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堂明參

金堂明參

金堂明參,四川省金堂縣特產,中國國家地理標誌產品。

金堂明參又名沙參、川明參,產於成都市金堂縣,金堂縣地理環境、氣候條件非常適宜川明參的生長,所生長的川明參品質佳,具有滋陰補肺、健脾解毒、清心明目的功效。

2010年07月13日,原國家質檢總局批准對“金堂明參”實施地理標誌產品保護。

產品特點


金堂縣自然條件獨特,區域特徵明顯,栽培種植金堂明參歷史悠久,形成了具有傳統特色的深加工工藝。金堂明參長切面具明顯的環紋(俗稱“菊花心”)。質堅實硬脆,肉質細密,有角質光澤。氣微,味微甜,嚼之化渣。
金堂明參
金堂明參
金堂明參具有根部粗壯、味甜、斷面呈梅花狀等獨有特點,品質上佳。經四川省中醫藥科學院檢驗,金堂明參水浸出物21.77%,醇浸出物1.18%,多糖含量10.25%,水分含量8.37%。上述指標均高於其他明參。金堂明參富含18種氨基酸、蛋白質、脂肪以及鉀、納、鎂、鐵、鋅多種微量元素,具滋陰補肺、健脾養胃、潤肺止咳、化痰生津等功效,葯膳皆宜。

產地環境


金堂縣地處四川盆地西部、位於成都平原東部邊緣,地形複雜、地貌多樣,以丘陵為主,山丘壩皆有。中部為低山地貌區、西部淺丘平壩區、東部丘陵區。
金堂縣低山區屬龍泉山脈。龍泉山脈由北向南縱貫縣境中部,縣境內長58公里,為一系列扭壓斷層,箱狀背斜和舒緩向斜組成,有8種地質構造單元(即:龍泉山箱狀背斜;三皇廟構造;中興場向斜;紅花塘斷層;周家莊逆斷層;易家灣逆斷層;五鳳溪背斜;龍泉驛斷層)。山海拔高度800—1000米,最高海拔1046米,位於棲賢鄉的尖山村(老牛坡),其地勢起伏高低差在400—600米之間。
金堂縣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氣候溫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濕度大,雲霧多,乏日照,平均風速小,無霜期長,大陸性季風氣候顯著,具有春來較早、夏長、秋冬短的特點。優越的地理氣候條件,廣闊的山地資源,是金堂明參生長的理想之地。

歷史淵源


金堂明參是金堂縣獨具特色的農產品,已有600年種植歷史。
金堂明參
金堂明參
明朝洪武年間,雲頂山(現金堂縣旅遊風景區)慈雲寺開山祖師雲華長老將野生沙參獻給皇帝朱元璋,朱元璋食后發現有清心明目、讓人精力飽滿之功效,便賜名為“明參”。

生產情況


2009年,金堂明參種植面積2000餘畝,總產量700餘噸,總產值1000餘萬元。
2010年,金堂明參獲保護后,種植面積每年增加2000畝,新增產值1.5億元,新增稅收1500萬元,新增就業崗位700個,參農人均增收2500元。金堂明參發展到6000畝,產量約2100噸,占川明參總量的50%以上。
2014年,金堂明參平均價格為35元/千克,平均每畝收入在8000元以上,年銷售額達1.7億,利稅1300萬。
2015年,金堂明參標準化、無公害種植新技術已經在金堂縣內淮口等15個鄉鎮推廣,全縣金堂明參可種植面積約4.5萬畝,總產量約1.8萬噸,總產值可達3億元。

產品榮譽


2010年07月13日,原國家質檢總局批准對“金堂明參”實施地理標誌產品保護。
金堂明參
金堂明參
2012年3月,金堂明參成功申報中國地理標誌證明商標。

地理標誌


地域保護範圍

金堂明參地理標誌產品保護範圍為四川省金堂縣淮口鎮白果鎮五鳳鎮福興鎮、趙家鎮、金龍鎮高板鎮平橋鄉、竹篙鎮、隆盛鎮、轉龍鎮、廣興鎮、土橋鎮、又新鎮、雲合鎮等15個鄉鎮現轄行政區域。

質量技術要求

(一)種源
傘形科植物川明參。
金堂明參
金堂明參
(二)立地條件
保護區範圍內海拔高度600米至1000米。土壤類型為棕紫泥沙土。土質疏鬆,富鉀。耕作層厚度≥30厘米上,土壤pH值7.8至8.1,栽培地間隔時間≥2年。
(三)栽培管理
1.育苗:8月下旬播種,採取撒播或者條播兩種方式,每公頃播種量≤120千克。
2.移栽:次年8月下旬至9月上旬,行距20厘米至25厘米,株距5厘米至7厘米,每公頃≤90萬株。
3.割苔:花苔剛抽出時,及時割去花苔。
4.採收及采后加工:第三年3月下旬至4月上旬採收。采后加工分洗、煮、漂、乾燥四個環節。禁用硫磺熏蒸。
(四)質量特色
1.感官特色:長15厘米至27厘米,粗6毫米至12毫米。切面具明顯的環紋(俗稱“菊花心”)。質堅實硬脆,肉質細密,有角質光澤。氣微,味微甜,嚼之化渣。
2.理化指標:澱粉≥25%,粗纖維≥3.0%,粗蛋白質≥5.0%,氨基酸≥3.0%。
3.安全要求:產品安全指標必須達到國家對同類產品的相關規定。

專用標誌使用

金堂明參地理標誌產品保護範圍內的生產者,可向四川省金堂縣質量技術監督局提出使用“地理標誌產品專用標誌”的申請,經四川省質量技術監督局審核,由國家質檢總局公告批准。金堂明參的法定檢測機構由四川省質量技術監督局負責指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