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溪景區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從萬壑笙鍾至礬岩大橋,兩岸青山夾溪,經順溪鎮呈“S”形流入岳溪,是為順溪。源出於大井垟山南北麓,自明代起是順溪鎮至水頭鎮的竹筏交通航道,清代不少遊客在此乘筏旅遊。清孫鏘鳴游順溪詩:“清溪曲曲抱山來,萬竹叢中叫畫眉,不減桐江好山色,一竿秋水最相宜。”就是此地景色的寫照。電影《竹外桃花》曾在此地拍外景。陳氏古民居群和“萬壑笙鍾”、“會音橋”、“孝子鄭克興墓”、“龍湫洞”等分別是順溪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的主要景點。順溪古建築群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主要景觀


陳氏古民居群
青街的竹,順溪的屋”。順溪木構古民居建築群,國務院公布第六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它建於清乾隆年間,系陳氏聚居之處。初,順溪陳氏兄弟七人,別稱七房,有7座大型民居,共12000平方米。其中三房那座規模最大。有6個天井,佔地面積4000平方米,建築面積2500平方米,低層多進庭院式,樓上樓下環廊相接,門前立有三對幡竿石座,裝修精緻,保存良好。有“寶席春暉”、“潔操修齡”、“文元”等匾額。該建築群在全國具有代表性,有“浙南清中晚期民居博物館”之稱。陳志歲《順溪古屋》詩:“寶地宜生息,陳家世系綿。兒孫皆長進,望聞久光鮮。走馬迴廊曠,輝樓古匾懸。山區耕讀史,人物得資研。”在這裡過夜,觀賞環抱諸峰,聆聽鳥鳴水響,另有一番風趣。
陳氏古民居中,有當地開明士紳、實業家——“南雁主人”陳少文先生在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創辦的“益智高等女學校”。該女校是屬地平陽縣最早的女子學校。學生免交學費。學校設有語文、算術、唱歌等課程,以不同於私塾的辦學形式上課。益智高等女學校是遊客參觀必去的一大看點。
順溪景區
順溪景區

順溪大橋

橫跨於順溪之上。大橋全長85米,寬4米,橋身橋墩均為花崗岩條石構成。橋北蹲立著一對造型生動,雕刻精緻的青石獅,五個弧形橋拱線條流暢,別具一格。在橋上漫步,仰望畫眉峰,霞光融融,暮靄沉沉。面街臨溪的北岸有出檐深遠系列民居,參差錯落,自然古樸。南岸山翠竹掩映,溪中卵石累累,溪流急處,白浪滔滔,構成一幅美妙的山水畫圖。

畫眉峰

在順溪鎮西1.3公里,俗稱畫眉尖。海拔807.7米,整座山為一個等腰三角形,又似卓筆。峰名畫眉,並非狀其形乃是欣賞峰尖之新月。清人孫鏘鳴在《溪行望畫眉尖》詩序中說:“順溪西有峰,極高,如卓筆。土人謂初三四夜月生時,適當其尖,故呼為畫眉尖。”《江南靖士詩稿·畫眉峰》詩:“古有張京兆,深閨出美談。今看千仞黛,昵候月初三。”每當夏曆初三四夜,月初升時,人在溪橋上望之,峰尖恰當新月——峰如筆,月如眉,宛然為少女輕輕描出一道秀麗長眉,對李賀詩句“長后對月斗彎環”之意境可盡得矣。

孝子鄭克興墓

在中華大地重建社會道德的今天,崇尚且張揚孝道是重要內容之一。游順溪,不得不提孝子鄭克興的墓。鄭克興,清代平陽縣嶼邊人。一生凄苦,幼失怙恃,為老人鄭世啻所收養,及長,知恩圖報,勝過人家骨肉親生。后在一次上山勞作時,不幸發生意外身亡。其可貴孝行深感世人,墓地是順溪人施捨的,教育家陳少文先生為之安葬,並請平陽縣知事張朝輔題孝子墓碑,特鈐“平陽縣印”。詩人陳志歲《題孝子鄭克興墓》:“嘉身玉碎哀千里,還養烏情誰可比。義地一區昭世人,知恩不必親生子。”(原註:還:報。)讀來催人淚下。
近年,地方籌資對該墓進行了一期修整,並在墓前種植柏樹兩株,象徵孝子孝行如柏長青,與世長存。
該墓葬為地方道德文化遺產之一,是重要的孝文化景點。

