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徐匯區教師進修學院

上海市徐匯區教師進修學院

目錄

正文


1958年,中共中央和國務院提出了“全黨辦學,全民辦學”的辦學方針,加快了普及教育的進程,為了提高教學質量並加強對教師業務的政治領導,徐匯區教衛部選定幹部,於1959年設立徐匯區教師紅專學校。
1960年6月,教師紅專學校改名為教師紅專學院。
1976年12月學院遷至天鑰橋路93號,並改校名為徐匯區教師進修學院。
1994年,我院全部遷至中山南二路800號,與分部合二為一。
經過80年代和90年代的快速發展,學院的各項工作都得到了實踐的檢驗,體系日趨完善,功能定位也益發明確。促進教育改革、提升教師水平、提供教育服務的多功能教育母機作用進一步體現。
跨入新世紀,學院迎來了黃金髮展期,深沉而有價值。
為了迎接新世紀的到來,落實科教興國的戰略,全面推進教育改革,國務院於1999年1月批轉了教育部制定的《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其中適時地設計了“跨世紀園丁工程”。為保證“跨世紀園丁工程”的順利實施,教育部於1999年6月在上海召開了“全國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和校長培訓工作會議”。會後,教育部頒布了《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規定》。我區教師教育重心由學歷教育轉向繼續教育,1999年起率先實施了研訓一體化,形成教師教育的新模式。2000年3月我院停止使用徐匯區教育學院校名,恢復使用建制前上海市徐匯區教師進修學院校名,教師教育的功能定位更加明確。“十五”期間我院推進了以校為本的教師培訓模式,開拓了教師教育渠道。2004年1月,學院組建教師培訓部,負責全區中小幼教師繼續教育的組織、策劃、實施、管理、指導、培訓、服務。通過實踐和積累,教師培訓部形成了引領學校教師成長的特色項目和品牌活動。如:國際、國內繼續教育協作網路與基地;學術節;人才“金字塔”工程;教育指導團;名師工作室等。
199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頒布,開啟了教育改革的新篇章。此時,上海市已開始了基礎教育的第二輪課程改革,1999年小學英語學科、2000年小學音樂學科率先進行了全區課改推進,成為本領域課改領頭羊。我院的教研工作採取“聚焦課改,決戰課堂”、“聚焦人才,成就教師”的策略,完成了由單一的教研向研訓一體的轉變,形成了教研與教學相結合、教研與培訓相結合,教學與培訓相結合的“研訓一體”新機制和區、片、校上下聯動的教研工作新模式。2005年我區成為市首批全面推進“二期課改”的實驗區。先後以“解讀工程”、“百課工程”、“百題工程”、“範式工程”、“反思工程”有序推進新課改,有效實施新課程。根據素質教育和“二期課改”的理念,教研員們認真研究新的課程標準、人的發展規律,追求有效教學,加強質量監控,完善教學管理,使我區的課程實施水平、學生學業成績和教師專業水平等都有了顯著提高。2008年4月上海市教育督導室和教委教研室組織百餘名領導和專家,對我區進行了為期一周的全面視(督)導,給予高度好評。市督導室向全市印發了《徐匯區推進輕負擔高質量課堂教學改革取得明顯成效》的情況通報,並報送教育部。
新世紀教育改革的浪潮推動了教育科研的迅速發展。科研工作結合教育實踐建立了研訓結合、全員參與的教育教學實證研究模式。建立起大項目統領,教育行政領導、專業研究人員與基層學校領導教師共同推進的地區教改實驗區運行機制,加強了區域教育科研對基層學校實踐的指導和推進作用。我區先後成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教育革新為發展服務(APEID)”實驗區、中宣部國家重大項目“區域教育現代化”全國教改實驗區、五部委“青少年科技教育”實驗區和教育部全國“社區教育”實驗區。2003年11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APEID第九屆年會在徐匯區召開。區域內形成了“科技教育”,“現代化基礎教育體系建設”,“百題工程”,“教材統整”等特色研究項目,並取得豐碩的成果。
