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河站鎮
山東省泰安市東平縣轄鎮
沙河鎮地處山東省東平縣南部,東、南和濟寧市汶上縣接壤,西臨東平縣新湖鎮,北接東平縣彭集街道和州城街道。區域面積74平方公里,轄65個行政村,合計5.6萬人,現有耕地7.6萬畝。
2020年5月,入選2019年度省級耕地保護激勵鄉(鎮、街道)名單。
沙河站,始建於公元1000年(宋咸平三年)。因原村內設有官方傳遞公文的驛站,並有小沙河從村中流過,故得名沙河站。隨驛站設立,商戶、農戶漸增為村。后沿至明、清一直為重要郵政要站。目前,該村已劃分為沙南、沙北兩個行政村,總人口5000餘人。
相傳,穆桂英大破洪州時,曾在沙河站設立迷魂陣,為迷惑敵人,該迷魂陣由古鎮州城南門起,以10華里為半徑,沿西北方向向東南的沙河站划“圓”,使沙河站主街由原有的南北向變成了西北東南向,整條大街變成了牛梭頭型(即S型)。以此來改變人們原有辨別方向的能力,進而達到迷惑敵人的效果。主街劃定后,沿街道兩旁設立了錯綜複雜、相互連接的“七十二衚衕”,且所有衚衕的走向變化無常,並有形狀相似的陷馬坑相伴其中,敵人進得陣中根本分辨不出東西南北,只有被動挨打,全無回擊之力。穆桂英大破洪州,沙河站迷惑陣功不可沒。
沙河站鎮
時至今日,村民們置院蓋房也多沿用原有老宅基,已沒有傳統意義上的堂屋、東屋、西屋和南屋之分,有相當一部分村民在自家院落里難以分辨方向,以至於那首“沙河站真出奇,十人進來九人迷,剩下一個不迷的,出了南門下正西(南門實則為東南門,意指第十個人也迷失了方向,把東南向看成了正西向)”的歌謠流傳千年,經久不衰。后因這裡的勞動人民民風淳樸,善良忠厚,待人接物熱情倍致,禮儀有嘉,以致於做出了一些熱情過頭的事情,鬧出了一些笑話。加上沙南村蔚(yù)姓村民居多,且蔚家家廟正好又處在“南門”位置,機緣巧合,致使“沙河站———愚(蔚)根”的歇後語聲名遠播。
目前,蔚家家廟因其建築年代久遠,保存完好,已被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對象。
沙河站始建於公元1000年(宋咸豐三年),因設有官方傳遞公文的驛站,並有小沙河從此流過,故得名沙河站。后隨驛站設立商戶、農戶逐增為村。相傳穆桂英大破洪州時,曾在此巧擺“迷魂陣”。以致於民間那首“沙河站真出奇,十人進來九人迷,剩下一個不迷的,出了南門下正西”的歌謠流傳千年,經久不衰。
沙河站鎮
地形地貌
沙河站鎮境地勢平坦,交通便利,境內五縱四橫九條公路貫穿全境,水泥路實現了村村通。另有255省道和濟荷高速、濟徐高速公路縱貫全鎮,並有高速公路出口一處,地理位置優越,有“北京到南京,沙河站是正中”之說。
沙河站鎮工業主要有化工、機械、建材、玻璃纖維、紡織、木器加工、飼草飼料、脫水蔬菜、麵粉加工等九大產業。
沙河站鎮屬黃河衝擊平原,土地肥沃,土層深厚,通透性強,地下水豐富,為東平主要井灌區,素有“東平糧倉”的美喻。種植業重點以無公害瓜菜為主,西瓜、土豆獲得了國家級無公害農產品認證。畜牧業主抓了奶牛、生豬、肉、蛋雞和小尾寒羊的發展壯大,“四無”畜禽產品達到了50%以上。
沙北村 | 沙南村 | 豐庄村 | 於樓村 |
黃路溝村 | 中李庄村 | 董堂村 | 賈海村 |
大王營村 | 小王營村 | 曾廟村 | 北場村 |
