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積堡之戰
陝甘回族叛亂軍對抗清軍的一次著名戰鬥
金積堡戰役是清同治八年至十年(1869年至1871年),陝甘回族叛亂軍在金積堡地區(今寧夏吳忠金積鎮)對抗清軍的一次著名戰鬥。也是左宗棠平定西北回民暴亂過程中重大的轉折性戰役。
19世紀中葉,國內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異常尖銳,各地農民起義、少數民族反清起義不斷爆發。在太平天國革命和捻軍起義的影響下,同治元年(1862年),西北爆發以陝西回民發起、甘肅回民跟進的回族反清事件,烽火遍及陝甘大部分地區,時間長達12年之久,又稱為同治回亂。
陝西是回民比較集中的地區之一(主要分佈在涇水和渭水流域),全省回族人口約百萬。1862年5月,太平軍扶王陳得才部進入陝西,在陝西清軍在堵御太平軍的同時,華州回民首先起義,渭河西岸回民爭相響應,反清的烽火迅速燃及400公里的秦川,反清回族農民起義軍軍隊伍擴展至20餘萬。回族農民起義軍圍攻西安數月,未能攻破西安。1863年10月,清軍多隆阿部採取“剿撫”兩手策略,使陝西回族農民起義軍遭受很大損失。一部分回族農民起義軍轉入甘肅東部繼續鬥爭。
陝西回族農民起義軍起事之初,甘肅回民即紛紛響應。1864年初,陝西回民陸續進入甘肅,回族農民起義軍聲勢更加壯大。在和清軍的反覆鬥爭中,甘肅地區逐漸形成了四個反清鬥爭中心:馬化龍領導的以金積堡為中心的軍事地區;馬占鰲領導的以河州為中心的軍事地區;馬文祿領導的以肅州(今酒泉)為中心的軍事地區。在回族農民起義軍的打擊下,清王朝在甘肅的統治處在風雨飄搖之中。陝甘總督楊岳斌、劉松山部老湘軍在回族農民起義軍和進入陝西的西捻軍聯合打擊下,一籌莫展,束手無策。
由於楊岳斌對鎮壓陝甘回族農民起義沒有辦法,清政府另派閩浙總督左宗棠任陝甘總督、欽差大臣,督辦陝甘軍務。左宗棠確定了“先秦后隴”的作戰方針。
1867年7月,左宗棠率所部湘軍近2萬人到達陝西,對陝西回族農民起義軍步步緊逼,各個擊破,使陝西回民起義軍損失慘重。
1868年11月,左宗棠以陝西大局已定,便加緊進行進軍甘肅的各項準備,擬定“三路進兵之策”,分三路向甘肅進軍:
金積堡位於靈州西南25餘公里,東通花馬池,南通固原,西靠黃河,是馬化龍部回族農民起義軍的軍事核心。
左宗棠在作好一切準備之後,便大舉向甘肅回族農民叛亂軍進攻。
1869年秋,北路清軍劉松山部進抵靈州,9月8日攻佔吳忠堡東西的郭家橋。中路清軍則由固原、平涼北進,左宗棠進駐平涼,從而形成對金積堡的大包圍態勢。
在南線,清中路軍佔領預望城、黑城子、李旺堡等村堡,守衛該地區的陝西回亂軍隊被迫向西撤離。甘肅回亂軍馬萬春部無法阻止清軍前進,同心城、韋州堡一帶回亂軍大部投降清軍。中路清軍於11月中旬進至金積堡西南秦渠一帶,距金積堡僅5公里。
北路劉松山部在中路清軍策應下,奪取靈州城,打通了後路,從而完成了對金積堡地區的包圍。
