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契

中國哲學家,代表作《智慧說三篇》

馮契(1915年-1995年),原名馮寶麟,出生於浙江諸暨。1935年,考入清華哲學系,師從金岳霖馮友蘭等中國現代哲學最有影響力的清華學派代表人物,1940年代在西南聯大清華文科研究所完成碩士論文。中國現當代著名哲學家與哲學史家。他的中國哲學、西方哲學與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底蘊與造詣極深,創造性地建構了中西馬融合的“智慧說”哲學思想體系,深刻揭示了中國哲學精神的特點,其哲學創慧反映了時代精神,其哲學成果提升了現當代中國哲學的水準。

在《哲學評論》《時與文》《展望》等雜誌發表學術論文與雜文。代表作品有《認識世界和認識自己》《邏輯思維的辯證法》《人的自由和真善美》等。

人物生平


早年經歷

從小學開始,就顯露出聰明才智,學習成績優異,尤以作文和數學見長。

教育經歷

1935年,考入清華大學哲學系。
1939年前往西南聯大復學,1941年畢業。
1941年至1944年,在清華研究院讀研究生期間,曾從學於金岳霖湯用彤馮友蘭等。

工作經歷

曾任教於雲南大學同濟大學、復旦大學等。
歷任華東師範大學教授、政治教育系主任,華東師範大學哲學系名譽主任。

寫作經歷

在《哲學評論》《時與文》《展望》等雜誌發表學術論文與雜文。
1993年湯用彤先生百年誕辰和1994年金岳霖先生百年誕辰,分別寫了《憶在昆明從湯用彤先生受教的日子》和《憶金岳霖先生以及他對超名言之域的探討》兩篇文章。
曾為整理出版金岳霖先生的遺著《羅素哲學》、徐懷啟先生的遺著《古代基督教史》、陳旭麓先生的遺著《中國近代社會的新陳代謝》、鄧艾民先生的遺著《朱熹王守仁哲學研究》而操勞,並為之作序或跋。
出版論文集名為《智慧的探索》,晚年的最後三部著作《認識世界和認識自己》《邏輯思維的辯證法》《人的自由和真善美》被合稱為“智慧說三篇”。

個人作品


《中國古代哲學的邏輯發展》《中國近代哲學的革命歷程》《怎樣認識世界》《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
《哲學大詞典》《中國近代哲學史》《馮契文集》

