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4條詞條名為楊敬之的結果 展開
- 唐代文學家
- 著名古生物地層學家
- 律師
- 中國勞動關係學院教師
楊敬之
著名古生物地層學家
楊敬之,中國常用名,著名的有我國古生物地層學家楊敬之。早年曾對四川、遼寧、黑龍江、山西、湖北等省的區域地質、地層、礦產地質有廣泛、深入的研究。長期從事古生物學、地層學研究,是中國苔蘚蟲、層孔蟲古生物學和石炭紀地層學的主要權威,其主撰的《中國的苔蘚蟲》、《中國的層孔蟲》、《中國的石炭系》等為重要經典著作。最早提出中國石炭系二分方案。把沉積學研究與古生物學、地層學研究有機結合,更好地解決了古生態、生物地理分區、演化等問題,提高地層劃分對比精度,取得了很大成績。此外,還有唐代文學家楊敬之。
1912年6月4日 生於河北省曲陽縣文德村。
1932年 畢業於保定河北省第六中學,考入河北農學院林學系。
1933年 考入北京大學地質系。
1937年 畢業於北大地質系,赴山西太原晉綏礦產測探局工作。
1938-1946年 任四川省地質調查所副技師、技師。
1946年 任南京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薦任技士。
1947年 赴美國俄亥俄州邁阿密大學地質系進修。
1948年 獲邁阿密大學理學碩士學位,赴華盛頓美國自然博物館考察進修。
1948年 回南京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工作。
1951年5月至今 任中國科學院古生物研究所(以後相繼為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曾兼任研究組長、研究室主任、所學術委員會委員、名譽委員。
1956年 加入九三學社。
1958-1978年 當選為江蘇省南京市第三、第四、第五、第六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1959年 加入中國共產黨。任全國地層委員會石炭系組副組長。
1962-1984年 當選為江蘇省地質學會第一、第二、第三屆副理事長。
1979年 任全國地層委員會石炭系組組長。當選為中國古生物學會第三屆常務理事。
1981年 任中國地質學會地層古生物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1983年 當選為國際地質科學聯合會國際地層委員會石炭系內部分界工作組成員及國際石炭紀地層地質會議常設委員會委員。
1987年 任在北京召開的第十一屆國際石炭紀地層和地質大會學術委員會主席。
1989年至今 任中國古生物學會名譽理事。
楊敬之,1912年6年4日生於河北省曲陽縣文德村一個貧苦農民家庭。父親楊德政勤苦儉樸,努力撐持全家生活。楊敬之有3個姐姐,2個哥哥,1個弟弟。他父親母親含辛茹苦,省吃儉用,送孩子們上學。楊敬之1927年考入河北省保定市志存中學初中部。1930年考入保定市河北省立第六中學高中部。1932 年高中畢業,考入河北農學院林學系。1933年,他因深慕北京大學盛名,因而情願犧牲一年學籍,投考北京大學地質系,幸而得中。
北京大學地質系師資力量雄厚,有丁文江、李四光、葛利普、謝家榮等著名教授,有濃郁的學術氣氛,楊敬之和同學們在那裡受到很好的教育,他和同班同學盧衍豪、葉連俊、郭文魁、岳希新、宋應、趙家驤、佟城等後來都成了卓越的地質學家,盧、葉、郭、岳還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1937年6月,楊敬之從北京大學地質系畢業,到山西太原晉綏礦產測探局工作。不久,“盧溝橋事變”爆發,抗日戰爭全面開始。楊敬之與該局礦產課課長侯德封及該課的任績、李樹勛、周德忠等一同離開太原,1938年初到湖南長沙參加了在那裡舉行的中國地質學會第14屆學術年會,見到留德歸來的地質學家李春昱,李告訴他們,他已按當時經濟部長翁文灝的旨意,籌創成立了四川省地質調查所,並任所長,所址在重慶,當時只有中國西部科學院地質研究所所長常隆慶、四川省建設廳調去的李陶、李賢誠、蘇孟守等幾個人,急需吸收地質學者入該所。楊敬之就和侯德封、任績隨李春昱去了重慶四川省地質調查所,他們和上述幾人堪稱該所的“開國元勛”。
楊敬之在四川省地質調查所工作了整整8年,曾任副技師、技師。他到該所之初,與侯德封一起調查了彭山縣的芒硝礦,犍為縣的煤礦,綿竹、平武、江油等縣地質,四川盆地地形等等。四川省地質調查所所長由侯德封繼任后,楊敬之又在侯德封直接領導下工作,他們在工作中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抗日戰爭勝利以後,1946年,地質調查所遷回南京。該所所長李春昱是侯德封、楊敬之的老上級、好朋友,又邀請他們去南京共事。於是侯、楊二人於1946年7月調到該所。侯為技正,楊為薦任技士。
1947年1月,楊敬之被派往美國留學深造,在俄亥俄州的邁阿密大學地質系進修微體古生物學。1948年6月,他以《美國俄亥俄州依屯地區中奧陶統的苔蘚蟲》的論文通過答辯,獲理學碩士學位。同年8-11月,他又去華盛頓美國自然博物館觀摩標本,查閱有關微體古生物學的文獻。同年底,他回國。
1949年初,他與侯德封的女兒侯祐堂結婚。侯祐堂1944年畢業於重慶大學地質系,在四川省地質調查所工作,他們在一個所共事一兩年,彼此很了解。楊留美期間,侯祐堂在南京中央研究院地質研究所工作。他們婚後生有一子一女,現都在南京工作。
