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抗日根據地

淮南抗日根據地

淮南抗日根據地由原皖東抗日根據地演變而來,它位於安徽省東部和江蘇省西部,東起運河,西至淮南路、瓦埠湖,北抵淮河,南瀕長江,津浦路縱貫其間。中淮南抗日根據地國共產黨領導的華中敵後根據地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簡介


淮南抗日根據地是華中抗日根據地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位於淮河以南津浦路東西兩側,包括安徽東部、江蘇的一部分。1939年5月初,為開闢皖東根據地,成立了新四軍江北指揮部,第四、第五支隊分別開赴淮南津浦路東西兩側開展游擊戰爭。經過兩個多月的作戰,第四支隊開闢了以定遠縣東南為中心的津浦路西根據地,第五支隊開闢了以來安縣半塔集為中心的津浦路東根據地。到1945年根據地擁有人口280多萬,面積達到2萬多平方公里。

發展歷程


1937年12月13日,日軍攻陷南京后渡江北犯。28日,毛澤東致電周恩來和項英,“高敬亭率部可沿皖山山脈進至蚌埠、徐州、合肥三點之間作戰”。1938年3月8日,高敬亭任司令員的新四軍第四支隊,在地方黨組織的配合下東進抗日。5月12日,第九團一部在巢縣蔣家河口設伏殲敵,首戰告捷,揭開了新四軍抗日戰爭的序幕。
1939年5月中旬,新四軍江北指揮部成立,張雲逸兼指揮,徐海東、羅炳輝先後任副指揮。6月,江北指揮部對江北新四軍進行整編,將第四支隊擴編為四、五支隊。經過2個多月的連續作戰和發動群眾,第四支隊開闢路西抗日游擊根據地,第五支隊開闢路東抗日游擊根據地,江北游擊縱隊在巢縣、無為地區開闢了敵後游擊根據地,並打開了皖南軍部與江北指揮部的聯繫通道。1939年12月初,劉少奇率中原局到達皖東敵後——定遠縣藕塘鎮附近的新四軍江北指揮部,直接領導華中抗日鬥爭。不久,成立了以張勁夫為書記的中共皖東津浦路東省委和以劉順元為書記的中共皖東路西省委。
1940年3月始,江北新四軍在江南新四軍的配合下,經過1個多月的奮戰,取得了定遠自衛反擊戰和半塔集保衛戰的重大勝利,粉碎國民黨“剿辦”皖東新四軍的計劃,並在路東、路西區建立各級抗日民主政權。9月,江北新四軍粉碎日、偽軍1萬餘人對路東根據地的七路“掃蕩”,斃傷日、偽軍600餘人,促進了皖東抗日民主根據地的鞏固和發展。
皖南事變后,1941年1月下旬,新四軍第四、五支隊和江北游擊縱隊合編為新四軍第二師,張雲逸兼師長,羅炳輝任副師長,鄭位三任政治委員,轄第四、五、六旅和路東、路西2個聯防司令部。1941年5月,華中局決定將皖東津浦路東和路西兩個省委改為路東、路西兩個區黨委,由以鄭位三為書記的皖東黨政軍委員會統一領導。淮南抗日根據地進入新的發展時期。
1943年1月,新四軍軍部和華中局機關從蘇北移至二師師部所在地淮南盱眙縣黃花塘,師部改駐來安縣大劉營。從此,黃花塘成為華中敵後抗戰的指揮中心。淮南抗日根據地黨政軍的各項工作也直接受軍部和華中局指導。2月,華中局決定成立淮南蘇皖邊區黨委,譚震林任書記,轄路東、路西兩個地委;成立淮南蘇皖邊區行政公署,方毅任主任,轄路東、路西兩個專署;新四軍二師兼淮南軍區,羅炳輝任師長兼軍區司令員,譚震林兼政委,轄三、四、五旅和兩個軍分區。1943年,淮南根據地軍民主動對日出擊,奪回部分失地,成為擴大解放區的先鋒。1944年11月,二師在路西粉碎日、偽軍7000餘人的大“掃蕩”。1945年春,又擊退日軍山本旅團對路東的進攻,並先後取得路西佔雞崗、黃疃廟反頑戰鬥的勝利;8月,向津浦、淮南兩路進擊,先後從日軍佔領區收復來安、定遠、盱眙、嘉山、六合、天長、儀征等縣城,兵臨南京城下,成功地爭取了汪偽首都警衛三師鍾健魂部3000餘人起義。
