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國安
南京師範大學二級教授
湯國安,男,1961年6月出生,漢族,浙江寧波人,江蘇省政協委員,民盟江蘇省委員會常委,民盟南師大委員會主委,奧地利薩爾茨堡大學博士,南京師範大學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南京師範大學江蘇省地理信息科學重點實驗室主任。
近年來,主要從事地理信息科學、GIS空間分析等方面的科學研究與教學工作。在數字地形分析、DEM不確定性、高保真DEM構建、黃土高原地貌等研究等方面進行了系統的探索。主持國家重點科學研究項目10餘項,出版研究專著及教材16部,發表研究論文200餘篇,獲專利12項,以第一獲獎人獲省部級科學技術獎3項;主持了十餘項國家級教學改革項目,獲國家精品課程、國家級規劃教材、國家級特色專業以及國家級教學團隊,教改成果獲兩項國家教學成果獎、個人獲教育部“高等學校教學名師獎”;中組部“萬人計劃”領軍人才,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南京師範大學地理科學學院教授湯國安
.-.陝省土保持局科技;
.-.北系圖遙專業研究習,獲碩;
1987.7-2004.1在西北大學地理系任教;
1995.10-1998.11在奧地利薩爾茨堡大學地理系博士生學習;
1998年11月獲該校理學博士學位;
2000-2002年先後在中國科學院水土保持研究所、香港理工大學從事高級訪問學者研究;
2001-2003年在西北大學從事博士后研究;
2004年-今,南京師範大學地理科學學院工作(曾任教學系主任、副院長、院長)。
國家教育部地理科學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
中國地理信息產業協會副秘書長,教育與科普工作委員會主任
中國地理學會地圖學與地理信息系統專業委員會副主任
江蘇省遙感與GIS學會副理事長
近年來,主要從事地理信息系統空間分析、數字高程模型不確定性、基於DEM的數字地形分析、城市表面建模及分析、平原微丘區高保真數字地形建模等方面的科學研究工作,提出並實踐了時空多尺度DEM數字地形分析的理論與方法,在DEM數字地形分析尺度效應、DEM不確定性、基於DEM的黃土高原地面坡譜、高保真DEM構建研究等方面進行了系統的探索。
湯國安從教33年來,一直將“以身立教” “教會學生做人”作為為師之本,是學校師德師風宣講團核心宣講員。他堅持給本科生當班主任,身體力行影響和培養學生,所帶班級被評為省級優秀班集體。他以大愛精神關心每一位學生,指導的本科生入圍“全國大學生年度人物”“感動中國測繪人物”。他把思政內容融入專業課堂,首創了“紅軍長征GIS”“一帶一路GIS”“精準扶貧GIS”等課程思政教學案例並彙編出版國家精品課程。曾獲全國模範教師、教育部高等學校教學名師等榮譽。
• 2007年獲江蘇省高等學校教學名師。
• 2009年獲南京市人民政府“南京市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
• 2009年獲教育部“高等學校教學名師獎”。
• 2011年獲江蘇省第四期“333”工程培養對象(第二層次)。
• 2014年獲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
• 2014年獲中組部“萬人計劃”領軍人才。
• 2015年獲南京師範大學“奕熙精英教師獎”。
• 2017年,獲中國地理學會“第三屆全國優秀地理科技工作者”。
• 2019年,全國模範教師,人社部、教育部。
• 2019年,“70年70人”最美政協委員,江蘇省人民政協。
• 2020年7月23日,入選2020年度全國教書育人楷模名單。
• 2017年,“數字地形分析的理論與方法研究”獲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自然科學獎二等獎(排名第一);
• 2015年,“并行環境下數字地形分析關鍵技術與應用研究”獲中國地理信息產業協會“地理信息科技進步二等獎”(排名第一)
• 2011年,“高保真數字高程模型構建及應用技術研究”獲中國地理信息產業協會、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地理信息科技進步一等獎”(排名第一);
• 2009獲中國地理信息系統協會“地理信息系統產業傑出人才”;
• 2004年“數字高程模型不確定性及其對應用的影響”獲陝西省科學技術二等獎(排名第一)。
• 2018年,“以海內外研究生工作站為載體的地理信息系統學科協同創新育人模式探索與實踐”獲國家教學成果二等獎(排名第一)
• 2017年,“創新創業導向的地理信息系統學科研究生工作站協同育人模式探索與實踐”獲江蘇省教學成果獎(高等教育類)特等獎(排名第一)
• 2013年“地理信息系統”課程入選國家精品資源共享課程(主持人)
• 2013年,“地理信息與人類生活”課程入選國家精品視頻公開課程(主持人)
• 2011年《數字高程模型教程》獲江蘇省教育廳省精品教材一等獎(排名第一)
• 2009年“把握新興學科特點、推進地理信息系統系列課程與教材建設”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二等獎(排名第一);
• 2008年“地理信息系統教學團隊”獲國家級教學團隊(排名第一);
• 2007年“地理信息系統課程”獲國家雙語教學示範課程(排名第一);
• 2007年“基於精品化戰略的地理信息系統專業課程與教材一體化建設”獲江蘇省高等教育教學成果一等獎(排名第一);
• 2007年《ArcGIS地理信息系統空間分析實驗教程》獲江蘇省精品教材(排名第一);
• 2004年“地理信息系統課程”獲國家精品課程(排名第一);