小辛庄村 | 王堂村 | 馮窪村 | 喬村村 |
馬河村 | 東楊樓村 | 雙樓村 | 西楊樓村 |
熊村村 | 張老莊村 | 吳桃園村 | 徐樓村 |
常廟村 | 楊營村 | 大巴掌柳村 | 東巴掌柳村 |
張庄村 | 屈樓村 | 洪福寺村 | 李村村 |
三官廟南村 | 三官廟北村 | 三官廟西村 | 孟庄村 |
八角堂村 | 韓村村 | 蔡庄店村 | 櫻桃園村 |
華堂村 | 丁堂村 | 林海村 | 二郎廟村 |
西李庄村 | 西張圈村 | 前河涯村 | 小楊庄村 |
大楊庄村 | 王莊村 | 李圈村 | 侯圈村 |
韓圈(何圈村) | 尹村村 | 大劉庄村 | 董寨村 |
廖村村 | 何村村 | 李紙坊村 | 東李庄村 |
孫樓村 | 張村村 | 柏村集村 | 蘆村村 |
孫村村 |
(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總人口 | 51037 |
男 | 25510 |
女 | 25527 |
家庭戶戶數 | 14211 |
家庭戶總人口(總) | 50570 |
家庭戶男 | 25206 |
家庭戶女 | 25364 |
0-14歲(總) | 11590 |
0-14歲男 | 6203 |
0-14歲女 | 5387 |
15-64歲(總) | 34453 |
15-64歲男 | 17197 |
15-64歲女 | 17256 |
65歲及以上(總) | 4994 |
65歲及以上男 | 2110 |
65歲及以上女 | 2884 |
戶口本地住在本地 | 50034 |
工業主要有化工、機械、建材、玻璃纖維、紡織、木器加工、飼草飼料、脫水蔬菜、麵粉加工等九大產業。其中,泰山鷹化工有限公司生產的“泰山鷹”牌白乳膠填補了省、市空白;海鑫化工有限公司生產的烏洛托品、甲醛等成了國際市場上的搶手貨;津東脫水菜廠生產的蒜粉、蒜粒,明瑞環保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生產的奶牛顆粒飼料遠銷到香港、澳門、日本、韓國、美國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
全鎮現有民營企業36家,新增註冊資金8600萬元,年實現銷售收入1.2億元,民營企業用工2900人,平均人均月工資950元。共發展個體工商戶517戶,新增註冊資金2000多萬元,戶均年收入1.2萬元。在民營經濟發展上,主要採取了三項措施:一是用好能人。充分發揮鄉土人才的作用,鼓勵其辦企業、當老闆、掙大錢;二是啟用民資。鼓勵民資企業,破解了民企融資難題;三是搞好服務。進一步轉變了政府職能,落實了既定政策,兌現了各種承諾,健全了規章制度,加大了執法力度,創優了民營經濟發展環境,依法保護了民營企業的合法權益,促進了民營經濟的健康快速發展。
沙河站鎮