社會活動


抗戰爆發后,曾赴延安,並輾轉山西、河北等地,參加抗日工作。
新中國成立后,歷任上海社會科學院副院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一屆學科評議組成員,中國哲學史學會第一、二屆副會長,上海市社會科學聯合會第三屆副主席,上海市哲學學會第五屆會長,中國辯證邏輯學會會長。
學術評價
馮契生活照
馮契生活照
自20世紀40年代開始,在半個多世紀的思想跋涉中,馮契既歷經了西方的智慧之路,又沉潛於中國的智慧長河,而對人類認識史的這種沉思與反省,又伴隨著馬克思主義的洗禮及時代問題的關注。從早年的《智慧》到晚年的《智慧說三篇》,馮契以始於智慧又終於智慧的長期沉思,為中國當代哲學留下了一個創造性的體系。
以智慧的探索為中心,馮契的哲學思考涉及中國哲學史、認識論、價值論、倫理學、美學、邏輯學等各個領域。在中國哲學史研究方面,其代表作是三卷本的《中國古代哲學的邏輯發展》和一卷本的《中國近代哲學的革命進程》。馮契對中國古代哲學的考察,側重於揭示中國古代哲學合乎規律的發展過程。運用歷史與邏輯相統一及科學的比較方法,馮契梳理了中國古代哲學的演進的歷史脈絡及其中的邏輯環節,並對中國古代哲學的歷史特點作了深入的分析。馮契對認識論作了廣義的理解,認為它包括如下四個問題:第一,感覺能否給予客觀實在?第二,理論思維能否達到科學真理?或者說,普遍必然的科學知識何以可能?第三,邏輯思維能否把握具體真理(首先是世界統一原理、宇宙發展法則)?第四,人能否獲得自由,或者說,自由人格或理想人格如何培養?在馮契看來,中國傳統哲學在關注前二個問題的同時,又對后兩個問題作了更多的考察:邏輯思維能否把握宇宙發展原則的問題,發端於先秦的名實之辯;理想人格如何培養的問題,發端於先秦的名實之辯,二者貫穿於整個中國哲學史,正是在對這兩個問題的考察上,顯示了中國傳統哲學的特點。
馮契閱讀照
馮契閱讀照
就名實之辯而言,馮契認為,相對於西方哲學,中國哲學較早地發展了辯證邏輯;每當中國達到總結階段時,就有哲學家或邏輯學家對辯證思維的形式進行考察,提出辯證邏輯的原理,在先秦哲學的總結階段,《荀子》、《易傳》、《內經》初步形成辯證邏輯的系統,到宋明,從沈括張載到王夫之、黃宗羲,辯證邏輯又有了進一步的發展。馮契進而指出,與辯證邏輯的早期發展相應,中國較早地發展了辯證法的自然觀,這種自然觀以氣一元論為基礎,將道理解為陰陽的對立統一。辯證邏輯與辯證的自然觀對邏輯思維能否把握宇宙發展法則作了肯定的回答和多方面的考察。馮契的這一看法不同於所謂中國人“重人生輕自然、長於倫理而忽視邏輯”的流行之論,它在相當程度上深化了對中國傳統認識論和自然觀的理解。
哲學史與哲學的統一,是體現於馮契哲學研究過程的一個基本原則。對以往哲學的考察,總是處處滲入他的哲學見解,而他的哲學思考,又伴隨著對以往哲學智慧的總結。這種總結,比較集中地體現在他的《智慧說三篇》中。《智慧說三篇》由三部相互聯繫的著作構成,即《認識世界和認識自我》、《邏輯思維的辯證法》、《人的自由和真、善、美》。馮契對認識論作了廣義的理解,認為它不應限於知識論(theoryofknowledge),而且應研究智慧的學說,要討論元學如何可能,理想人格如何培養等問題。
按馮契的理解,廣義的認識過程包括二個飛躍,即從無知到知的飛躍和從知識到智慧的飛躍。由無知到知的過程發端於實踐中獲得的感覺,這種感覺能夠給予客觀實在。馮契認為知識經驗領域無非是以得自經驗者還治經驗,得自經驗者即是概念,用概念來摹寫和規範經驗,以得自現實之道還治現實,由此形成了知識經驗。
經徠驗知識涉及的是名言之域,在馮契看來,認識並不限於經驗領域,它同時指向性與天道,後者即是智慧之域。如果說認識論的前二個問題主要關聯著經驗知識,那麼,智慧則更多地涉及認識論的后二個問題,即關於性與天道的認識;而關於道的真理性認識又內在地關聯著人的發展,後者便展開為自由的人格。馮契肯定,邏輯思維能夠把握具體真理:人能夠在有限中認識無限,在相對中揭示絕對,而這一過程即表現為從知識到智慧的飛躍。
馮契著作封面
馮契著作封面
如何實現從名言之域的知識到超名言之域的智慧?馮先生從理性直覺、辯證綜合、德性自證諸方面作了考察。他區分了總名與達名,達名表示的是最高的類,總名所表示的是元學的理念,亦即大寫的Idea,總名可以看作是達名的辯證綜合,如時空範疇便是達名,當我們說在有限中揭示無限,在瞬間把握永恆時,便是以時空範疇作辯證的綜合,以表述超名言之域。與辯證綜合相聯繫的是德性的自證。理性直覺與辯證綜合的主體是我,我不僅有意識,而且能自證其德性,亦即對自己的德性作反思和驗證,在言行一致的活動中自證其德性的真誠與堅定。
可以看出,從無知到知,又從知識到智慧的飛躍,既是知識論的問題,又是元學或本體論的問題;以廣義的認識論為基礎,馮先生對知識論與本體論作了溝通,並由此展示了統一本體與現象、名言之域與超名言之域的獨特思路。
研究方向
中國哲學史、認識論和邏輯學。

後世紀念


馮契日常照
馮契日常照
馮棉——《家父馮契》
今年是家父馮契先生誕辰九十周年和逝世十周年,值此“馮契與二十一世紀中國哲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召開之際,僅以此文表達對父親的追憶與緬懷。
父親逝世以後,哲學系成立了“馮契先生遺著編輯整理工作小組”,全系教師通力合作,花了不少精力,將父親的著作、論文、講演錄和哲學通信等彙集成十卷本的《馮契文集》,於1996至1998年間相繼出版,母親也參加了這一工作,選編了其中的“哲學通信”,並親自撰寫了“馮契年表”附於書後。可以說,《文集》的出版,就是對父親最好的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