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月

宋代程顥創作七言絕句

《秋月》是北宋詩人朱熹(一作程顥)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在這首詩中,詩人藉助於秋月下的小溪描寫抒寫了超脫塵世、閑適自在的情趣,流露了追求光明磊落的思想情懷。

作品原文


秋月
清溪流過碧山頭,空水澄鮮一色秋。
隔斷紅塵三十里,白雲紅葉兩悠悠。

註釋譯文


詞句註釋

⑴清溪:清澈的溪水。碧山頭:碧綠的山頭。指山上樹木蔥蘢、蒼翠欲滴。
⑵空水:指夜空和溪中的流水。澄(chéng)鮮:明凈、清新的樣子。一色秋:指夜空和在融融月色中流動的溪水像秋色一樣明朗、澄清。
⑶“隔斷”句:指溪水距離有人家的地方有三十里路的遠。三十,非確數,只是寫其遠隔人世,寫其幽深。紅塵,佛教徒把人間稱為紅塵。此泛指人世間。
⑷悠悠:悠閑自在的樣子。

白話譯文

清澈的溪水流過碧綠的山頭,懸空一瀉而下,澄清的水與藍天在月色的映照下構成了一副空明澄澈的秋景畫卷。這秋色把人世間隔在三十里之外,空中是悠閑自在的白雲,山上是悠閑自在的紅葉。幽靜的秋色是多麼令人陶醉啊!

創作背景


據《朱文公集》,這首詩為朱熹所作。《千家詩》將作者誤題為程顥,當改正。根據題意,當知此詩作於一個秋高氣爽的夜晚。

作品鑒賞


文學賞析

“清溪流過碧山頭,空水澄鮮一色秋。”前兩句借水中的倒影寫景。這兩句詩實際上化用了謝靈運《登江中孤嶼》中“雲日相輝映,空水共澄鮮”兩句詩的意境。因為清溪不可能流過碧山頭,所流過的只能是碧山頭在水中的倒影。清亮的溪水繞著碧綠的青山,緩緩流來,碧藍的天空倒映於水中,是那樣澄明、純潔,兩者融為一色,渾然一體。如果沒有天地間瀰漫著皎潔、明亮的月光,詩人就不能在秋夜中欣賞水之清,山之碧,水之澄鮮了。
“隔斷紅塵三十里,白雲紅葉兩悠悠。”后兩句即景抒懷。詩人在靜觀秋光月色之中油然而生出一絲超塵脫俗、悠然自得之物外心境。“白雲”、“紅葉”,既是帶有象徵意義的幻像,又是詩人在秋月下所見的山林實景。從象徵意義上說,這“白雲”的任意漂游,“紅葉”的飄逸自得,更是詩人悠閑清靜心境的真實寫照。
作品題為“秋月”,而筆墨卻始終集中在寫秋月籠罩下的山間小溪上,這就是構思的獨到之處。碧綠的山頭,碧藍澄靜的夜空,悠悠飄蕩的雲朵,飄逸灑脫的楓葉,這些都是圍繞著緩緩流淌的小溪而寫的,但是卻無一不浸染著明亮、柔和的月光。全篇無一筆寫月,卻又處處見月,可謂大家手筆。

名家點評

北京大學教授張鳴:“秋天的色彩特別豐富,這在此詩中得到了生動的反映。詩中有青山、綠水、藍天、白雲、黃葉,它們還相互疊加,交相輝映,動靜結合,構成了一幅明麗而令人愉快的圖畫。”
南開大學教授喬萬民:“題為‘秋月’,然清溪碧山、白雲紅葉,景物描寫恰如白晝,內此顯現月的皎潔與秋空的澄凈,構思巧妙;當然作者的主旨還是借澄空的景色表現一種超凡脫俗的人生境界,但正如在月夜下寫白雲、紅葉總給人以隔斷的感覺一樣,這種過分的‘猜’、‘空’、‘澄鮮’,似乎也給人一種做作之感。”

作者簡介


朱熹
朱熹
朱熹(1130-1200年),漢族,字元晦,又字仲晦,號晦庵,晚稱晦翁,謚文,亦稱朱文公。祖籍江南東路徽州府婺源縣(今江西省婺源),出生於南劍州尤溪(今屬福建省尤溪縣)。南宋著名的理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詩人、閩學派的代表人物,儒學集大成者,世尊稱為朱子。朱熹是唯一非孔子親傳弟子而享祀孔廟,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朱熹是程顥、程頤的三傳弟子李侗的學生,任江西南康、福建漳州知府、浙東巡撫,做官清正有為,振舉書院建設。官拜煥章閣侍制兼侍講,為宋寧宗皇帝講學。其著作甚多,有《朱文公集》。在教育方面,輯定了《大學》、《中庸》、《論語》、《孟子》為四書作為教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