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學智

陝西師範大學教授

劉學智,1982年畢業於陝西師範大學政治教育系,后留校任教。1997年晉陞為教授。現兼任陝西省中國哲學史學會副會長、中國實學學會理事、陝西省關學與實學研究會副會長等。

人物履歷


劉學智父親早逝,他從十多歲起就開始為母親分擔難以承受的家庭生活重擔,在極度艱難中度過了少年時代。1966年高中畢業,適逢文化大革命開始,沒有機會進入大學讀書。事隔十年,國家重新恢復高考,於1977年入陝西師範大學讀書。因為出身“農門”,工齡卻較其他“城裡人”的同級同學要短三年。大學畢業留校任教,從事著中國哲學史、中國文化史的教學和研究工作。

人生轉變


在他的少年成長過程中,有三位長輩對其發生過極大的影響,一位是他的伯父,他的善良、寬厚、純樸、任勞任怨以及面對艱苦生活的毅力,對他的影響是刻骨銘心的。另兩位是他的小學老師楊世華和中學老師鄧銓,是他們使劉學智從小樹立起了不斷求學的志向和有了面對各種複雜境遇的勇氣和毅力,並在人生的關鍵幾步為我指明了方向。後來中國哲學的學習,馮契、丁禎彥、陳俊民、趙吉惠、趙馥潔、施炎平、田文棠以及裴大洋等師長,都對他中國哲學的學習和研究能力的提高發生過影響。一九八二年至八三年,在華東師大哲學系研究班進修期間,曾多次聆聽過馮契和丁禎彥二位先生的講演,以後先生還多次來信鼓勵和教導他。最大的收穫是使他懂得應該和怎樣從思想的邏輯聯繫和深層結構上去把握中國哲學的發展。此後,陳俊民老師對關學的研究,趙吉惠老師對儒學和黃老之學的研究,趙馥潔老師對中國價值哲學的研究,田文棠老師對魏晉玄學和佛教的研究等等,都從不同角度有過深刻的啟示。

主要教學成就


在《中國哲學史》教學過程中,注重觀點和方法的不斷更新,不斷地吸收新的資料和學術前沿的成果加以補充或修正。同時在教學方法上,儘可能使學生的學習成為主動參與性的,注意使學生在能力與境界、素質等方面同步得以提高。做到把教學與科研密切結合起來。多年來,在繁重的教學之餘,擠出時間來搞科研,甚至不得不放棄大多數節假日。因中國哲學資料浩瀚,頭緒複雜,儒、道、佛諸方面,相互交錯,在研究中既不能“全線出擊”,又不能對任何一方面有所忽略和遺漏。他選擇對中國哲學影響最為深遠的道家哲學為切入點和重點,向兩側(即儒、佛)推展開去,力求在“三教關係”方面形成有獨特視角的主攻方向。在研究方法上,注意把握中國哲學的特點,盡量避免用西方哲學的概念和方法套解中國哲學。他的經驗有兩點:一是隨時發現和捕捉理論“困惑”,這常常是研究的重要突破口;二是既不重複別人,也不重複自己,這樣才能有所創新。十多年來,在國內及港台十多種學術刊物如《哲學研究》、《光明日報》、《孔子研究》、《人文雜誌》、《哲學與文化》(台)、《宗教哲學》(台)、《陝西師大學報》、《大公報》(香港)、《喀什師院學報》、《唐都學刊》等十多家報刊上發表論文50餘篇。其中核心以上刊物發表文章12篇,被《新華文摘》、《高校學報文摘》、人大複印資料《中國哲學史》及《哲學原理》、《文匯報》、《中國青年報》、《中國哲學年鑒》等轉載、轉摘、摘引的文章粗略統計有27篇次,有些論文在學術界產生了一定的反響。如《中國古代哲學沒有不可知論傳統》一文先後被十多家報刊轉載、轉摘,《文匯報》就先後摘要介紹過兩次。《老子道論的邏輯矛盾辨析》、《張載哲學研究的幾點思考》、《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儒學與中國傳統文化》、《世紀之交:中國哲學的方法論斷想》等論文均有數家報刊轉載或轉摘。《心學義趣,關學學風——李二曲思想特徵略析》一文引起海外學者的關注。被台灣輔仁大學聘為大型工具書《中國哲學大辭書》(多卷本)特邀撰稿人,為其撰寫《南傳佛教》、《空宗》等佛教方面條目二十餘條,約12萬字。出版有《中國哲學的歷程》的專著,參撰《中國儒學史》、《中國儒學辭典》、《三秦文化》等。與張豈之先生合作主編的《中國學術思想編年》(本人撰寫《隋唐卷》)一書,已經脫稿,即將出版。

主要研究成就


在中國哲學研究中,他已初步形成了相對穩定的學術路向,即以道家思想、關學思想(儒)以及儒、釋、道三教關係研究為主攻方向,並提出了一些學術論點,如:關於中國古代哲學沒有不可知論傳統的觀點,關於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的傳入沒有改變儒學宗主地位的觀點,關於老子哲學體系動搖於本體論與宇宙論之間的觀點以及對老子道論內在矛盾的揭示,關於道家歷史作用的二重分析,關於魏晉玄學歷史階段的劃分以及對玄學思想特徵的把握,關於中西融通是世紀之交中國哲學的主調的論點,關於李二曲的思想特徵是“心學義趣,關學學風”的看法,關於張載與二程哲學並非“兩軍對壘”的論點,關於“三教合一”乃是合於“心性”的觀點,關於明清實學基本特徵的分析,關於如何正確認識儒家“天人合一”等等,都不同程度引起學術界的關注或認同。他所撰寫的《中國哲學的歷程》一書出版后,《中國教育報》、《陝西師大學報》、《祁連學刊》、《西安晚報》等都相繼發表了評論,給予了較高的評價。趙馥潔教授說此書“創見疊出”,李國士教授稱此書“主線明晰而又內容充實,簡明而又深刻,入乎其內而又出乎其外。”該書及《中國古代哲學沒有不可知論傳統》、《世紀之交:中國哲學方法論斷想》等論文,均獲陝西省教育委員會哲學人文社會科學二等獎。先後兩次獲校優秀教學成果獎。1994年曾應邀赴台進行學術交流。主要進行的研究有兩項,一是關學思想史與關學學風的研究,此分別為省教委和學校重點科研項目;二是有關儒、釋、道三教關係的研究。在這些尚有爭議的問題上研究正期待有突破性進展。

獲得榮譽


全國社科規劃辦發布《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2006年度成果驗收情況總報告》。《總報告》“成果鑒定專家工作情況”部分指出,2006年共有 4200多人次的社科界專家學者參加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成果鑒定工作,其中169位鑒定專家被全國社科規劃辦列入“鑒定工作信譽良好專家榜”,林樂昌、劉學智2位教授榮列其中(陝西省共5人),陝西師範大學也成為全國受表揚的16個項目管理單位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