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軍

安徽省文聯專業作家

潘軍,男,漢族,1957年11月28日生於安徽懷寧。1982年畢業於安徽大學中文系,現為安徽省文聯專業作家。

主要著作有長篇小說《日暈》《風》《獨白與手勢》之《白》《藍》《紅》三部曲以及《潘軍文集》《潘軍小說文本》《潘軍作品》三卷等。中國先鋒小說代表作家之一。作為中國先鋒小說的代表作家之一,其作品一直是學術界的研究對象,具有廣泛影響。《流動的沙灘》入選“中國當代文學教學研究參考資料”,《重瞳》名列“中國當代文學最新作品排行榜”榜首。

人物經歷


早年經歷

文學之路
潘軍[作家]
潘軍[作家]
小的時候,書對潘軍來說就有一種難以抗拒的引力。“文革”時期,找不到書看,潘軍正讀高中。有一次學校圖書館讓學生清理“毒草”,他趁機偷了一麻袋書——這應該是他最早的讀書生活。1975年他高中畢業後去農村插隊,同村的一個勞改釋放分子給了他一批書,那個人原來是在縣裡供銷社當會計,因為軍婚判了刑。直到現在,潘軍還清楚地記得那些書中有周立波的《暴風驟雨》和勞倫斯的《虹》。
上了大學,潘軍更愛讀書,尤其愛讀文學作品,有兩個屬於自己的方式。其一,他是憑著自己的眼光去選擇的,而不依賴於老師的指導和輿論的誘導。譬如同是俄國作家,他喜歡的是托爾斯泰、陀斯妥耶夫斯基,不喜歡屠格涅夫。法國作家,他喜歡福樓拜,不喜歡巴爾扎克。其二,他一般是儘可能地把一個作家的作品讀完,在大學三年級的時候,他只讀了一個海明威。他偏愛外國文學,中國作家的書讀的不多。但魯迅是一個例外。《魯迅全集》他至少讀了四遍,他喜歡魯迅的文字,因為他的文字顯示了漢語言寫作的魅力。
在成為一個作家之後,潘軍則開始喜歡讀雜書。這對於開闊自己的知識面是有益的,同時也使生活有了許多情趣。即使是讀作品,一個作家的閱讀與讀者的閱讀,應該是不一樣的。作家讀作品,更多的是注意表達的方式,或者說是敘事的方式。作家讀的是句子,而不是讀內容——假如一本書句子寫不好,他會斷然放棄。句子是講究“味道”的,這隻能憑藉著自己的悟性去界定。
進入中年之後,潘軍的閱讀開始側重於歷史典籍了。三聯出的黃仁宇、錢穆的書他都很喜歡。還有一些史料性的著作,也挺好。譬如前幾年陸健東的《陳寅恪的最後二十年》。曾經有人問他:“假如把你流放到一個荒島上,只允許你帶上一本書,你會挑什麼?”潘軍回答說:“我只會帶上一本字典。說實話,我們這些作家,識字很有限。”

寫作經歷

潘軍的作品中一直沿襲著一種對生存的恐懼,《南方的情緒》是關於冒險的敘事,《陷阱》是關於防備的敘事,《三月一日》則帶有一點對現實生活失望和調侃的味道。
每個人的生存境遇中都會有恐懼感。恐懼是潘軍長期感受到的存在,也是他一直放不下的一個話題。“恐懼不一定是某個具體的事實,而是一種氣氛,屬於人的心理範疇,從某種意義上說是人與社會構成的那種緊張關係的特殊反映。恐懼的對面就是愛。”潘軍認為。
潘軍是在逆境中長大的。他剛出世,父親就被打成了右派,之後就遣送原籍農村勞改,一去就是18年。高中畢業后,他下鄉當了知青,自食其力,那時才17歲。農村的日子很苦,連電燈也沒有,每天夜裡惟一的樂趣就是在煤油燈下臨摹連環畫。
經商那五年,可以說是大起大落。先是很順,很快海南島的戲就隨著“宏觀調控”沒了,於是就去了鄭州,連做了幾個項目都失敗,可謂四面楚歌。不過,潘軍的心情還算平靜。“事情既然來了,惟一的辦法就是面對。”面對意味著承受一切。所以,後來贏得了一個機會,就是為一家音像出版社編導了二十六集的電視劇《大陸人》,這才緩過勁來。他凡事會想最壞的結果,倘若他能夠承受這個結果,就會毫不猶豫地去做它。這就是潘軍的人生態度。

個人作品


長篇小說
作品出版時間
《日暈》人民文學出版社1989年
《日暈》中國文聯出版社2001年版
《風》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風》花城出版社2000年版
《獨白與手勢.白》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年版
《獨白與手勢.藍》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年版
《獨白與手勢.紅》人民文學出版社2001年版
小說集
作品出版時間
《潘軍小說文本系列》(六卷)中國工人出版社2000年版
《潘軍文集》(四卷)長江文藝出版社2001年版
《潘軍實驗作品集》(上下卷)花城出版社2000年版
《潘軍中篇小說自選集》(上下卷)大眾文藝出版社2000年版
《中國當代作家選集.潘軍卷》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年版
《中國當代小說珍藏版.潘軍卷》文化藝術出版社2001年版
《中國小說五十強.潘軍卷》長江文藝出版社2001年版
《風印》中國文聯出版社2001年版其他作品集
《潘軍散文》浙江文藝出版社2000年版
《水馨——潘軍隨筆》中國文聯出版社2001年版
《坦白——潘軍訪談錄》安徽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
《我家的時尚女孩》(與潘萌合著)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年版