1948年底至1949年初,遼瀋、淮海、平津“三大戰役”后,人民解放軍兵臨南京城下。國民黨反動政權風雨飄搖。國民黨政府勒令中央地質調查所等單位遷離南京。李春昱所長與該所各級領導人、著名地質學家尹贊勛、周贊衡、侯德封、程裕淇、李善邦、高振西、葉連俊等共同領導了抗遷護所的鬥爭。楊敬之和絕大多數員工意見一致,堅決團結在所領導周圍,堅持留在南京,並且值班、站崗、巡邏,保護所里財產和人身安全。1949 年4月23日,南京解放,原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人員、圖書、儀器、標本及一切財產完好地回到人民手中,成為新中國地質事業騰飛的重要基地。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楊敬之仍從事地質礦產調查等方面的工作。1951年初,地質機構調整,成立了中國科學院古生物研究所(以後相繼改為“中國科學院地質古生物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楊敬之和侯祐堂夫婦調入該所,一直在該所工作,迄今已逾半個世紀。他們都成為蜚聲中外的古生物學、地層學的權威科學家。楊敬之先後任筆石、珊瑚、苔蘚蟲研究組組長,他是中國苔蘚蟲、層孔蟲古生物學的學科帶頭人(侯祐堂是中國介形蟲古生物學的主要學科帶頭人)。楊敬之還擔任過該所微體古生物研究室、沉積礦產研究室、沉積岩研究室和晚古生代研究室的室主任。1956-1962年及1980-1984年,他被選聘為該所學術委員會委員,1985年為名譽委員。
楊敬之1972年起擔任該所青藏高原科學考察項目的課題負責人,參與編輯了《珠穆朗瑪峰科學考察報告》古生物第一、第二、第三分冊,該書獲1986年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獎特等獎。1959年及1979年,第一、第二屆全國地層會議上,他先後被推選擔任全國地層委員會石炭系組的副組長、組長。1962-1984年,他被推選為江蘇省地質學會第一、二、三屆理事會副理事長。1981年,中國地質學會地層古生物專業委員會成立,他當選為副主任委員。1979年、1984年,他先後當選為中國古生物學會第三、第四屆理事會常務理事,1989 年後任名譽理事。1979年,中國古生物學會與科學出版社聯合組成“《古生物學基礎理論叢書》及《古生物學專著》編輯委員會”,他擔任委員。1980年,中國古生物學會中國微體古生物學會成立,他擔任理事。
楊敬之1963年出席了在法國巴黎召開的第五屆國際石炭紀地層與地質大會。1965年、1980年先後出訪捷克斯洛伐克和聯邦德國,進行學術交流,參觀有關地質機構和科研單位,觀察地質剖面。在聯邦德國,他還代表中國科學院商談兩國間有關地層古生物合作項目。1968年,他在國際苔蘚動物協會首屆會議上被推薦為會員。1983年,他出席在西班牙馬德里召開的第十屆國際石炭紀地層及地質大會。在這次會議上他被推選為石炭系內部分界工作組的成員及國際石炭紀會議常設委員會委員,並被確定負責籌備1987年在中國召開的第十一屆國際石炭紀地層和地質大會。此會於1987年8月在北京召開,他擔任大會學術委員會主席,圓滿完成了任務。
楊敬之1956年參加“九三學社”,195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58-1978年當選為江蘇省南京市第三、第四、第五、第六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第一屆全國地層會議之後,為了替古生物學和地層學的發展提供沉積學依據,中國科學院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積極籌建沉積學研究室,楊敬之為此做了許多動員與組織工作,並擔任室主任達20多年。在課題選擇上,他強調一定要與古生物學、生物地層學相結合,要在層型剖面、界線層型或重大地質界線、生物地理區系和國家急需的能源及礦種等方面開展工作。多年來,該室研室範圍遍及華北、華東、中南、西南、西北等大區,研究地層時代遍及震旦紀至早第三紀,研究內容涉及碳酸鹽岩、泥質岩、硅質岩、砂岩、鐵、錳、磷等礦產及油氣生儲岩層的沉積環境、沉積相、沉積模式、古地理等。該室同志完成論文及報告數十篇,100多萬字,楊敬之都一一審閱,提出許多寶貴意見。他對該研究室的人才培養、實驗室建設等方面都做出了較大貢獻。
楊敬之在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長期擔任學術委員會委員,負責青年科技人員的培訓工作。他親自招收了7名研究生,培養中青年科技工作者10多名,不少已成為中國外著名的古生物學家。他培養人才很注意愛護其開拓創新的積極性。例如,他的研究生王成源本來跟他學層孔蟲,已取得很多成績。但王看準了牙形類化石的發展潛力,意欲轉向。這被有的人誤指為搞自由化。楊敬之卻滿腔熱情地讚賞,在人力、物力、財力上多方支持。王成源因而進步很快,碩果累累。特別是探討該化石成因,提出是毛顎動物的肉中刺,因而將這一大類化石稱為“牙形刺”,在學術界獨樹一幟,獨成一派,在中國外都有深遠影響。該所牙形刺學科在中國處於領先地位,在科研及生產上都有很大作用。
楊敬之和侯祐堂夫婦在耄耋高齡仍老當益壯,高瞻遠矚地探討古生物學今後的發展戰略問題。他們在1998年出版的由陳述彭主編的巨著《地球系統科學:中國進展·世紀展望》中,撰寫了“古生物學”條目。楊敬之又在2001年的《微體古生物學報》上發表了《今日古生物學之我見》一文。總的意思都是說明古生物學面臨著方法的改進、技術的更新,從外部形態的描述和內部構造的探索,走向與外部環境的綜合研究,走向與其他相關學科的綜合研究。這些精闢見解為廣大古生物學工作者指明了方向。
楊敬之在地質古生物學戰線耕耘了70個春秋。他謙虛謹慎,待人忠厚,忠於黨,忠於人民,工作兢兢業業,嚴謹認真,淡泊名利,給廣大後學者樹立了很好的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