• 2003年“地理信息系統課程與教材建設”獲陝西省人民政府教學成果二等獎(排名第一);
先後主持了4項國家863重點項目、7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含一項重點項目),及多項重要的科學研究項目
項目時間 | 項目名稱 | 項目編號 | 基金類型 |
2017-2020 | 基於空代時的黃土高原黃土地貌演化圖譜研究 | 41671389 |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
2015-2018 | 基於DEM的黃土溝壑譜系研究 | 41471316 |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
2012-2015 | DEM地形紋理的理論與方法研究 | 41171320 |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
2010-2013 | 基於DEM的黃土高原地貌形態空間格局研究 | 40930531 |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 |
2010-2012 | 數字地形分析并行技術與中間件 | 2011AA120303 | 國家科技部863重點課題 |
2009-2010 | 地理空間的三維建模和分析軟體及其應用示範-空間分析 | 2008AA121600 | 國家科技部863重點項目 |
2007-2009 | 高保真數字高程模型構建關鍵技術研究 | 2006AA12Z212 | 國家科技部863項目 |
2007-2009 | 基於DEM的黃土高原地面坡譜研究 | 40671148 |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
2003-2005 | 不同空間尺度數字高程模型地形信息容量與轉換圖譜 | 40271089 |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
2002-2003 | 多源空間信息數據挖掘技術 | 2001AA 13S080 | 國家科技部863課題 |
2000-2002 | 數字高程模型不確定性及其對應用的影響 | 49971065 |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
主持的主要教學改革項目情況
項目名稱 | 項目來源 | 經費(萬元) | 起止日期 |
地理信息系統國家精品課程建設項目 | 教育部 | 3 | 2004-2007 |
地理信息系統國家雙語教學示範課程建設項目 | 教育部 | 10 | 2007-2009 |
地理科學國家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建設項目 | 教育部 | 50 | 2008-2010 |
地理信息系統國家級教學團隊建設項目 | 教育部 | 10 | 2008-2009 |
地理信息系統教育部高等學校特色專業建設項目 | 教育部 | 10 | 2007-2009 |
地理信息系統專業國家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建設項目 | 教育部 | 30 | 2010-2012 |
2005年江蘇省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課題(重點項目):“面向國家級品牌專業的地理信息系統專業、課程、教材一體化建設研究” | 江蘇省 教育廳 | 5 | 2005-2007 |
2012年度江蘇省研究生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課題:研究生教育中的導師團隊指導模式研究 | 江蘇省 教育廳 | 4 | 2012-2013 |
2015年,“地理信息科學”江蘇省品牌專業建設項目 | 江蘇省 教育廳 | 1000 | 2015-2018 |
1.湯國安,錢柯健,熊禮陽,《地理信息系統基礎實驗操作100例》,科學出版社,2017
2.湯國安,李發源,楊昕,熊禮陽,《黃土高原數字地形分析的探索與實踐》,科學出版社,2015
3.TANG Guoan ,《A Research on The Accuracy of Digital Elevation Models》,Science Press Beijing New York,2000.7
4.Qiming Zhou,Brian Lees,Guoan Tang,《Advanced in Digital terrain Analysis》,Springer Press,2008;
5.湯國安,劉學軍,閭國年《數字高程模型及地學分析的原理與方法》,科學出版社,2005.8
6.湯國安,楊昕,《ArcGIS地理信息系統空間分析實驗教程》(第二版),科學出版社,2012.4
7.湯國安,李發源,劉學軍《數字高程模型教程》,科學出版社,2010.5(國家十一五、十二五規劃教材);
8.湯國安,趙牡丹,楊昕,周毅《地理信息系統》(第二版),科學出版社,2010.7
9.楊昕,湯國安,《ERDAS遙感數字圖像處理實驗教程》,科學出版社,2009年;
10.湯國安,劉學軍,閭國年,盛業華,王春,張婷《地理信息系統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4(國家十一五、十二五規劃教材);
11.湯國安,楊昕《ArcGIS地理信息系統空間分析實驗教程》,科學出版社,2006.4;
12.湯國安,張友順,劉詠梅,謝元禮,楊昕,劉愛利《遙感數字圖像處理》,科學出版社,2004.4;