工作中,該鎮按照“壓糧、擴桑、穩瓜、增菜,大力發展設施農業”的指導思想,加大了種植業調整力度,培強壯大了土豆、西瓜、白菜、大蔥、菜花、甘蘭等主導產業。全鎮共種植西瓜5000畝,土豆3000畝,大蔥6000畝,菜花、甘蘭5000畝,白菜15000畝,瓜菜總面積達到了3.4萬畝,平均畝產值達到了3800元。在種植模式上,主要採用了波菜—西瓜—大蔥,波菜—土豆—菜花和小麥—玉米—白菜等三作三收種植模式。其中,發展波菜—西瓜—大蔥種植模式5000畝,可畝產波菜2000斤,產值1000元;西瓜8000斤,產值3600元;大蔥9000斤,產值5400元,畝產值1萬元,總產值5000萬元。發展波菜—土豆—菜花種植模式2500畝,可畝產波菜2000斤,產值1000元;土豆4000斤,產值2000元;菜花5000斤,產值5000元,畝產值8000元,總產值2000萬元。發展小麥—玉米—白菜種植模式1.5萬畝,可畝產小麥1000斤,產值700元;玉米1200斤,產值840元;白菜1萬斤,產值2500元,畝產值4040元,總產值6060萬元。僅瓜菜種植業一項,全鎮農民人均增收2400元。另有桑園面積1500畝,年養蠶兩次,畝產值4000元左右。在種植業方面,主要採取了四項措施:一是龍頭企業帶動。以山東國基食品有限公司、東平永峰麵粉廠、魯平金海麵粉廠、誠信麵粉廠、文武麵粉廠為依託,提高糧食品質,引進先進加工工藝,帶動了國家級優質小麥、玉米基地建設;二是“訂單農業”帶動。以津東脫水菜廠、前河涯脫水菜廠為載體,採取市場化運作手段,解決了農民想種怕滯銷、企業想上怕缺貨的問題,搭好了農民與企業對接的橋樑,帶動了瓜菜種植;三是大戶承包帶動。小辛庄、沙北、豐庄等村積極與肥城市桃園鎮土豆種植大戶孔祥會聯繫,簽訂了1000畝土豆種植承包合同,包地農民可優先到瓜菜基地給他打工,日工資20元,一年下來群眾可增加收入4000元。工作中,該鎮積極探索小辛庄、沙北、豐庄等村實行大戶承包,發展瓜菜生產的成功經驗和運作模式,計劃將土地連片發包給種植大戶或“農”字型大小企業,培植主導產業,實施集約化經營,把農民從土地中解放出來從事第二、三產業;四是中介合作組織帶動。以瓜菜產銷協會為主體,建立健全了行業協會和中介組織,統一品種、統一價格、統一銷售、保護了群眾即得利益,帶動了種養業的快速健康發展。
在畜牧業生產上,重點突出了生豬、肉、蛋雞和小尾寒羊的發展壯大。目前,全鎮發展規模養豬場19個,養豬專業村21個,戶均養豬5頭以上,生豬存欄量達到了2萬頭,年出欄量達到了2.5萬頭,年收入3800萬元;發展肉雞規模飼養場40家,年出欄40萬羽,產值900萬元;蛋雞規模飼養場35家,雞存欄7萬羽,年產蛋210萬斤,產值630萬元;小尾寒羊主要以散養為主,主要集中在吳桃園、熊村、西楊樓、雙樓、韓村、二郎廟、西李庄、西張圈等村,小尾寒羊年存欄1.8萬隻,年出欄2.1萬隻,年產值680萬元。畜牧業總產值1.3億元,人均1800元。
勞務經濟是農民發展致富的主要手段。該鎮常年在外打工人員在1.3萬人左右,主要從事汽車駕駛、築建、木工、裝飾裝璜、管道安裝維修、裝卸、縫紉、街頭鐘點工等工種,人員主要集中在濟南、青島、北京、天津、東營、淄博等地,人均年收入1萬元,年可實現勞務收入1.3億元,使農民群眾挺起了腰干,走上了富裕之路。在勞務經濟發展上,該鎮主要採取了三項措施:一是澄清底子。組織專人,逐村對外出務工人員的數量、工種、特長和流向進行登記建檔,澄清了務工人員底數,為今後全鎮挖掘利用勞務資源奠定了基礎。二是強化培訓。以鎮社會和勞動保障服務所為牽頭部門,抓住逢年過節外出人員集中返鄉的機會,利用鎮黨員電教培訓中心和村遠程教育網,對返鄉人員進行了強化培訓,同時,將一些實用知識列印成小冊子,以“明白紙”的形式免費發放到務工人員手中,提高了他們的就業技能。三是搞好了市場對接。該鎮利用在外老鄉多、職務層高的優勢,聘請在外工作的廠長、經理、包工頭等為勞務經紀人,並在濟南、青島、北京、天津等打工人員相對集中的地方設立了流動黨員黨支部和辦事機構,具體負責務工人員工作安排、生活照顧、權益保護等,同時還與全國有名的大中型企業和勞務市場建立了聯繫,搭起了企業與務工人員之間的橋樑,從而保證了務工人員的有緒流出和工資按時足額發放,最大限度地保護了務工人員的切身利益。