創作特點


主題思想

潘軍[作家]
潘軍[作家]
潘軍認為心目中優秀的小說家,是按照自己的判斷,在敘事上勇於探索,並且顯示著人類良知和人文關懷的那種人。
對於一個小說家,潘軍最關心的是:你能否寫得更好?小說作為語言的藝術,講究的是敘述的方式,這種對敘事空間的探索其實是很艱苦的,自然不會那麼輕鬆了。但小說就是這樣發展下來的,所以潘軍說:“一個作家只有切實感到路越走越窄時,心裡才踏實,才算沒有摸錯方向。”潘軍並不認為這種感覺是一種危機,相反倒是分享了一份艱難。潘軍說如果有一天他感覺“江郎才盡”,他就不寫了,他不會像有些作家那樣去“耗小說”。
2002 年,潘軍在北京廣播學院講學時曾說:“長期以來,文學在現實生活中總是被當做一種附庸風雅的飾物或者把它理解為一種實際工作的基礎,這是非常狹隘的。對於今天的一個傳媒人而言,文學最能給予你的是一副眼光。你用文學的眼光對生活進行觀察,你就有可能看出獨到的意味來,就會獲得不同尋常的感受。然後才能製作出好看的、耐人尋味的節目獻給廣大觀眾。現在電視節目如此低俗,缺的就是這樣一種眼光。”

藝術手法

《從前的院子》(還有《合同婚姻》《臨淵閣》),它擁有潘軍的一切特徵:地域與時空的混亂;歷史與現實的重疊;生活的可能性與不確定性;真實與虛擬的互置……潘軍嫻熟地運用著老師博爾赫斯的手法,向讀者展示了一個介於現實和文學之間的時空。我曾迷戀過這樣的小說,比如之前他的《南方的情緒》《流動的沙灘》。它叫我想起潘軍的同門師兄格非、馬原等人。這類迷宮式的小說,點明了生活的實質,它是開放性的,包容你能想象出的方式,只要你敢於去做;同時它又是夢幻的、宿命的。
潘軍比格非、馬原等人積極,他的先鋒性小說比較好懂。作家的任務是講故事,而不是考驗讀者的耐心。過於晦澀的作品再好,也只能提供給少數人寫論文———熱鬧一陣兒的實驗詩不是如此嗎?潘軍實際上一直徘徊在所謂先鋒和現實主義之間。他的《死刑報告》就是一部很好的現實主義小說,我們不難看出中間他也用了某些前面提及的先鋒派的寫作手法。這或許是延長先鋒寫作壽命的一種有益的探索。

編導

潘軍[作家]
潘軍[作家]
集編劇導演於一身的潘軍是學美術出身的,不僅有著深厚的文學素養也有著極高的審美標準,他力求本劇真實的還原當年的生活場景,他不滿足影城基地的拍攝條件,還另行搭建了不少重要的場景,比如別墅、秘密據點,還按1:1的比例搭建了美式“空中霸王”飛機、火車車廂、輪船甲板及船艙等場景,在一些火爆場面的處理上如炸飛機、炸火車車廂都力求逼真,劇中也使用了大量的電影化的表現手法。
潘軍對演員的表演也有著極高的要求,凡是重場戲都親自執導。他風趣地說:“片場上只有兩種人,一種是酷似明星的人,一種是酷似民工的人,而我就屬於后一種人”。而就是這位自稱為長得像民工的導演,在劇中也飾演了一個角色國民黨特務頭子——戴笠,惟妙惟肖的表演也給演員們上了一課。精良的製作,眾多明星的加盟,演員的傾力表演,再加上緊張的故事節奏,火爆的動作場景,使《5號特工組》不愧為是一部中國版的“加里森敢死隊”,也受到越來越多觀眾的喜愛!

主要成就


作為中國先鋒小說的代表作家之一,潘軍的作品一直是學術界的研究對象,具有廣泛影響。《流動的沙灘》入選“中國當代文學教學研究參考資料”,《重瞳》名列2000年“中國當代文學最新作品排行榜”榜首,長篇小說《獨白與手勢》之《白》《藍》《紅》三部曲被一些批評家譽為“成長小說的巔峰之作”,《死刑報告》作為中國大陸第一部關注死刑的小說,在海峽兩岸出版並引起法學界普遍關注。
2002年,文學出版界中有人將其稱之為“潘軍年”,人民文學出版社、花城出版社、中國工人出版社、浙江文藝出版社、大眾文藝出版社、安徽大學出版社同時推出了潘軍的作品。

獲獎記錄


2020年11月,潘軍《斷橋》獲得第一屆《中國作家》陽翰笙劇本獎“年度優秀劇本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