13.湯國安,陳正江,趙牡丹,劉萬青,劉詠梅,《ArcView地理信息系統空間分析方法》,科學出版社,2002.10;
14.湯國安,趙牡丹,《地理信息系統》,科學出版社,2000.10
15.湯國安,《計算機地學分析與製圖》,西北大學出版社,1994.9
1.湯國安.(2014)我國數字高程模型與數字地形分析研究進展。地理學報Vol.69,9:1305-1325
2.湯國安,那嘉明,程維明,(2017):我國區域地貌數字地形分析研究進展,測繪學報,2017年第10期1570-1591頁
3.Tang Guoan,Li Fayuan,Liu Xuejun,Long Yi,Yang Xin.(2008)Research on the slope spectrum of the Loess Plateau,Science in China Series E:Technological Sciences 5(1):175-185.(SCI檢索)
4.Li J,Na J,Yang X,Cao J,Dai,W.,Tang,G.(2019) Application of the Hilbert–Huang transform for recognition of active gully erosion sites in the Loess Plateau of China.Transactions in GIS,23(1),137-157(SSCI檢索,通訊作者)
5.Xiong LY,Tang GA,Zhu AX,Yuan BY,Lu BY,Dang TM,2017.Paleotopographic controls on modern gully evolution in the loess landforms of China [J].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60(3):438–451.(SCI檢索,通訊作者)
6. Yu TX,Xiong LY,Cao M,Wang ZH,Zhang YH,Tang GA,2016. A new algorithm based on Region Partitioning for Filtering candidate viewpoints of a multiple viewshed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cience,30(11):2171-2187.(SCI檢索,通訊作者)
7.Xiong LY,Tang GA,Strobl J,Zhu AX,2016. Paleotopographic controls on loess deposition in the Loess Plateau of China.Earth Surface Processes&Landforms,41:1155-1168.(SCI檢索,通訊作者)
8.Zhu S.,Tang G.,Xiong L.,Zhang G.(2014).Uncertainty of slope length derived from digital elevation models of the Loess Plateau,China.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11(5):1169-1181.(SCI檢索,通訊作者)
9.Xiong L.-Y.,Tang G.-A.,Li F.-Y.,Yuan B.Y.,Lu Z.-C.(2014).Modeling the evolution of loess-covered landforms in the Loess Plateau of China using a DEM of underground bedrock surface.Geomorphology 209(0):18-26.(SCI檢索,通訊作者)
10.Xiong L.,Tang G.,Yan S.,Zhu S.,Sun Y.(2014),Landform-oriented flow-routing algorithm for the dual-structure loess terrain based on digital elevation models.Hydrological Processes 28(4):1756-1766.(SCI檢索,通訊作者)
11.Xiong L.,Tang G.,Yuan B.,Lu Z.,Li F.,Zhang L.(2014).Geomorphological inheritance for loess landform evolution in a severe soil erosion region of Loess Plateau of China based on digital elevation models.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57(8):1944-1952.《熊禮陽,湯國安,袁寶印,陸中臣,李發源,張磊.2014.基於DEM的黃土高原(重點流失區)地貌演化的繼承性研究。中國科學.D輯:地球科學44:313–321》(SCI檢索,通訊作者)
12.Yan S.,Tang G.,Li F.,ZhangL.(2014)Snake Model for the Extraction of Loess Shoulder-line from DEMs.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11(6):1552-1559.(SCI檢索,通訊作者)