小竹編長成大產業
沙河站鎮
孫村竹編業始於20世紀三十年代。傳說有個叫李籮匠的浙江籍竹編藝人,逃荒要飯至此,被一位名叫孫洪明的村民收留,結為拜把兄弟,李籮匠遂將竹編手藝傳授於孫氏,以後逐漸在全村推廣開來。最初村民們主要利用冬閑時間從事竹編,以加工竹笆子、竹篳子、竹籠頭等粗放型的竹製品為主,產品靠走村串巷銷售,換取零花錢。近幾年來,這個村從實際出發,把發展竹編業作為強村富民的支柱產業來抓,充分發揮村民資金互助會的作用,採取集體幫扶一部分,互助會借貸一部分,村民自籌一部分的辦法,聚攏資金500萬元,幫助村民發展壯大了竹編業。竹製品加工由最初的綁竹掃帚、扎竹梯子、編竹籃、竹扇面、竹飾物、竹掛件等精細竹製品和手工藝品,花色品種也由三五個發展到目前的幾十個。
產是基礎,銷是關鍵。為了把村民每年產出的數十萬件竹製品銷售出去,村裡成立了12人的銷售服務隊,在8個省24個地市打出了自己的品牌,由以前的供貨上門變為現在的求貨到戶。
沙河站鎮
小物件牽來大市場
“莫嫌小、關鍵巧。”這是沙河站鎮農民在“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經營過程中總結出來的致富經。
小笊籬。走進小辛庄村,樹蔭下,房舍前,上至六、七十歲的老人,下至放假在家的學生,都忙著各自的活計,有的剪鐵絲,有的盤圈口,有的旋把子,有的編笊籬,各盡所能。農閑時節,每個熟手可日加工笊籬28把,獲利30元,產品遍銷周邊二市四縣。小辛庄笊籬編織已有近百年歷史,有花眼、盤絲之分,現已申報非物資文化遺產。
小刻刀。進入沙北村任慶海家,樓上樓下、屋裡屋外擺滿了大大小小系著中華結,刻著牡丹圖、醉酒圖、老壽星的亞葫蘆手工藝品。其加工的漆雕葫蘆不但熱銷大江南北,還進了中南海,被選為國禮跨出了國門。在他的扶持帶動下,有100多戶村民拿起了小刻刀,吃上了藝術飯,有1200多戶村民房前屋后種起了亞葫蘆,搞起了庭院經濟。
小棒針。為充分利用農村家庭婦女這一龐大而廉價的資源優勢,該鎮三廟西村劉曰瑞與外貿部門聯合,投資興建了手工藝品編織廠。通過來料來樣加工針織掛件、手提包、工藝座墊等,讓全鎮5000多名家庭婦女舞起了小棒針,掙起了手藝錢,每個家庭婦女平均每人每天能賺到加工費15—20元。產品遍銷全國各地,有的已遠銷到澳大利亞、韓國、日本,實現了出口創匯。
沙河站侯家燒雞 | 東平湖蓮子 |
沙河站無公害土豆 | 紅燒甲魚 |
孫村竹編 | 大安山全魚宴 |
豐庄楊鐮 | 拔絲山藥 |
東平湖大青蝦 | 接山西瓜 |
彭集花生 | 東平湖菱角 |
大羊薄皮核桃 | 涼拌柳芽 |
安山大米 | 清蒸湖蟹 |
東平湖鯉魚 | 紅燒鯉魚 |
東平湖芡實 | 東平湖中華絨鰲蟹 |
計生工作
為圓滿完成今年人口和計劃生育責任目標,山東省東平縣沙河站鎮突出工作重點,按照“抓根本、打基礎,抓重點、促平衡,抓制度、上水平”的工作思路,確保全鎮計劃生育工作再上新水平。
