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故居·守拙園景區
位於安徽黃山市黟縣的景點
守拙園暨陶淵明故居·守拙園景區坐落在有“世外桃源”之美譽的黟縣陶村,在距黟縣縣城6公里的陶淵明後裔居住地——赤嶺村(陶村)遺址,恢復建成以徽派建築為特色,且初見規模的“守拙園景區”。陶村為東晉著名詩人陶淵明次子陶俟之後裔陶庚四遷居地。村中至今仍保留大量歷史古迹和文化遺址,如保存完整的《陶氏宗譜》、陶氏祖塋、陶家池塘、陶嶺古棧道、陶氏宗祠等。
守拙園景區修復了陶淵明故居、水口園林、停車場、旅遊接待、名人名言、陶氏源流文化展廳等設施,如今守拙園、文昌閣、“心遠地自偏”古匾額、“桃花源記”大型石碑刻、“歸園田居”詩碑刻及桃花源文化館、居住展館、陶氏宗祠、五柳堂、聚賢堂、陶公亭等,再現了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記》中的生產生活場景,體現桃花源文化的深刻內涵。陶淵明的《歸園田居》中有著“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的詩句,此處彷彿看到了陶淵明願做“拙官”,不做“巧官”的志向,表現出他一生要堅守自己純真的本性。
陶淵明故居·守拙園景區
該項目不僅依規對瀕臨倒塌、村民無力維修的非國有古建築進行異地搬遷保護利用,探索破解零星偏僻、瀕臨倒塌古建築保護利用的難題,同時在“修舊如舊”基礎上又不拘泥於“舊”,建設中充分考慮現代生活特點,融入新的理念,特別是陶村,度過了 太平天國的戰亂,加上文革時期的破壞等等因為這些歷史的原因,很多古建已經損毀嚴重。為了保留古建原有的風貌和建築特點,必須了解徽州古建的多方面知識和掌握大量的建造技術。因此,很多能工巧匠從實踐中學習,不辭辛苦的勞動,為徽州古建、古村的保護和傳承默默地奉獻。如與旅遊區產業融合,增加了休閑旅遊、養生旅遊項目,整體布局新巧,引人入勝。項目核心區明年五一前能開放。項目建成后,將再現陶淵明時代生產生活場景,在滿足都市人休閑、度假、尋幽訪古及鄉村養生需求的同時,帶動農家樂休閑、度假市場開發,促進農業結構的調整,增加農民收入。
陶淵明故居·守拙園景區
當今的社會物慾橫流,很多的人比較冒進,總想著一夜致富,其實財富是靠勤奮和艱辛工作創造和積累起來的,只有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的通過團隊的智慧和力量,以及付出十倍的努力,才能最終實現的。守拙是基礎,要以拙立身,以拙創業,以拙求進。
景區相冊
守拙園景區所在的赤嶺村為東晉著名詩人陶淵明次子陶俟之後裔陶庚四遷居地。村中至今仍保留大量歷史古迹和文化遺址,如保存完整的《陶氏宗譜》、陶氏祖塋、陶家池塘、陶嶺古驛道、陶氏宗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