從12月起,清軍在金積堡外圍與起義軍展開了激烈的爭奪戰。清軍採取步步為營的方針,相繼攻佔了吳忠堡周圍和金積堡北面的堡寨。回族亂軍依託秦漢二渠,挖壕築牆,步兵憑牆防守,騎兵則主動出擊,忽東忽西,不斷襲擊敵人。總兵簡敬臨率楚軍突入亂軍陣地,被亂軍包圍,士卒死傷甚眾,簡敬臨等也被擊斃。
但是,回亂軍的處境非常困難。金積堡東西兩面的險要地永寧洞和峽口均落入清軍之手。峽口在堡的西面,是黃河青銅峽口,也是秦漢二渠的渠口,永寧洞是山水溝(今山水河)通過秦渠涵洞的地方,秦漢二渠在此匯合,北流至黃河。
1870年2月12日,河西地區的回民亂軍從河西履水過河增援,奪回峽口,並打敗前來進攻的清軍。
與此同時,回民亂軍在永寧洞方向也發動進攻。
1870年2月9日晚,回民亂軍千餘人從金積堡東南突然進至秦渠南,佔領石家莊和馬五寨幾個村堡,搶修防禦工事。石家莊扼秦渠之要。劉松山得知石家莊被占,連夜率部來攻。回民亂軍退至馬五寨繼續抗擊。2月14日,劉松山在進攻馬五寨時中彈而死。
清軍進攻連連受挫,士氣日低,回民亂軍乘機發動反攻。回民亂軍一部由馬正綱率領由寧州、正寧進入陝西三水,馬朝元也率部由金積堡出寧條梁(今陝西靖邊西),兩支隊伍在甘泉會合,東攻韓城、郃陽。與馬化龍有聯繫的河州、狄道回民亂軍也攻佔渭源,直逼鞏昌,使甘肅戰局為之一變。形勢對回民亂軍十分有利。
但是,由於回民亂軍缺乏統一的領導和指揮,各自行動,不能有效地協同配合,所以有利形勢逐漸喪失。進入陝西的回民亂軍在清軍的追堵下,力量受到很大削弱,只得退回甘肅。在金積堡地區,回民亂軍頭子馬化龍在孤立無援的情況下,同時為避免清軍屠城慘劇的發生,先後多次表示願意投降朝廷,但遭到拒絕。回民亂軍沒有集中兵力給敵人以致命打擊,對永寧洞水口的幾次進攻也未得手,使得清軍得以喘息。
給了清軍調整部署的時間。左宗棠一面調兵截擊入陝回族亂民,並奏調郭寶昌進攻花馬池、定邊,以打通金積堡東路糧道,一面命劉松山的侄子劉錦棠接統老湘軍,重新組織對金積堡的進攻。劉錦棠一面加強對永寧洞的防守,一面在黃河兩岸夾河築壘,保護河西通道,並將靈州至吳忠堡之間堡寨逐一攻佔。
為從南面進攻金積堡,左宗棠命令黃鼎、雷正綰率中路軍奪取峽口,並攻佔金積堡西面漢渠內外20餘座亂民營壘,直逼金積堡西南的洪樂堡。
在清軍的大舉進攻面前,回族亂民頑冥不化,瘋狂抵抗。清軍付出了沉重代價,才攻下金積堡周圍各堡寨。清軍在金積堡四周挖掘長壕兩道,壕深幾米,寬十幾米,壕邊築牆,高達丈余,兩壕一防堡內亂民突圍,一防堡外亂民救援。清軍沿壕分段駐守,金運昌部駐北面,劉錦棠部駐東、南兩面,雷正綰部駐西南,黃鼎部駐西面,徐文秀部駐西北面。
在清軍的嚴密包圍下,河州回族亂民派出的兩支援軍被阻截,金積堡亂民的防禦形勢日趨惡化。
1870年12月31日,金積堡內回族農民叛亂軍糧盡援絕,陳林率部分叛亂軍叛逃。6天之後,馬化龍放棄投黃營(黃鼎營,在金積堡西北)自縛出金積堡進劉錦棠大營,請以一家八門三百餘口性命,贖金積一帶回民死罪。劉錦棠為報劉松山之仇,上書朝廷將馬化龍凌遲於吳忠市以北四旗梁子,並且把馬化龍家族全部處死,金積堡之戰遂以回族叛亂軍的悲慘失敗而告結束。