一、江北抗日根據地的開闢
1937年12月13日,侵華日軍攻佔南京后,隨即渡過長江,沿津浦鐵路北犯,與華北南下日軍會攻徐州。另兩路日軍沿揚州、蕪湖北犯。中國第五戰區第十一集團軍、第二十一集團軍在沙河集、明光、池河等地與日軍激戰。1938年5月19日,徐州失陷。在這前後,淮南地區的蚌埠、滁縣、九龍崗、舒城、合肥、壽縣、巢縣、和縣、含山、江浦、六合、儀征等地相繼淪陷,第十一集團軍、二十一集團軍相繼西撤,地方政府逃散,土匪蜂起。處在日軍鐵蹄下的淮南地區人民飽嘗淪亡之苦,紛紛揭竿而起,抗擊日寇,保衛家鄉。同年6月,日軍沿江淮孔道從浦(口)信(陽)、安(慶)合(肥)公路,穿越大別山麓西攻武漢,第五戰區主力撤往平漢鐵路以西,留廖磊部在敵後大別山區堅持,改番號為鄂豫皖游擊司令部,由廖磊接任安徽省主席。6月至8月,舒城、六安相繼失陷,安徽省政府(原駐安慶),由六安再遷至立煌(金寨)。
1937年10月共產黨同國民黨談判達成協議,將南方的紅軍和游擊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新編第四軍,全軍共10,300餘人。鄂豫皖紅二十八軍和桐柏山紅軍游擊隊改編為新四軍第四支隊,高敬亭任司令員,林維先任參謀長,肖望東任政治部主任(東進時由戴季英接任),吳先元任經理部主任,全支隊3100餘人。日軍攻陷南京,繼續北犯,會攻徐州,江北戰局危急。1937年12月28日,毛澤東指示周恩來、項英:“高俊(敬亭)率部可沿皖山山脈進至蚌埠、徐州、合肥三點之間作戰。”同年12月29日,周恩來在武漢主持中共中央代表團和長江中央局臨時聯席會議,聽取傅秋濤、高敬亭、張青萍分別彙報紅軍長征后,留在湘贛、鄂豫皖、鄂豫邊的紅軍堅持游擊戰爭和黨組織的情況,認為這些地區的紅軍、游擊隊在極艱苦條件下英勇奮鬥,基本上正確地執行了黨的路線,完成了中央交給的任務。其後,周恩來、董必武、葉劍英就鄂豫皖紅軍改編、東進抗戰、開闢根據地等進行了一系列部署。1938年1月,周恩來、葉劍英致電毛澤東、朱德、彭德懷,鄂豫皖紅軍以一部參加新四軍整編,余部仍在鄂豫皖邊界力求發展,以擴大和發展中州游擊運動。同月,受中共中央委託,周恩來、董必武、葉劍英在武漢向高敬亭等傳達中共中央關於開展敵後游擊戰爭、發展抗日力量的指示,要四支隊從湖北省黃安縣七里坪、河南省確山縣竹溝東進抗日,建立敵後抗日根據地,堅持抗日游擊戰爭。1938年2月15日,周恩來主持中共中央代表團和長江中央局聯席會議,鑒於日軍以突破黃河、奪取武漢為新戰略中心,會議決定在長江、黃河間設立一個軍區。還決定武漢不守時,從長江局轉移一部分幹部到新四軍第四支隊,建立長江、黃河間的領導機構。2月,葉劍英、羅炳輝分別赴七里坪、信陽縣邢集,動員紅二十八軍和桐柏山紅軍游擊隊改編為新四軍,東進抗日。
1938年3月,攻佔蚌埠的日軍北犯徐州,高敬亭率新四軍第四支隊從平漢鐵路附近的七里坪、邢集出發,東進到以合肥為中心的淮南鐵路兩側地區,在第五戰區戰鬥序列內,參加津浦、平漢戰區抗戰,在徐州會戰中,奉命擔負開展淮河流域的抗日游擊戰爭,第四支隊司令部駐舒城西南山區西港沖。5月12日,第四支隊一部在巢縣蔣家河口伏擊日軍,新四軍首戰告捷。