13.Xiaodong Song,Guoan Tang,Fayuan Li,et al.(2013)Extraction of Loess shoulder-line based on the parallel GVF snake model in the loess hilly area of China.Computers& Geosciences 52(11-20).(SCI檢索,通訊作者)
14.Jianyi Yang,Guo-an Tang,Min Cao,Rui Zhu.(2013)An intelligent method to discover transition rules for cellular automata using bee colony optimization.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cience 27(10):1849-1864.(SCI檢索,通訊作者)
15.Ling Jiang,Guoan Tang,Xuejun Liu,et al.(2013)Parallel contributing area calculation with granularity control on massive grid terrain datasets.Computers&Geosciences60:70-80.(SCI檢索,通訊作者)
16.Min Cao,Guo-an Tang,Fang Zhang,Jianyi Yang.A cellular automata model for simulating the evolution of positive–negative terrains in a small loess watershed.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cience 27(7):1349-1363.(SCI檢索,通訊作者)
17.Yiqun Xie,Guoan Tang,Shijiang Yan,Hui Lin.(2013)Crater detection using the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Chang’E-1digital elevation models.IEEE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 Letters10(4):885-889.(SCI檢索,通訊作者)
18.Tao Y.,Tang G.,Strobl J.,et al.(2012)Spatial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s Detecting of Landform based on Improved 3D Lacunarity Model.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22(1):88-96.(SCI檢索,通訊作者)
19.YANG Xin,TANG Guoan,XIAO Chenchao,GAO Yiping,ZHU Shijie.(2011)The scaling method of specific catchment area from DEMs.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21(4):689-704.(SCI檢索,通訊作者)
20.Zhou Yi,Tang Guoan,Yang Xin,Xiao Chenchao,etal.(2010)Positive and negative terrains on northern Shaanxi Loess Plateau.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20(1):64-76.(SCI檢索,通訊作者)
21.Yang Xin,Tang Guoan,Xiao Chenchao,Deng Fengdong.(2007)Terrain revised model for air temperature in mountainous area based on DEMs,A case study in Yaoxian county.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17(4):399-408.(SCI檢索,通訊作者)
專利號 | 專利名稱 |
CN201710935851.9 | 基於遙感影像和地形數據的區域尺度侵蝕溝自動提取方法 |
CN201410754205.9 | 面向區域尺度土壤侵蝕建模的地形因子并行計算方法 |
CN201210321112.8 | 基於大數據量DEM數據的子流域劃分方法 |
CN201210524512.9 | 一種基於蜂群智能的地理元胞自動機轉換規則獲取方法 |
CN201710189889.6 | 基於Priority#Flood的內流流域提取方法 |
CN201410836988.5 | 一種顧及地形語義信息的多尺度DEM構建方法 |
CN201210320618.7 | 面向大區域流域提取的并行方法 |
CN201210321151.8 | 面向并行數字地形分析海量DEM部署與調度方法 |
CN200810021972.3 | 地形高程的高保真數字建模方法 |
CN201510624950.6 | 一種分散式并行空間可視域分析方法 |
CN201210366275.8 | 一種面向數據并行計算的容錯方法 |
CN201110405693.9 | 一種面向并行數字地形分析的數據拆分與分發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