龍湫洞

在順溪街頭兩邊。由兩塊巨岩相連,枕流平卧,長約20米,兩側各有洞穴穿腹而過,洞口如瓮口,呈圓形,枯水時,遊人傴著身子,可蛇行而入。洞內石壁如魚鱗狀,洞底未見沙礫堆積。不經意就不易發現其洞,宛如潛龍,故稱龍湫洞。

萬壑笙鍾

從順溪大橋西行1公里。就是順溪兩源——眉溪和知音澗之匯合處。這裡山巒重疊,溪流湍急,亂石橫卧,水石相激,聲如蘆笙。有一峰岩,形似銅鐘。溪邊路旁山岩上有民國初年鐫刻的“萬壑笙鍾”四個大字,每字1米見方。另有一古老石燈,豎立路旁。此處動態美、靜態美、音韻美,融成一體,引人入勝。

燠館涼台

在“萬壑笙鍾”西1公里許。橋系石構,長20米,寬5米,古野樸實,約建於元代前後。其單孔石拱,如老人躬身蹲伏,橋身長滿苔蘚、觀音草,似身披襤褸的衣衫。橋旁有巨石面立,高11米,長24米,深3米的石屋,建在招涼洞里,左邊巨石壁立,右邊為鷹嘴狀岩,洞內冬暖夏涼,與洞外氣溫相差10℃左右,是名副其實的“天然空調室”。

雲祥寺

跨過渡鍇旁?00米就是雲祥寺,又名“百客堂”、“百僧堂”。寺分舊寺新寺兩座,相距50米,共有建築面積500平方米。舊寺創建於元代,清康熙時重建,光緒七年(1881)再建。有7間平房,寺內保存摹像題記碑刻多塊,其中有清宣統年間所鐫之青石碑記一塊,記述該寺之興衰歷程。1978年建成之新寺為三間三層木石結構,兩間橫軒全部用石料構成。整個寺院依山取勢,因地制宜,布局合理,獨具匠心。寺周還有二宜亭、冰廊等,都是小憩避暑佳地。

二宜亭

二宜亭取冷暖咸宜之意,方形,建於清光緒年間,亭內有建亭碑記和首事陳少文圖像碑各一方。碑下有一小洞,一米見方,洞口氣溫只有14℃,彷彿如北雁盪之“冰洞”。

冰廊

冰廊在新寺后,有石徑通往。洞高2米余,寬3米,深20米,彷彿是地下室之長廊,盛暑之時,廊內氣溫也只在17℃左右,故命名為“冰廊”。

三疊瀑潭

在雲祥寺東北800米處。匯聚奄頭山、岩頭山之水,集雨面積大,瀑流奔騰而來,四季不息。全瀑分三疊,全長約150米。

鐵嶂峰

在雲祥寺北百餘米處,高600多米,寬200米,面南而立,宛如巨型屏障,色黑如鐵,雄偉嵯峨,極為壯觀。在雲禪寺後院仰觀,則如鐵峰矗立,登峰頂環視,則遠山近水盡收眼底。

知音澗

會音橋下至白雲飛瀑一段謂知音澗。全長3公里,溪流曲折,水聲強弱多變,或竊竊細語,似與人傾訴衷腸;或激昂慷慨,若激勵壯士出征;或琮琮作響,彷彿器樂奏鳴。遊人可在會音橋上會“知音”,誰說“高山流水,痛知音之難遇?”沿溪有三處深潭,水色如玉。沿湖旁小路攀登,聽山歌鳥語,自然而富有情趣,路盡處,便是“白雲飛瀑”。