1938年5月19日,徐州失陷。5月22日,中共中央發出《關於徐州失守后華中工作的指示》致長江局,要求立即成立鄂豫皖省委,領導津浦路以西、平漢路以東、浦信公路以南的廣大地區的工作,武裝民眾,準備與發動游擊戰爭,有計劃地建立幾個基幹游擊隊與游擊區,使高敬亭支隊成為這一區域的主力。在津浦路以東、隴海路以南、長江以北的廣大地區內,即應建立一個能獨立領導工作的工委,其主要任務為,發動游擊戰爭。江蘇省委即應派一些得力幹部去。6月,日軍重兵集結合肥,西犯武漢,新四軍第四支隊在東線參加保衛武漢戰役,經連續作戰,殲西犯之日軍近千名,炸毀日軍汽車百餘輛,收復淮南鐵路兩側地區廣大國土,並於同年冬攻克廬江、無為兩座縣城。在中共安徽省工委(後為鄂豫皖區黨委、皖東工委)的配合下,新四軍第四支隊在江北敵後“初步開創了舒城、桐城、廬江、無為地區的抗日根據地。”同年7月,以第四支隊第八團為基礎成立第五支隊,羅炳輝任司令員,郭述申任政治委員,周駿鳴任副司令員,趙啟民任參謀長,方毅任政治部主任。同年夏、秋在以張雲逸為書記的江北指揮部前委的領導下,經過兩個多月的連續作戰和發動群眾,第四支隊開闢了以定遠東南藕塘為中心的皖東津浦路西抗日游擊根據地;第五支隊開闢了以來安縣東北半塔集為中心的皖東津浦路東抗日游擊根據地。江北游擊縱隊仍堅持巢縣、無為地區的抗戰,一部進至和縣、含山地區開展抗日游擊活動。同年11月,新四軍江南指揮員陳毅、副指揮粟裕組織蘇皖支隊北渡長江,向儀征、揚州、天長、六合地區挺進,與第五支隊羅炳輝部會師,開闢該區抗日根據地。至此,皖東抗日根據地初具規模。
1939年11月,中共中央代表、中原局書記劉少奇偕徐海東率中原局機關進入皖東敵後,與駐定遠藕塘附近的新四軍江北指揮部會合。1939年12月和1940年1月、2月,劉少奇連續召開中原局會議,貫徹中國共產黨六屆六中全會關於“發展華中”的方針,並直接指揮皖東鬥爭,建立抗日民主政權。
1939年冬至1940年春,在中原局、劉少奇和江北指揮部指揮下,皖東新四軍第四、第五支隊粉碎了日軍4000餘人對皖東抗日游擊根據地的大“掃蕩”並在江北游擊縱隊以及前來增援的蘇皖支隊、蘇北挺進縱隊和李先念部豫鄂挺進縱隊配合下,擊退在第一次反共高潮中進攻新四軍江北指揮部及第四、第五支隊司令部的國民黨軍李品仙、韓德勤部,勝利保衛了皖東抗日根據地。中共中央指出:四、五支隊反對韓德勤、李宗仁向皖東進攻的自衛戰爭是絕對必要和絕對正確的。1940年3月21,中共中央書記處發出關於發動群眾擊退反共勢力進攻,鞏固皖東抗日根據地的指示,致胡服及江北新四軍負責同志並告項英及朱、彭,中共中央指出:“你們的決心及布置,均是正確的,望堅決執行。在這種堅決方針之下,發動新四軍全部官兵的積極性,發動鳳陽、定遠、合肥、無為、含山、全椒、和縣、滁縣、嘉山、來安、盯眙、天長、江都、六合、江浦等十五縣數百萬民眾的積極性,肅清反共勢力,建立民主政權,爭取中間勢力,爭取一切進步的及中間的國民黨,並極力講究作戰方法,就能各個擊破反共勢力的進攻,並在這種艱苦鬥爭中鞏固這個戰略上極端重要的抗日根據地。在民族敵人深入國土的時期,反共派的進攻是沒有人民援助的,你們的自衛戰爭是能夠勝利的。八路軍正設法援助你們,但你們不要靠外面的任何援助,要用完全獨立自主與艱苦奮鬥的精神戰勝一切進攻者。”中共中央急令華北八路軍黃克誠部增援華中新四軍。皖東新四軍經一個多月的苦戰,終於將李品仙、韓德勤部擊退,取得定遠自衛戰和半塔保衛戰的重大勝利,為建立皖東抗日民主政權創造了條件。6月下旬到7月上旬,我軍又平息了國民黨頑固派策動的津浦路東來安縣屯倉、天長縣大通等地反動地主暴亂,擊退從淮(安)寶(應)間來犯的韓德勤軍。8月,羅炳輝、張勁夫等率新四軍第五支隊、第四支隊第七團開闢淮寶抗日根據地,並與南下馳援皖東的八路軍黃克誠部會師,打通了皖東、皖東北和蘇北的聯繫。
