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史

史書

“三史”通常是指《史記》、《漢書》和東漢劉珍等寫的《東觀漢記》。《後漢書》出現后,取代了《東觀漢記》,列為“三史”之一。“三史”加上《三國志》,稱為“前四史”。

內容簡介


魏晉南北 朝以《史記》、《漢書》、《東觀漢記》為三史。唐 開元 以後,因《東觀漢記》失傳,乃以《史記》、《漢書》、《後漢書》為三史。見 清錢大昕 《十駕齋養新錄·三史》。《後漢書·郡國志序》:“今但録中興以來郡縣改異,及《春秋》、三史會同征伐地名,以為《郡國志》。”唐 劉知幾 《史通·補註》:“如 韓、戴、服、鄭 鑽仰六經,裴、李、應、晉 訓解三史,開導後學,發明先義,古今傳授,是曰儒宗。”清 唐孫華 《贈趙松一》詩:“六經貯巾箱,三史供點竄。”

歷史沿革


歷史上還有“十史”之稱,它是記載三國、晉朝、宋、齊、梁、陳、北魏、北齊、北周、隋朝十個王朝的史書的合稱。後來又出現了“十三代史”。“十三代史”包括了《史記》、《漢書》、《後漢書》和“十史”。
到了宋代,在“十三史”的基礎上,加入《南史》、《北史》、《新唐書》、《新五代史》,形成了“十七史”。明代又增以《宋史》、《遼史》、《金史》、《元史》,合稱“二十一史”。清朝乾隆初年,刊行《明史》,加先前各史,總名“二十二史”。後來又增加了《舊唐書》,成為“二十三史”。從《永樂大典》中輯錄出來的《舊五代史》也被列入。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經乾隆皇帝欽定,合稱“二十四史”。並刊“武英殿本”。
在中國古代,“二十四史”被稱為“正史”。“正史”這個名稱見於《隋書·經籍志》:“世有著述,皆擬班、馬,以為正史。”當乾隆皇帝欽定“二十四史”以後,“正史”一稱就被“二十四史”所專有,取得了“正統”史書的地位。
民國十年(1921年)大總統徐世昌以《新元史》為“正史”,與“二十四史”合稱“二十五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