新世紀德育工作得到進一步加強,2004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出了《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我院德育室在區域內全面開展“主體性德育”的實踐研究,確立了“過程有學生參與,形式要學生接受,成效讓學生認可”的德育原則,形成了具有徐匯特色“學生主體,教師引導,學校為本,區域推進”的主體性德育工作新模式。
2002年9月,原教育黨校與教師進修學院培訓部合併,實行一套人員、兩塊牌子,幹部培訓更趨完善,形成了“政治理論素養、教育教學管理能力和科技人文綜合素質”三類品牌課程。
九十年代後期,隨著計算機輔助教學的興起,電教站也著手開始研究,並在後續的九五教師全員培訓中,率先開設了相關培訓班,幫助學校在多媒體輔助教學方面起步。2000年9月,為了更好地在區內推廣和普及現代教育技術,充分實現資源共享,電教站改組為現代教育技術資源中心,成為我區教育系統現代教育技術的研究、培訓、服務、資源和技術支持中心。進入21世紀,徐匯區區政府提出以信息化帶動教育的跨越式發展,最終實現教育的現代化的目標,不久,通過科學規劃,我區構築了上海市唯一擁有自主產權的利用光纜將全區所有局屬機構與中小幼以千兆或百兆接入的教育城域網,為教育信息化工程打下了堅實高效的網路基礎。2004年初,學院將圖書資料中心、計算機教育中心、現代教育技術資源中心合併形成了全方位提供網路化、數字化、無疆界、虛擬化和休閑化的教育信息環境的教育信息中心。近年來教育信息中心建立了資源整合支撐系統,完善“資源庫”增設“信息窗”構建“資源—信息鏈”,實現了“三網”合一。開通教育管理、視頻點播、視頻會議、學科資源應用等功能模塊,開通了“徐匯教育網”、“徐匯教師網”、“徐匯學前教育網”等網站。建成了學科特色網站群、信息化實驗校。開展了網上培訓、網上培訓管理、網上教研,網上教育教學論壇等活動。
2004年4月學院建立教育國際交流中心辦公室,建立健全國際交流長效機制,定期開展教育交流和合作;與澳、新、英、加、美、泰等國家以及台灣、香港地區的教育管理部門和教師培訓機構建立了聯繫,完善了校長、教師的境外培訓基地與姐妹學校的建設。
21世紀的發展使學院走向成熟。目前學院擁有一棟7層辦公大樓,一棟3層教學大樓、一棟3層學術交流大樓和一棟4層綜合大樓,有適用於各學科教師培訓的20多個普通教室和專用教室、10間多媒體教室、學術報告廳等4個。學院擁有藏書近9萬冊的專業圖書館,擁有現代化程度極高、管理著自主產權全光教育城域網的網路管理中心。
學院擁有一支師德高尚、業務專精、愛崗敬業、樂於奉獻的高素質教師群體。現有教職員工132名,其中享受國務院津貼的專家有2名,教授、特級教師有9名,高級教師(含教授、特級教師)佔50%,中級以上教師佔90%,有研究生學歷的教師佔53%。學院擁有一批在全市知名度高、曾為教育教學改革、教師專業發展作出貢獻的教師。
學院擁有分工明確、涵蓋全面的部門設置,目前共有11個部門:幹部培訓部(教育黨校)、教師培訓部、中學教研部、小學教研部、學前教研部、教育科研室、德育研究室、教育信息中心、教育發展評估中心、教育國際交流中心、院務辦公室。另外,上海市科技教育研究所也設在學院內,該研究所面向全國開展科技教育,已與海內外建立了廣泛的合作關係。學院還負責《徐匯教育》(月刊)雜誌的編輯和出版工作,負責徐匯教育信息網的編輯工作。
我院的辦院理念是以研促教,以教帶訓;發展方向是特色發展,群體整合;辦院宗旨是一切為了一線教學。我們對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提出了院風、院訓作進一步的提煉。在原有“團結、服務、求實、進取”的八字院風和“服務、質量、創新、團結”四大意識的基礎上進一步提煉出了“弘揚師德、引領專業、服務教師”的教院精神。五十年的發展歷程是教院人遵循教育規律、尊重教師需求、尊崇創新精神的求索之路,路漫漫,我院將堅持“服務”的根本宗旨,堅定辦人民滿意教育的決心,不斷提升對外影響力和輻射力,內強素質、外塑形象,為徐匯教育的騰飛貢獻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