在反“掃蕩”、反磨擦鬥爭取得勝利之後,中原局不失時機地指示新四軍江北指揮部委任皖東各縣縣長,將鄂豫皖區黨委從大別山撤到皖東的千餘名幹部派到各縣,建立各級抗日民主政權。在劉少奇直接領導下,定遠縣抗日民主政府於1940年3月17日在定遠城成立,魏文伯任縣長。接著,鳳陽、滁縣抗日民主政府成立,組成定鳳滁三縣聯防辦事處,魏文伯兼主任。在這前後,嘉山、來安、盯眙、天長、高郵、寶應、儀征、六合、淮寶、合肥、和縣、含山、巢縣、無為等縣抗日民主政權相繼建立。1940年4月18日,津浦路東各縣聯防委員會辦事處成立,賀希明、鄧子恢、方毅先後任主任。同年8月1日,津浦路西各縣聯防委員會辦事處成立,黃岩、童漢璋先後任主任,魏文伯為副主任。津浦路東、路西抗日根據地政令所及人口達200萬。皖東抗日根據地抗日民主政權的建立,開創了淮南地區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新民主主義新秩序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新局面。從此,華中抗日根據地的雛形便在皖東津浦路東、路西形成。
1941年1月13日至18日,津浦路東召開第一屆臨時參議會,到會議員131名,內有開明士紳50名。會上,鄧子恢作《抗日民主政府一年來施政工作總結報告》,鄧子恢繼續當選為津浦路東各縣聯防辦事處主任,方毅為副主任;鄧子恢當選為參議長,愛國人士朱雨江、趙堅為副參議長。2月,頒布《津浦路東各縣聯防辦事處抗戰時期施政綱領》。同年9月18日,津浦路西召開第一屆第二次臨時參議會,選舉童漢璋為津浦路西各縣聯防辦事處主任,魏文伯為副主任;選舉魏文伯為路西參議會參議長,愛國人士劉子谷為副參議長。
皖東抗日根據地是在對日偽頑三角鬥爭中建立起來的,不單要同日偽軍不斷戰鬥,而且還要同頑固派不斷地進行自衛鬥爭。1940年4月至8月,來犯的韓德勤部第八十九軍主力被我軍擊退到運河以東,此後,津浦路東地區的新四軍部隊主要是同日偽軍作戰;路西地區則一直處於同日偽頑尖銳的三角鬥爭之中,這是淮南敵後抗戰的主要特點。
二、淮南抗日根據地的鞏固與發展
1941年5月,中共中央華中局根據皖南事變以後的鬥爭形勢,將華中抗日根據地劃分為7個戰略區,建立中共鹽阜、淮海、淮北、路東、路西、蘇中、蘇南等7個區黨委和舒(城)無(為)桐(城)廬(江)特委。皖東抗日根據地的路東、路西區黨委和舒無桐廬特委統歸皖東黨政軍委員會領導,書記鄭位三。路東區黨委以劉順元、方毅為書記,管轄來安、嘉山、天長、盯眙、儀征、六合、高郵等7個縣委;路西區黨委黃岩為書記,管轄定遠、滁縣、全椒、鳳陽、合肥、壽縣、定東南、含(山)和(縣)等8個縣委;舒無桐廬特委書記何偉、李步新。皖南事變以後,在皖東的江北指揮部所屬部隊改編為新四軍第二師,副軍長張雲逸兼師長、羅炳輝任副師長、鄭位三任政治委員。轄第四、五、六旅(分別由四、五支隊和江北游擊縱隊改編)及津浦路東聯防司令部(獨立旅)、津浦路西聯防司令部。
1941年春,新四軍第二師在津浦路西粉碎了日偽“掃蕩”及頑固派軍隊的進攻,鞏固了路西根據地以後,主力遂轉向天(長)儀(征)揚(州)地區開展破襲戰,經金牛山等戰鬥,殲日偽軍800餘人,粉碎了敵軍對路東根據地的進犯。路東軍民繼1940年9月粉碎日偽軍10000餘人的大“掃蕩”后,1941年5月又粉碎了日偽軍5000餘人的“掃蕩”,鞏固了路東根據地。
1942年,是淮南抗日根據地最困難的時期,由於日軍頻繁而殘酷的“掃蕩”、“蠶食”,李品仙部的進攻,加上嚴重的乾旱,給淮南軍民造成嚴重的困難。