白雲瀑

原名玉帝瀑,瀑泉緣崖噴散,類掛玉簾,最為奇勝。宋代武科狀元察必勝詩云:“珠箔飛空澗布流,卷舒曾不用銀鉤,懸崖洒洒清涵雪,越壑溶溶冷澀秋。”江南靖士《白雲瀑》詩:“竟以偏裨勢,渹滮震主流。逆觀嗟再挫,縱下累三投。山靜空煙動,林昏日色浮。飛鷹瀑頭呴,百丈壁添幽。”(詩聯文化出版社《南雁盪山古今詩抄》)此瀑主要集小白雲山東坡之雨水,分為三疊,上疊75米,中疊41米,下疊59米,全長175米,寬2~3米,因匯水面積較大,每疊平面移差較少,山林植被良好,故瀑布長年不斷,如巨龍從大而降,鱗爪橫飛,勇往直前。每疊瀑布之下各有一深潭,響聲如雷,四周環境幽深,更顯出疊瀑之不同凡響。
白雲山,周圍20餘里,高插雲漢,中有深澗,闊數十步,無通道,巨藤徑數尺跨之,其長如澗,迴繞水際若欄檻,遊人援之以進,即古時之藤道。山有應潮潭、仰明河洞、玉乳洞、乾洞等景觀。

雙闕峰

沿知音洞南行,可見位於北漈水電站東側山上之雙闕峰。兩相鄰之圓柱形山峰如古代宮殿之雙闕,直聳雲霄,託大而起,壯觀無比。乾隆志載:“兩柱對屹,共天台雙湖而高之。”
青街·竹林
在青街畲族自治鄉所在地,主街初建於元至正十八年(1358)。青溪的兩條支流在此合流,昔日有“一天兩潮水,一年四季筍”之說。這裡山水環抱,景色幽美。主街長210米,寬約3米,全部由青石板鋪就。街呈弧線,部分面溪見山,呈半邊街形。建築物多為清末民初遺風,一二層樓房出挑,出檐深遠,兩旁屋檐相距僅1米余。富有畲鄉風格的古廊橋和橋旁直徑達1.5米的樟抱梅古樹,更為小街添景生色。小溪流經村中、村東,水清見底,游魚可數。村西有跨度31.9米的單拱青石橋,造型古樸優美,鄰近還分佈有約10棵古老香樟畲族自治鄉村落最具特色的是竹林,一片連著一片,宛如綠色海洋。

畲村

青街西南3公里的王神洞村,是畲族人民聚居之地。古老的村莊,至今仍保持畲族固有的風情習俗,並有清代、民國時期留下的住宅、工場、公共活動場所等。擁有毛竹七萬多株,盛產竹筍。附近有王神洞瀑布等景觀。可保留修復原有建築,闢為旅遊村,作為研究畲族風情基地。

礬岩大橋

欏樹的故鄉礬岩大橋在礬岩鄉,是順溪、岳溪、青溪交匯處,建於1980年,橋長100米,寬8米,雙曲混合結構拱橋。橋南橋北青山環抱,三面溪澗流水悠悠。
欏樹,學名竹柏,其故鄉在附近五十丈村。有一株樹齡約300年的欏樹,樹榦周長1.6米,高16米,枝葉茂密,寒暑不凋。半世紀前,林學家陳峰發現了這稀世之寶,把它錄入巨著《中國林木圖譜》。後人慕名來採拾種子者甚多。尚有幾株小欏樹,50年代被移植到杭州植物園,育苗推廣。公路旁還有7株參天古楓,深秋可欣賞“霜葉紅於二月花”之景色。

青溪

在青街和睦源鄉境內,源出白岩山,經睦源、王神洞、青街,與順溪在礬岩大橋匯合,全長約10公里,平均寬度20米。溪流兩岸風景秀麗,有濃郁的浙閩風土民情。畲、漢兩族雜居,彼此和睦相處,民族情深,富有山野鄉土氣息。

龍潭

在十五畝村東北約300米處,由山溪會流衝擊形成,潭面約1公頃,水清見底。潭邊為花崗岩,四周還有溪澗、流泉、山巒翠色、村野紫煙,組成多層次之風景空間。

十五畝大橋

在青街鄉十五畝村,是座長28米,寬3.8米,造型美觀的石拱橋。橋東有林木繁茂的十五畝山莊,橋下溪水清澈,環境優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