抓根本。控制人口計劃,層層分解量化,完善防控體系,建立預警機制,堵塞管理漏洞,杜絕違法生育。
抓重點。強化孕情跟蹤,搞好孕保服務,杜絕私自流引產,嚴格控制性別比;強化流動人口管理,澄清人員底數,完善管理手續,做到底子清、流向明、聯繫勤、無漏管、管規範;搞好經常性培訓,普及計生知識,提高應知應會率;落實包保責任,促進後進村轉化升級;嚴查違法生育,杜絕違法收養,加大執法力度,搞好社會撫養費徵收。
抓責任。加強人員管理,界定職責許可權,明確工作目標,強化檢查督導,定期調度通報,嚴格考核獎懲,夯實基層基礎,確保全鎮計劃生育工作再上新水平。
精神文明建設為經濟建設提供了強有力的思想保證和智力支持。教育工作完成了學校的合班定點,危房改造基本完成,鎮中學教學設施全面升級,教育教學質量持續領先。計劃生育工作圓滿完成了市、縣人口責任目標任務。服務設施全面優化,人員素質普遍提高,實施了親情化服務,促進了計生工作的順利開展。
沙河站鎮
為解決老有所養、老有所樂的問題,投資360萬元在何村新建了一處佔地2.14萬平方米、建築面積0.24萬平方米的高標準敬老院,為五保老人提供了舒適的生活環境。
先進文明村莊
——何圈
何圈村又名韓圈村,屬於一村兩名,現冠以韓圈村委名。地處沙河站鎮北門,西近州城鎮,北挨彭集鎮,為三鄉相匯地帶,西有王圈小集市,東接交通、文化樞紐何村,正北對峙山東省名勝——白佛山。村內共500多戶三四千餘人口,人口與土地面積為沙河站鎮第二大村。該村歷史文化淵源深厚,人才輩出,現擁有共產黨員50多名,大學生100多名,其中學士、碩士學位者共計50多名,湧現出了在東平縣教育系統、中國國防、集團企業、國家安全局、醫療、礦務、法律、商業、農業等系統上的一批優秀人才,正成為東平縣、魯中文化大村,在社會主義文明建設、和諧發展方面樹立了典範。2014年,國家農業科技園區中華特產網文化專欄特別報道“中華特色產業基地,國學文化的大旗——何圈村”,給予了韓圈村委文化生態高度評價。
沙河站鎮
何氏家族自明朝初年就在本地生活,祖廟原在正南接壤的董堂村,人口主體分佈在汶上寅寺鎮街上及周邊何灣、石樓等村,古時候本地東為何家圈,西為韓家圈,因有何韓同源的說法,共用一個韓祠祭祀先公,后韓姓遷出,何家在明清兩代多次主修韓祠,本地村民皆以韓祠為議事中心,演變成古何圈古韓圈合為一村的格局,包括後來的王海子地段,現在一隊到九隊已經完整合併為一個自然村,村名韓圈,又名何圈。
韓圈村委的風氣一直很好,崇尚通情明理、尚禮友愛。何氏一族的家風對該村的影響起著重要作用,何氏家族先祖前五代進士及第者頗多,尤其第三代到第五代一門祖孫三代十多位進士出身,家學淵源厚實,家訓中囑咐子孫寫有“忠厚傳家、詩書繼世”、“族人常記家訓,守分安命,順時聽天。守治學向善、克孝悌傳家之風”。村中古老神秘故事頗多,且文化藝術源遠流長,產生了一批耕讀傳家的文人,尤其以傳統書法最為有名,晚清何渭卿為府學庠生,東平名士,常在東平一帶題碑寫匾,北鄉葦子河有財主愛其才,以女嫁之,並贈地多頃。
清末出生活到1993年的何慶奎老人書畫一絕,所繪松鶴圖功底深厚,書法詩聯俱優;現村中何樹法、何敬立、何敬忠、史元平、何敬山、何敬進、程軍等都有一手好毛筆字,得益於詩書繼世的家訓,至今韓圈村中人才輩出。
何圈古時旗杆牌坊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