為了戰勝困難,淮南軍民堅決擊退日偽軍進攻,保衛敵後抗日根據地。1942年1月至3月,新四軍第二師擊退日軍2000餘人對津浦路西地區的“掃蕩”。10月,李品仙部第171師進犯藕塘;11月,日偽軍10000餘人大舉“掃蕩”淮海、淮北和淮南抗日根據地,其中,由明光、滁縣、定遠等據點出動的日偽軍3000餘人向定遠地區“掃蕩”,均被津浦路西軍民粉碎。1943年6月,津浦路東我軍在東南邊區發起反“蠶食”、反偽化的鬥爭,攻克儀征縣謝家集據點,收復儀征、江都縣20多個鄉,成立甘泉縣,打通二師淮南抗日根據地和一師蘇中抗日根據地的聯繫。8月,二師主力一部,擊退進犯六合縣解放區的日軍,取得桂子山戰鬥勝利。
為了戰勝困難,淮南抗日根據地厲行精兵簡政,緊縮機關,充實基層。新四軍第二師主力縮編,加強地方武裝,津浦路東8縣合併為4個辦事處(縣)。1943年3月,根據中共中央華中局指示,淮南抗日根據地實行一元化領導,撤銷路東、路西區黨委,組建淮南區黨委,譚震林任書記,劉順元任副書記,轄津浦路東、路西兩地委。趙啟民、陳光先後任路東地委書記,李世農任副書記;譚希林、黃岩先後任路西地委書記,譚光廷任副書記。成立淮南蘇皖邊區行政公署,轄津浦路東、路西兩專員公署,汪道涵、鄭抱真分別任專員。周元斌、李竹平分別任副專員。新四軍第二師師長羅炳輝兼淮南軍區司令員,譚震林為政治委員,轄路東、路西兩軍分區。
為了戰勝嚴重困難,淮南軍民掀起大生產運動,戰勝自然災害和敵人封鎖,改善軍民生活,為反攻作物質上準備。
1943年1月,中共中央華中局和新四軍軍部從蘇北轉移到皖東抗日根據地盯眙縣黃花塘,直接領導皖東鬥爭。
1943年,淮南抗日根據地進入新的發展時期。1944年,淮南新四軍轉入局部反攻,至1945年7月,淮南抗日根據地發展到2萬餘平方公里,人口達280萬,新四軍第二師兵力擴大到4.4萬人,並在南京城郊建立上元縣。
1945年8月,抗日戰爭進入戰略反攻階段。朱德總司令命令在華東的日軍由南京日軍最高指揮官同村寧茨直接派出代表至新四軍軍部駐地天長地區,就日軍投降事宜,接受陳毅將軍的命令。新四軍軍部發表粟裕為南京特別市市長、方毅為副市長,黃克誠為江蘇省主席,羅炳輝為安徽省主席。新四軍第二師組織南京支隊渡江南下,進抵南京城郊。第二師在戰略反攻中,收復定遠等6座縣城,佔領津浦、淮南鐵路各一段。9月2日,日本無條件投降。至此,抗日戰爭勝利結束。
鴉片戰爭以來,中華民族屢遭侵略,飽受屈辱。抗日戰爭的勝利,是近百年來中國人民反對帝國主義侵略者鬥爭中取得的偉大勝利,為爭取新民主主義革命在全國的勝利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在八年抗日戰爭中,新四軍第二師殲敵2萬餘名,在南京附近建立了擁有330餘萬人口的解放區,第二師由其前身新四軍第四支隊成立時的3100餘人發展為近5萬人的兵團。這是淮南軍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浴血奮戰取得的偉大勝利。
劉少奇、陳毅、張雲逸、鄧子恢、徐海東、賴傳珠、高敬亭、鄭位三、羅炳輝、譚震林等領導淮南軍民進行了英勇的鬥爭。淮南軍民為中華民族解放事業和世界反法西斯鬥爭作出了重大貢獻,也付出了巨大犧牲。半塔烈士紀念塔和藕塘新四軍第二師抗敵紀念塔記載著烈士們的英雄業績,永垂不朽!
根據地範圍
安徽省東部和江蘇省西部,東起運河,西至淮南路、瓦埠湖,北抵淮河,南瀕長江,津浦路縱貫其間。以津浦路為界,分路西、路東2個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