種形式,一種是友誼賽,稱為“趁景”,兩條或兩條以上的龍舟在江面上相遇,會自發地進行比賽,這種比賽沒有固定的時間、路線,聚散自由。另一種比賽形式是“放標”,即“賽龍奪景”,群眾稱為“斗標”、“斗大景”、“斗景尾”等。
田寮龍舟景
田寮龍舟景
沙角龍舞沙角龍舞,龍舞在沙角村有著100多年的歷史。龍舞既是祈求神龍保佑東江兩岸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又可娛樂民眾、凝聚民心,沙角村每年農曆8月初一至十五,由沙角村民舞龍自娛自樂,逢有重大喜慶節日就舞龍慶祝,並應邀外出表演。
沙角龍舞
沙角龍舞
“洪聖宮誕”石排鎮的“洪聖宮誕”民俗活動,有著百年的歷史,主要分佈於石排鎮燕窩村、中坑村、埔心村等地,活動時間為每年農曆二月十三日,紀念洪聖大王的生日誕辰,並抬著洪聖大王在村中巡遊,以求得風調雨順。其中以燕窩村的洪聖宮誕活動規模最大,有洪聖大王出位、吃貢、洪聖大王出巡,粵劇表演等。
“洪聖宮誕”
“洪聖宮誕”
田邊“文武二帝出巡”石排鎮田邊村小組的“文武二帝出巡”從清朝末年開始,至今已經有100多年的歷史,是該村一項傳統的民俗活動。時間為每年的農曆五月十二至十六日,為期五天,活動主要為了紀念文武二帝並祈求保佑平安吉祥、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子孫文武雙全。
田邊“文武二帝出巡”
田邊“文武二帝出巡”
谷嚇“孔子誕”石排鎮谷嚇村孔屋村民小組的“孔子誕”活動,從該村明朝末年開村以來就開始舉辦,至今已經有約400年的歷史,是一項傳統的民俗活動。孔子誕是指紀念孔子誕辰的節日,時間為每年的農曆八月二十七日,活動主要為了紀念該村始祖、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
谷嚇“孔子誕”
谷嚇“孔子誕”

特產

石排鎮有煮大魚、老鵝公湯、家鄉豆豉碌鵝、水丸、福隆楊1燒鵝、白切豬肚、發財圓蹄、特色臘腸、飄香手撕雞、嶺南特色蔥頭雞、蚝皇扒素鮑、金汁夜明珠、沙鍋姜鴨、燉水魚湯、金蒜燜水魚、金湯浸東星、銅盆蒸土雞、飄香桂花魚、松子魚、特色乳鴿、炭燒豬頸肉、拼青龍魚等特產。

旅遊


風景景點

主要風景一覽表
景點簡介圖片
瀟湴湖瀟湴湖位於石排鎮田邊村,總面積約300畝,由原來4個魚塘連通改湖、圍湖造景而成。沿湖建有一條全長2.2公里的環湖濱水景觀帶,設有環湖綠道、人行道以及景觀綠化,並保留原有籃球場,新增康樂健身設施、廣場、棧道、觀賞亭等,形成入口廣場、荷塘月色、曲橋漫步、臨湖水道、休閑廣場、花海融春、臨湖水榭、小徑觀湖、賞魚品湖、湖邊花語等十個景點。
瀟湴湖
瀟湴湖
燕嶺古採石場遺址燕嶺古採石場遺址在延綿1.475公里的範圍內均有人工開採痕迹,以“十八房間”、“補天石”為主要景觀遺存,面積達25000平方米。燕窩村西邊村小組西南的古採石場石壁上有清光緒十六年(1890)孫奭題書的摩崖石刻。燕嶺古採石場遺址明、清時期大量開採,民國年間和新中國成立后仍繼續採石。1989年5月31日,燕嶺摩崖石刻被公布為東莞市第五批文物保護單位。1999年,石排鎮人民政府發文禁止開採燕嶺紅石。2002年7月17日,燕嶺古採石場遺址被公布為廣東省第四批文物保護單位。
燕嶺古採石場遺址
燕嶺古採石場遺址
龍眼崗貝丘遺址龍眼崗貝丘遺址位於石排鎮廟邊王村沙徑村小組的北部,是1995年4月考古時發現。據其出土的石器、骨器等物品考證,該遺址是4千多年前人類在此居住過。廣東省考古研究所和東莞市博物館於1998年3月進行考古發掘。遺址是一處高出周圍田地4米,面積一萬多平方米的小山崗,北距東江4公里,位於東江的下游。發現互相疊壓的3個層次的文化堆積。出土大量陶器碎片其陶質以夾細砂的夾砂陶為主,粗砂陶、泥質陶佔一定比例。陶色以灰陶佔大宗,紅陶、灰白陶較少。器類有罐、缽、釜、盤、器座等,其中帶圈足、泥條矮圈足的罐類極有特色。紋飾有方格紋、複線網格紋、網格突點紋、曲折紋、梯格紋、葉脈紋、圓圈紋、繩紋等幾何印紋及少量素麵,個別器物上以現刻劃符號。
龍眼崗貝丘遺址
龍眼崗貝丘遺址
塘尾村古建築群塘尾村古建築群位於石排鎮塘尾村舊圍內,圍前一大兩小三口池塘,分別代表蟹殼與兩隻蟹鉗,圍面黃泥井和南門頭井代表兩隻蟹眼,仿生喻意一隻巨蟹守護後面的村落和前面的千畝良田。古村佔地面積39565平方米,以古圍牆為界,村口水塘為中心空間,依自然山勢緩坡而建,內部建築物和交通依靠巷道組織。現保存明清時期祠堂21座,古民居268座,古井15眼,書室19座,圍門4座,譙樓17座,水塘6口。塘尾古村保留了完整的村落格局,塘尾是廣東珠江三角洲地區規模較大、原生態保存最為完整的古村落之一。在塘尾村現存的21座祠堂中,具有代表性的有李氏宗祠、景通公祠、梅菴公祠、守善堂、蘭苑公祠、七房廳與墩睦堂等。
塘尾村古建築群
塘尾村古建築群
福隆里巷福隆里巷位於福隆大圍內,有五條平行的上百年歷史的紅石、麻石古巷,各古巷有巷門,巷門橫匾上分別題為居仁里、由義里、崇禮里、民智里、敦信里,其含義即取其仁、義、禮、智、信的意思。里巷內建築坐北向南,總長約為108米,寬約1.2米。民國廿年(1931年),香港鄧渭波捐資重修本村的里巷的牌樓,並請鄧驥如老師為牌樓題字。民智里為正巷,其餘為附巷。民智里巷門為石米批盪民國建築,其它巷門為拱門。巷內還有許多明、清、以至民國時期的建築,比較有特色的有昆石公家塾、匡亭家塾、蕃衍堂、洋樓等。另外還有民國時期的福隆衛生所及解放戰爭期間用家祠改建的榨糖廠。2004年,東莞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2004]12號文,將此處文物點以“福隆里巷”名稱予以登記公布。
福隆里巷
福隆里巷

獲得榮譽


國家衛生鎮
廣東省教育強鎮
廣東省通信部件專業鎮
東莞市維護穩定和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鎮街
2018中國鄉鎮綜合競爭力100強
2019年度全國綜合實力千強鎮
2019年國家園林城鎮
2018至2020年度“廣東省文明村鎮”
2021年1月6日,被廣東省文化和旅遊廳公布為第二批廣東省旅遊風情小鎮。
2021年1月,入選2020年重新確認國家衛生鄉鎮(縣城)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